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职业院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①———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刘甲珉,尹一萍,王体晓(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推动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我校积极探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长期以来,学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专业学院、产业学院、社区学院、书院等“一校四院”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了基于全员育人的“三导师”制,基于全过程育人的“十二主题教育月制”和基于全方位育人的“六大工程”五育并举特色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基于“三导师”的全员育人体系为改善高校传统日渐疏远的师生关系,构建基于“三导师”的全员育人体系。
(一)大学生人生与思政导师实施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三进一上”制度,即领导干部进教室、进宿舍、进车间、上讲台。
实施党员导师制,全体校领导、处级干部、全体共产党员与对口联系的二级学院和学生班级结对,与书院和学生宿舍结对,与社区学院和社团结对,与产业学院和实习学生结对,定期开展座谈、讲座、走访、家访等,深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破解人生难题。
专业书院配备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配备兼职班主任;书院聘请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等在内的社会知名人士和校内名师担任德育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也定点联系班级和宿舍,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全体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导师各书院成立了学业辅导中心,聘请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业导师,为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定期开展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培训,开展企业参观、专业实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咨询等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图1“五融合”育人理念第二,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教育主体相融合。
在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之间出现错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面对国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改革的新图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五融合”育人模式人才培养产教双链深度融合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在“五融合”育人模式中,作为教育链上的高职院校,将与产业链中的各行业、企业进行多角度、多层次链接,促使产教合作从表层走向纵深,最终形成全面融合的产教新格局。
最后,能提升高职院校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性。
能否充分发挥政府、产业、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力量是影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成效的重要因素。
在“五融合”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将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围绕政府经济战略来设置专业,通过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促使行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让社会各主体加入产教协同育人队伍中,实现“四链”的紧密结合。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五融合”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一)专业布局与地区产业发展相融合一是高职院校要对接地区产业链,组建学校专业群。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确保专业设置与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学院围绕广西的强首府战略,每年定期开展专业设置调研工作,主动对接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及南宁市重点战略产业、支柱产业,并分析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采用产业链集群“链条式”组群逻辑,对校内现有专业进行重构,形成10大对接产业链的专业群,以此提高专业资源利用水平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解决群内专业关联程度和资源共享度不高的问题,确保专业群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如2022年学院在专业群布局工作中,结合地区发展热点,新增网络新闻与传播等3个专业,撤销了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等4个专业。
学院通过进一步优化学院专业布局结构,切实提高了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匹配度,促使学院人才培养方向始终对接地区产业升级需求。
二是增加校企合作数量,打造学校合作品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校方派学生实习的层面,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和长期的合作规划。
2.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局限于特定专业或特定企业,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全面的、深入的合作。
3.双方合作意识不足。
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较弱,对校园企业文化融合的意愿不够强烈,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4.师资和技术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科研能力薄弱,很难提供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撑。
以上问题使得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1.建立合作机制。
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了详细的合作协议和合作方案,建立了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究①谭函梅,黄梦(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61)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多元主体协同这一理念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基于此,文章将从多元主体协同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以此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背景(一)时代的要求时代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变革,高职院校在新时代的要求下,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创新已然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这意味着学生需具备不畏艰难、善于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未知的领域中勇攀科技创新的高峰。
(二)国家创新驱动的刚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被寄予厚望,要求成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
高职院校在这一背景下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刚需,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的能力。
这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更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一环[1]。
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将会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时需要更贴近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高职院校还需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多元协同的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生态链构建研究”(编号:2022SJYB1874);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审计全覆盖背景下乡镇审计人员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编号:D/2021/03/2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编号:2023SJYB1850)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课程体系建构缺乏时代性、教育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校企合作缺乏深入性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优化应当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构、创新专业教学方式、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展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特殊定位,充分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以行之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素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特殊定位,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调整,在充分关注产教融合相关需求的基础上,凸显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常见问题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定位不清晰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将人才培养工作看作基本的社会责任,而没有真正考虑到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整作用。
1.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局限性教师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也是高职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投入较为有限,没有真正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全面优化,这是影响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局限的重要原因。
在人才引入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目标要求缺乏科学定位,没有真正考虑到职业能力素养的重要性,在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活动组织中面临较大问题,这是影响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
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本身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略显不足,没有真正考虑到相关教育模式的优化调整在师资建设中缺乏完善的培训管理,这也导致教师工作能力素养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一、概述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育人模式的创新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议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中逐渐兴起,并成为改革的新趋势。
该模式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通过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以证书作为能力评价的依据,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育人路径。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内涵在于,它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竞赛活动提升技能水平和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证书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为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能力参考。
在路径探索方面,高职院校需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制定符合岗位标准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时,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还需建立完善的证书评价体系,确保证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该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背景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我国,职业教育经过数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涵盖了从初等、中等到高等各个层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如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神木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实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学院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实施“12345育人模式”,引导教师深耕讲台,提升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引导青年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不断提升思政铸魂育人实效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高职院校“12345育人模式”的内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既要面向市场,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更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德技并修、知行合一,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对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各高校多措并举,通过资源平台的搭建、师资队伍的构建、实践基地的打造等途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
神木职业技术学院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充分运用校内校外的大资源,依托各级各类大平台,构建课堂内外联动大师资,初步形成12345思政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实效。
笔者重点围绕这一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展开,在具体做法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期为职业院校的思政育人实践提供案例。
具体来说,12345育人模式的内涵指的是:贯彻一个要求———“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突出两个原则———强化问题意识和突出实践导向;完善三大体系———以完善学习培训体系、教师评价体系、教师业绩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四大目标———爱国、忠诚、敬业、责任;整合五类资源———黄河文化、长城文化、杨家将文化、神府红色文化、国防教育。
二、高职院校“12345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1.完善三大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的合作关系,旨在通过双方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1.促进产教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产教融合”的授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素质校企合作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学校还可以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3.促进学生就业,提高竞争力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进行校园招聘,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3.开展校企合作就业服务,促进学生就业以某高职院校与某大型企业的合作为例,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建立双向沟通机制。
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产教融合”的授课,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1.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将岗位实践、课程教学和技能竞赛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产教融合理论。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生产环境和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终身学习理论。
终身学习是指在整个人生过程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职业教育理论、产教融合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
这一机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1 高职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传统的高职教育主要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这种模式虽然能够满足部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但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职 业OCCUPATION 人才培养56OCCUPATION2022 04文/任永辉高职院校组织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构建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要创造性地实施以学生党员领航先锋工程为抓手的组织育人模式,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一、高职院校组织育人模式概述项久雨、王依依指出:组织育人是指以党组织为统领,带动其他组织,通过构建丰富的育人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型组织在育人中的合力,积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过程。
汪力、李晓庆指出:组织育人指的就是高校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教育引领功能,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探索构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核心目标、以学生党员领航先锋工程为抓手的组织育人模式,实施“理论先锋”“成才先锋”“服务先锋”“纪实先锋”“支部先锋”计划,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在“对标争先”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对标争先”的良好局面,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成长为信念坚定、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先锋模范。
二、高职院校组织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高职院校组织育人模式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思想育人与活动育人相结合,以理论学习教育为抓手培养“理论先锋”,以优秀学子培育为抓手打造“成才先锋”,以素质实践课程为抓手培养“服务先锋”,以党员积分管理为抓手实施“纪实先锋”,以“五化”建设为抓手培育“支部先锋”。
(一)推进“理论先锋”教育计划,强化思想武装高职院校要系统构建以专题学习和集中轮训为重点、以组织生活和在线学习为辅助、以理论宣讲和实践体验为支撑的多层次、多渠道学生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刘欣,单园,程羲,王莹,张弛(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2)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指导思想及政策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增强教学与实训的融合,提升实习实训的比重。
同时,学院坚持与行业、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确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产业技术进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了课程与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步发展,并对新兴产业人才进行适度的超前储备,有效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现实意义(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此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作为重点,希望通过优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缩减教育输出与行业需求间的鸿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办法,确立教育的核心价值。
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方面,众多院校已经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框架,然而,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考验,也为未来教学工作的改良指明了方向[1]。
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学校教育创新的必经阶段近年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适应岗位需求+灵活转换职业”的培养理念为核心的“13X ”实践教学体系和“311”人文素质教育计划[2]。
这些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在针对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各分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未来工作场景的实际需求,将沟通、表达、应急处理及抗压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及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校内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基础,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及实习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一、本文概述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其育人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其中,“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已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旨在深入分析该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和实施路径,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阐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该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和特点。
接着,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该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高职院校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路径和策略,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本文将总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内涵解析“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创新育人方式,其内涵丰富且深远。
这一模式将岗位实践、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和证书考取四个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和实践路径。
“岗”即岗位实践,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岗位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过在企业或行业中的实习实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工作环境,了解职业需求,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课”即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再次,“赛”即技能竞赛,是检验和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
技能竞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路径探析【摘要】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首先探讨该模式的内涵,揭示其核心理念和目标。
具体分析了实践途径,包括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策略。
接着,对该模式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道德观念的转变。
然后,详细探索了该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路径,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方向。
总结了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和启示,强调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效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重要性、内涵、具体实践途径、效果分析、路径探索、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启示1. 引言1.1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立德树人”实践模式正是致力于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通过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塑造,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立德树人”实践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态度,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立德树人”实践模式还可以提升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使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内涵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的内涵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德育教育,致力于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点。
这种实践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弘扬民族精神。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践模式要求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的认同和自豪感。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作者:彭伟池
来源:《老区建设》2017年第02期
[提要]实践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近年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过设计各种形式,具有创意和切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对实践育人这种新的模式进行探索,拓宽了实践育人的平台,丰富了实践育人的形式与内容。
[关键詞]新形势;高职院校;实践育人
[作者简介]彭伟池(1970—),男,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
(广东广州 510925)
[基金项目]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社会服务与高职院校学生能力提升研究”(NYSZ2016001);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课题“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NYSK 20150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2012年5月起,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与从化区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开展“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大学的师资,小学场地,大手牵小手,结对共建,共同成长,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实践育人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要坚持主动融入地方,服务社会,促进教育均衡化,助力当地社会全面发展的理念。
以素质教育作为突破点,将学生活动的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灵活性融为一体,寓教于乐,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在校大学生通过发挥个人兴趣专长和专业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融入社会,从而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体验社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学校与温泉三小所建立的志愿服务基地,有效地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彰显大学素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内涵。
首先,助力山区小孩成长、成才。
利用大学的师资,小学的场地,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共同结对子,共同建设乡村少年宫,坚持活动常态化,使小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得到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发展。
其次,在实践中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通过“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活动的开展,
为农村儿童提供关怀服务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空间,延伸了学校实践教育的内涵,为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载体。
二、实践育人的形式与内容探讨
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政府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地方教育部门对“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活动前的筹备、活动的启动、活动的开展过程都亲自过问,并作了许多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工作指导,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有序进行。
南洋学院党政领导一直十分关注此项活动,并由学工处处长亲自指导组建志愿者团队,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学员培训进行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
项目根据温泉三小地处乡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活动。
从2012年5月至今,为确保活动实质性地进行,参与志愿服务的团队在学院学工处的指导下,每学期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指派专业老师亲自带队,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活动项目内容如下:
1.定期开展义务课外兴趣辅导,丰富小学生课余生活
四年来,通过在温泉三小建立固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利用温泉三小现有的体育场地及设施,开设乒乓球、篮球、足球、田径、美术、美文、电脑科技技术、心理辅导等10个兴趣小组,定期派相关的教师、学生社团骨干、有才艺方面特长的同学义务培训小学生,为广大乡村小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新平台,打造素质教育新阵地,助乡村小孩成长。
2.开展“我的大学·我的梦”活动
为乡村小学生搭建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助力乡村孩子放飞梦想。
同时配合广州市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以及从化区开展的创建教育强校、建设乡村少年宫的活动要求,在每学期的中段考试结束后,由温泉三小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代表到大学参观学院的图书馆、博爱湖、樱花园、运动场、饭堂、超市等;同时组织大、小学生围在一起谈理想、生活与学习,组织观看学生军政教导队的军事表演,升国旗仪式,开展素质拓展、共进午餐。
通过参观校园、谈理想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他们了解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也体会了来自大哥哥、大姐姐的关爱,温暖了他们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成才梦。
3.开展“同铸复兴路·共圆中国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从2014年11月起,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组织学生军政教导队在温泉三小开展“同铸复兴路·共圆中国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由学生军政教导队成员担任国旗队,组织广大小学生在校园广场上举行标准规范的升旗仪式。
学生军政教导队用整齐的步伐、统一的口令、标准的动作、严肃庄严的表情感染每一位在场师生,使他们接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心中树立为
国争光的理想。
同时别出心裁地安排大学生和小学生共同在国旗下谈活动感受,共唱国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4.开展“温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温泉三小学生身处乡村,大多数都是父母在外工作,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本项目“温暖童心,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持续开展,先后多次组织捐款捐书活动。
虽然物质上的帮助有限,但是我们的心理辅导、朋辈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给予留守儿童心理关怀,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树立自信心。
三、实践育人的效果与评价
实践育人活动要结合学院的专业教学特色和我校学生特点,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志愿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对实践育人的评价要从学校学生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服务队在2013年荣获了从化区志愿服务优秀集体;“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活动项目在2015年3月列入学院党委书记项目,获得了广东省教育工委审批通过;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
我们的访谈调查显示,项目得到温泉三小老师的大力支持,温泉三小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活动,从中他们收获很多,对自身的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1.开拓留守儿童的视野要知识面。
温泉三小地处山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还是留守儿童,如何管理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组织活动,对于我们的志愿者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项目通过对乡村小学生的情况摸查,有针对性地从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予以引导,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引领,学习得到进步,心理得到呵护,生活得到指导,从而使他们拥有同龄人应该拥有的爱,能够开心、健康地成长,在乡村小学同样能够度过七色的学生时代。
2.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动手能力。
实施“大手牵小手,共筑成长梦”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帮扶了从化当地农村小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帮助广大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的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长见识、增才能、明责任、勇担当,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育人的不足与改正
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激发了青年学生成才、进步、奋发有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增强青年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每一次的实践活动让参与学生接触社会的同时又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知识技能,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使在校园里的更多的同学开始关注农村,关注和谐社会建设,并自觉从事志愿服务。
同时我们看到,在实践育人这种新模式的探索中,形式是多样的、创新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社会志愿服务方面,志愿者人数还不够多,服务范围不够广。
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工作的管理与策划,加大对实践育人的强化。
社会实践方兴未艾,实践育人大有可为。
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查找差距,继续探索,大胆创新,引导青年学生在更广阔的实践天地中展翅翱翔。
[参考文献]
[1]郭江平,谢晓轲.高职院校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4,(1).
[2]陈绣瑶.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10).
[3]王运泉,缪志波.志愿服务: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13,(5).
[责任编辑:水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