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衔接和连贯谓师说》两种英译本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2422018年09期总第397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浅析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文/王乐梅【摘要】通过浅析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以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Jane Eyre为例,探讨英汉语篇在衔接与连贯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时注重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呈现翻译译本。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作者简介】王乐梅,吉林师范大学。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从功能上来说,语篇可以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
因为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所以这些成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形式上呈现衔接关系,在语义上呈现连贯关系。
衔接是指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技巧,连贯则是使用这些技巧后达到的效果。
实际生活中,语篇分析与翻译也是密切相关的。
译者要在整体把握语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翻译。
因为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同时也是译文的生产者。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文语篇进行透彻分析,正确理解其中的衔接与连贯关系,在把握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创造,再现原文的真实信息,从而达到语言间交流的目的。
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同样要注意衔接与连贯关系,注重译文的整体性,将对原文与译文的衔接与连贯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译文达到想要的效果。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
在她的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
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Jane Eyre被普遍认为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的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在此选取几位不同译者的译本来简要进行英汉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分析。
(1)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 ( Mrs. Reed, 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 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er, and a rainso penetrating, 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now out of the question.李霁野译: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太太是早早吃午饭的——寒冷的冬风刮来的云这样阴阴沉沉,吹来的雨这样寒透内心,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英语与汉语在指代衔接手段的运用方面确实存在差异。
英语中,为了实现衔接,在某一意义名词出现后,除非是要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一般尽量采用代词指代。
这样,一方面避免语篇的累赘,繁复;同时也可以使语篇主题鲜明,读起来逻辑清晰。
●相比之下,汉语倾向于重复前文出现的名词,或者采用“零式指称”(胡壮麟1994:64-66),省略主语。
请看下例:幻灯片9● A green caterpillar was slowly crawling out from under the lettuce. It was huge, fat, andapparently well-fed. It paused in its travels to survey the scene. Purple with fury, Henry could barely find his voice. (A Hard Day in the Kitchen, Shannon Hodge)幻灯片10●[参考译文1] 一条绿色蠕虫正慢慢地从生菜下面爬出来,很大,很肥,显然吃得很好。
它在旅途中停下来以观察周围的环境,亨利气得脸色发紫,话都差点说不出来。
●或者重复前面的名词,将其译为:●[参考译文2] 一条绿虫子正慢吞吞地从生菜底下爬出来。
那虫子又大又肥,显然吃得很好,在途中还停下来审视周围的环境。
亨利此时气得脸色发青,话都差点说不出来了。
幻灯片11●为了更加清楚地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行文上的差异,我们再看两个汉译英的例子:● 1.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My friend looked somewhat ill at ease when he told me this: At the time when he boughtthis big house, his children had all been at school. Now they had their own homes and jobs.● 2. 杨志取路,不数日,来到东京。
衔接与连贯的区别【中英诗歌的语篇衔接与连贯】Halliday和Hasan将连贯看成语篇自身具有的深性连贯。
诗歌作为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语言精练,表现形式多样,其语篇衔接手段独特。
一根据黄国文的《语篇分析概要》的定义,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在交际形式上,既可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的长度上,短者可为一句、一首诗,长者可为一篇、一卷。
衔接和连贯是它的两大重要标记。
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它的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
又根据霍尔(Hall)的理论,高语境的交际或信息传递是在外在环境或个人体验之中进行的,而不是显形的语码;低语境则大多数是在显形的语码之中完成的。
汉语民族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思维特质。
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
汉语诗歌的语篇连贯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汉诗注重意象的营造,一句诗里有一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意象,有的相关性并不是很强,但读完全诗以后,这些互不相关的杂乱的意象便能产生内在的关联,形成完整的意象,自然完成语篇的衔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篇中从表面上看,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等景物,而“夕阳西下”一句作为前面写景与后面抒情的过渡,把意境和情韵加以巧妙地组合,使各个分散的景点连接成完整和谐的意境,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暮秋黄昏游行图。
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表面说晴雨的晴,实际是说情感的情。
在文学创作中,突破选择与配合的原则,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是作家们常用的手法。
汉民族敏于形象思维。
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从汉英语篇翻译再看衔接与连贯摘要::功能语言学从语言本身的角度详尽而系统地分析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本文用汉英语篇翻译再次揭示了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旨在揭示连贯是语篇的立身之本,衔接服务于连贯。
关键词:衔接连贯关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哈里斯的《话语分析》(harris,1952)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统江山,将跨句段语言研究纳入人们的视野。
50年来,在语篇研究领域,新观点、新思潮层出不穷,较为引人注目的是衔接和连贯。
然而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笔者觉得对衔接、连贯的界定似有含混之嫌,有必要进一步澄清。
本文拟通过汉英语篇对比再次探讨衔接、连贯的关系,旨在揭示连贯是语篇的立身之本,衔接服务于连贯。
二语篇衔接与语篇连贯halliday & hasan(1976)对英语中的语篇衔接手段作了系统地研究,并把衔接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在他们看来,所谓衔接,就是语篇中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的相互关联,即一个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
语篇衔接曾被halliday & hasan(1976)作为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后来(1985),他们对此作了补充论述,认为对语篇的整体连贯起作用的是衔接链,而单个的衔接手段只在句际的局部连贯中发挥作用。
我们应当承认,正常人交际中的话语必然有内在的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在篇章层面上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正是这种语义联系的期待推动着读者在语篇中寻找话语的连贯。
篇章中的衔接手段是话语连贯显性的实现手段之一,有助于读者对文本连贯的解读,因为它通过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显性化。
连贯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存在于交际双方——作者(讲话人)与读者(听话人)的头脑意识之中;它指的是语篇中各个意义单位之间的关系,交际双方的共核世界经验知识是这种关系建立的基础。
因此,连贯是词语、小句、句群在概念、逻辑上合理、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表现了语篇的深层概念和逻辑的统一性。
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4期(总第77期) 汉英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比席建国 徐 新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通过对语篇(话语)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对衔接与连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通过一些典型的汉英(英汉)语料对比分析,旨在探究汉英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特点及其规律。
11汉英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阐述在我国,对语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易》云:“言有物,言有序。
”后者即指语言表达需讲究条理,文章结构安排要有连贯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就有:何为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
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辑。
“统首尾”就是文章从头到尾保持连贯一致,“合涯际”就是把文章中的各个章节段落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刘勰并以“基构”比喻谋篇的构架形式,以“缝辑”比喻语际间的连贯。
林纾在《文微》中有:“命脉之所在曰枢纽,文中有此,虽千波百折,必能自成条理。
”所谓“命脉”就是贯通全篇的枢纽,古人也称其为“筋脉”、“脉络”。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过文乃文章筋节所在,已发之意赖此收成,未发之意赖此开启。
”这段话准确,形象地阐述了“过文”的功能。
宋人吕祖廉对文章的联贯有“换头佳处”乃是关键之一的说法。
由此可见,在我国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早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探讨。
国外从理论上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研究从70年代逐步开展以来,经过80年代的不断深入研究和90年代的逐渐成熟以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语言学界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成熟和一致的认识:衔接构成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连贯构拟语篇的深层语义或功能关系,是通过句子或话语之间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实现的。
Stubbs (1983:149)认为衔接是用来解释深层语义连贯的语法表现形式,其功能只体现句法连贯。
Green(1989:73)的理论认为连贯是读者根据Grice(1975:41)的合作原则通过句际关系推理,演绎作者的意图和目的对语义的重建过程。
2008年9月第8卷第3期湖南学报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 mal CollegeSep 12008Vol 18No 13收稿日期:2008—05—15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项目(XYS 07S03)作者简介:魏 艳(1979—),女,湖南汨罗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助教。
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魏 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摘 要:英语和汉语在运用各种衔接手段创建语篇的连贯关系上有着较大差异。
英语注重“形合”,倾向于采用显性的衔接手段;而汉语注重“意合”,较多地采用隐性的衔接方式。
因此,译者在汉译英时应当注意二者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译出流利通顺的文章。
关键词:连贯;衔接手段;汉译英中图分类号:H31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369(2008)03-0112-02 在汉英翻译中,要首先注意到汉英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如语篇衔接上的差异,才能译出流利的文字,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等值。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衔接和连贯的问题。
一、衔接与连贯Halliday 和Hasan 都把连贯看作语篇自身拥有的深层语义特征。
[1]语篇内存在着诸多关系,而当篇章中某些成分的理解需要依赖于上下文时,就形成了语篇连贯。
连贯是文字成为语篇的原因,它是语篇的基本特征。
从形式上看,连贯主要通过词汇和语法共同促成,它们是两种基本的语篇衔接手段。
Halliday 和Hasan 归纳了几种主要的衔接途径:照应、替代和省略、连接、词汇。
衔接手段为篇章带来连贯,但衔接手段本身可以是显性或隐性的。
根据Reinhart 和Ehrilich 的理论,如果语篇没有显性的连贯手段,那么语篇连贯性的解读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或听者,是他们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出语篇的内在连贯性,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还原和创造出连贯关系。
[2][3]汉英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实现连贯而采用的不同手段,考察它们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即使是同一种衔接方式,有何种细微差别。
从语篇分析理论看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目录摘要 (i)Abstract.......................................................................................ii前言 (1)一、研究综述 (2)二、语篇的衔接 (3)(一)照应 (3)(二)省略 (4)三、语篇的连贯 (5)四、结语 (6)致谢 (7)参考文献 (8)从语篇分析理论看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范海萍灵山县石塘镇大化小学袁学凤灵山县石塘镇大化小学摘要由于思想和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句式上并不大相同。
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是理解语篇的要旨和深层意义的有效方法。
译者在进行翻译前,需要对语篇进行分析,只有做好语篇分析,才能真正懂得翻译,而衔接和连贯则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语篇翻译过程则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
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与连贯为理论依据,针对许地山著作《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并研究这两个英译本在衔接与连贯上的不同之处,最后给出处理这不同之处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语篇分析; 街接; 连贯; 翻译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Chinese-English TextualTranslation from Text Analysis PerspectiveEnglish language special field 2013 Li YiyanInstructor Chen DongyanAbstractDue to 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culture,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in the sentence is not the same. Discourse analysis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ystemic functionallinguistic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schools of linguistics, is to understand th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the deep meaning of effective method. Before translation, translator need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only do a good job in discourse analysis, in order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re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the discours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oherence. Based 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ccording to Xu Dishan book compares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peanuts", and studies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the difference, is given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method and strategy.Keywords: text analysis ; cohesive ; coherence ; translation前言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种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
2162019年32期总第472期ENGLISH ON CAMPUS衔接与连贯汉译策略——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译本为例文/熊松涛【摘要】英文小说衔接与连贯的汉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汉译研究争论的问题之一。
菲茨杰拉德所著《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世界文坛中十分重要的一部英文小说作品,仅在中国的译本就已达数十种。
笔者选取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巫宁坤译本和姚乃强译本,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对两译本进行剖析,以此来探究英文小说的汉译策略。
【关键词】衔接与连贯;《了不起的盖茨比》;汉译【作者简介】熊松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三、衔接与连贯汉译例析布卢姆(1986)曾假定,“越来越明晰的衔接手段也许是所有译者都会采取的一种策略”。
现今,他的预言不断被证实。
以衔接中的连接手段为例,连接是“一种表示后发生动作与前发生动作间如何联系的语意关系”,典型例子是表并列的and…,表转折的but, however…和表时间的at first, then, finally…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标识性强的连接词是说明情节发展顺序的助力。
因此译者在汉译过程中,应当重视衔接汉译,以加强译文的流畅性与可读性。
连贯则较为隐秘,译者在汉译过程中,除了尽量让译文保持原文的内在逻辑外,还需考虑读者的阅读水平。
不同的读者,由于自身经历、文化水平等不同,已有的知识储备、思考深度也会存在差异。
译者在汉译过程中,要根据目标读者群选择最适合的连贯汉译方式,因此,连贯在汉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本部分,笔者从原文中选取能体现衔接与连贯特征的单段到语篇文本,并对译文中相应的此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1.单段衔接的汉译。
在第一章中,尼克表明了自己旁观者的态度。
以下文字是尼克接受父亲教导后的所思所想:ST 1: ①He didn’t say any more, but we’ve always been unusually communicative in a reserved way, and I understood that he meant a great deal more than that. ②In consequence, I’m inclined to reserve all judgments, a habit that has opened up many curious natures to me and also made me the victimof not a few veteran bores. ③The abnormal mind is quick to detect and attach itself to this quality when it appears in a normal person, and so it came about that in college I was unjustly accused of being a politician, because I was privy to the secret griefs of wild, unknown men.TT 1a: ①他没有再说别的。
从衔接和连贯谓师说》两种英译本-英语论文从衔接和连贯谓师说》两种英译本陆倩雯(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术语,是语篇的重要特征。
本文从衔接与连贯的概念及其关系入手,对韩愈的散文《师说》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更地道、更能为读者所接受。
关键词:衔接;连贯;《师说》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51(2013)-06-0082-02 德·波格然德和德雷斯在其《篇章语言学入门》一书中介绍了篇章语言学的七个标准: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篇际性,从而确立了衔接与连贯在篇章语言学中的重要地位。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语言学的两个重要术语,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探究二者的关系,首先要阐明二者各自的概念。
一、语篇的衔接(一)衔接的定义Halliday和Hasan于1976年出版的《英语的衔接》一书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他们在谈到“衔接”时明确指出:“The concept of cohesion is a semantic one; it 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ist with in the text 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二)衔接的手段英语中的衔接可分为两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语法衔接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包括词汇重复、同义、反义、搭配、上下义。
二、语篇的连贯(一)连贯的定义“连贯”作为术语是Widdowson(1973)提出的,连贯是一个读者对于篇章评价的方面,因此连贯能否建立取决于读者的理解。
只有建立起正确的连贯,读者才能获得语篇中蕴含的信息和意义。
(二)连贯的手段语篇的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议题之一,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的连贯有两个级别标准:一,语篇在语境方面是连贯的,因此在语域上是一致的;二,语篇本身是连贯的,因此本身就是衔接的。
三、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对于衔接与连贯的关系,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976)。
有了衔接不一定会产生语篇,但是没有衔接一定不会产生语篇。
衔接是语篇的结构特征,体现语篇的表层结构分布,是语言篇章的有形网络。
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四、衔接和连贯在《师说》中的运用《师说》是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名篇,作于唐贞元年十八年韩愈任四门博士之时。
本篇重在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笔者从衔接的几种手段入手,对《师说》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来自罗经国、杨宪益夫妇)进行了对比研究。
(一)照应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通常指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胡壮麟,180)。
例: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罗:Pan,the son of Li’s family,who is only seventeen years old,loves to study Chinese classic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and masters the six jing6 and their annotations. He does not follow conventions and is willing to learn from me. I appreciate his ability to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ld tradition of learning. Therefore I dedicate this piece to him. 杨:Li Pan, seventeen, is fond of ancient literature, and has studied the six arts, the classics and the commentaries, not confining himself to what is in vogue today. He has studied with me, and as I admire his respect for the old traditions I am writing this essay on teachers for him.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使用了照应,例中的he, him, his指代的都是李蟠,人称代词是最常用的照应方式之一。
(二)省略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这是为了避免重复,是使语篇上下紧凑的一种语法手段。
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罗:A student is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his teacher,nor does a teacher necessarily be more virtuous and talented than his student.杨:So pupils are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their teachers, nor teachers better than their pupils.例中,只有杨宪益夫妇使用了省略,使译文更紧凑简洁。
值得注意的是,句中被省略的成分应该能从上下文中找到,被省略的成分与它的对应成分在结构上应该是一致的。
(三)替代替代就是用替代词去取代某一个成分,因此替代词只是一个形式,其语义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去寻找(胡壮麟,182)。
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罗:It is absurd that a person would choose a teacher for his son out of his love for him,and yet refuse to learn from the teacher himself,thinking it a disgrace to do so.杨:A man who loves his son chooses a teacher for him but is ashamed to find one for himself. This is entirely wrong.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
本例中,罗译使用了动词性替代,用do so 替代了learn from the teacher;杨译使用了名词性替代,用one 替代了teacher。
(四)连接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通常是一些过渡性的的词语,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胡壮麟,184)。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罗:Anyone who was born before me and learned the doctrine before me is my teacher. Anyone who was born after me and learned the doctrine before me is also my teacher.杨:Some teachers may be born before me and have learned the truthbefore me; I should therefore learn from them. Some may have been born after me, but learned the truth before me; I should also learn from them.文言文重意合,少用连接词语;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常使用连接词语以表示结构关系。
本例意思是,“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那么)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
”在汉语中省略的连接词,翻译成英文时需补充上去。
罗译未使用连接,而杨译用了therefore这个词来连接。
(五)重复重复指的是某个语言成分多次出现的现象,重复出现的词汇在单复数形式上可以不一致,有时候也可以是同根词的不同形式(胡壮麟,186)。
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罗:Thus,wise men become more wise and unlearned men become more foolish. This explains what makes a wise man and what makes a foolish man.杨:That is why sages become more sage, while fools more foolish. No doubt this is what makes some sages and others fools.本例两位译者都采用了重复的手段。
罗译是wise—wise—wise和unlearned —foolish—foolish,杨译用了sages—sage—sages,fools—foolish—fools。
杨译使用了同根词来进行重复,更恰当地发挥了语篇的纽带作用,达到了突出主题、加深印象的效果。
五、结语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翻译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和特征,是翻译实践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就某一种翻译标准而言,不同的译文总是有优有劣。
通过对《师说》两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笔者认为就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而言,杨宪益夫妇的译本优于罗经国译本。
参考文献:[1]李水香.评《师说》两种英译本[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03). [2]臧付伟.从英汉翻译看语篇连贯[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