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湾夏秋两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05.78 KB
- 文档页数:7
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尹健强;张谷贤;黄良民;李开枝【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04(023)005【摘要】1998年11月和1999年1、4、8月在三亚湾(109°28′6″E,18°13′36″N;水深约15m)进行了24h的浮游动物昼夜连续分层采样.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季节变化显著,春季在中上层(0-10m)分布,夏季营显著的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移动.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可划分为移动显著和不显著两大类型,前者又可划分为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白天上升、夜晚下降,傍晚和清晨上升、白天和夜晚下降3种类型;后者又可划分为中上层分布和各水层均匀分布2种类型.此外,有些种类的昼夜垂直移动无明显的规律.光照是影响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重要因素.浮游植物密度与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关系不密切.夏季浮游动物的大型种类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可以穿越温跃层的上界而进入表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幅度不但与种类的个体大小有关,而且也与水深和种类的习性有关.【总页数】9页(P25-33)【作者】尹健强;张谷贤;黄良民;李开枝【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海南,三亚,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85.3【相关文献】1.胶州湾不同季节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规律初步研究 [J], 李秀玉;朱丽岩;徐培培;刘树苗;徐风风2.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J], 王克;王荣;高尚武3.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J], 左涛;王荣;王克;高尚武4.春季三亚湾浮游动物生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张光星;吴钟解;陈石泉;蔡泽富;王道儒5.北黄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初步研究 [J], 王真良;刘晓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谢福武, 梁计林, 邢孔敏, 刘红晨(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6)摘要: 于2018年8月对海南东、南海域展开断面调查研究, 共获取了18个浮游动物样品, 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 旨在了解不同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果表明: 海南东、南沿岸共鉴定浮游动物43属62种, 浮游幼体23类, 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共三个生态类群, 浮游动物种群组成以桡足类占优势, 优势种以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subcrassus)、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鱼卵(Fish eggs)、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等种类组成。
浮游动物个体丰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均存在区域性差异, 整体呈现为三亚>琼海>文昌, 湿重生物量则为琼海>三亚>文昌。
总体而言, 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整体优于文昌和琼海地区, 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度与多样性整体呈较高水平。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珊瑚礁; 海南岛中图分类号: Q94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096(2019)07-0087-09DOI: 10.11759/hykx20190319001珊瑚礁生态系统由多个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和生境所组成, 浮游动物作为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成分, 是珊瑚虫和其他珊瑚礁生物主要的食物来源, 在海洋食物网动力学、生物地化循环和渔业资源补充等方面起关键作用 [1-3]。
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珊瑚礁数量减少和营养物输入量增加, 能通过改变浮游动物食物来源的数量和组成影响其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 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向高营养级流动[4-6]。
南海典型海区夏季中尺度物理过程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摄食的影响本论文通过显微技术和稀释法研究我国南海典型海区(包括南海东北部和南海西部的河口、陆架、海盆等)微型浮游动物(异养甲藻、无壳纤毛虫、砂壳纤毛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类群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并重点探讨研究区域海洋中尺度物理过程(冷涡、上升流和冲淡水)对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活动的影响。
研究海域包括南海东北部(台湾海峡南部)(2007年7月),南海西部(2007年8-9月)和南海东北部海域(2008年6-7月),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2007-2008年夏季南海调查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各水层丰度变化较大(7-5474 ind/L),在类群组成上,微型浮游动物主要由纤毛虫组成,其中无壳纤毛虫是优势类群,占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5±26%。
微型浮游动物水柱积分丰度存在海区间差异,200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最高(623-4043 ind/L),2007年南海西部次之(100-1164 ind/L),2008年南海东北部最低(65-636 ind/L)。
2007年夏季南海东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总丰度是上升流区(2482±1014 ind/L)明显高于陆架及外缘区(1256±652 ind/L),最高值出现在上升流影响区A1站(4043 ind/L),最低值出现在陆架及外缘区B7站(623 ind/L);2007年南海西部,参照区域中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最低(157±39ind/L),冷涡影响区域(611±159 ind/L)、上升流影响区(1033 ind/L)和冲淡水影响区域(890 ind/L)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丰度相当并均高于参照区域;2008年南海东北部,陆架及外缘区域中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最低(83±96 ind/L),冲淡水影响区域(315±171 ind/L)和上升流影响区域(320±163 ind/L)微型浮游动物水柱平均丰度相当并均高于陆架及外缘区域。
三亚湾秋季桡足类分布与种类组成及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谭烨辉;黄良民;董俊德;王汉奎;宋星宇【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04(023)005【摘要】秋季(11月底),桡足类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和拟哲水蚤(Paracalanus )幼体为三亚湾优势种;强额孔雀哲水蚤(Pavocalanus crassirostri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平均日摄食压力最大,各站平均为叶绿素a的(6.79±6.82)%,其次是针刺拟哲水蚤,平均为(5.97±5.67)%,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较低,平均为(2.20±2.33)%,桡足类在秋季对浮游植物的日摄食压力占叶绿素a的(22.31±18.92)%.三亚湾属于生产力偏低的海区,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以中型浮游动物针刺拟哲水蚤、锯缘拟哲水蚤(Paracalanus serrulus)、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微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和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为主,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也占一定的比例.【总页数】8页(P17-24)【作者】谭烨辉;黄良民;董俊德;王汉奎;宋星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重点野外实验站;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重点野外实验站;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重点野外实验站;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重点野外实验站;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海南,三亚,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重点野外实验站;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海南,三亚,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85.3【相关文献】1.黄、东海春季和秋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J], 张武昌;张翠霞;王荣;肖天2.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J], 曾祥波;黄邦钦3.南海北部浮游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J], 张武昌;陶振铖;孙军;孙松4.舟山近岸海域秋季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J], 朱明星;俞存根;许永久;何江楠;陈雯雯;何舟洋;韩容康;张亚洲5.厦门港表层水体磷周转的生物学过程Ⅱ: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J], 杨位迪;杨青;林元烧;曹文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亚湾近岸浮游纤毛虫群落的昼夜变化特征王有军;徐翠莲;胡思敏;李涛;刘胜【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7(036)001【摘要】浮游纤毛虫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连接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在生态系统的物质传递和能量流通中占据重要地位。
为深入认识纤毛虫在热带海区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功能,于2014年4月在三亚湾近岸海区设置昼夜连续监测站点,分早晨(6:00)、中午(12:00)、傍晚(18:00)和夜晚(24:00)四个时间点分别采集浮游纤毛虫及环境因子检测样品,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表层水体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1)表层浮游纤毛虫多样性高,共获得79条不同代表序列;2)不同时间表层海水中浮游纤毛虫多样性差异显著,表现为白天降低,夜晚升高,其多样性高低依次为:早晨[4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夜晚(37个OTU)>傍晚(32个OTU)>中午(29个OTU)。
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表现出昼夜变化现象,可能是因为不同类群纤毛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
%Planktonic ciliates are widespread micro-zooplankton in marine ecosystem and are considered as a key link between microbial loop and classic food chain as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ransfer processes of material and energy in the ecosystem.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planktonic ciliates in tropical ecosystem, cili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Sanya Bay at 6:00, 12:00, 18:00 and 24:00, respectively, in April 2014.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of ciliate from different timeswere analyzed by molecular detection based on species-specific primer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Planktonic ciliate showed high diversity, with about 79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detected. 2) Significant varia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was uncovered at different times during a day, showing a decrease trend in day time but increase trend at night time and the order was morning [48 OUT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 night (37 OTUs) > evening (32 OTUs) >midday (29 OTUs). The reason may be that different ciliate populations hav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modes.【总页数】9页(P72-80)【作者】王有军;徐翠莲;胡思敏;李涛;刘胜【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海南三亚 57200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相关文献】1.三亚湾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J], 尹健强;张谷贤;黄良民;李开枝2.2012年6月份桑沟湾褐潮期间浮游植物和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 [J], 郭术津;丰美萍;张瑞峰;于莹;张武昌;肖天;孙军3.北海近岸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数量周年变化特征 [J], 赖廷和;邱绍芳4.天津近岸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变化特征 [J], 张雪;徐晓甫;戴媛媛;王宏;房恩军;侯纯强;高燕;郭彪;陈卫5.天津近岸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变化特征 [J], 张雪;徐晓甫;房恩军;侯纯强;陈卫;张博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岛近岸海域夏初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张光星;陈石泉;陈丹丹;吴钟解;李元超;蔡泽富;王道儒【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根据2011年夏初在海南岛近岸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丰度、生态类群,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并对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海南岛近岸海域共鉴定出终生性浮游动物164种,阶段性浮游幼体11个类群,其中以桡足类的种类最多,40属82种。
优势种主要有棘皮动物幼体 Echinodermata larva、鸟喙尖头蟤 Penilia avirostris 、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 、长尾类幼体 Macrura larva、肥胖软箭虫 Ferosagitta enflata 、羽长腹剑水蚤Oithona plumifera 、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 、中型莹虾 Lucifer intermedius 、泡抱球虫 Globig-erina bulloides 、微驼隆哲水蚤 Acrocalanus gracilis 等。
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平均值为1348.68 ind/m3,东部海域浮游动物丰度最高,由近岸向远岸呈递减趋势,而北部湾海域和南部海域由近岸向远岸则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夏初由于受沿岸流和南海暖流的影响,海南岛近岸海域的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和广布暖水外海种为主。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为3.03和0.72,东部海域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较低,主要原因是阶段性浮游幼体的偶然性暴发。
相关性分析显示,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与 pH 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5,r=-0.360);与浮游植物丰度(PA)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r =0.395);与盐度、DO、CODMn、NO3-N 浓度、NH4-N 浓度、PO4-P 浓度成正相关,与温度、NO2-N 浓度、SiO3-Si 浓度呈负相关。
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马璐;曹文清;张文静;林元烧;郑连明;杨位迪;王宇杰【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03【摘要】2011年8月份于北部湾北部海域5个观测站位获得的分层水样,分析了表层叶绿素a含量和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以及类群组成;同时于现场采用稀释培养法研究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率(μ)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分析和测定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的微型浮游动物丰度400-1167个/L,类群组成以无壳纤毛虫为主;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1.50-1.13 d-1,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为0.33-1.08 d-1;推算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以及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8.1%-66.0%和-7.4%-438.4%.相对于中国其他海区,8月份北部湾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处于中等水平.调查期间,广西沿海高生产力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率大于微型浮游动物动物的摄食率,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积累期;涠洲岛以南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较低,微型浮游动物摄食作用是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总页数】9页(P546-554)【作者】马璐;曹文清;张文静;林元烧;郑连明;杨位迪;王宇杰【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厦门361005;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J], 曾祥波;黄邦钦2.冬季南海北部海域微型浮游动物及其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研究 [J], 郑丽平;相卫国;黄邦钦3.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及其生产力 [J], 曾祥波;黄邦钦4.北部湾海域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类群季节变化及其与棕囊藻赤潮的关系初探[J], 赵越;于仁成;张清春;孔凡洲;亢振军;曹振轶;耿慧霞;郭伟;周名江5.厦门海域春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初探 [J], 刘媛;黄邦钦;曹振锐;洪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编号:1674 − 7054(2021)01 − 0015 − 10三亚湾春秋浮游植物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程贤松1,2,李亚军2,李兴涵2,李江月2,黄晓晴2,邓晓东2(1. 海南大学 热带作物学院,海口 570228; 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省海洋生物资源功能性成分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口 571101)摘 要: 为了解三亚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笔者于2019年春(4月份)、秋(9月份)两季对三亚湾12个站位的浮游植物及水质进行了网采取样调查。
春季采样记录浮游植物共6门82种,秋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85种,其中硅藻门和甲藻门种类组成占优势,春、秋季硅藻门分别占55种和67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67.07%和78.82%)。
三亚湾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共4种,分别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印度角毛藻(Chaetoceros indicus )、三角新角藻(Neoceratium tripos )和薄壁几内亚藻(Guinardia flaccida ),其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为第一优势种。
秋季调优势种共9种,分别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 )、霍氏半管藻(Hemiaulus hauckii )、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 )、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 )、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 )和异角毛藻(Chaetoceros diversus ),其中,菱形海线藻为第一优势种。
悬浮物对三亚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摄食的影响胡思敏;周天成;张琛;刘胜;李涛;黄晖【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24(43)3【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日益加剧,输入到近岸珊瑚礁区的悬浮物日益增多,不仅影响珊瑚的生理,也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础生物生产过程产生影响。
为了解悬浮物对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组成及摄食的影响,于2015年4月在三亚典型岸礁区设置了昼夜连续观测站点(W4为悬浮物浓度高的站位,W5为对照站位),分析了悬浮物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悬浮物对优势桡足类现场食物组成和摄食选择的影响。
结果显示:两个站位叶绿素a浓度偏低,昼夜波动较大;W4站的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均高于W5站,但W5站悬浮物中有机颗粒物组分比例(73.69%)高于W4站(46.09%);W5站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和丰度均高于W4站。
进一步摄食分析表明,两个站位桡足类均以后生动物来源的有机碎屑为主要食物,在W4站桡足类食物组成中浮游植物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在W5站桡足类还摄食较多的微型浮游动物。
在摄食实验中,高浓度的悬浮颗粒物显著提高了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的滤水率和摄食率,但其食物组成却由以浮游植物为主转而以陆生植物碎屑为主,说明浓缩海水中较高的悬浮颗粒物含量限制了桡足类的摄食选择,使其摄食大部分有机碎屑作为补偿营养来源。
研究结果表明,高悬浮物浓度会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但悬浮物中高比例的有机碎屑可为浮游动物提供重要的补充食物来源,支持其维持较高的生物量。
【总页数】9页(P122-130)【作者】胡思敏;周天成;张琛;刘胜;李涛;黄晖【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三亚海洋科学综合(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相关文献】1.海南岛三亚珊瑚礁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2.三亚湾珊瑚礁海区微型浮游动物种群组成和摄食研究3.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4.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沙质底复合区棘皮动物群落结构5.西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初步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季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群落李灼;孙军;刘海娇;薛冰;张翠霞;张锐【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16(038)004【摘要】根据2014年8月至9月于珠江口至南海中部断面(18°00′~22°00′N,114°00′~116°00′E)的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并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分析.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142种,隶属于2门44属,其中砂壳纤毛虫28属78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54.93%;寡毛类纤毛虫14属59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41.55%.优势类群为:拟卡金斯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calkinsi)、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维尔伯特急游虫(Strombidium wilberti)和无节幼体(nauplii).调查区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介于11.43~959.35 ind/L之间,平均值为264.99 ind/L.微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50 m水层,50 m水层之下丰度逐渐减少.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位于J5-I1站位之间.断面的香农一威纳指数范围在0.92~4.18之间,平均值为2.77;均匀度指数在0.63~1之间,平均值为0.87.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连续追踪站位的调查发现,上层水体微型浮游动物群落丰度随着时间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层水体相对较平缓.微型浮游动物昼夜的垂直丰度变化与叶绿素浓度昼夜变化大致相符.【总页数】12页(P31-42)【作者】李灼;孙军;刘海娇;薛冰;张翠霞;张锐【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天津300457;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海洋资源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8【相关文献】1.2009年冬、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相关分析 [J], 乐凤凤;蔡昱明;孙军;郝锵;刘诚刚;翟红昌;陈建芳2.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J], 魏玉秋;孙军;丁昌玲3.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J], 马璐;曹文清;张文静;林元烧;郑连明;杨位迪;王宇杰4.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J], 龚玉艳;杨玉滔;范江涛;蔡研聪;徐姗楠;陈作志5.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J], 龚玉艳;杨玉滔;范江涛;蔡研聪;徐姗楠;陈作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曾祥波;黄邦钦【期刊名称】《海洋科学》【年(卷),期】2012(036)008【摘要】Pigment-based growth rates of phytoplankton and mortality rates due to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 were estimated using a dilu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pigment analysis at four different stations in the south Taiwan Strait in July 2005. The growth rates and mortality rates of taxon-specific pigment groups of phytoplankton were 0.52~1.34d-1 and 0.25~1.10 d-1 respectively and the grazing impact of microzooplankton on the standing stocks and primary productions of taxon-specific pigment groups were 22%~66% and 40%~l 51%,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g/k ratio analysis, the net growth rates of the larger phytoplankton groups (ditoms and dinoflagellat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maller groups (cyanobacteria, cryp-tophytes and prymnesiophytes), suggesting that the smaller phytoplanktons were more readily controlled by microzooplankton grazing.%2005年7月在台湾海峡南部4个站位应用“稀释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及微型浮游动物对其的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生长率(k)和摄食死亡率(g)分别为0.52~ 1.34 d-1和0.25 ~ 1.10 d-1,微型浮游动物对不同色素类群浮游植物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为22%~ 66%和40%~ 151%.通过比较不同类群浮游植物的g/k值,发现颗粒较大的浮游植物(硅藻和甲藻)的净生长率要大于那些微型藻类(蓝细菌、隐藻和定鞭金藻等)的净生长率,说明本次研究中微型藻类更易受到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控制.【总页数】7页(P28-34)【作者】曾祥波;黄邦钦【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福建厦门361021;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885.3【相关文献】1.2011年春夏季黄海和东海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摄食的研究 [J], 苏素红;陈炳章;黄邦钦2.2011年春夏季黄海和东海微型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及其摄食的研究 [J], 苏素红;陈炳章;黄邦钦;3.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及其生产力 [J], 曾祥波;黄邦钦4.北部湾北部海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J], 马璐;曹文清;张文静;林元烧;郑连明;杨位迪;王宇杰5.厦门海域春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初探 [J], 刘媛;黄邦钦;曹振锐;洪华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洪鹏;曾茹;何金曼;李智杰;李亚军;张秀霞;闫佳;邓晓东【期刊名称】《热带生物学报》【年(卷),期】2024(15)1【摘要】为研究海南三亚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20年和2021年的4月对三亚湾近岸海域进行了2次网采取样调查。
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优势度和丰富度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水质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镜检结果显示,2020年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98种;2021年鉴定出浮游植物为3门65种;硅藻类在2次调查结果中均为优势类群。
浮游植物优势种2020年为7种,2021年为9种,聚类分析与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2020年和2021年存在显著差异。
2020年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35和3.72,均高于2021年的多样性指数(3.27)和丰富度指数(2.5),而2020年的均匀度指数为0.59,低于2021年(0.66)的,且2021年比2020年的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降低了41.95%。
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氨氮、电导率、总磷是影响三亚湾2020年和2021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以上结果表明,三亚湾2020年和2021年生态环境总体较为优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主要以硅藻门为主,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没有形成赤潮和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
【总页数】9页(P100-108)【作者】洪鹏;曾茹;何金曼;李智杰;李亚军;张秀霞;闫佳;邓晓东【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海洋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南省海洋生物资源功能性成分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研究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食品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8【相关文献】1.天津近岸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变化特征2.天津近岸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变化特征(英文)3.2021年秦皇岛近岸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4.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季和冬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特征陈学超;黄瑛;穆希岩;朱丽岩;卜亚谦【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48)A01【摘要】本文根据2015年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南黄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该海域夏冬两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
结果如下,两季样品共鉴定出103种浮游动物,夏季种类数(96种)>冬季(45种)。
夏季优势种数为3种,冬季为6种。
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丰度均值分别为17 835.8和1 856.3ind/m^3,生物量均值分别为2 334.2和910.4mg/m^3。
PRIMER5.2软件相似性分析表明:夏季,相似性在51.89%~56.07%时,可以将各站位划分为5个群落;冬季,相似性在59.91%~65.82%时,可划分为3个群落。
相似性聚类分析时,按属或按科进行统计与按种进行统计相比产生的数据损失分别约为6%和10%。
浮游动物总种数减少时,按更高阶元进行聚类所产生的数据损失也会减少。
【总页数】7页(P50-56)【关键词】南黄海;浮游动物;时空分布;丰度;生物量;群落聚类【作者】陈学超;黄瑛;穆希岩;朱丽岩;卜亚谦【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渔业遥感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91【相关文献】1.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王晓;王宗灵;蒲新明;刘萍2.基于LOPC的夏季南黄海35°N断面浮游动物水平和垂直分布初探 [J], 潘俊;于非;李超伦;司广成;李征;刁新源;程方平;金鑫;任强3.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与昼夜垂直移动 [J], 左涛;王荣;王克;高尚武4.夏季黄海南部和东海近海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J], 邓邦平;徐韧;刘材材;蔡芃;叶属峰;5.夏季黄海南部和东海近海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J], 邓邦平;徐韧;刘材材;蔡芃;叶属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乐清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摄食率刘镇盛;王春生;张志南;蔡昱明;张东声【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5(025)008【摘要】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乐清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乐清湾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56属,75种,17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 其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种和广布种的种数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有明显季节变化.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与2月份、5月份的分布趋势不同,从湾顶向湾口,生物量和丰度逐渐降低;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摄食率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5~0.48d-1.【总页数】10页(P1853-1862)【作者】刘镇盛;王春生;张志南;蔡昱明;张东声【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青岛26600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310012;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8.53【相关文献】1.乐清湾湿地鸟类多样性特征及季节变动 [J], 孔强;敖展雄;杨秋花;宫莉霞;鲁庆彬;2.厦门西海域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的季节变动 [J], 曾祥波;黄邦钦3.三门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影响 [J], 刘镇盛;王春生;张志南;刘诚刚;杨关铭4.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Ⅲ.部分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动 [J], 毕洪生;孙松;高尚武;张光涛;张芳5.乐清湾湿地鸟类多样性特征及季节变动 [J], 孔强;敖展雄;杨秋花;宫莉霞;鲁庆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