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 古诗两首

17 古诗两首

17 古诗两首
17 古诗两首

17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视频《瀑布》,教学课件《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瀑布》,设疑,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播放教学课件中“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听读课文。

4、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内容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播放课件中的“诗文赏析”部分,学生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先播放课件中绝句的“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先听读,然后再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五、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以上教学过程结合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17古诗两首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谁愿意来?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师:老师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17 古诗两首

17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视频《瀑布》,教学课件《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视频,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瀑布》,设疑,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怎么样来写瀑布的。 二、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播放教学课件中“课文诵读”部分,学生听读课文。

4、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小学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绝句教案三

《绝句》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诵读。《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这首诗通过对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角度和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初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学会生字。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朗读时间活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设计理念 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要前提,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在理解诗句上,结合画面让学生体会意境,在评价朗读中来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音乐光碟、小黑板、大幅图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古诗吗?你们会背哪些古诗?能试着背给我们听一听吗?大家背得可真好!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绝句》。学完后看看哪位同学能背得出来。 二、初读感知 1.师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生根据自学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2)交流记字方法。指导书写易写错的字“鸣、柳、窗”。 (3)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刚才读得挺好的,现在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

古诗二首《绝句》精编版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 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12.“悟诗情”------- 在体会背景和诗题的情况下,自然领悟到诗人是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3.朗读全诗。

17 古诗两首

17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一、激情导入; 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习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绝句》

课文15. 古诗二首《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绝、鹂、鸣”生字,会写“绝、含、岭、吴”生字。正确读写“黄鹂、白鹭、西岭、东吴”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及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3.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 写作背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 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绝 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那这位诗人是谁呢?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他吗?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公元七六三年,杜 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还要争取读出点诗味来。 2.指读,正音(提醒同学们多音字:泊) 3.再指读。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好听在哪呢?(节奏、押韵an) 4.谁也想这样读一读?(指读,齐读) 三、吟诗炼字,感悟诗意: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诗中有哪些字或词你不理解吗?提出来讨论讨论。 含——包含(画简笔画理解) 泊——停靠 白鹭、黄鹂——看图介绍 四、描述画面,感悟诗情: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一幅画面? (1)两个黄鹂鸣翠柳(示图)仔细看,这两只黄鹂在哪儿?它们在干什么? (2)一行白鹭上青天(示图)一抬头,你又看到了什么?白鹭怎么飞的?飞到哪儿去了? ●谁能把这两幅画面连起来说一说?你感觉这画面怎么样?你能读出画面的美吗? (3)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示图) 诗人是站在哪儿看到这两幅画面的?看到了什么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你觉得这两幅画面怎么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指读) 3.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几幅画面(女生读——男生读) 4.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绝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它看似简单, 其实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你想发现吗?赶快再去读一读,与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的发现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绝句》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绝句》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04分) 1. (4分)按下列要求填空或回答问题 ①鸣翠柳的“翠”字,该字的上半部分写成“羽”字是否正确?________ 。“柳”字的右半部分的笔顺是:________。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含”字,哪儿容易写错?________。它与“岭”字的右半部分有什么区别?________。 2. (4分)有感情地朗读《绝句》,然后再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①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________ ②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________ ③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________ ④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________ 3. (2分)选择划线字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含:________①放在嘴里不咽下去;②包含,藏在里面;③带着、怀着;④像放在嘴里不咽下去泊:________①停船靠岸;②停留;③湖泽 4. (8分)组词 湖________ 莲________ 穷________ 荷________ 绝________ 含________ 岭________ 吴________ 5. (2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反映了大自然的:_____ ①色彩美②动态美③声音美④形象美⑤人工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④⑤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③④ 6. (4分)下列诗句写的分别是哪个季节?请你填一填。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________ 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____ 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________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____ 7. (2分)多音字组词。 行:háng________xíng________ 8. (18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B卷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12分) 1. (8分)把下面的作品、作者和诗文所描写的景色选择搭配起来。 ①《枫桥夜泊》________ ________A.李白E.寒江雪景 ②《山行》________ ________B.张继F.深秋夜景 ③《江雪》________ ________C.杜牧G.瀑布壮景 ④《望庐山瀑布》________ ________D.柳宗元H.深秋山景 2. (3分)写出近义词 遥—________ 生—________ 看—________ 3. (9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日照________生________,________瀑布挂________。 ________直下________尺,________银河________天。 ________。 4. (12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 (4分)选择连接下面打比方的句子。 小乌龟缩到壳里________A.像一朵朵梅花

小鸡毛茸茸的________B.像一辆小坦克 小白兔的眼睛________C.像一个黄绒球 小花猫的脚印________D.像亮晶晶的玻璃球 6. (4分)结合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________ 川:________ 生:________ 疑:________ 7. (4分)(2019·铁岭)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又是一年新春至,古往今来,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梅花魂》中的外祖父把感情寄托在________上;唐朝诗人张籍则融秋思于________中;纳兰性德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更是道出了远在边塞将士的思乡情怀。 (2)别看他貌不惊人,却是一个了不起的神童,早就是________了。你看,他写的文章就是________。(歇后语) (3)刘霆哥哥“背着母亲上大学”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桓宽的“________,________”这句名言。 (4)《七律·长征》一诗中,总写长征艰难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8. (5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望庐山瀑布》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________时写的。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也是他写的。 9. (8分)组词 毡________ 咀________ 袄________ 袍________ 站________ 租________ 妖________ 泡________ 10. (3分)填一填。 悯农(其一) 【唐】李绅 ________粒粟,

17、古诗两首

17、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三、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四、教学准备: CAI课件、生字卡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5古诗二首(教案)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

古诗两首(绝句 早发白帝城)_2

古诗两首(绝句早发白帝城) 导读: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

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

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案

课件2:西湖美景图片)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比作美女,无论是谁,都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用佳句来赞美它。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书: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 作者介绍(出示课件4)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二万多首,传世者仅为其一部分。亦能文。部分诗文关怀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较为深切。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有《诚斋集》。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朗读指导(出示课件5):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提示:“慈”的读音是“ ci ”,不要念成了“ zi ”。“映”是的韵母是“ in g”,不是“ in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按照划分的节奏来读,语速稍慢,读出对西湖的夏天的赞美之情。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2.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学生汇报交 流。(出示课件6)例:湖= 氵+ 湖 通过杭州美景的图片以及老师的描述,引发学生对美景的向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分钟 图文结合,适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化难为简,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在朗读中、欣赏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

二年级语文15 古诗两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教案

15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走近古诗 1.指名背诵送别诗《别董大》。 2.读题,揭示诗题中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 诗人在早晨送别友人林子方,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就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顺诗句。 3.指导读,读出节奏。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 再读古诗,想必也一定能读懂。 1.再认真地读几遍,想想诗中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试着和同桌

交流。 2.集体交流:诗中写了什么? (1)出示一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学生质疑。 (2)出示三四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着重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3.回归整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读写结合,内化古诗 1.出示荷花图片,看着此情此景,想说什么? 2.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选段,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结合图画,抓住映日荷花的特点写一段话。 3.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赞叹——﹙回归一二句﹚。 4.这首诗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写的是西湖的景色,诗中有送别的意思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想象一下,诗人面对这无边的美景,会向友人林子方说点什么? 指名说,并把诗“送”给友人林子方——﹙学生朗诵,老师配乐朗诵﹚。 6.背诵古诗。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介绍杨万里有关荷花的其他诗作。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 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绝句》 杜甫 li a ng gè huáng lí

míng cuì li u 两个黄鹂鸣翠柳, y i háng bái lù shàng q i ng ti an 一行白鹭上青天。 chu a ng hán x i l 1 ng qi a n qi u xu e 窗含西岭千秋雪, mén bó d o ng wú wàn l 1 chuán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解 1. 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2. 西岭:西岭雪山。 3.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泊。 5.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6.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17古诗两首

1古 诗 两 首 小 儿 垂 钓①(diào ) [唐]胡令能 第一、二句写山野小儿学习垂钓的情景。 第三、四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声音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整首诗所要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的纯真无邪。 这是一首抒写儿童的诗歌。全诗描写朴实、自然,一个真实可爱的垂钓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2 夜①书② 所 见③ 3[宋]叶绍翁 1 ? 2 ? 3 ②书:即书写,写下。

第一、二句描写梧桐叶萧萧飘落声告诉人们已到深秋,天气寒冷了,江上秋风阵阵,拨动他的乡情。 第三、四句描绘了这深夜时分,篱笆下还有一盏灯亮着,那是儿童提着灯笼在捕捉蟋蟀。 1.学会《小儿垂钓》中的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儿钓鱼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象能力。 3.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能力。 生字卡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怎样钓鱼呢?(指名请同学说一说) 2.那么怎样才能让鱼上钩呢?(最好让鱼竿长一些……) 3.为什么?(不让鱼知道有人要捉它,钓鱼还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幅图。(出示课件)谁能看出这个人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古代的事情,从服装上看出来的。)那时候有一位大诗人看到这一情景,颇有感触,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小儿垂钓》。板书并齐读题目。 二理解题目 1.认读“垂钓”。(出示生字卡,书写“垂”字的笔顺) 2.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 3.看图,指名说说哪儿是钓鱼竿,哪儿是鱼线,再理解“垂钓”的意思。 三学习诗句 ③所见:指看到的景象。 ④萧萧:形容马叫声或风声。本诗指落叶声。 ⑤梧:梧桐树。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7 古诗两首《绝句》

《绝句》教学设计 张湖顶小学张丹丹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指导书写“船”,认识“舟”字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正确书写“船”字,认识“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看到当你走进这个教室就在关注这个大屏幕(课件:绝句背景图,创设情境),那你能告诉我,看了这幅画面,你想对我说些什么?(太美了) 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饱经了战乱之苦后重返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时所看到的周围美景。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这段流传古今的千古《绝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件:在背景图上一行行出示,同时加入音乐,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想听一听那优美的诗文吗? 2、学生初读感知:你是不是也想读啊?(学生自由读文,注意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齐读。读的真好,因为诗真美,想不想走进诗人,走进杜甫草堂,去和他一同分享这天成之美。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内容,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句(课件:“两个黄鹂鸣翠柳”,声景并茂。)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两个黄鹂在树梢上鸣叫。) 2、所以诗人脱口而出“两个黄鹂鸣翠柳”。 3、学习“鹂”、“鸣”、“翠”(课件:3个字在诗中逐渐变大,跳出来,达到重点学习的目的。) 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鹂”、“鸣”、“翠”。 (鹂:lí,黄鹂,一种鸟,所以鸟字旁,左声右形。) (翠:绿的意思。) (鸣:鸟的叫声,出示字理。汉字就像个成长的孩子。课件:鸣的字理图,使学生清晰看到鸣的历史演变过程。) 4、看吧,两只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在翠绿的柳梢间欢快地鸣叫。他们是春的使者,给人以希望和向往。闭上眼睛想,你看到了吗?你能读出这春的生机吗?(课件:这3个字跳回句子。) (二)学习第二句(课件:“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意境。) 1、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 2、这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课件“鹭”逐渐变大,跳出来) 3、学习“鹭”,你认识它吗? 4、仰望苍穹,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又是一幅多么高远而开阔的美呀! 豪放的男孩们,让我们敞开胸襟,读出这深邃却又让人充满遐想的美吧!(学生齐读)(课件:“鹭”跳回句子。)

17.古诗两首——绝句

17.古诗两首——绝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想象诗人所描绘景象。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愉悦心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教具准备:ppt 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望庐山瀑布》。 2.导入诗题。 上节课我们和“诗仙”李白一起游览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这节课,我们随“诗圣”杜甫去欣赏自然景观。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介绍诗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 2.初读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自己的古诗节奏) (2)学生自主识字。 ①小组合作探究识字方法。 ②全班交流(本诗中的生字都是有熟字加偏旁组成的,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 (3)老师检查朗读情况。 ①指名学生逐句读,随机正音(鸣,后鼻音;行,háng;岭,lǐng;泊,bó,多音字pō)

②指名学生整首读,听停顿。 ③(对对子)师生对读,拍手打节奏读,男女生接读等形式,体会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三、借助图片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看图说话练习:早春时节,阳光明媚,微风徐徐。这天清晨,诗人杜甫不禁抬眼望向屋外……(即学生看图,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意。) 2、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师:先看前四个景物,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不同的颜色。 师:“黄”“翠”“白”“青”。多彩!这正是春天的一大特色。谁能说几个表示颜色很多的词语? 生: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姹紫嫣红、绚丽多彩…… 3、读诗句,体会春之声、动 * 两个黄鹂鸣翠柳(只见两只可爱的黄鹂正在翠绿的柳枝间飞来飞去,唱着欢快的歌。) 抓关键字“鸣”,激发学生想象:黄鹂在说些什么?唱些什么? 师生、生生互动。 指导书写:柳 * 一行白鹭上青天(远处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蔚蓝色的天空。) 4、吟诵前两句诗。 师:这有声有色的美景构成了一副春天的画卷,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份美! 齐读。 男女生分读。 5、读诗句,体会春之静 学生指名看图说一说大意。 * 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抬头向远处看,只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就像一幅画一样嵌在窗框里。) 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从而看出西岭很远,很高大。 师追问:如此高大的西岭,一个小小的窗户能看全吗?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古诗二首《绝句》-人教部编版(3)

绝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及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绝句”是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以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那这位诗人是谁呢?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他吗?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公元七六三年,杜甫得知故人严武回到成都,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这首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还要争取读出点诗味来。 2.指读,正音(提醒同学们多音字:泊) 3.再指读。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好听在哪呢?(节奏、押韵) 4.谁也想这样读一读?(指读,齐读) 三、吟诗炼字,感悟诗意: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诗中有哪些字或词你不理解吗?提出来讨论讨论。 含——包含(画简笔画理解) 泊——停靠 白鹭、黄鹂——看图介绍

四、描述画面,感悟诗情: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一幅画面? (1)两个黄鹂鸣翠柳(示图)仔细看,这两只黄鹂在哪儿?它们在干什么? (2)一行白鹭上青天(示图)一抬头,你又看到了什么?白鹭怎么飞的?飞到哪儿去了? 谁能把这两幅画面连起来说一说?你感觉这画面怎么样?你能读出画面的美吗? (3)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示图) 诗人是站在哪儿看到这两幅画面的?看到了什么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你觉得这两幅画面怎么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指读) 3.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几幅画面(女生读——男生读) 4.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被称为千古绝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它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你想发现吗?赶快再去读一读,与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的发现多,谁的发现准。 5.交流自己的发现: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读着这些词,你感觉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诗中除了有颜色还有声音呢!(板书:有声有色) (鸣、上、含、泊)虽然这四个都是动词,但你觉得哪些是真动?哪些并不动?真是有动有静啊!(板书:有动有静)。 (两个、一行、千秋、万里)这四个词哪些是实指?哪些是虚指?(板书:有虚有实) 这些词还是一一对应的呢!你能找出来吗?老师告诉你,这就是“对仗”,这首诗1、2两句对仗,3、4两句对仗,结构很工整,读起来可好听了,谁再来读一读。(指读——女生读——男生读) 小结:同学们,现在,你能完成这道填空题了吗?《绝句》这首诗通过对________的描绘,表达了诗人________喜爱之情,突出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板书:喜悦)6.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再来读读这首诗,会背的可以背。(齐读) 五、拓展古诗,丰富积累: 1.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感情,你还想到他写的哪首写春景的诗?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读(指读、正音,五言绝句、节奏、押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