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信用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信用第一节信用的含义与作用(一)信用的含义1.道德范畴的信用:诚信不欺,恪守诺言,忠实地践履自己的许诺或誓言。
2.经济范畴中信用:指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为什么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的存在借贷行为,以致债权债务关系无处不在?或者换个角度说,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是什么?答案应该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盈余和赤字需要信用方式来调剂。
1.赤字、盈余与债权债务关系盈余单位:货币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盈余单位不仅拥有债权同时也负有债务,盈余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债权)赤字单位:货币收入小于支出的单位(赤字单位在负有债务的同时也拥有债权,赤字是债权债务相抵后的净债务)均衡单位:货币收入等于支出的单位(同时有债权债务,相等)2.五部门经济中的信用关系宏观经济学中,为了对一国的国民经济进行统计和分析,通常会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五个部门,个人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
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往来交易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
(1)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个人指任何有货币收入的自然人。
当我们把所有的个人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视角来看,几乎在任何国家,个人部门都是货币资金的盈余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贷出者(2)信用关系中的非金融企业企业部门既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同时也是货币资金的重要供给者。
但从整体视角来看,企业部门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通常大于其对货币资金的供给,是赤字部门,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
(3)信用关系中的政府信用关系中的政府通常是货币资金的净需求者。
就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是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最通常的办法就是政府发行国债,从外部融入资金。
(4)国际收支中的盈余与赤字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因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全部货币收支。
国际收支逆差:这个时期内,一国来自其他国家的所有货币收入少于该国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支出;反之则称为国际收支顺差。
第二章:信用第一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一、信用的涵义1、定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从属于商品货币的经济范畴。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授信:债权人将商品或货币借出。
受信:债务人接受债权人的商品和货币。
守信:债务人遵守承诺按期偿还商品和货币并支付利息。
2、理解信用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1)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信用关系即债权债务关系。
(2)在信用活动中出让的是使用权,并不出让所有权。
有借有还是其重要特征。
(3)信用是价值的单方转移,不是对等转移,所以它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导致了赊购赊销,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由此产生了信用,过了一定时期,用货币偿还债务。
三、信用的特征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存款人总体(资金所有者)把货币存入银行,就是把货币的使用权让渡给银行。
银行作为资金所有者,把货币贷给借款人总体(资金使用者)。
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3、信用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
4、信用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产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A、Pm)--W1--G1用货币(G)购买商品(W原材料、劳务等),生产出新的商品(W1)后出售,得到货币。
商业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W--G1用货币购买商品后,加价出售,得到货币。
信贷资金的运动形式是:G--G-W-P-W1--G1--G银行把货币借给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通过生产过程(P),生产新的产品,产品出售后,得到货币,再还银行的借款。
四、信用存的客观依据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的必然性。
2、市场经济社会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
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五、信用的经济职能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职能2、分配和再分配的社会资金职能3、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职能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职能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职能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职能六、信用的发展(一)高利贷信用: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信用形式1、定义:高利贷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它是以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借贷行为,是广泛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最古老的生息资本形式。
第二章:信用一、知识结构当前讲授二、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本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理解信用的基本含义与作用;了解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掌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缺点;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与作用。
三、本章重点、难点重点:道德范畴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区别;现实经济运行中个人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之间的信用关系;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难点:商业信用中的商业票据;美国次贷危机和消费信用的联系。
四、本章考点考核知识点要求一、信用的含义与作用识记领会应用道德范畴的信用经济范畴的信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信用风险(1)道德范畴信用与经济范畴信用的关系(2)信用关系中的各个部门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缺点(4)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二、现代信用形式 识记领会应用商业信用商业票据商业本票商业汇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消费信用消费信贷(1)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2)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和票据行为(3)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4)国家信用的作用(5)消费信用的形式与作用1.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运用各种信用形式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2.说说次贷危机和消费信用的联系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道德范畴的信用:非强制性经济范畴信用。
主要指诚信,即通过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经济范畴的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典型形式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第二章:信用一、知识结构当前讲授二、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本理论对现实金融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理解信用的基本含义与作用;了解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掌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缺点;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与作用。
三、本章重点、难点重点:道德范畴和经济范畴信用的区别;现实经济运行中个人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和国外部门之间的信用关系;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区别。
难点:商业信用中的商业票据;美国次贷危机和消费信用的联系。
道德范畴的信用经济范畴的信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信用风险(1)道德范畴信用与经济范畴信用的关系(2)信用关系中的各个部门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3)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缺点(4)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二、现代信用形式商业信用商业票据商业本票商业汇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消费信用消费信贷(1)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2)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和票据行为(3)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与商业信用的关系(4)国家信用的作用(5)消费信用的形式与作用1.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运用各种信用形式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道德范畴的信用:非强制性经济范畴信用。
主要指诚信,即通过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经济范畴的信用: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因此,偿还性与支付利息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实现货币资金的互通有无,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间接融资: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金融中介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典型形式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信用风险: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违约的可能性。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票据: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第二章信用【学习要求】了解信用的含义及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信用的特征和经济功能把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了解信用工具的类型和特征一、信用的含义及基本构成要素(一)信用含义作为经济学上的信用指的是经济活动中,在不改变货币或物品所有权的情况下,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货币或物品使用权的借贷行为。
偿还性和付息性是信用活动的基本特征。
信用从现象上看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货币或物品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行为。
实质上信用是关于债权与债务关系的约定,是一种契约关系,反映着授信和受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的是一种特定信用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
(二)信用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信用的含义可以看出,信用活动主要包括五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即信用主体、信用客体、信用内容、信用期限和信用工具。
1. 信用主体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要有行为的主体,即行为双方当事人,其中贷出物品或货币资金的一方为授信人,而接受的一方则为受信人。
授信人通过授信取得一定的权利,即在一定时间内向受信人收回一定量货币和其它资产与服务的权利,而受信人则有偿还的义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主体常常既是某一信用活动的授信人同时又是另一信用活动的受信人。
2.信用客体信用作为一种经济交易行为,必定有被交易的对象,即信用客体。
这种被交易的对象就是授信方的资产,它可以以货币的形式存在,即货币借贷,也可以以商品或服务形式存在,即实物借贷。
没有这种信用客体,就不会产生经济交易,因而不会有信用行为的发生。
3.信用内容授信人以自身的资产为依据授予对方信用,受信人则以自身的承诺为保证取得信用,因此,在信用交易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授信人取得一种权利(债权),受信人承担一种义务(债务),没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也就无所谓信用,所以具有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信用的内容,是信用的基本要素之一。
4.信用期限信用交易从授信开始,授信方向受信方提供资金、物质或者服务,到受信方向授信方偿还,需要一定的期限。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交易不是信用交易。
第二章信用
第一节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一、什么是信用
1.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的信用,是借贷行为的集合。
借——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贷——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
2. 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可以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二、信用的产生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1. 逻辑推论,私有财产的出现应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
2. 信用与货币,它们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如货币借贷。
3. 但无论是货币,还是信用,却很难从逻辑上推导出谁应成为谁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高利贷
一、高利贷的特点
1. 极高的利率是界定高利贷的基本特征。
它广泛存在于古代;
2. 现今,在最发达的国度中也并未销声匿迹。
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体系的利率是标准;极大地高于银行体系水平的借贷,应视为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
二、高利率存在的条件
1. 就借者说,关系身家性命,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为挥霍,也不怕利率高);
2. 贷者不是慈善家,是追逐回报的经济人:
——向这方面贷放的货币有限,奇货可居;
——极高风险的补偿……
三、对高利贷的态度
1. 西方历史上的主流:道德上视之为罪恶;政策上的取缔。
2. 中国历史上的主流:谴责贷者;救助借者;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借贷。
四、我国的民间借贷
1. 当前的民间借贷是否是高利贷?
2. 当现代的信用体系尚不足以满足经济生活中的借贷需求时,民间借贷的存在不可避免;
蔑视、谴责,否定不了它的存在;简单禁止必将是禁而不止。
3. 应取的对策。
第三节信用的内容与形式
一、商业信用
1. 典型的商业信用,是作为卖主的企业以赊销方式对作为买主的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2. 交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联系形式;与交易相伴而生的商业信用,必然是基本的信用形式。
3.商业票据
(1). 本票与汇票。
(2). 票据的“无因性”和“不可争辩性”。
二、银行信用
1. 由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作为媒介的信用。
2. 银行券——银行家的票据。
3. 银行家能否无限地签发银行券?
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
(1). 票据贴现:
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
(2). 银行承兑票据:
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买主,间接支持商业信用中的卖主。
三、国家信用
1. 国家从国内以借入方式筹款是内债;从国外以借入方式筹款是外债。
2. 要求“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不符合现代经济的观点。
3. 国债的规模允许有多大,这是一个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
四、消费信用
1. 现代的消费信用是与商品,特别是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放在现代经济背景上考察,消费信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促成虚假繁荣。
3.现代经济的发展,不能没有消费信用。
第四节国际信用
一、资本输出与国际资本流动
1. 资本输出的理论,概括了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扩张的史实。
但已不能简单用来论证改变了的国际关系格局。
2. 国际资本流动,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反映着更为复杂国际经济联系。
贫富、强弱、控制与反控制……依然是客观存在。
二、国际信用的形式
1. 国外商业性借贷。
2. 国外直接投资:
国外的直接投资,不完全等同于简单借贷,但投资一旦跨出国界,立即构成国与国之间债权债务总体的一部分。
我国对国际信用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