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14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故乡的小路》教案一. 教材分析《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词描绘了故乡的美好景象,让人感受到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
歌曲的节奏较为简单,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对故乡的感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故乡的概念较为模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方面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故乡的小路》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演唱技巧,表达歌曲的情感。
4.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
2.运用合适的演唱技巧,表达歌曲情感。
3.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故乡的美好。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体会故乡的情感,培养对故乡的热爱。
3.合唱教学法: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钢琴或其他伴奏乐器。
3.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故乡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同时,提问学生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展示歌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演唱技巧。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进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故乡美景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歌曲中汲取灵感,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教案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歌唱二小放牛郎》一. 教材分析《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儿童歌曲,选自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歌曲以二小放牛郎为主角,描绘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机智勇敢地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传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感受民族精神,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
但他们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背景的认识,感受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共鸣,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高。
2.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感受民族精神。
2.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3.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图片、历史背景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录音。
3.乐器:钢琴或其他伴奏乐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同时,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跟随学习。
在演唱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再次演唱歌曲,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一课《朝夕》教学内容:欣赏《晨景》《渔舟唱晚》教学目标:1、能够安静的聆听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意境,感受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
2、在聊聆听、模唱中体会音乐的情绪,模仿不同乐器的姿势,体会主题变化。
3、认识长笛、双簧管的外形,哼唱音乐主题旋律,并听辨音色。
教学重点:1、能够充分地体验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意境。
2、体验我国民族乐器古筝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难点:准确听辨长笛、双簧管,古筝的音色教学过程:一、新学期寄语。
1、本学期学习任务及内容。
2、提出本学期音乐上课要求。
二、聆听作品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从而形成一天。
我们把一天呢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就是白天和黑夜。
那么白天还可以划分出什么时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听一听这四首作品各表现了什么内容?属于哪个时间段?2.聆听歌曲《清晨》(1)初听歌曲录音,感受其情绪。
(2)复听设问:歌曲表达怎样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情景?3.聆听乐曲《晨景》(1)初听,感受乐曲的情绪。
并对照教材上的三幅图分段,或自己画图表示。
(2)简介乐曲出处及格里格生平:《晨景》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1843-1907)《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
(3)复听,谈谈你对乐曲的理解。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个时段的情景?(4)重点聆听第一部分,对照教材中的图形谱及五线谱,边听边哼唱这段曲调。
(5)再次完整地复听,在三幅图的下面,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4.聆听《晚风》(1)初听歌曲录音,感受其情绪。
(2)复听,歌曲表达怎样的内容?描述的是哪个时间段的情景?5.《渔舟唱晚》(1)初听乐曲,感受情绪及速度。
(2)简介作品创作时代背景:《渔舟唱晚》是我国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
(3)聆听第一部分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相像这是怎样的景色?(4)哼唱第一部分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5)聆听第二部分,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6)哼唱这段音乐的主题曲调(7)把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3 2 1 6 5 3(8)完整地聆听全曲,并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小村之恋》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村之恋》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首歌曲。
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紧凑,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歌唱技巧。
他们对乡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可能尚未充分激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演唱歌曲《小村之恋》。
2.能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3.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旋律演唱准确性。
2.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旋律特点等。
3.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4.情境教学法:创设乡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小村之恋》的曲谱、歌词。
2.教学音频:歌曲《小村之恋》的演唱版本。
3.教学视频:乡村生活场景的视频资料。
4.音响设备:电脑、音响、话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乡村生活场景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的美好风光。
然后,教师演唱歌曲《小村之恋》,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魅力。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小村之恋》的曲谱和歌词,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结构和旋律。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歌曲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唱法和节奏。
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合唱,相互交流学习。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演唱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人音版(敬谱)音乐五年级上册《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案一. 教材分析《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人音版(敬谱)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校园歌曲,歌词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歌曲的旋律简洁流畅,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较浓。
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然而,部分学生在音乐表现力和合唱技巧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地演唱这首歌曲。
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唱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感悟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歌曲《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旋律和歌词的掌握,以及音乐表现力和合唱技巧的提高。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演唱,以及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为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
2.分组练习法: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技巧。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师生之情。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歌曲歌词、图片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所需的音响设备。
3.乐谱:准备歌曲的乐谱,方便学生学唱和复习。
4.合唱道具:如手拍、合唱棒等,用于合唱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歌曲《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回家》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五单元《家乡的歌》,主要教学内容为歌曲《回家》。
该歌曲是一首富有情感、旋律优美的歌曲,描述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涉及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歌曲背景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回家》的旋律、节奏及歌词,并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 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旋律跳跃部分,以及部分歌词的发音。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的掌握,以及对歌曲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游子回家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进而引入本节课的歌曲《回家》。
2. 歌曲学习:(1)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2)学习歌曲的节奏,跟随老师一起拍打节奏。
(3)学习歌曲的旋律,跟随老师一起演唱。
(4)分句学习歌词,注意歌词的发音和情感表达。
3. 歌曲练习:(1)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错误,熟练掌握歌曲。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4. 例题讲解:(1)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变化,举例说明。
(2)分析歌曲中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5. 随堂练习:(1)分组练习歌曲,要求节奏准确、旋律流畅。
(2)进行歌曲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回家》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词重点部分4. 歌曲节奏图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记歌曲《回家》的旋律、节奏、歌词,并演唱给家长听。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整体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关于家乡的歌曲,对比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晚风》教案一. 教材分析《晚风》是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晚风的神奇和美好。
歌词中描述了晚风轻轻吹拂,带来了花香和微笑,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提高音乐素养,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和节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喜欢音乐,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歌词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晚风》,并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谐。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准确演唱。
2.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内容,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音乐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提升音乐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歌曲《晚风》的歌词、旋律、节奏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乐谱:提供给学生学习和演唱。
4.教学视频:用于引导学生欣赏优秀音乐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晚风》,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和意境,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初步学习并演唱。
注意指导学生准确掌握节奏和音高,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演唱,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音准问题。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回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六单元《家乡的歌》,主要学习曲目为《回家》。
该曲目详细内容见教材第32页至第34页,包括歌曲的歌词、旋律及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回家》的旋律和歌词,提高音乐表现力。
2. 培养学生对家乡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演唱技巧,如滑音、颤音等。
教学重点:歌曲《回家》的旋律、歌词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音乐教材、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家乡音乐的兴趣。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3)学生分小组进行歌曲练习,互相交流演唱技巧。
3.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歌曲中的难点,如滑音、颤音等,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跟随钢琴伴奏,独立演唱《回家》,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歌曲表演(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回家》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词4. 教学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回家》,录制音频或视频。
2. 答案:学生提交的演唱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了解其他关于家乡的歌曲,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学,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演唱技巧,如滑音、颤音等。
2. 例题讲解: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 作业设计:演唱《回家》,录制音频或视频。
一、教学难点解析1. 滑音技巧滑音是歌曲演唱中的一种常见技巧,它能使歌声更具表现力。
在《回家》这首歌曲中,部分旋律需要运用滑音技巧。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音乐教案【四篇】《雨花石》教学目的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让学生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
教学重点歌曲装饰音的唱法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教学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教具准备手风琴、课件养成教育训练点引导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压缩”,学会概括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一、凝听《红星歌》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2.观赏全歌在观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局部?哪局部的曲调是雷同的?次出现雷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凝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
第一局部为前四乐句,第二局部为后四乐句加尾声。
有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略解说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三、学生以组设计不同的方法来丰盛歌曲抽查,互相评价四、小结本课《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目的1.通过凝听和学唱歌曲,感受愉快、活跃的情绪和民族格调,用富裕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精确表达歌曲的情绪。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教案精选8篇篇一:人音版五年级音乐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表演《盼红军》、表演《编花篮》聆听《牡丹之歌》、《花之歌》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是一个大家庭,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民歌音乐和自己风格,今天就是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河南民歌《编花篮》;二、认真聆听范唱;三、讲解装饰音,唱出其效果;四、注意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五、尤其是要唱出歌曲的地方风格,认真聆听老师的范唱;六、请同学们进行表演唱,看看哪个小组表演的最好,最有感情和音乐表现力;五、下面一起来欣赏经过改编的合唱曲《铃儿响叮当》;六、你能听出改编成多少种不同节奏不同风格的歌声?七、分成几个小组,集思广益,能听几种就几种;八、认真听听,看你能听出几个段落?九、跟着音乐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注意歌曲情绪,因为这首歌曲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就不多花时间学习,主要是掌握歌曲情绪,演唱该歌曲就行了。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几节课的合唱欣赏与学习,对合唱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逐渐的喜欢上了合唱,希望以后还能多进行二声部的练声曲的练习,加强同学们对合唱的兴趣和爱好。
篇五:人音版五年级音乐教案篇五第一^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长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歌曲《长教学过程:1、导入2、欣赏《长教学内容:学唱歌曲《保卫黄河》、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歌曲《保卫黄河》,并尝试进行轮唱。
2、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能体会民歌与劳动的关系以及民歌的质朴、形象和感染力。
3、在演唱和欣赏音乐过程中激发热爱母亲河的感情,丰富有关黄河的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交流知道的有关黄河的情况。
2、欣赏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1)简介《黄河船夫曲》(2)欣赏男声独唱《黄河船夫曲》(3)跟录音轻声哼唱,并初步学会这首歌曲。
3、学唱歌曲《保卫黄河》(1)听赏歌曲录音。
(2)随范唱录音轻声学唱歌词。
(3)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轮唱)。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朝夕》教案一. 教材分析《朝夕》是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的一首歌曲,歌曲以清新、优美的旋律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以描述早晨的景象为主题,第二乐段以描述夜晚的景象为主题。
整首歌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
但是,对于音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唱歌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朝夕》这首歌曲的音乐美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唱歌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4.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
2.唱歌技巧和音乐表现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聆听法: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音乐美感。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唱歌实践,提高学生的唱歌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朝夕》的旋律、歌词、图片等。
2.教学乐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3.录音设备:用于播放歌曲。
4.分组讨论材料: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朝夕》,让学生初步聆听并感受歌曲的音乐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的音准、节奏和旋律。
在唱歌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回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第五单元《家乡美景》,主要学习歌曲《回家》。
该歌曲是一首描绘游子归乡喜悦心情的抒情歌曲,通过对家乡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内容包括歌曲学唱、乐理知识、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回家》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2. 学习并运用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以及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掌握和家乡情感的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多媒体设备。
学具:音乐课本、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游子归乡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共鸣,为学习歌曲《回家》营造氛围。
2. 歌曲学唱:a. 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b. 分组学唱,教师逐句教唱,学生跟唱。
c. 学生独立学唱,教师指导并纠正演唱技巧。
3. 乐理知识学习:a. 讲解歌曲中的音高、音长、节奏等乐理知识。
b. 结合歌曲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感受乐理知识的应用。
4. 音乐欣赏:欣赏歌曲《回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歌曲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回家》2. 歌曲旋律:五线谱或简谱3. 乐理知识:音高、音长、节奏4. 家乡美景:图片或简笔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歌曲《回家》,描绘一幅家乡美景的图画,并配以简短的文字描述。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进行家乡民歌的学习和演唱,加深对家乡音乐文化的了解。
b. 开展以“家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家乡的故事和美景,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乐理知识讲解与应用。
人音版(敬谱)音乐五年级上册《聆听渔舟唱晚》教案一. 教材分析《聆听渔舟唱晚》是人音版(敬谱)音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经典古曲。
这首曲子以夕阳、渔舟、晚霞等自然景象为题材,描绘了渔夫在夕阳下游弋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夕阳映照”、“渔舟唱晚”和“晚霞余晖”。
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学科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古曲的了解相对较少,可能会对《聆听渔舟唱晚》的内涵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曲子的背景,感受曲子的意境,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古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聆听渔舟唱晚》的背景、结构及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这首曲子,培养学生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聆听渔舟唱晚》的意境。
2.引导学生掌握古曲的基本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自主欣赏音乐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曲子的情境。
2.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感受曲子的韵律和情感。
3.分析讲解法:教师对曲子的结构、调式、表现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
4.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曲谱,方便学生跟随哼唱。
3.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以便为学生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夕阳、渔舟、晚霞等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聆听渔舟唱晚》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完整播放《聆听渔舟唱晚》,让学生初步感受曲子的韵律和情感。
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曲子的结构、调式等基本元素。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1课《晨景》教案一. 教材分析《晨景》是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欣赏和学唱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
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清晨的景象,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谱和简单地演奏乐器。
但部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不够强,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和欣赏音乐的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2.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晨景》。
3.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来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景象,提高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晨景》的旋律和节奏。
2.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
3.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来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景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晨景》的乐谱、图片、视频等。
2.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准备教材和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清晨的景象,如阳光、鸟鸣、花草等,让学生感受到清晨的美好。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歌曲《晨景》,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和演唱这首歌曲。
2.呈现(5分钟)出示歌曲《晨景》的乐谱,让学生初步欣赏旋律,感受歌曲的美。
然后教师进行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然后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期间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5.拓展(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其他描绘清晨景象的歌曲,如《清晨》,让学生欣赏和学唱。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来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景象,提高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晨景》的主题和情感。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课朝夕教学目标: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
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听《清晨》,听《晨景》。
第二课时:唱《晚风》,听《渔舟唱晚》。
第一课时一、听《晨景》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
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4.欣赏全曲5.小结:(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指导的重点是音准:“”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在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口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
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
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打击乐伴奏练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性。
8.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
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第二课时一、聆听《渔舟唱晚》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
《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
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
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
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农家乐教学目标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
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一、聆听《快乐的农夫》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1. 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
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
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
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
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
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
(同样先慢速度学唱)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
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
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
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
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
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
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
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
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
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
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一、聆听《丰收锣鼓》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
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第三课足迹教学目标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听《红星歌》,唱《雨花石》。
第二课时: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课时: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第一课一、 聆听《红星歌》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