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感染疟疾回顾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输入性疟疾成为了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近年来也不断出现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报告。
因此,本文将对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疟疾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北京地区近三年内报告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
数据来源包括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
所有病例均经过实验室检测确诊,并按照国际统一的疟疾诊断标准进行分类。
三、病例特征1. 地区分布:本组病例主要分布在北京市的各个区县,其中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的病例数较多,占到了总病例数的近一半。
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国际交流活动较为频繁有关。
2. 人群特征: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患者大多具有国际旅行史或居住史,特别是来自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病例较多。
3. 传播途径:本组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
在发病前,患者大多有在疟疾流行地区的居住或旅行史,且未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
4.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例在发病初期有发热、寒战、头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其他症状如乏力、恶心等。
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迅速康复,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
四、讨论通过对本组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地区输入性疟疾的防控工作仍面临一定的挑战。
首先,病例主要分布在青壮年人群中,且以男性为主,这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一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
其次,病例主要来自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这表明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些地区的防控措施,减少输入性病例的发生。
此外,由于疟疾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防蚊措施,特别是在疟疾高发地区的居民和旅行者。
1例输入恶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处理发表时间:2016-05-25T13:34:07.6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7期作者:王立芸邵世鹏[导读] 嵩明县疾疾预防控制中心嵩明县,位于云南中部,地处昆明市东北部,为昆明市辖近郊县,县城距昆明43公里。
王立芸邵世鹏(嵩明县疾疾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嵩明 651700)【摘要】目的:分析嵩明县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和处理过程,为科学防治恶性疟疾输入提供借鉴。
方法:查阅病人的病历档案,访谈接诊医生及患者同事;对患者的血样作凃片镜检疟疾原虫。
结果:患者2005~2013年到尼日利亚工作,2005-2012年曾多次出现冷热病,2013年9月27日自尼日利亚回到家中,10月19日出现发热,10月24日到县医院诊疗,经专项检查诊断为恶性疟疾,当地对疫点进行调查和处置,未出现二代病例。
结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史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输入性恶性疟疾个案,通过调查和处置,未出现二代病例。
【关键词】恶性疟;输入性;流行病学调查【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051-02概述:嵩明县,位于云南中部,地处昆明市东北部,为昆明市辖近郊县,县城距昆明43公里。
嵩明县地处东经102°41′-103°21′,北纬25°05′-25°28′之间,东邻宜良、南靠昆明官渡、西南与富民相邻、西北及北面与寻甸接壤,东北与马龙相连。
地处滇中交通枢纽,境内公路、铁路、航空线纵横交错,呈立体交通网络。
全县幅员面积870平方公里,现辖四个镇,人口29.6万。
杨林镇辖区内有一个国家级工业开发区和一个职教园区。
气候特征:嵩明县地处内陆,云贵高原面缘,全境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多年平均气温14℃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5.7℃,极端最低气温-15.9℃,多年平均无霜期232天,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风速3.1m/s,以西南风居多。
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报告发布时间:2021-08-30T04:11:53.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作者:冉璐[导读] 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在网络直报上将诊断订正为恶性疟确诊病例。
现将本次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重庆市开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5400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调查分析,为今后该区制定疟疾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病例发病的感染来源和危险因素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本次疫情共发现1例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且患者病情痊愈,密切接触者未出现发热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加强疟疾防治联防联控部门的沟通协作,强化对境外务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规范调查处置疫点,并做好疟疾健康教育工作,能有效降低输入性疟疾发生本地再传播的风险[1]。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2020年2月15日,某区疾控中心接收1名主动来诊人员。
经核实,该人员系从非洲科特迪瓦务工回国者,出现发热、发冷等疟疾相关症状。
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工作,疟疾RDT检测结果显示恶性疟,血涂片镜检未查见疟原虫。
2月16日,某区疾控中心以恶性疟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将样品送某市疾控中心复核。
2月17日,某市疾控中心反馈复核结果:镜检查见恶性疟原虫,某区疾控中心立即在网络直报上将诊断订正为恶性疟确诊病例。
现将本次疫情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情况患者,男性,47岁,汉族,于2020年2月9日开始出现发热、发冷、出汗、乏力等症状,发热间隔时间不规则,多于每日夜间发作,精神状态不佳。
2月9日,患者在某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该院胸部CT检查结果:1.左肺上叶舌段少许炎症,2.右肺中叶少许纤维灶;血常规检查结果: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血小板数目、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数目下降。
2月13日,患者再次在该医院发热门诊就诊,主动告知医生境外务工史后,镜检未查见疟原虫。
分析输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高输血质量目的:探讨输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相应的对策,提高输血质量。
方法:分析文献中输血中在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血液质量管理不善等不安全因素。
结果:输血存在着诸多风险。
结论输血工作者要严格操作常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减少或消除输血存在的问题。
标签:输血;存在的问题;对策1输血存在的风险1.1输血反应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导致的任何意外不良反应,称为输血反应,发生率约为1.65%.输血反应可分为溶血性反应、败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及其他输血反应。
1.2输血传播疾病输血传播疾病主要是指献血者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输血是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三大途径之一。
其危险性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1] 。
输血后肝炎,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发生率为2.4~27.6%, 常常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2]。
孕妇因输血而致巨细胞病毒感染最容易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亡。
骨髓移植患者因输血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死亡率很高。
疟原虫感染可产生无症状疟原虫携带状态,当输用这些血液时可发生输血后疟疾。
近年又发现一些新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的病毒,如TTV病毒、SEN-V 病毒、新克- 雅氏病毒、SARS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3] 。
2血液质量管理不完善有的医疗机构中输血指导准则和质量标准控制网络尚未健全,对输血工作质量控制的力度不够,有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输血管理监督检查的组织亦不健全,缺乏科学客观权威的输血工作质量标准等;输血科工作环节多,如果血源管理不当,献血员体检验血有误,采血过程无菌操作不严,配血发血及输血时粗疏等都会影响输血工作的质量与安全;输血科与临床用血单位尚无快捷有效的信息与反馈系统,不了解输血效果;房屋设施、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简陋落后,检测方法和试剂不统一;血源管理、血液质量和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混乱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血液检测手段比较落后,临床不合理用血现象严重,用血量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职业供血者的比例占50%以上,由于多数献血员缺乏医学和输血知识,异地流动或短期内重复交叉献血现象比较严重,使血液质量难以保证。
《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近年来,北京地区时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给本地公共卫生安全带来隐患。
本文对北京地区近期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期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地区近期的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等。
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及疾控中心。
三、流行病学特征分析1. 患者基本信息本组病例中,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其中以20-49岁年龄段患者居多。
患者职业分布广泛,涉及各行各业。
2. 发病时间与地点病例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这与疟疾传播的主要季节相吻合。
发病地点以旅游景区及周边地区为主,这可能与外来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有关。
3. 传播途径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传播途径均为境外输入。
其中,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是主要的感染源地。
4. 临床表现疟疾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高热、出汗等,部分患者伴有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
本组病例中,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5. 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疟原虫检测等为主。
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配合必要的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四、讨论本组病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
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主要感染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由于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病例主要通过旅游等途径传播,因此应加强对旅游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疟疾的认知度。
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疟疾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开展疟疾防控工作。
五、结论通过对北京地区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北京地区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主要感染源地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
拟输血者3671例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及相关分析输血是挽救病人生命的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在外科手术备血以及严重贫血等场合中应用较多[1]。
输血能够补给血量,提高血压,防止出血性休克并及时的改善患者的生理体征[2]。
虽然输血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与血液有关的传染病,比如艾滋病、肝炎、疟疾、乙型脑炎以及未知病毒等,从而导致的医疗纠纷事件时有报导,这些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并且给医院带来很大困扰[3]。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输血者进行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cv(丙型肝炎抗体)、抗hiv(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抗-tp(梅毒螺旋体抗体)检验,现将在2013年2月到2014年5月之间我院3671例拟输血者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3年2月到2014年5月之间在我院各个科室的拟输血患者3671例,年龄分布在6~81岁之间,平均年龄34.2岁。
女性男性患者分别为1475例、2196例。
所有拟输血者抽血前确保为空腹,分离血清样本后在冰箱保存等待检测,冰箱温度控制在-30℃。
1.2 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标本用胶体金标试剂复查,如果两种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确定血检样本为阳性。
若抗-hiv血检样本为阳性则送至疾病检测中心进行确诊。
检测前保证所有检测试剂均在有效期内,均经过中国药品监督局检测。
1.3 仪器芬兰进口labsysterns multiskanaseent酶标仪和全自动快速立式洗板机。
2. 结果3671例拟输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hbsag 阳性、抗-hcv、抗-hiv和抗tp的人数分别为456、278、3和19;阳性率分别为12.42%、7.57%、0.08%和5.18%。
3.讨论临床输血已经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及时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4]。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96336·临床监护·输入性恶性疟疾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林小云,张晓坤,张必争(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江苏 南通 226001)摘要:目的探讨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11 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出现的高热、意识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观察与护理。
结果 11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配合,精心护理观察,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痊愈率100%)。
住院期间患者未有堵管、意外拔管、出血、坠床、压疮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细致观察和护理,提高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恶性疟疾;临床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254.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96.2920 引言恶性疟疾是由恶性疟原虫感染, 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
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虫媒传染病。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加,输入性疟疾病例逐渐增多。
输入性恶性疟疾并发症多且病情复杂,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与死亡率,因此在临床上需加强预防[1]。
细致的护理干预与细心观察对疟疾患者能否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选取了我院自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资料,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59岁,平均年龄47.3岁,短期内均有非洲打工经历,无基础疾病。
1.2 临床表现。
11例患者均有发热,发热程度在38.7~40.8,大多以发热起病或者寒战、发热同时出现,部分患者伴有头痛,呕吐,血红蛋白尿,全身酸痛等症状。
疟疾总结归纳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疟疾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并丧命。
本文旨在对疟疾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探讨其病因、传播途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病因疟疾由被称为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这种寄生虫由感染了疟疾的疟蚊叮咬传播给人类。
主要有五种疟原虫,其中以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最为常见。
疟蚊寄生虫在叮咬人类时将疟原虫注入人体,进而引发病症。
传播途径疟疾主要通过疟蚊媒介传播,特别是按蚊属和感染疟疾的蚊子叮咬人类。
然而,也有其他传播途径,如输血感染、新生儿通过母体感染以及使用共用注射器等。
症状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发作性高热)、寒战、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和呕吐等。
感染严重的恶性疟疾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休克、昏迷和器官损害等症状。
诊断和治疗疟疾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是最常用的确诊方式,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中的疟原虫是否存在。
治疗疟疾主要使用抗疟药物,如氯喹、奎宁和青蒿素类药物。
然而,由于疟原虫对药物的抗药性增强,寻找新的抗疟疗法变得尤为重要。
预防措施疟疾的预防是关键。
主要的预防措施包括:1. 避免蚊虫叮咬,例如使用蚊帐、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等;2. 消灭蚊虫滋生地,如清除积水、室内使用杀虫剂等;3. 接种疫苗,如果有合适的疫苗可用;4. 根据疟疾传播地区采取预防药物。
结论疟疾是一种危害深远的传染病,对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虽然疟疾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已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抗药性和蚊虫控制等问题。
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和科学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疟疾的传播,最终将其消灭。
通过以上内容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对疟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病因到传播途径、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疟疾的各个方面都被涵盖。
相信在全球范围内,通过科学研究与全球合作,我们最终能够战胜疟疾,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输血感染疟疾回顾分析
对常州市输血感染疟疾的发现与控制作回顾报告,为疟疾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1986年以1家医院为监测哨点,发现输血性疟疾并实施防控措施。
结果在1月余时间内确诊输血性疟疾3例,对供血者的追踪调查提示与输血性疟疾具有一定关系。
随即实施输血性疟疾的防控措施,4年后未再发生新的病例。
结论常州市输血性疟疾防控措施切实有效。
江苏省常州市疟疾发病率自1987年起持续25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已由控制疟疾迈向消除疟疾的进程。
而在20世纪80、90年代采供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时期,一些地区出现以有偿献血为经济来源的特定群体,由输血引起的疟疾构成重大的疫情波动[1,2]。
疟疾防治人员密切关注,于1986年设立调查点发现输血感染疟疾病例并加以控制。
输血性疟疾的防控,是疟疾控制阶段的重要环节,现作回顾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立调查点于疟疾流行季节在常州市中医医院设立调查点,对输血感染疟疾病例进行专题调查,发现和确诊病例,作为输血性疟疾防控工作的切入点。
1.2 供血者的追踪调查依据采供血机构提供的信息,对输血性疟疾患者相应的供血者,到其居住地进行入户调查,询问其疟疾既往史,采制疟疾厚薄血膜显微镜检查疟原虫,采集滤纸血滴作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1.3 采供血机构输血传播疟疾的防控工作加强对常州市血站等5个采供血机构血传疟疾防控管理,为供血者建立个人信息册,对供血者开展疟原虫带虫调查、IFA检测,对健康状况正常的供血者在采血前进行疟疾预防性治疗。
2 结果
2.1输血性疟疾病例资料在监测点医院发现住院患者疟疾病例3例。
病例1,男,71岁,无疟疾病史,因前列腺肥大尿潴留感染出血于1986-09-09入院。
9月25日作前列腺摘除术时输血400 ml,术后情况良好。
10月5日患者出现发冷发热等症状,持续数小时热退,后隔日发作1次,以降温等药物治疗无效,10月10日临床怀疑疟疾,采血查找疟原虫,结果查到间日疟原虫,以氯喹等抗疟药治疗痊愈。
病例2,女,41岁,无疟疾病史,因宫外孕、左侧卵巢囊肿破裂合并子宫肌瘤入院,1986-09-27在剖腹探查术中输血400 ml,术后情况良好。
10月12日出现寒战高热,数小时后热退,隔日1次高热,以降温等治疗效果不佳,10月22日高热时采血找到间日疟原虫,以氯喹、伯喹治疗痊愈。
病例3,男,68岁,30多年前曾患疟疾,因大便出血伴脱肛而入院。
1986-11-12查HGB为34 g/L,输血200 ml。
11月18日患者畏寒发热,规律性隔日1次,每次发作症状相同,连续4次血检疟原虫,于11月24日采制厚薄血膜染色镜检找到间日疟原虫,经氯喹、伯喹治疗未再复发。
2.2对供血者的追踪调查对上述3例输血性疟疾对应的供血者进行了入户调查,3名供血者均为常州市本地户籍人口,经询问3名供血者均否认有疟疾史,对其采制厚薄血片,血片镜检未查检到疟原虫,采集滤纸血滴作IFA检验,结果IFA全部呈阳性,供血者与相应受血者之间的信息见表1。
表13名供血者与相应受血疟疾患者的信息
供血者血型IFA阳性滴度血液库存时间/d 受血者疟疾潜伏期/d
1 A 1:40 1 病例1 10
2 A 1:40
3 病例2 15
3 A 1:80 6 病例3 6
2.3采供血场所的防控措施输血性疟疾发现以后,在常州市5个采供血机构实施疟疾防控措施。
对供血者进行疟原虫血检计14 979人次,查出间日疟原虫带虫者3人,带虫率2.00/万,(同时期人群疟疾发病率0.18/万),并对其进行了氯喹伯喹抗疟治疗。
对供血者作IFA检测计4 084人,IFA阳性99人,阳性率2.42%。
凡疟原虫带虫者、IFA滴度≥1:20阳性者取消其供血员资格,对曾有疟疾病史者,待疟疾症状消失3年后方可供血。
对身体状态正常的供血者,在采血前采取顿服氯喹0.6g,清除可能的带虫状况,经2h后采血,累计服药15万人次。
2.4 输血性疟疾疫情输血性疟疾的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后续发病者计16例,累计发病19例,最后1例发生于防控工作的第4年即1989年,1990-2011年以来已无输血性疟疾病例的发生。
3 讨论
常州市输血性疟疾的病例资料,当时因某些原因未作公开报道,在流行几千年的疟疾进入消除阶段作回顾报告,是对疟疾防治进程记录的补充和完善,再现了疾控专业人员当年抗疟工作的曲折历程。
常州市是间日疟非恒定疟区,报告的3例疟疾患者其中1例虽然曾患过疟疾,但已在30年以前,而间日疟远期复发多数出现于初发后10个月以内[3],因此可以排除是复发病例。
3例经病原学确诊的间日疟患者,在住院期间都接受输注了全血,且输血至出现症状的时间在输血性疟疾的潜伏期以内[4],疟疾发病也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这3个连续阶段。
在对疟疾病例对应的供血者追踪调查中,尽管现场采血镜检未查到疟原虫,但由于采供血当时未作血检故而仍不能排除曾为无症状带虫者。
现场采制滤纸血滴作IFA检测,3名供血者全部为阳性,提示近期曾感染过疟疾[5]。
综合以上情况,确定3例疟疾病例为输血性疟疾的依据是充分的。
在尚未提倡无偿献血的社会背景下,在1个哨点调查医院短期内发现3例输血性疟疾病例,这个疫情对于已将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左右的常州市来说无疑是个重大事件,输血性疟疾的防治工作随即作为重点防控工作部署展开。
在防控工作关口的5个采供血机构,对供血者进行疟原虫血检,开展IFA检测,将病原学阳性者及血清学阳性的可疑疟史者,淘汰出供血员队伍。
供血者在采血前顿服一次氯喹以清除血液中的疟原虫,并建议供血机构尽量使用库存血。
输血性疟疾防治工作历经3年余,至1990年已无输血性疟疾病例,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加强了献血员疟疾的防控工作,常州市疟疾防治工作从此步入稳定的控制阶段,从而迈向消除疟疾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