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课时随堂练习20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上述材料最有可能来源于(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
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3.毛泽东说:“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这体现的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4.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派别很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5.“在这里,我要赞许那个将要通过的《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
”称《共同纲领》为“人民大宪章”是因为( ) A.由第一届全国政协审议通过B.确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C.规划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D.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制定的6.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课时作业 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传单 B.信件C.报纸 D.电报【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时代,“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可知“纸”是指报纸。
【答案】 C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解析】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足以表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答案】 B3.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D.娱乐大众【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
【答案】 B4.下列近代报刊中,将②③归为同一类性质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A.同为近代以来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B.同属于娱乐性为主的报刊C.都为政治运动制造舆论D.是不同时期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解析】本题以近代报刊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报刊的功能。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通过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报纸之一,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二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因此B项错误。
第20课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则史料作为背景材料可用于研究(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余粮收集制解析:B。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和规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注重发展重工业,故可排除。
2.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A.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困难中战胜敌人B.把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D.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新地主、富农产生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当时正是国内战争时期,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3.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老农曾对列宁说:“我看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好干得不好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据此判断,与老农反映的问题相关的苏俄(联)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改革集体农庄政策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这位老农反映的是余粮收集制的问题,于是可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这主要体现了()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D.国内战争的结束解析:C。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把握几个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大地开始复苏”,A、D两项与“20世纪20年代”“商业”不符;B项与“复苏”不符,只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4.右边这幅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先进的手工纺织技术【解析】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所以应该选择C项。
【答案】 C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就为分散的村落经营和聚族而居提供了有利条件。
C、D两项是中央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题干内容无关。
而商品经济需要广阔的市场,不利于聚族而住。
【答案】 B6.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饮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解析】首先注意对题干材料中“旱”“雨”“水旱从人”“诸葛亮”等有效信息的理解,再综合理解材料,可知该项水利工程应属于在蜀地的“综合性”的、既能泄洪又能灌溉的水利工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7.在中国传统理念里,龙凤呈祥,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民间匠师也有“龙愁,凤喜,狮子笑”的口诀。
但《大明律》中却规定:“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
”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国古代龙、凤是皇室专用图案,结合“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
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故本题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8.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3.2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A.召开于1978年底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但并没有提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在实践中开创的。
【答案】 C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A.①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解析】题目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分别从现实需要、转移目的和人民要求等方面充分阐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理由,故四项都符合史实。
【答案】 B3.“是合作经济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实行这一制度后,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这一经营形式的目的()A.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B.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到公有C.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D.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生产【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可以推断这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目的是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集体经营、吃大锅饭的做法,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故选D。
ABC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D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训练1战云密布的欧洲一、选择题1.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
”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D.维护民族的独立2.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降为7%。
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俄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的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
以上材料最能说明资本主义各国()A.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B.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C.经济发展不平衡D.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3.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三国同盟建立在德、奥、意三国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B.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C.三国同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的矛盾D.同盟促进了法俄的接近4.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他在法国到处发表演说,宣称对法国人的“光荣传统”和“美丽城市”仰慕已久,两国友好在他心目中“常居首要地位”。
英国国王对法国如此友好主要是为了()A.寻求与法国和解以遏制德国B.向法国展示英国对法国历史的了解C.与法国和解以称霸欧洲大陆D.寻求法国对其海外殖民扩张的支持5.一战前,军事领域大量运用科技成果的影响不包括()A.增强了武器的性能和杀伤力B.作战范围突破了陆地的限制C.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D.军国主义浪潮弥漫整个欧洲6.一战前夕的欧洲,“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意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这不能表明()A.极端民族主义泛滥B.民众积极支持战争C.民族主义开始兴起D.民族主义走向畸形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国……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以帮助。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随堂作业——练双基一、选择题知识点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周朝时,礼乐征伐出自天子,但春秋时期诸侯纷纷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霸称雄,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国君相继称王。
这一过程本质上反映的是()A.周王权式微B.宗法制不符合实际C.思想的解放D.诸侯突破周礼约束答案:A解析:从“礼乐征伐出自天子”到“尊王攘夷”、战国七雄纷纷称王体现的是诸侯对自己政治地位的突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削弱。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思想的解放并非材料中现象的本质;C项错误;D项为现象,非本质。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分封制的崩溃,周王的权威逐渐动摇。
3.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
”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统一的趋向日益明显,由此可知C项正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的时期,而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加速封建化进程,由以上分析可知B、D两项错误;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仅是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描述,不属于对中国发展进程产生的推动作用。
4.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了皇帝制度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A、B、C三项所指的是秦始皇贡献的一个侧面,而D项是对于秦始皇的贡献最全面的概括。
必修(Ⅰ)综合作业(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国朝拟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折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
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曰可,乃下。
”这则材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三省分权,相互制衡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专制皇权空前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阁臣不得与闻”等信息说明阁臣只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说明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宰相此时已经不存在,所以A、C两项不符合题意。
B项属于唐朝的中央制度,也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项。
2.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A.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B.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C.有利于保护奴隶利益D.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答案:B3.“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实行使“西太后”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故选D。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磨掉清政府的抵抗意识,排除A、B、C。
4.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C.和以往的政党没有任何区别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答案:A解析:材料“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说明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故A正确。
8.3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整体史观B.文明史观C.进化史观D.现代化史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
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现代化史观是人类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
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文明演进的历史。
纵向看分: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横向看分: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
从专制到民主。
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
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
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全球”史观认为世界是由不同历史因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和一个由不同发展片段构成的一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叫整体史观。
结合两者共同点,选A。
【答案】 A2.世界贸易组织是()A.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B.以区域经济集团化为基础的多边贸易组织C.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组织D.以知识经济为载体的多边贸易组织【解析】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5.3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A.技术支持B.劳动力支持C.市场支持D.资本支持【解析】“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材料中“美洲对钉子的需要”,综合分析商业革命主要为工业革命提供的是市场支持。
【答案】 C2.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说明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主要的因素是()A.资源因素B.劳动力因素C.市场因素D.资金因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工业革命直接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属于技术革命,而英国之所以要搞技术发明是因为市场在不断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技术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因此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根据以上分析,A、B、D项均错误。
【答案】 C3.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出现于()A.冶金业B.交通业C.棉纺织业D.采矿业【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
【答案】 C4.阿瑟·扬写到:“当英国工业的特殊才能用在铁、棉、玻璃或瓷器上面时,就如此卓越地表现出冒险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而这正是你在毛纺工业中所不能看到的。
在毛纺工业中,一切都是呆钝的、不活泼的、无生气的……”这句话着重强调() A.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天条件很不足B.毛纺业是英国最古老重要的工业C.产业革命要在毛纺工业以外着手D.日益扩大的市场促进了工业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是在棉纺织业取得突破的,这是教材明确给出的基本结论。
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 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获得重大发展,下列各项中属于该时期重要成就的是A、瓷器制作技术成熟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C、人工冶炼铁器出现D、青铜铸造达到很高水准2.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酒器D、兵器和农具3. 被称为“茶神”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②陆羽推崇越州青瓷③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4. 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结合更为紧密C、景德镇是青花瓷的重要产地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5.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据史书记载,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的瓷器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贡品的底部写有“景德年制”的落款。
“其器尤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
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由此可以看出景德镇A、当时就已经成为著名的瓷都B、以冰裂纹瓷器最为出名C、是当时的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D、以瓷器进贡皇室而得名6.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7. 厚葬是古代的陋习之一,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陵墓如果被发掘,其大量的随葬品中将不会出现A、洁白如雪的白瓷B、精雕细琢的玉器C、图案精美的丝绸D、熠熠生辉的白陶8. 下图所示“花楼机”的创制时间和用途是A、两汉用于丝织业B、宋元用于印刷业C、明朝用于丝织业D、清朝用于棉纺织业9. 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7.3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
”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赫鲁晓夫上台后,以农业的改革为突破口,采取了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的措施,短时间内苏联的农业有所发展。
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的措施;“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措施。
【答案】 B2.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
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类数量增加两倍,深受赞赏。
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身亡。
这表明()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B.赫鲁晓夫的超越美国计划是不现实的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框架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美国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可知苏联提出的超越美国计划,是靠弄虚作假完成的,从而说明,这一计划是不现实的。
【答案】 B3.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
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
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
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
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B.副业义务交售制取消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正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政府取消了副业义务交售制,从而导致农副产品不断增加。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训练1战云密布的欧洲
一、选择题
1.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
”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D.维护民族的独立
2.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降为7%。
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俄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的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
以上材料最能说明资本主义各国
()
A.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B.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C.经济发展不平衡
D.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3.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
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国同盟建立在德、奥、意三国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
B.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
C.三国同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欧洲的矛盾
D.同盟促进了法俄的接近
4.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他在法国到处发表演说,宣称对法国人的“光荣传统”和“美丽城市”仰慕已久,两国友好在他心目中“常居首要地位”。
英国国王对法国如此友好主要是为了()
A.寻求与法国和解以遏制德国
B.向法国展示英国对法国历史的了解
C.与法国和解以称霸欧洲大陆
D.寻求法国对其海外殖民扩张的支持
5.一战前,军事领域大量运用科技成果的影响不包括
()
A.增强了武器的性能和杀伤力
B.作战范围突破了陆地的限制
C.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
D.军国主义浪潮弥漫整个欧洲
6.一战前夕的欧洲,“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意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
这不能表明()
A.极端民族主义泛滥B.民众积极支持战争
C.民族主义开始兴起D.民族主义走向畸形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国……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以帮助。
——1890年《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指刚果)让出来……
希望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1911年7月2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关系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8.阅读下列材料: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示意图
请回答:
(1)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大军事集团的主要成员国及形成过程。
(2)图中局势的出现引发了什么后果?
答案
1.C2.C3.C4.A5.D6.C
7.(1)由勾结德国反对法国、俄国,转变为支持法国反对德国。
这种关系的变化,表面上是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德国的宿敌法国对抗德国,以维护其所得的殖民利益。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它们彼此间或勾结或斗
争;它们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是由其各自的侵略利益决定的。
8.(1)成员国
同盟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
过程:①1879年针对俄国的德奥同盟形成,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②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1904年和1907年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三国协约正式建立,至此,两大军事同盟集团对峙局面最终确立。
(2)后果: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