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在深圳召开
- 格式:pdf
- 大小:701.32 KB
- 文档页数:1
2023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集电子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该专业主要研究储能器件、储能系统的设计、制造、控制和优化等技术,旨在解决能源问题中的能量储存和转换问题,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该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各种储能材料(如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以及器件的性能、结构及制备工艺等,以提高储能材料和器件的性能和寿命。
2. 储能系统及其控制:研究储能系统的构成、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以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3. 储能(再生)技术:研究储能技术(包括再生能源储能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系统、控制等,以满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4. 系统优化:研究如何将不同储能设备组合成为最优的储能系统,提高储能系统的效率、经济性和可靠性。
5. 储能市场与政策:探讨储能技术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研究相关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该专业在能源转换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储能科学与工程已成为“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点领域之一,并受到国内外企业和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再生能源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军事应用等领域的需求推动,储能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该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电信、电子、化工、能源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方面工作。
从事的职业包括但不限于:储能器件研究工程师、储能系统设计与应用工程师、储能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开发工程师、储能市场和政策研究者等。
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储能科学与工程支撑一级学科主干学科相关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能源存储技术、储能材料、储能系统设计与优化、储能设备与技术应用等内容,是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储能科学与工程在能源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电动汽车及储能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与此同时,储能科学与工程也紧密关联着其他相关学科,包括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一、储能科学与工程支撑一级学科1.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是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在能源转型、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间歇性等问题,实现新能源的高效利用。
2.材料科学与工程储能材料作为储能科学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密切相关。
研究储能材料的性能、结构、制备工艺及储能机制等方面,对提高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3.电气工程储能系统设计与优化、储能设备与技术应用等内容与电气工程密切相关。
其中,电力电子技术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尤为突出,电机、变频器、电网互联等领域的发展也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储能科学与工程主干学科1.储能技术储能技术包括化学储能技术、物理储能技术和电化学储能技术等多种形式。
其中,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储能等属于物理储能技术;氢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属于化学储能技术;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属于电化学储能技术。
这些储能技术通过对能量的存储、释放和转换,实现能源的灵活调度和高效利用。
2.新能源开发利用储能科学与工程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的特点,而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新能源的稳定供应。
3.储能系统设计与优化储能系统设计与优化是储能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储能系统的结构、组件、控制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经济性的提高。
储能科学与工程支撑一级学科主干学科相关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知识。
储能科学与工程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与能源的储存和利用密不可分。
本文将围绕储能科学与工程的主干学科、相关学科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1.储能科学与工程的一级学科及主干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主要是工程技术学科,其一级学科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这个一级学科下,储能科学与工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中,主干学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储能技术与装置:主要包括电化学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装置的研发与应用。
-储能系统与控制:主要包括储能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储能系统的控制与监测技术等方面。
-储能材料与工艺:主要包括新型储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储能材料的工艺与制备技术。
储能科学与工程在以上几个主干学科的基础上,还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储能科学与工程的相关学科。
2.储能科学与工程的相关学科2.1物理学物理学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储能技术的研发基于物理学原理,比如电化学储能技术就是基于电化学反应原理而发展起来的。
物理学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中的研究包括储能装置的能量转化和传输原理、能量储存的物理机制等方面。
2.2化学化学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中同样非常重要。
电池技术就是一种典型的化学储能技术,它利用化学反应将能量储存在电池中。
因此,化学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电池的储能原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3材料科学材料科学是储能科学与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储能装置的效率、寿命和成本都与材料的选择和性能密切相关。
因此,材料科学在新型储能材料的研究、高性能储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2.4电气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的主干学科就是电气工程,这也决定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与电气工程的密切联系。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引言储能科学与工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方向涵盖了电池、超级电容器、储能材料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分析该专业的前景和挑战。
专业发展历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主要研究分析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储能科学与工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
现在,这个领域已经涉及到了各种新兴技术,包括太阳能储能、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级阶段(1970年-1990年): 在这个时期,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集中在储能系统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上。
各种储能器件的研发和应用开始起步。
2.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 在这个时期,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逐渐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包括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等。
研究重点开始从储能材料向储能系统的设计与集成转变。
3.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在这个阶段,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技术专业。
专业的研究方向逐渐扩展到了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专业前景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将有着广泛的就业机会。
1.新能源行业需求增长: 随着可再生能源产量的增加,储能技术在新能源行业中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从电动汽车到家庭储能系统,储能技术都将起到关键作用。
2.政府政策支持: 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发展的政策,例如提供财政补贴、制定配额目标等。
这些政策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创新技术发展: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不断探索新的储能技术,如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
这些创新技术有望推动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并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8卷 第5期2019年9月储能科学与技术Energy Stora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8 No.5Sep. 20192019年8月16日,《储能科学与技术》第三届编委会第1次工作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赛思学术会堂中心隆重召开。
会议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国化工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浙江钠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储能科学与技术》顾问委员陈立泉院士、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潘正安副社长、中国化工学会戴国庆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黄政仁所长受邀出席会议,第二届编委会主编丁玉龙教授、第三届编委会主编黄学杰研究员以及《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会委员和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委员共7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同期召开了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委会第一届委员会换届会议。
会议由《储能科学与技术》第三届编委会主编黄学杰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黄政仁所长首先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对远道而来的各位编委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现状及在储能领域的研究特色,表示在未来愿意为刊物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潘正安副社长、中国化工学会戴国庆副秘书长分别代表刊物主办单位致辞。
潘正安副社长对承办及协办此次会议的相关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对各位编委对期刊工作的无私奉献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同时介绍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现状,他表示会全力支持《储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希望编辑部依托强大的编委队伍把刊物办成国内储能科技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刊物;戴国庆副秘书长受华炜秘书长《储能科学与技术》第三届编委会第1次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资讯聚焦的委托代表中国化工学会对刊物及专委会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和由衷的祝贺,并对编委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敬意!他介绍了学会的现状,希望刊物在新一届编委会的领导下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储能科学与技术》第三届编委会主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研究员主持会议顾问委员陈立泉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黄政仁所长致辞会议合影中国化工学会戴国庆副秘书长致辞化学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潘正安副社长致辞998储能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8卷之后,编辑部主任郗向丽做编辑部工作报告,她汇报了刊物在过去的四年中发文量、发表周期、被引情况等各项指标的情况,及采取的办刊措施、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设专业环境生态工程申报中外合作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设专业环境生态工程申报中外合作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一背景下,储能科学与工程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正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环境生态工程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围绕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设专业环境生态工程申报中外合作专业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领域。
一、储能科学与工程的意义和发展现状储能科学与工程是指利用各种储能技术,将电能等一段时间内无法使用的能源,储存在相应的储能装置中,并在需要时将其释放出来,以满足电力系统各种需求的一门学科。
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大、间歇性强等问题,是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中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提高技术水平,满足我国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生态工程的国际合作意义和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工程是研究环境与工程的相互关系,旨在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一门跨学科领域。
国际合作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之间的环境问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需要进行跨国合作来解决。
另不同国家在环境生态工程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领域的发展。
未完待续...三、储能科学与工程与环境生态工程合作意义储能科学与工程与环境生态工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机会。
储能技术的发展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储能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可再生能源能够更加稳定地融入电力系统中,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环境生态工程可以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
在储能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储能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如何储存和释放能量的学科,通过探索各种储能技术和器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它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电动交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储能科学与技术的相关内容。
首先,储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能量储存材料、储能器件和储能系统等方面。
能量储存材料是储能技术的核心,它们能够吸收、存储和释放能量,提供持久的能源供应。
常见的能量储存材料包括电池、超级电容器、氢气储存材料等。
储能器件是能量转换和储存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
储能系统是将储能器件组合成整体,实现能量储存和调度的技术体系。
其次,储能科学与技术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问题,实现对能源的有效储存和利用。
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受天气和季节的限制,通过储能技术可以将多余的能量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储能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智能电网和电动交通领域,实现对能源的高效调度和利用。
第三,储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储能技术仍然存在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成本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材料和器件的性能。
另一方面,储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储能科技的扶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促进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储能科学与技术在推动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储能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储能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总之,储能科学与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在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储能技术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支持,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储能科学与工程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能源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清洁、可持续能源的需求。
因此,储能科学与工程成为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储能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还能够提供可靠、高效的电力供应方案。
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在材料科学、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等领域展开研究和工程建设。
本文将对储能科学与工程的建设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项目概况(一)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储能科学与工程系统,以满足能源储备和输送的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储能技术的效率和稳定性,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储能科学与工程系统,满足未来能源需求。
3. 积极推动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
(二)项目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储能科学与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
2. 储能材料与设备的研发和生产。
3. 储能系统的试验验证与应用推广。
4. 储能技术的产业化与市场化。
(三)项目规模本项目的总投资额估计在100亿人民币左右,其中建设投资约占70%,研发投资约占20%,运营投资约占10%。
项目建设规模约为1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科研实验室、生产车间、办公楼和配套设施等。
项目建成后将创造约1000个就业岗位,达到年产值100亿人民币以上。
三、建设方案(一)储能科学与工程系统设计1. 系统功能布局根据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储能科学与工程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储能设备、储能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
其中,储能设备主要用于能源的收集、存储和释放;储能系统主要用于能源的分配和调度;能源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监测、控制和优化能源的使用。
2. 技术路线选择在储能设备方面,我们将采用多种新型的储能技术,包括超级电容、燃料电池、储能电池等,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能源需求。
储能科学与工程支撑一级学科主干学科相关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
在储能科学与工程支撑一级学科主干学科中,相关学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本文将从这些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储能科学与工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是储能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储能装置的效率、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储能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目前,传统的储能材料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以及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储能材料。
未来,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材料的需求也将不断提高。
因此,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储能领域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型储能材料的合成与设计:新型储能材料通常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点。
因此,研究人员将致力于寻找新的材料组成、结构设计以及制备工艺,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2.材料性能的表征与优化:材料的性能表征是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决定了材料的使用效能。
因此,需要开发一系列全面、准确的测试手段,并根据测试结果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调控和优化。
3.储能材料的多功能化:未来的储能材料不仅需要具备储能功能,还需要具备温控、安全保护、抗腐蚀等多种功能。
因此,研究人员将着力于开发具有多功能特性的储能材料。
二、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在储能领域主要负责储能系统的设计、控制与优化。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电气工程将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对储能系统的高效管理和运行。
未来,电气工程在储能领域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储能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智能储能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通过建立智能监控平台、优化控制算法等手段,实现对储能装置的实时监测、在线调度和远程控制。
2.多能联合优化控制:未来的储能系统将逐渐向多能互补、多能转换的方向发展,因此需要研究多能联合优化控制方法,实现对电能、热能等多种形式能源的综合管理。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储能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的储能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该领域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专业人士投身其中。
本文旨在探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深入剖析主要影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的因素,并对我国相关高校在这一领域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提出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除去引言部分,第二部分将介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的意义,并详细说明目前已有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主要影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的因素,包括学术研究水平与成果产出、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培养和就业质量。
接下来,第四部分将通过分析我国相关高校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优势和不足,为读者提供对当前情况的全面了解。
最后,我们将总结文章内容并给出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研究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并探讨影响该排名的主要因素。
通过了解国内外现有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我们可以为我国相关高校在这一领域中找到适应性更强的评估方式,并为其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促进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推动其在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排名:2.1 学科评估的意义: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其专业学科评估排名对于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估排名可以了解不同高校在储能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水平和实力,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高校提供参考。
同时,评估排名也有助于各高校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和提升。
2.2 目前学科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体系:针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学术研究水平、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以及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引言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致力于研究和应用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技术,以解决能源需求和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以及相关的研究方向。
基本概念储能是指将能量在一段时间内存储下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出来的过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开发高效、可持续、安全的能量储存和释放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核心内容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储能材料储能材料是指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效率储能性能的材料。
这些材料通常具有可逆的储能反应,并能够在需要时迅速释放能量。
常见的储能材料包括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氢能储存材料等。
储能装置储能装置是指用于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设备和系统。
它们包括电池、超级电容器、储氢材料等。
储能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是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储能系统储能系统是由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和能量管理系统等组成的集成系统。
它们将储能装置与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相连,实现能量的储存和平衡。
储能系统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考虑能源转换效率、储能容量和安全性等因素。
研究方向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已经涵盖了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向:新型储能材料的开发研究人员通过合成和改性材料,开发高性能和长寿命的储能材料,以提高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储能装置性能的提升研究人员通过改进储能装置的设计和工艺,提高其能量存储和释放效率、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储能系统的集成与优化研究人员致力于将不同类型的储能装置和能源系统相互连接,实现能量的高效储存和利用。
他们通过优化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和管理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稳定性。
结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储能材料、储能装置和储能系统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致力于开发更高效、可持续和安全的能量储存和释放技术。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储能科学与工程支撑一级学科主干学科相关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是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是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和开发不同类型和形式的储能技术,如化学能、电能、热能、机械能等,以及相应的储能材料、储能设备和相应的控制技术,以满足能源稳定供应、节能减排和清洁环保的需求。
支撑一级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很多一级学科密切相关。
其中,研究和开发新型储能材料和装置的物理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等学科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于储能电池的设计和制造,电化学工程、电化学技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制造工程等学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热电转换型储能技术,热学、机械工程等学科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时,储能科学与工程紧密联系着能源政策、能源规划和能源经济等一级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为储能科学与工程提供了支撑和指导作用。
主干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的主干学科包括:电化学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热电转换型储能技术、机械储能技术、化学储能技术等。
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最为成熟和广泛应用的储能技术之一。
它主要研究利用两个电极之间的化学反应储存电能的方法,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新型的储能装置,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寿命长、充放电速率快等优点,可用于瞬时能源缓冲和环境适应型储能。
热电转换型储能技术则是一种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技术,可以提供高效、便捷和灵活的热能储存和利用方式。
机械储能技术主要利用重力、压缩、气压、弹性等机械原理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如重力式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等。
化学储能技术则是利用化学反应、化学燃烧等方式实现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如液态氢氧化钠储能技术、氢气储能技术等。
相关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离不开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和协同作用。
这些相关学科主要包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子科学与工程、传热传质学、节能环保等。
2023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储能科学与工程变得越来越重要。
储能科学与工程旨在设计、开发和制造新型的储能材料,开展储能设施的设计与制造,探索储能技术的集成应用等领域。
考研方向:一、储能电池储能电池是以电化学方式将能量储存为化学能的设备,可以在光伏组件产生光能后储存电能,并在夜间或需要的时候再将电能转化为光能。
目前,储能电池的种类主要有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
二、储能材料储能材料是应用于储能系统的材料。
目前常用的储能材料有超级电容器、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电化学电容器、电化学储能催化材料、储氢合金材料等。
三、储能系统储能系统是可以将能量存储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的协调的设备,其关键在于能量的储存与释放。
储能系统涉及到的技术较为复杂,包括摄氏列-开式制冷、压缩储气、电化学、超导磁场等多种技术。
院校排名(仅供参考):1、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储能科学与技术分析研究所是国内领先的储能技术研究机构,该学院拥有国内领先的科研条件和一流的师资团队,提供教学和研究的平台。
2、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储能材料研究所是国家级科研机构,该学院设有储能材料及其器件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或实验室实训的机会,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3、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储能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所是国内主流储能研究机构之一,该院校针对非传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开展储能技术与材料的相关研究。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储能材料方向,集中在储氢材料、电容器、储能电池的开发与制造,以及在新型电储能器件制备、表征等方面的研究。
5、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协同创新中心集中开展储能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
该中心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拥有多项国际专利技术。
总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就业前景,希望对考研方向和院校排名的介绍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第一轮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储能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16(0)1
【摘要】2016年10月21-24日深圳·坪山我国将在十三五期间着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风电、太阳能发电比例,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分布式能源。
储能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也将在这场以绿色为核心的能源革命中担当重任。
【总页数】1页(P108-108)
【关键词】储能技术;中国化工学会;太阳能发电;能源革命;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比亚迪汽车;中国科协;碳循环;参会回执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615
【相关文献】
1.第二届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三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第一轮征文通知 [J], 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专业委员会
2.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第一轮通知 [J],
3.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第一轮通知 [J],
4.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第二轮通知 [J],
5.第三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第二轮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各种储能技术的原理与应用,为人类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该专业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其具备储能科学技术和工程项目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目标包括:1.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备储能技术研究,储能系统设计与运行管理的能力;3.熟练使用相关领域的科研工具,可以参与相关科技研究和项目;4.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工程项目中担任重要职责;5.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6.具备严谨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方案1.培养方式本专业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主要采用课程学习、实验实训、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学生的全面培养。
2.主干课程(1)储能技术原理与应用(2)储能材料与电化学(3)储能系统设计与模拟(4)电池管理系统(5)新能源与储能项目管理(6)储能监控与维护(7)储能工程实践(8)毕业设计3.实践教学(1)实验实训: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课程,包括储能技术原理与实验、储能系统设计与模拟实验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专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储能项目实践,如电池生产与测试、储能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能力。
(3)科研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实习实训在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至少6个月的实习实训,可以选择在储能企业、科研机构或者相关工程项目中进行实习,积累实际工程实践经验。
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综合检测,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储能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完成毕业设计。
设计可以是工程设计、科研论文等形式,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6.国际化教育为了满足国际化教育的需要,本专业将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基于斜坡和山体的重力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张京业;林玉鑫;邱清泉;肖立业
【期刊名称】《储能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24(13)3
【摘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实现清洁能源变革,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电网对各种储能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规模化储能技术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
抽水储能是标杆性的物理储能技术,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且装机容量最大,是规模化物理(重力)储能技术的典范;重力储能是最近引发广泛关注的新型物理储能技术,按照应用场景的不同分为多种技术类型。
本文首先介绍了依托山体、倾斜矿井的斜坡重力储能的原理和结构,并根据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进行了分类阐述,包括依托山体斜坡的抽水储能、轨道式重力储能和缆索式重力储能等技术类型;然后回顾了不同类别依托斜坡重力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并阐述了每种技术类型的优势和不足;据此提出一种更为优化的斜坡重力储能技术——斜坡缆-轨式重力储能技术,不仅融合了斜坡轨道式重力储能与斜坡悬架缆车式重力储能的优点,且避免了两者的缺点;最后概述了当前斜坡重力储能技术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就其发展与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10页(P924-933)
【作者】张京业;林玉鑫;邱清泉;肖立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应用超导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02
【相关文献】
1.重力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2.基于地化录井技术的储层快速评价方法研究——以恩平凹陷北部斜坡带为例
3.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斜坡式重力储能系统质量块抓取装置控制方法
4.海上重力储能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简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能量的存储和利用技术,为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实现“造福人民、造福世界”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了传统的化学和物理储能技术、电池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储热储冷技术等多个方面。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工程和技术基础,还需要具备专业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特色如下:1. 面向国家前沿需求,培养多元化高素质人才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创新性、探索性很强的学科,主要面向国家的前沿需求,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他们需要具备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因此,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2. 重视实际应用,注重产学研结合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研究方向是能量储存和利用技术,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中需要注重实际应用,并紧密结合工业界、研究机构和政府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产学研结合。
此外,还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3. 深入学习化学、材料学和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学科,需要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
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方案中需要深入学习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并注重横向和纵向的交叉融合,打造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4. 强化实践环节,促进技术创新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和科技创新实践。
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案中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和探索,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