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角下审计动因的理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7.04 KB
- 文档页数:1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审计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创新,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而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将审计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本文将就国内外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创新进行综述研究,分析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和组织的数据规模不断增大,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分析和处理需求。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庞大的数据进行高效的筛选和分析,发现其中潜在的风险和问题,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审计服务。
二、国内外大数据审计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大数据审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对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国外学者在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成熟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为我国大数据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而国内的一些研究团队也积极开展了大数据审计的相关研究,不断推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创新实践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大数据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风险识别、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企业的复杂业务过程和运营模式,还能够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审计证据,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许多企业和机构也已经开始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审计实践模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国内外大数据审计的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应用,大数据审计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审计工作将更加依赖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下审计工作的需求;另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将促进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审计模式和方法将更加注重数据驱动和风险导向,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和可靠的审计服务。
第二章审计动因及相关理论目录【引导事例】 (2)第1节审计模式及演进 (2)1.1 审计业务阶段及其基本任务 (2)1. 2 账表导向审计模式 (3)1.3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3)1.4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3)第2节解释审计动因的理论 (4)2.1信息论的观点 (4)2.2代理论的观点 (5)2.3受托责任论的观点 (5)2.4保险论的观点 (6)2.5冲突论的观点 (6)第3节关于审计供求关系 (9)3.1 关于审计环境 (9)3.1.1 审计环境因素构成 (9)3.1.2审计环境的影响 (11)3.2 审计供求关系 (12)3.2.1 审计需求 (12)3.2.2 审计供给 (13)3.3 审计信息需求曲线 (14)3.4 审计信息供给曲线 (15)第4节审计期望差距 (19)4.1 审计期望差距如何形成 (19) (20)4.2 审计期望差距的影晌 (21) (22)4.3 如何消解审计期望差距 (22) (23) (25)【引导事例】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推动审计产生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同时,审计产生后其审计环境也影响着审计的目的、模式,以及审计理论的发展。
研究审计发展,包括审计实务的发展和审计理论的发展,就一定要推动审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就是审计动因要研究的课题。
研究审计动因,我们需要回头看,总结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分析前人对审计动因解释的合理性;也需要潜下心来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本质规律。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一些审计产生发展历史,但其目的是对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在内的审计全貌的介绍。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围绕注册会计师审计来介绍有关内容。
第1节审计模式及演进1.1 审计模式的含义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案及其随后的财务报表审查,是现代注册会计师审计意义下审计的发端,自那时起注册会计师审计开始兴起。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被赋予“警犬”1的功能。
这种认识下,审计要承担维护委托人利益的职能,接受委托,通过对管理层(经营管理受托方)对经营效果、财务信息进行监督,来维护审计委托人的财产权益。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是指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和理论,主要是在审计过程中强调风险管理,通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应对措施,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强调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的关联性,以提高组织的稳健性和持续经营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核心是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的评估和分类,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具体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
风险管理是指在审计过程中采取的措施,用于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控制、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应对等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缓解措施,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2、审计过程中的风险监控。
根据对风险的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风险对业务的影响。
3、风险管理与控制过程的关联性。
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控与业务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4、风险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集成。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监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5、风险管理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合作。
利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会,推动审计业务的创新和升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应用能够帮助审计机构和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为组织的健康稳健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绿色审计研究:动因、现状与对策作者:汪翔丁璐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7期摘要:本文认为,绿色审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为构建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我国目前绿色审计发展较缓慢,与国家、社会公众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加强宣传推广、明确绿色审计主体、扩大绿色审计内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选择行业试验等,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绿色审计可持续发展现状对策一、引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都伴随着全球气候日渐变暖、二氧化碳与其他废弃物排放加剧、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环境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绿色审计(又称环境审计)作为一项有效的经济、环保监督手段,通过独立的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法规、政策和标准,遵循审计准则,系统的、定期的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活动、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督与评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管理控制及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审计也被称作环境审计、生态审计,是绿色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标准化组织给出的定义是:“绿色审计是客观地获取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特定的环境活动是否符合审计准则的一个验证过程。
”国际商业学会认为:“绿色审计是环境管理的工具,对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设备的业绩进行系统、有说服力、定期、客观的评价,并通过有助于环境管理控制及有助于对公司有关环境规范方面的政策鉴证等手段,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论(陈东,1999)、大循环成本理论(陈东,1999;杨芳,1999;薛岩、张晓君,1997)、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和资源价值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是绿色审计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人从审计产生发展的过程、开展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审计学、会计学、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经济的管理职能和环境审计能够满足审计的本质要求等方面对绿色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李雪、杨智慧、王健姝,2002)。
论审计动因的保险观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牟涛向杨【摘要】本文从保险观角度分析了审计动因,认为审计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所有者愿意支付额外审计费用的原因在于审计人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造成的损失做出了赔偿的承诺。
在审计动因保险观下,审计风险被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这为政府、审计人、经营者划分各自的权责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审计动因保险观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多年来,学术界对审计动因存在不同的解释,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有赋予可信性观、受托经济责任观、“四因素”共同作用观、公司治理(控制)的社会政治观、代理人理论观等五种观点。
这五种观点试图从不同的侧面或层次去分析审计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笔者在此谈谈审计动因的保险观。
一、审计动因传统观点概述赋予可信性观认为,审计是为满足赋予公司财务报表可信性的需要而产生的,审计具有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完善资源配置的作用。
受托经济责任观认为,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审计的存在是确认、解除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
“四因素”共同作用观下,“四因素”指的是利益矛盾、分离性、重要性和复杂性。
这四个因素的存在增加了财务报表的信息风险。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审计是降低财务报表信息风险、提高其可信性的最佳手段。
公司治理(控制)的社会政治观认为,控制系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审计则是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审计放在社会政治框架关系中来考察,所有者愿意参与该种控制系统。
代理人理论观认为,财务报表编报者有接受审计的内在需求,通过审计,他们可以获得更多好处,他们希望通过审计向所有者报告自己出色的工作。
由以上几种动因理论可以看出,审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层层深入的原因: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正确评价受托经济责任,引导信息使用者做出各种正确决策(特别是投资决策)。
因此,审计的最终职能是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摘要:在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系统引入了国际审计准则中积极倡导并在国外审计实务中广泛应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当这一“舶来品”在我国社会审计行业使用一段时间后,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都出现了困惑之处。
文章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摸索出审计模式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我国审计实务中有效引入并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借鉴。
推荐理由:本文对国外及国内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在对国外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分析时,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提出及应用以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提出及应用两方面进行概括,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摸索出审计模式发展的规律。
关于文章的第二部分即国内研究综述部分,作者罗列了众多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对于每篇文章后面所蕴含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分析的很少,这也是文献综述类文章容易忽略的问题。
文章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国外研究综述对我国的启示,在“国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发展的经验总结通过国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历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部分,如能在第一部分国外文献综述中即能分析出国外的这些经验应该比在第三部分直接写出来更有说服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启示李华摘要:在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独立审计准则体系中系统引入了国际审计准则中积极倡导并在国外审计实务中广泛应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当这一“舶来品”在我国社会审计行业使用一段时间后,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都出现了困惑之处。
文章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摸索出审计模式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我国审计实务中有效引入并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BMP审计模式重大错报风险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的研究发展过程中,对审计模式的探索一直是审计界关注的话题。
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对信息风险降低论和信息风险分摊论的探讨审计是一定经济、政治、社会和法律环境变迁下的产物,审计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推动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就是审计动因,关于审计动因的理论包括信息理论、代理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冲突理论等。
其中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审计的本质,从而推演出两种审计的责任观点:一是信息风险降低论;另一个是信息风险分摊论。
这两种观点对审计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进行了探讨,在这一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见解,下面分述之:一.信息风险降低论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信息论”,信息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审计之所以出现,是为了缓解管理当局和投资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减少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可能性,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使市场更具效率。
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也即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正确程度。
所以它认为审计师的作用之一是在于通过审计减少会计信息中可能存在的故意或者非故意的错报,降低信息使用人的信息风险。
这种观点强调审计师对于审计信息只是作出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对于信息风险只能降低而不能消除。
审计师有责任计划和实施审计,以便为财务报表中是否不存在因错误或舞弊事项而引起的重要错报取得合理保证,也就是说,只要审计师按照规则操作,按规矩审计,就能起到降低信息风险的作用,即使最终没有发现重大错漏报或者被企业的舞弊所欺骗,那审计师也是可以作出免责申辩的。
审计师应以重要性作为衡量标准,能否查出重要错报而不是所有错报是确定审计师是否作出合理保证的依据。
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这一概念表明,审计师不是财务报表正确性的保证人或保险人。
一方面,信息风险的复杂性决定了审计师无法对企业全部的信息之正确与否作出甄别,审计师既无必要也无能力这么做。
另一方面,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审计也应当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所以该理论认为,审计的应该承担起风险降低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现代审计的动因审计动因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为什么需要审计。
随着人们对审计研究的深入, 对审计动因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统一, 即审计产生的动因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
受托责任观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关系的出现而产生, 并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运用受托责任观, 虽然能够对某些审计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但无法对现代审计阶段所表现的某些现象做出解释, 如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对审计的需求, 因为债权人、政府和潜在投资者也是审计信息的使用者, 而他们并没有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可见, 受托责任仍是不完善的。
由于受托责任的不完善学术界产生了一下几种审计动因理论:(1)代理论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在詹森和麦克林所倡导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逻辑,审计的存在是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审计的本质在于促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然而他们各自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因此必然存在利益冲突。
委托人希望管理当局能够不遗余力地履行好自己的经营管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价值,增加投资回报,同时又希望付出尽可能低的代理成本。
但是,公司的资产和信息却控制在管理当局手中,股东作为投资者,除了通过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外不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考察管理当局的工作业绩。
代理人追求的是最高的经济利益和名望,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与公司的激励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2)信息论信息论认为之所以存在审计是由于管理层当局和投资者之间存在潜在的信息不对称,审计财务信息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并使市场更具效率。
也即,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
(3)保险论从保险观角度分析了审计动因,认为审计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所有者愿意支付额外审计费用的原因在于审计人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造成的损失做出了赔偿的承诺。
保险论认为,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审计的本质在于分担风险。
浅析审计需求动因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293-01摘要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并力求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对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审计动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其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代理理论信息理论保险理论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传统审计理论认为,审计只是一系列实务、程序、方法和技术的集合,而未对其产生的本质和需求动因等问题进行分析。
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传统的审计动因理论有: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
一、代理理论审计动因的代理理论,是目前审计动因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家詹森和梅克林所倡导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聘用另一人代替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
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则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因此产生了道德风险,也就导致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代理成本的出现。
利用代理理论可以解释审计发挥作用的机制。
如企业所有者会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挂钩,通过这种激励措施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然而这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粉饰财务报表,虚报公司业绩。
但如果管理者的报酬与业绩无关,虽然他们没有歪曲报表的动机,却不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因此,与业绩挂钩的报酬再加上对财务报告进行独立审计是使股东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最佳方法,由此产生了企业所有者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管理者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需求,而聘请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的费用可看作是所有者激励和监督管理者的代理成本。
二、信息理论信息理论认为,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市场更具效率,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程度。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sThesis for Master’s Degre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ing in Identifying Financial Fraud——Take Shenxianyuan as an exampleApplicant:Cui ChunSupervisor: Chen JinProfessional Fields: Master of AuditingDegree Type: ProfessionalDate: 2017/6/11论文题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识别财务舞弊中的应用研究——以参仙源为例学位类别:审计硕士学位申请人:崔春指导教师:陈矜摘要多年来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都要求审计行业紧跟脚步、做出改变。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纷扰的整体环境。
而且财务舞弊案件接二连三的出现,尤其是管理层参与的舞弊,不仅加大了审计业务的难度,更使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弊端暴露无疑。
审计失败案例的大量涌现,动摇了审计行业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能力遇到信任危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识别财务舞弊,降低了审计风险,增加投资者对审计报告的信赖程度,重新塑造投资者对审计行业的信心。
然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起源于国外,目前在我国的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选取参仙源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导致审计失败的因素,指出存在的缺陷,据此提供改进方案。
2014年12月初,参仙源在新三板挂牌。
参仙源因此被誉为“野山参第一股”。
在2015年7月底,参仙源挂牌仅七个月就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16年5月,也就是一年后,证监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新三板因此出现第一例财务造假案件。
参仙源特别在于其为农业类企业,农业类企业为财务舞弊高发群体。
1引言进入新时代,信息化和数字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以此提高企业应对不确定风险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数字化”和“数智化”不断涌入人们的视线,而“数智化”区别于“数字化”,“数智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的有机结合,是“数字化”的进阶版。
“数智化”的概念最早于2015年由北京大学的“知本财团”课题组提出,最初的定义是数字智慧化与智慧数字化的合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数智化”一词有了不同的理解,其概念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化。
同时,财会领域的内部审计板块也引入了“数智化”的概念,愈来愈多的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对内部审计的数智化展开研究。
内部审计是组织治理的重要基石,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这些技术正在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进程。
同时,当今社会正处于VUCA 时代,在这个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的时代,内部审计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却是不变的。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各企业把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企业的转型发展,其中就包括对内部审计进行数智化变革,使其更好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价值创造目标。
本文从促进内部审计数智化变革的动因、变革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其价值创造效应3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探讨在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的新发展。
2内部审计数智化变革的动因以往学者对内部审计转型动因的研究主要从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自身需要两个方面展开。
张庆龙等[1]基于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导向两个视角分析内部审计数智化变革的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
在环境不确定性视角中,包括政策、技术、数据和危机管理四方驱动;在战略导向视角中,包括效率、效能和创新三方驱动。
本文基于前者的研究,将外部动因概括为技术创新发展、复杂的审计环境,内部动因包括组织架构转型需要和追求更高效率。
2.1技术创新发展在技术驱动不足的时代,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依靠人力进行现场审计,这不仅耗时耗力,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一、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从历史上看,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等演进的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
(一)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演进详细审计就是对全部资产进行清查,对全部账目进行检查。
早期的审计普遍采用这种形式,这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早期的经济组织,其经济规模小,经济活动的内容单一,会计业务量较少,从而审计对象的数量较少,种类单一,这为详细审计提供了可能。
同时,由于早期的科学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经济组织内部存在许多管理缺陷,加之会计体系本身尚不完善,如平行登记、试算平衡等会计数据的保真控制功能较弱,财产的流失和会计数据失真发生的机率较高。
因此,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审计人员在做出有把握的审计结论之前,必须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验证。
详细审计实际上是重复会计人员的全部工作,即审计人员按照会计人员做账的程序和方法重新独立复核。
因此该阶段的审计程序基本上等同于会计记账程序,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检查。
详细审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会计业务也越来越多,详细审计的适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受到限制,抽样审计随之产生。
抽样审计是将客户的全部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总体,从中抽取一部分,依会计凭证、账簿到报表进行逐一核对,并依据样本审核的结果推断总体的情况,对客户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
本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组织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会计记录的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趋复杂,不仅审计人员无法承受对会计记录进行全面验证的巨额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无法接受全面审计的低下效率。
同时,随着管理理论的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科学化,经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日趋完善,能够起到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