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10
非智力因素名词解释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影响个体学习、表现以及综合能力的各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之外。
这些因素包括个体的情感、态度、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等。
情感是个体内心体验和情绪的表达。
情感因素可以影响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一个积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保持专注和投入,能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成果。
相反,消极情绪如焦虑、压力和恐惧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态度是个体对事物的倾向性倾向或评价。
个体对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一个积极的态度会增加学习的目标感和成就动机,促使个体更加努力地学习。
相反,消极的态度会降低个体对学习的投入,甚至导致学习的消极情绪和退缩。
社交能力是个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社交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等。
个体的社交能力可以影响其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与他人的合作关系。
一个良好的社交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顺利地进行团队合作,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行调节的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等。
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影响其对学习任务的规划和执行能力。
一个具备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掌控学习进程和有效地使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意志力是个体在面对困难和阻力时能够坚定决心并保持努力的力量。
意志力可以帮助个体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学习的动力和耐力。
一个具备较强意志力的个体能够坚持学习,并且在面临困难时不轻易放弃,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态度、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意志力等各种因素,它们影响个体的学习、表现和综合能力。
了解和培养这些因素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提高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1智力因素通常是指人在认识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特性,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道德、思想和态度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我们不但要了解什么是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同时还要了解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而促进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在开发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加强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首先,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孩子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没法贯彻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难以发生,也难以持续下去;孩子的学习需要记忆、观察、注意、想象、思维等这些智力因素的参与,同时孩子的学习也需要有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撑;这样孩子的学习才能稳定、持续提高;其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智力因素制约着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具有敏锐、精确的观察力,那么他就容易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也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自信心、责任感,那么就会支持他刻苦顽强地学习,从而他的智力也就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第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干扰的或妨碍的消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无法正常发挥;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是不大的;为什么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却非常大呢这是因为他们之间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得非常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性格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你想使你的孩子成才吗首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使他她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另外,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我修养的提高,时时处处做孩子的好榜样;你能做到这些,你的孩子成才就有望了;。
影响学习效率的18种非智力因素o 1.不会听课o 2.不会抓重点o 3.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o 4.没有计划o 5.没有计划o 6.缺乏自觉性o7.缺乏交流o8.不问老师或者不敢问老师o9.只做题目,不记公式o10.不想做题[全部榜单] NO.1不会听课不会听课。
会听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但有些同学就是不会听课。
一堂课下来,满脑子概念、公式、例题,没有抓住重点,没有理清头绪,没有吸收与内化。
或者是只“听”不“想”,变“听课”为“背课”。
其实听课时既要“听”,更要“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尤其是当老师讲题目时更要“主动出击”,题目一出来就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动笔,力争在老师讲解之前找到思路和答案,即使你没有找到思路或答案也没关系,只要你思考过就会有收获。
而不会听课的人的最大毛病就是不动笔——不动笔标记教材中的重、难点;不动笔做笔记;不动笔做练习等。
要彻底改变这个毛病,养成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最好的办法是做到——笔不离手,就像过去要求唱戏的人一样“曲不离口”,所以对于读书人来讲要学会用心,先学会用笔。
NO.2不会抓重点不会抓重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句话更多的是指教育理念,而在教学方法层面上,我把它改为:“千教万教教给方法,千学万学学抓重点。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人知识,更重要的是交给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作为学习者,也许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秘诀就在于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抓重点实际上就是抓主要矛盾。
NO.3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缺乏钻研精神和思维深度。
过于依赖老师,老师讲多少我就学多少,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敢质疑,不会总结,最终不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读死书”。
要学会把老师教给你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
其实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求老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化到思想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克服学习中困难的自觉精神和顽强毅力不足,缺乏对高尚品格的追求精神。
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低下的表现比比皆是。
因此,必须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就学习心理而言,可分为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和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
通常把构成前者的心理因素统称为智力因素,把构成后者的心理因素统称为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智力因素在实际发挥作用时,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发挥作用的;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各自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并且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水平也不一样。
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执行者,是智力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因素是智力活动的调节者,是智力活动的动力系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既存在很大的差别,同时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彼此促进的。
学习活动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系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成绩是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的结果。
智力活动是主动而复杂的心理过程,不仅各智力因素互为联系和影响还和其他心理过程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内部状态系统,所以不能离开整个心理状态,孤立地研究智力发展。
智力以外的许多心理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等,虽然不能直接实现认识过程,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影响智力的发展。
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等。
许多追踪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不属于智力因素的个性心理品质,即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起着长效作用。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前提,是产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诱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孜孜不倦地钻研、探讨、攻读和创造,广泛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知识,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路敏捷,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取得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最佳结果。
影响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蒙玲
(一)智力因素
智力是个体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任何学习过程都依赖于这些因素。
智力会表现出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
智力差异影响着学习水平、制约着学习风格,一般来说高智商形成学习定势快、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易于纠正错误和验证答案、教多的使用逻辑推理、学习方法恰当、能持久地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也就越好,且将来接受教育的程度也会越高。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补偿、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非智力因素差异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求知欲、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参与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郁,有的学生学习情绪时好时坏,有的学生学习能持之以恒,有的学生学习肯吃苦,有的学生学习无须压力就主动自觉地完成,有的学生必须在一定的压力之下才能好好学习,有的学生学习或思考问题时喜欢踱步动一动,有的学生学
习时磨磨蹭蹭东张西望……非智力因素与中小学学生的学业水平呈显著甚至非常显著相关。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
智力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二十世纪初,随着智力概念的提出和心理测验的蓬勃发展,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 W.P.)在其论文《智力:具体与抽象(Intelligence, concrete and abstract)》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nonintellective factors)这个概念。
在亚历山大的启迪下,美国另一位心理测验大师韦克斯勒(Wechsler,D)于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概念。
我们所说的智力系统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绪、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影响企业员工工作和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包括的方方面面很多,兴趣、自制力、踏实、恒心、勤奋、刻苦、毅力、自我确认、自我觉察、自我约束、自我调适、忍耐性、顽强性、挫折承受力等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
非智力因素如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它们是怎样影响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呢?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
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也能使人的行为消极。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
积极的情绪,使人心境好,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够提高人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美好的心境又是灵感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好奇心、新奇感、自信心都与积极的心境分不开。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学习和工作,尤其是创造性活动是长久而艰辛的过程,这种活动成功与否除了智力因素外,常常取决于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志向。
一个人"常立志",还是"立常志",反映了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强弱。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然而,除了智力因素之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对其学业表现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非智力因素的定义非智力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除了智力因素外的其他各种因素。
它涵盖了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调节能力、态度和情感等方面。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学生追求学习目标的意愿和努力程度。
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与良好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因此,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其学习成绩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例如,为学生设定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
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深层学习策略,如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通常与较好的学习成绩相关;而表层学习策略,如暗记和机械式记忆,与较差的学习成绩相关。
因此,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其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学习技能。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策略的运用效果。
3.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指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过程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对学业的规划、监控和控制能力强,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提高其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评价和反思等方式来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4.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学生对学业的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素质。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一、何谓非智力因素1935年,美国心理测量学家Alexander首次使用了非智力因素〔Notintellectivefactor)这一术语。
Alexander发现,在智力测量中,有些起作用的变量被无视,它们包括个体气质、兴趣和趋向性。
在Alexander等人的启发下,美国心理测量家学wechler在1943年提出了“智力中的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智力行动的必要因素,尽管它们不能代替构成智力的根本能力”,它主要指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
而教育心理学家那么认为:非智力因素在广义上是指心理过程中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与意志、个性中的个性心理倾向〔动机、兴趣、信念、态度、价值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等。
在狭义上是指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开展的意向性因素。
人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有认识活动与意向性活动这两种心理活动参加。
意向性活动包括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就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
二、影响大学习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是指在对他人或前人经验成果的综合利用根底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成果。
正如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根底上产生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性,是对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的否认,是几何学和物理学有机结合的产物。
人的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创新能力除智力因素外还有认识风格、价值、目的、信念、策略、兴趣、爱好、情感等诸多非智力因素。
如**学者郭有愈所言:“创造是智情意前所未有的表现”。
国内学者王极盛研究了学部委员们的创造人格特征,把创造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分为情绪、兴趣、意志、性格四类似52种,经数量分析认为在自然学科研究中,发挥创造性作用大的非智力因素中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兴趣、勤奋、求知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创造活动作用大的前5位是事业心、进取心、求知欲、勤奋、意志。
非智力因素的定义非智力因素的定义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非智力因素概念的提出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篇》),很明显地涉及到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
在西方,夸美纽斯强调“对于儿童说来,对于使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偷快的那种东西产生了某种兴趣,那么,它将能促进身体健康和智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 alexander)在1935年发表的《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非智力因素”。
1950年,韦克斯勒(d. wechsler)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是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开始的标志。
1983年2月11日,我国《光明日报》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非智力因素原因分析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
这一事实证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隐藏在事实后面的一条真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一些非智力因素。
简介顾名思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
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非智力因素”是指非遗传因素的总称。
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智力、知识和技能。
(1)智力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思维过程、知识与技能。
知识包括认知过程、能力、思维方法和能力、思维逻辑等的知识。
(2)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与人本身的一些不合理的关系(即:不和谐关系)。
这是由于大脑的结构或功能缺陷、生理缺陷等造成人们在思维、情感、意志及行为等方面的缺陷。
这些缺陷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智力的正常发挥和正常生活、学习;还会直接影响人的工作、生活质量。
①心理原因心理原因又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因自身心理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情绪或心理活动,例如: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等。
外因:精神因素。
比如,受不良情境的影响。
外因指外界引起人某一特定活动所引起的影响与改变。
②生理原因a.生理因素对儿童心理有重要影响。
有研究表明:人与动物脑间有一种共同的联系,就是人具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其一生中会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技能之余还能学会如何维持自身生命以及怎样发展这些能力。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大脑发育不全,这种不全主要表现在儿童大脑还不完善。
它不能维持较长时间地思考。
这就需要不断地增加营养以满足需要,并且注意调节平衡。
b.生理上所造成的缺陷还包括神经系统缺陷及生理上可能导致各种疾病;严重不良习惯;神经系统疾病等。
这些疾病影响儿童智力发展;对孩子造成生理障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可使一个人一生中多次出现各种精神障碍。
例如多动症、自闭症等儿童智力障碍更具有遗传性。
③生理缺陷生理缺陷是指人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如发育迟缓、发育障碍、身体发育异常等,从而造成身心发育不健全。
心理缺陷,又称精神心理异常。
是指由于智力低下或先天残疾而造成心理障碍的一种疾病。
指智力缺陷。
主要包括智力低下(先天或后天)、智力低下或不正常。
人在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由于大脑神经系统发育缺陷造成认知功能障碍、智力低下、行为问题等。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活动中影响、决定智力活动效益的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一切心理因素,它是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主要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性格。
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而非智力因素在人类活动中则起着动力和调节作用。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在某些情况下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等可以影响学生智力发挥的程度。
因此,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不可忽视训练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具有动力作用、维持调节作用、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有利的场所,应把课外活动看作是一个系统,坚决摒弃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或延续的不正确认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在学习中既要提倡学习的竞争性,又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学生学习成绩有一定促进作用。
提倡榜样示范,以非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
实践表明,一个有远大动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远大动机的学生;一个有广泛兴趣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广泛兴趣的学生:一个有热烈情感的学生,往往是在有着同样情感教师的培养下形成的。
因此,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榜样和示范。
孔子强调的“无言之教”即身教。
我们应在教学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这样往往能收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非智力因素的名词解释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对学习活动起着导向,维持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愉快的情绪、对事业学习较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理想与目标、报复、焦虑等。
非智力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属于高水平的层次,对学习具有广泛制约作用,对于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的品质,比如需要兴趣动机抑制,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属于中间层次词,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是指学生的自制力、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成就动机等,属于低层次。
— 1 —。
(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培养)作业2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顾建军问题: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本学科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有什么优势与弊端,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答: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等。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对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2. 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答: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
3. 你认为本学科对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有什么优势与弊端?一、非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属于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各种非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主要具有动力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认知活动的始动作用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有始动作用,也可以称为激活作用。
任何认知活动的产生,都必须由非智力因素的激活或启动。
它把来自主体对部或内部的诱因转化为心理需要,并进一步推动人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去行动。
(2). 对认知活动的定向作用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也有定向作用。
人的认知活动都有其一定的活动对象和活动方式,即操作的对象和操作的程序。
一般说来这种操作的程序均须靠非智力因素予以定向才能变为现实。
(3). 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作用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还有调节作用。
当认知活动偏离预定的方向时,非智力因素能及时地、合理地进行调节,以便达到目标。
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的作用人类智力的潜能存在着极大开发的潜力。
影响智力开发的因素很多,其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的智力潜力的开发,必须要通过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
有些调查研究表明,意志坚定、情绪稳定、有自信心的儿童智商发展较快。
这说明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开发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均有影响。
高考中的非智力因素高考是人生当中的一件大事,许多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都能考出优异或满意的成绩,可是一到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就与平时的成绩相差太大,不少的人士就去找原因。
于是,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的兴趣、爱好、情绪、对事业的热情、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性格、胸怀、自信心与好强心、理想与目标、价值观、信念、习惯等心理因素。
高考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角逐,更是意志、心理、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竞赛。
考生在高考前夕至进入考场的这段时间内,知识和能力等智力水平其实已定型,此时如何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使智力水平得以最好的发挥而不受抑制,便成为高考取胜的关键。
所以,非智力因素是学校教育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具体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考前的学习安排:在考前一个星期左右,考生的知识和能力已基本定型,没必要再进行专项训练或查漏补缺,不搞疲劳战术,不开夜车,不再演算那些偏、难、怪题,以免得精疲力尽。
注重把时间用来梳理知识,清醒头脑,最好的做法是回归教材。
因为所考的知识点都以教材为基础,万变不离其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决定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而化学相对物理来说,是“理科中的文科”,这就需要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要以“面”为中心展开广而全的学习,而不是单纯的以“点”或“线”的角度出发掌握知识。
二、考前的生活安排:要正常休息生活,考前的半个月左右要调整自已的睡眠时间,确保把自己的兴奋点调整到上、下午考试期间。
一般以每晚11:00点左右睡眠为宜。
因为往往过于紧张会影响发挥,把你的期望放到最低,不要要求过高,什么都和平常一样,这样就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或者超越自己的水平。
在饮食方面,不必有太大的变化,预防感冒、腹泻等疾病的突发,多补充一些优质的蛋白质食品,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
人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社交因素、体力因素、健康因素等。
1. 心理因素:人的心理状态对于智力和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幸福感等。
2. 情感因素:情感对一个人的表现和行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情绪感染、情感调节、情感表达等。
3. 社交因素:社交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交际能力、谈判技巧、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
4. 体力因素:身体健康是智力展现的重要基础,包括身体状况、睡眠质量、营养摄入等。
5. 健康因素: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相辅相成,身体健康带来精力充沛、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心理健康也能促进身体健康。
发展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课题的提出自主学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率先兴起于西德,后风靡于欧美,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中小学教学实践。
我国虽自古就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至国家提出新课改后,才在国家课改实验区进行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
何谓自主学习?百度查询的解释是: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它要求学习者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能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计划和评价学习结果。
显然,与此相对照,我国相当部分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堪忧的,甚至很多学生连基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不具备,不少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被动式接受学习仍是最广泛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外因和内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从外因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欠缺,自主学习能力的不足,与多年的教学习惯有关,与学校条件的不足有关,与师道尊严、教师所言即是学生圣旨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关,与教育即思想文化阵地、忌讳自由、自主、自我和创新的社会思维定势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考试和评价机制。
因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它在前期所要花费的精力、时间和资源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要培养起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全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是如此。
而学校迫于考试和升学的周期性压力,就急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于是习惯于采用多年来早就驾轻就熟的填鸭式教学,这已然成了教育的一种痼疾。
从内因看,学生学习的好坏,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就学生本体而言,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思维力、应变力等,它体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凭借智力因素进行学习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对学习活动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的个性心理,从结构上可分三层。
第一层,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活动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和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主要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层,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它们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
研究表明,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智力残缺,他的智力潜能都是非常大的,但能否开发出来并发展得很好,很大程度上靠非智力因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从表面上看是智力因素在起作用,其实非智力因素在背后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因为智力因素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才是学习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游离于人的心理倾向而独自产生作用。
非智力因素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起动、导向、维持和强化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有着直接的影响。
具体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为智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远大的理想、优良的品质、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动机、强烈的兴趣、积极的情感等,都是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刻苦钻研、顽强拚搏、努力工作的精神支柱,是人生的指南、前进的动力。
为智力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能力的发展,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吃苦耐劳,敢于拚搏,勤奋刻苦的品质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影响智力发展的方向、水平和程度。
由于每个学生追求的人生目的不同,内心需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的方向、水平和程度的差异。
掌控智力开发和发展的进程。
智力开发的早晚与身体先天素质有关,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
学习目的越明确,自制力越好,兴趣越浓厚,自信心越强,智力发展则越迅速,反之则越慢,甚至越学越愚。
因此总的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既关乎外因,也关乎内因。
在内因方面,学生愿否自主学习,基本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能否自主学习,能否高效的自主学习,能否坚持高效的自主学习,既取决于智力因素,更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显而易见,主动的自主学习比之被动的接受学习,对学生本人的要求更高,如果没有非智力因素发挥动力和保障等作用,没有良好的世界观、积极的情感态度、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无论教师的教育方式多么先进,学习的环境条件多么优越,学生的智力潜能多么巨大,他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培养不起来的。
如是而论,在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因方面,非智力因素其实起着比智力因素更大的作用,甚而可以说,非智力因素乃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决定性内在因素。
既如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须双管齐下,一方面从外因着手,即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条件,一方面从内因着手,把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上的作用。
在这两方面,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是关键,因为外在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的改进要达致良好效果,必须要学生在主观心理上作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足以建构起来,自主学习能力才足以培养起来。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学科比小学增加了不少,升学的压力明显加大,客观上要求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的推行,也在热切的呼唤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但与其他各层次学生一样,我国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普遍不足。
从非智力因素方面看,多数初中生由于正进入青春期,处于从少年向成人过渡的前期,他们比小学生的独立意识更强,更成熟,但成熟得很不够,特别是理想和世界观还不成型,抗压能力低,叛逆心理重,自制力比较差,缺乏吃苦精神。
由是观之,运用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对发展初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进行研究,确有其独特的价值。
而且就全国而言,目前单纯研究发展非智力因素和单纯研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不少,但针对初中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着力研究怎样通过发展非智力因素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还不多见。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学校,在发展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过去做得很不够,由此造成的诸多弊病我们是有切身体会的。
鉴于非智力因素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鉴于此课题切入点较为独特的研究价值和较为重要的推广价值,为进一步抓好素质教育,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为广大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到一些有益的机理和方法,我们确立了《发展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对如何发展初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了一系列务实的研究。
二、实验依据1、政策依据(1)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关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的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提高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2、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新知识融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即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要尽力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人本主义的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健全人性的形式。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可通过自我教育而成长。
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的活动中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的情感和潜能,并努力创设有利环境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
(3)素质教育的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制定的新课标,直接主张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
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落后的原因,往往不在于其智力因素,而在于其非智力因素。
三、实验目标1、通过对初中学生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教育,对学习的个性心理即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的激发和完善,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自理,学会自律,并获取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和谐发展。
2、为从根本上改变我校传统的被动接受型学习模式,探索建构起一套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的、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新型学习方式。
四、实验内容1、第一层次非智力因素即理想、信念、世界观对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
2、第二、三层次即个性心理品质及一些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对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有利于自主学习的个性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