道路分类分级及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24
道路工程的组成与分类㈠道路的组成按所在位置、交通性质及其使用特点,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1.公路的组成⑴线形组成。
公路线形是指公路中线的空间几何形状和尺寸。
⑵结构组成。
公路的结构是承受荷载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物,它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排水系统、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及交通服务设施等。
2.城市道路的组成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㈡道路的等级划分1.公路的等级划分。
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⑴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是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道,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的公路。
⑵一级公路。
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设施基本相同。
一级公路只是部分控制出入.⑶二级公路。
二级公路是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线公路。
⑷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是沟通县、城镇之间的集散公路。
⑸四级公路。
四级公路是沟通乡、村等地的地方公路。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按城市道路系统的地位、交通功能和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
⑴快速路。
快速路主要为城市长距离交通服务。
⑵主干路。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
⑶次干路。
次干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道路网,它是城市交通干路。
⑷支路。
支路是一个地区(如居住区)内的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
二、路基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㈠路基基本构造。
是指路基填挖高度、路基宽度、路肩宽度、路基边坡等。
㈡路基的作用是路面的基础,是路面的支撑结构物。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称为路堤,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称为路堑。
路面底面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称为路床。
㈢路基的基本要求1.路基结构物的整体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2.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水温稳定性水温稳定性是指强度和刚度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的变化幅度。
㈣路基形式1.填方路基⑴填土路基。
一建市政学霸笔记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笔记一、城镇道路分类1. 按道路功能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2. 按道路等级划分:不设区的市、建制镇的道路分级与公路等级划分一致。
二、城镇道路的组成1. 组成部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隔带、设施带、绿化带。
2. 组成部分的功能与设置规定:P53. 车行道宽度确定方法:单幅路(只能双向通行)和双幅路(双向通行)、四幅路(双向通行)的车行道宽度计算及设置规定。
P74. 分隔带的设置规定:不设中分带、设中分带(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的功能与宽度规定。
P85. 道路的总宽度确定方法:横断面布置中车行道的宽度及横断面布置形式,如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殊情况下不设横断面的情况。
P96. 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内容:纵坡度及最小坡长限制、竖曲线设计。
P107. 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内容:横断面的组成(如横断面基本组成有车行道、人行道、路肩等部分)、横断面型式和尺寸确定。
P12-14三、路基设计要求与方法1. 路基工程设计原则及要求:适用经济,安全稳定,施工方便。
2. 路基设计主要内容:路基方案选择,路基断面型式及尺寸确定,排水设计及防护支挡设计。
3. 路基方案选择:根据道路等级和工程需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地质、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方案选择。
P164. 路基断面型式及尺寸确定:根据道路等级和横断面型式确定。
P175. 排水设计:地面排水(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地下排水(渗沟、暗沟等)。
P18-196. 防护支挡设计:挡土墙设计,防护工程设计。
P20-217. 路基压实要求与方法:压实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压实方法(填筑压实、分层压实)、压实机械。
P22-238. 路基填料选择与处理:填料选择(CBR值)、处理方法(换填法、重锤夯实法、排水固结法等)。
P24-259. 路基工程监测与质量控制要求:P26-27四、路面结构设计1. 路面分类及特点:沥青混凝土路面(特点是无接缝,表面平整,行车舒适,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适宜于修建大跨度,超高填方及在陡坡、不良地质段填筑高等级公路的基层和底基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特点是无接缝,可不设基层,直接在路基上铺装)。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得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得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物得进出口.两侧一般建筑物得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得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得公共建筑得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得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得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得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得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得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得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与居住区规模得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就是解决居住区得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居住小区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得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得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就是居住区内得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得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得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得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就是按照当时大挂车得宽度设计得,现在一般小汽车得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得车道只有2、5米宽.深圳为3、5米。
道路等级划分标准道路等级是指根据道路的功能、技术状况和重要性等因素,对道路进行分类和划分的标准。
道路等级的划分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道路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国家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村道路等五个等级。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国家高速公路是指连接国家重点城市和地区的高速公路,其设计速度一般为每小时120公里以上。
国家高速公路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连接各大城市和地区的主要通道,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地区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国道是连接各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的干线公路,其设计速度一般为每小时80公里以上。
国道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连接各省份和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对于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省道是连接各地级市和县城的次干线公路,其设计速度一般为每小时60公里以上。
省道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是连接各地级市和县城的次要交通干线,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县道是连接各乡镇和村庄的支线公路,其设计速度一般为每小时40公里以上。
县道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连接各乡镇和村庄的主要交通支线,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乡村道路是连接各村庄和农田的基本公路,其设计速度一般为每小时30公里以上。
乡村道路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是连接各村庄和农田的基本交通线,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道路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道路的功能、技术状况和重要性等因素对道路进行分类和划分的标准。
不同等级的道路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完善的道路网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道路等级划分标准,合理规划和建设道路,为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道路的组成及等级划分:(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1、公路的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2、城市道路组成3、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的划分:1、公路的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1、定义: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2、分类: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半挖半填路基3、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4、对路基的要求:1)有足够的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2)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3)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一)结构组成:路层: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的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和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三)路面的等级与分类1、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
2、路面类型:(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1)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面板下2)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3)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
4)级配碎(砾)石基层。
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
级配砾石可用于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底基层。
道路分类及组成
(⼀)道路的分类
◆了解道路的分类。
公路、城市道路、⼚矿道路及乡村道路等。
公路是连接城市、农村、⼚矿基地和林区的道路;城市道路是城市内道路;⼚矿道路是⼚矿区内道路。
(⼆)道路的组成
◆了解道路的线形组成、结构组成。
(1)线形组成
道路线形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何形状和尺⼨。
这⼀空间线形投影到平、纵、横三个⽅向⽽分别绘制成反映其形状、位置和尺⼨的图形,就是公路的平⾯图、纵断⾯图和横断⾯图。
(2)结构组成
道路⼯程结构组成—般分为路基、垫层、基层和⾯层四个部分。
⾼级道路的结构由路基、垫层、底基层、基层、联结层和⾯层等六部分组成。
道路分类分级2009-06-09 22:44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城市道路分级宽度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1.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2.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3.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4.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