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01.50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内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情分析”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有助于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学情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如学习兴趣、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等,以及学习行为如解决问题和积极学习的习惯。
此外,还需要考虑学生家庭背景等属性。
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表现,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研究中,对学生兴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的兴趣度变低,学习效果会大大降低。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教师还应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持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使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更有趣地学习数学。
掌握数学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习数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记忆模式,另一种是深入的理解模式。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由记忆跨越到理解,然后利用理解更深入地学习。
而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把握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学习水平。
最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还应考虑学生家庭背景的影响。
现在社会发展的相对快,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对孩子的数学学习的关注度比以前更加高了。
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学习表现,发挥帮助孩子的教育作用,帮助孩子更快的吸收有用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学情分析”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深入地“学情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准确的学习表现,持续改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学生。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化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化研究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
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具体实现方法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深入了解小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量身定制教学
方案。
例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来制定不同难度级别
的数学问题,让每个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
2. 引入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
技能。
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合作、电子教学
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学习、实践和反思。
3. 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引导和辅导。
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基础,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资料和
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4. 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评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可以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
己的潜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5. 加强教师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例如,可以开展
教学革新培训、教育科研研讨、教育资源开发等工作,提高教师的
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分式”为例篇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分式”为例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分式”为例,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理念目标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的教学目标。
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践应用: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反馈: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分式”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定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分式”单元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分式的定义、性质、运算等方面的知识;能力目标是指学生需要具备的分式化简、分式方程求解等能力;情感目标是指学生需要培养的数学兴趣和情感态度。
教学内容设计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分式”单元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分式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引入分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分式的定义和性质,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分式的运算: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3)分式方程的求解: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分式方程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选择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分式”单元教学方法应该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一、概述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持久性和普遍迁移价值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它不仅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单元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数学教学理论,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和活动。
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反思总结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其重要性数学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数学教育的重要理念,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持久性和迁移性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
它不仅包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强调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应用以及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通过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数学课例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加法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法的实质,能正确进行分数加法运算。
2. 第二课时:分数的减法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减法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减法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减法。
3. 第三课时:分数的乘法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乘法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乘法。
4. 第四课时:分数的除法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除法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分数除法。
5. 第五课时:分数的综合应用教学重点: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将分数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用。
四、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 讲解新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运用所学分数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与研究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数学单元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与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任务包括: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运算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此外,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对数学兴趣浓厚,基础扎实;有的学生则对数学感到恐惧,基础薄弱。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进步。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和运算方法,能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形成清晰的数学思维。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善于合作、自觉复习等。
(3)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分数,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教学目标。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篇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其中,“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当前的“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缺乏对深度学习的关注和引导。
因此,本文将探讨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深度学习的内涵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深入理解知识本质和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策略确定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包括概念、定理、公式等。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数学知识:包括概念、定理、公式等基本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实际问题情境: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3)实践操作活动:通过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和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理念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1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一、口算题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
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
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
(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58÷5=11 (3)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五、全课总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2、课堂作业:补充p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学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一、引言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往往被机械记忆和套路化的解题方法所掩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中设计有效的问题解决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1.认识问题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实际问题、猜测答案、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审视问题的背景、条件和要求,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2.制定解决策略一旦学生正确理解了问题,接下来就需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解决方案学生选择了解决策略后,就需要实施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考和推理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4.检测解决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结果的验证和评价。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测试题目,让学生检验自己的策略和解决过程是否正确。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三、问题解决教学设计1.材料准备在问题解决课堂中,教师应该准备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辅助工具和资源,如图表、计算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例如,“问题的要求是什么?条件有哪些?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3.合作学习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大概念视域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1. 内容概括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和实践。
我们首先回顾了大概念视域下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为中心,通过构建关联性、情境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
我们对初中数学各单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识别出其中的核心概念,并讨论了如何将这些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分享了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包括如何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如何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等。
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在这种背景下,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大概念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中具有广泛影响、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核心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大概念的引入和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初中数学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也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大概念视域下进行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进行理论分析,明确其内涵、特点和要求;其次,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将大概念融入到初中数学单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
1.2 研究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推广,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数学教案教学设计10篇1. 教案1教学目标:研究数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加法的概念和原理;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加法运算练;3. 讲解减法的概念和原理;4.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减法运算练。
2. 教案2教学目标:巩固加法和减法运算,并引入乘法的概念。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
教学步骤:1. 复加法和减法运算;2. 讲解乘法的概念和原理;3.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乘法运算练。
3. 教案3教学目标:研究乘法和除法运算,并引入分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除法运算和分数。
教学步骤:1. 复乘法运算;2. 讲解除法的概念和原理;3.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除法运算练;4. 引入分数的概念,并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规则。
4. 教案4教学目标:继续研究分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分数的加减运算和分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2. 讲解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3. 给学生做一些分数的加减运算练;4. 引入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5. 教案5教学目标:研究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数运算练;3. 引入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6. 教案6教学目标:继续研究小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小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小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 引入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7. 教案7教学目标:研究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教学内容: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步骤:1. 讲解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整数运算练;3. 引入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8. 教案8教学目标:继续研究整数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内容:整数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复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 引入整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实例分析。
“四能”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研究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提出了“四能”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为一门学科,数学教育在这个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首先,数学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其次,数学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开放性问题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中设置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数学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情境中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构,让学生通过设计模型、制作实物等方式,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数学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是指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能力进行学习、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置综合性评价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中引入课题研究,让学生自主选择并深入研究一个数学相关的课题,通过调查、分析和总结,锻炼他们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四能”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研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启发式教学、开放性问题、实践活动和综合性评价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课题研究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的任务是针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将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单元,以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课题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提高其数学素养。
此外,考虑到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大单元内数学知识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及公式,如代数、几何、概率等领域的核心知识;(2)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解决复杂数学问题;(4)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提高学习效率;(5)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熟练运用各种数学工具,如计算器、几何画板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其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组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5)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数学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和价值,提高数学素养;(3)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4)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挑战时的坚持和毅力,使其具备克服困难的信心;(5)借助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团结协作等。
职业教育课题研究: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职数学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有助于推动中职数学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2. 研究目标与内容2.1 研究目标1. 分析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2. 探讨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3. 构建一套系统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研究内容1. 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2.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3.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的构建与实践。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理论,探讨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
技术路线:1. 收集与分析相关文献,梳理现有研究成果;2. 通过实证研究,深入了解中职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3.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4. 构建中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实践验证。
4. 预期成果与研究周期4.1 预期成果1. 提出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2. 构建一套系统的中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3. 发表相关论文,推广研究成果。
4.2 研究周期本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共计两年。
1. 第一阶段(1-6个月):文献收集与分析,确定研究框架;2. 第二阶段(7-12个月):实证研究,提出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3. 第三阶段(13-18个月):教学设计方案构建与实践,总结研究成果。
5. 研究团队与分工5.1 研究团队1. 主持人:负责研究总体设计、组织实施和成果总结;2. 核心成员:参与研究方法探讨、实证研究和教学设计方案构建;3. 实验教师:负责实践验证和教学反馈;4. 专家顾问: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有趣的“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通过实际操作和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结合一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设计这样的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
案例背景这是一堂小学三年级数学课,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和相关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中,教师想要通过一个有趣的实践案例来巩固学生的加减法知识,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还希望通过这个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超市购物的实践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将分成小组,每组担任一个家庭的购物者。
他们将收到一张购物清单,上面列有一些商品及其价格。
学生需要根据这张清单,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计算出总价,再到“超市”里购买相应的商品。
在“超市”里,教师会准备一些商品的图片或者实物,每个商品都标有一个价格。
学生需要根据购物清单挑选出正确的商品,然后将其价格加起来计算出总价。
在进行结算时,学生需要将所购买的商品展示出来,进行清点和核对,最后结算出总价。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将所学的加减法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还能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案例实施在实施这个案例时,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然后,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购物清单和一笔购物款。
购物清单上列有一些商品及其价格,购物款的金额由教师提前准备好。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会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师还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和收集反馈意见,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案例评价在教师的观察和评价中,他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效地运用加减法知识来计算总价,并且在结算时也能够进行清点和核对。
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数学教学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刻等。
如何设计出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希望通过对教学设计原则、方法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研究目的根据所提出的大纲,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点:1. 理解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式教学的重要性:通过研究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探讨如何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运用能力。
2. 探讨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深入分析不同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寻找最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法,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 提供教师教学指导:通过研究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更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
通过明确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思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加。
2. 正文2.1 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概述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一系列有机连接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应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初中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研究一、引言二、有效问题串式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问题串式教学的概念问题串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引领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知识点,帮助他们建立知识框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问题设计要贴近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使问题具有实际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加学习动力。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
问题串式教学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以便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点。
(3)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确定教学目标在进行问题串式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串。
2. 选择合适的问题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贴近生活,具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问题的选择应该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3. 设计问题串在选择了合适的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将这些问题进行串联,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串。
在设计问题串时,教师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之间的转换应该自然流畅,避免造成学生的困惑。
4.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问题串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示范解答、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点,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5. 检查和反馈在学生解决完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及时检查学生的答案,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数学是培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小数、分数、面积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都是很基础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让学生们真正掌握基础的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这种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进行刺激,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除了掌握基础知识点之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们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因为数学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探究和创新,只有通过不断的发现和探究,我们才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和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们一个问题,在教室里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或者组织学生们一起进行小组探究,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充分体验探究和创新的乐趣。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灌输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融入数学史的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史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通过学习数学史中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能够将数学历史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了解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数学史的概述、数学史中的重要数学概念和方法、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内容。
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用一些有趣的数学历史故事或问题作为导入,引发学生对数学史的兴趣。
例如,可以讲述埃及人如何利用几何知识建造金字塔,如何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等。
2.数学史概述(20分钟)教师介绍数学史的发展过程,包括古代数学、近代数学和现代数学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可以结合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史的发展。
3.数学史中的重要数学概念和方法(3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数学史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例如古希腊的几何学、古印度的数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数等,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和实例演示。
4.小组探究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数学历史时期或数学家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使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该时期或数学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
5.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0分钟)教师讲解数学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例如物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并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如何利用数学模型预测疾病传播等。
6.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数学史的重要概念和方法,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评价:1.小组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小组报告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所选数学历史时期或数学家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2.课堂参与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包括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
3.课后作业评价:布置与数学史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的数学教学设计教研简短
教学设计教研是指通过教学设计来进行教研工作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一个简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研的示例:
主题:小数运算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复习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小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
3.小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出示一道简单的小数加法题目,让学生复习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教学活动1: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时的价格计算等。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数字和小数位数,然后相互交换问题,尝试解答对方的问题。
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教师提供的小数计算题目中挑选一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相互检查答案。
教学活动3:实践运用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
识解答问题。
例如,在购物清单中计算总价、比较不同品牌商品的价格等。
教学活动4:反思总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并
回答相关问题。
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及时
给予反馈和指导。
这是一个简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研示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
标和学生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教研过程中还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
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作者:富源县第一中学李华目前,我国正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阶段,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增加了教学中的不稳定因素,使得更多的教师在面对它时手足无措,彷徨无计。
新的教学目标由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组成,教学对象不再是统一规格的,而是个性化的。
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却未能及时与新课改接轨,要真正实现我国新课程改革所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反思性。
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分为宏观教学设计,微观教学设计和情境教学设计;本节主要针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以图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述1.教学设计的涵义(1)教学设计的背景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西方形成的一项课堂教学技术,其理论基础历经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凶恶理论和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
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
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教学设计,发表一些学术论文,1989年至1994年,教学设计研究进入了繁荣阶段①;在1994至1997年之间,教学设计的研究没有较大的发展,教学实践中大量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未能上升到理论高度;1997年开展了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研究,提出了一些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②;2002年,华东师大举办了课程改革研讨会,从不同侧面探讨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教学设计的涵义教学是通过信息传播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特定学习目标的活动。
设计上指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某些和某些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指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运①彭海雷.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1,(3):p8②李芒.建构主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2,(6):p10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心头过程。
教学设计应解决①教什么的问题,②怎样教的问题,③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问题,④设计具有操作性。
(3)数学教学设计奚定华将数学教学设计定义为:以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①数学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4)数学教学设计的步骤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①目标分析,确定主题。
对数学课程各单元及每节课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②整合资源,创设情境。
在目标分析、确定主题之后,就要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③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协作会话,激发思维。
教师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发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5变式练习。
在初步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则后,让学生做一些基本的练习和一些变式练习,使学生完成对知道的意义建构。
○6进行反思评价。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评价学生。
②2.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既要能够准确全面的体现数学教学观、学习观,同时又要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有利于教师的应用。
③(1)目标多维性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把数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技能习得、能力发展、过程体验、情感态度生成、价值观塑造等子目标,作为教学设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要目标,并且不能只有唯一的目标,而应该是多维的目标体系,才能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
(2)系统优化性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合理组合,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①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4②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③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p254~255评价等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同要素之间的搭配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要使系统优化,还应该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补救措施。
(3)教学活动性动态的教学观将数学视为由问题、语言、方法、命题及观念组成的复合体,数学教学是伴随知识产生和发展的活动体验,教学设计应充分突出“做中学数学的思想”。
数学活动主要是思维活动,分为①数学推理活动,数学连接活动,数学算法活动。
对数学活动的理解,有利于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
(4)模式多样性数学教学的内容、结构是多样的,数学思维方式是多样的,因此,教学设计也应多样化。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5)便于操作性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蓝图,所知道的目标、教学程序必须是可以操作的,否则就失去教学设计的意义。
(6)协作交流原则②设计中应考虑教师的主导性于学生主体性的协作,使数学教学在和谐的活动与交流中进行。
同时注意到数学学习的社会性,提供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协作交流的机会。
(7)情境创设原则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数学的教育形式,展现知识的背景,促使学生建构活动的发生。
3.教学设计中数学教师应具备的意识③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交大的变化,教师要认真探究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充分认识数学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体验数学新课改的思想,而学习、体验的结果反映到教学设计上,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因此,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具备观念更新意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分层意识。
(1)观念更新意识这里的观念主要指数学教育观念,即教师对数学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感悟。
观念更新意识指教师能够清晰明确地认识自己所持有的教育观念,并自觉运用,不断萌生和发展新教育观念、更新自身旧观念的意识。
数学教育观念分为数学观和教育观两个层面:数学观是对数学学科本质的认识,教育观①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J].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1:p154~207②何泉清.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p13~14③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p255~258是对学与教的本质的认识。
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传知,其教学设计就是一种“结果型”的模式,即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其教学设计就是一种“建构型”的模式。
每一种观念都有自身合理的一面,因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可以以不同的理论作为基础,观念更新要求教师有整合观念的意识、接受新观念的意识、替代旧观念的意识。
(2)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活动主体对既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于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所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学习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中心,因此,问题意识是影响数学教学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数学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意识表现在追溯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缘由意识,提出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接受问题的意识。
(3)反思意识反思是对主体建构活动的再建构,反思学习是智能发展的高层表现。
反思意识是指教师借助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批判地审视和分析自我对数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发展自我专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反思,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及教学策略选择进行反思,对教学实施后进行反思。
(4)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教师创新的欲望和信念,其核心是自我批判的意识,不受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勇于立新。
创新设计教学是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包括:○1教学内容组织的创新,○2教学模式建构的创新,○3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4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
二、数学概念教学设计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而且要通过教学揭示定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学习数学思想与方法。
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法则、基本作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是知识体系的核心,有了结构化的知识与清晰的因果、整合关系才能激起学生的联想,诱发创新求异的灵感。
因此,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的研究对我们的数学概念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1.概念形成模式(1)理论基础概念形成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概念形成的心理学理论(见本章第一节p196~198页)(2)操作程序数学概念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成的。
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1 由教师提供一组概念的正例供学生观察和分析。
概念的正例:所要学习的概念的外延中的特例,这些例子存在共同的本质属性。
阶段2 学生处理资料,并从这些例子中概括出它们的本质属性。
阶段3 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概括和抽象出该组实例的本质属性。
阶段4 教师给出概念定义、或者由学生自己给出定义,教师给予批评和修正。
阶段 5 采用由学生举出更多概念的正例,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的方法,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阶段6 概念的应用,包括概念的直接应用和讨论概念的性质。
阶段7 形成概念域或概念系。
案例1 函数的奇偶性(详见课本259~260页)2.概念同化模式(1)理论基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2)操作程序阶段1 教师呈现“先行组织者”,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阶段2 教师给出概念的定义。
阶段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概念。
阶段4 强化概念。
阶段5 概念应用。
阶段6 形成概念域、概念系。
3.问题引申模式(1)理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萨奇曼的探究学习理论。
(2)操作程序阶段1 教师创设一个情境,把待学习的概念设置于一个问题之中。
阶段2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阶段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概念。
阶段4 强化概念。
阶段5 概念应用。
阶段6 形成概念域、概念系。
案例2 无理数的概念(详见课本261页)三、数学命题教学设计1.发生模式(1)理论基础布鲁纳、萨奇曼、兰本达的发现—探究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