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文献的渊源流变及内容特征考论——《赫章古彝文合集》序
- 格式:pdf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22
析彝族文字与汉字历史渊源论文摘要:彝族文字是具有历史悠久和与时俱进的一种文字,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彝族文字的保护便开始成为党和政府重点关注的工作,彝族文字的整理和研究学习还在不断的发展和被人们深度探讨中,寄存于历史的厚重,展望于未来的发展和进步中,让我们的探究之路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彝族文字的起源彝族文字与汉族文字的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遵循的是从符号到象形,再到表意与表音,并且彝族文字在朝着自己的特色不断的发展着并走向成熟,已经是成为了汉藏语系中藏缅语族古老的一个分支,简单说来,彝族文字就是一种音节文字,根据史料记载,该文字形成于十三世纪。
并且该语言包罗了方言六种。
方言的差别较大,虽然如此,但是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并且从一定的汉语借鉴中亦是可以看得出来彝族文字的起源和汉语的起源都是同根可以追溯得到的。
有关于彝族文字的起源有着很多的传说,根据彝文典籍所记载的一种说法是“创世供奉祖先,发明了天地根源,并创造了彝族的象形文字”(贵州《西南彝志》),并且在该典籍中的另一篇文章亦有记载,说彝族文字是一个名为伊阿武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字,其人据说是通宵天文地理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除此之外根据汉文文献的记载《新纂云南通志》当中所说彝族文字是由汉代人唐阿珂所创造。
有关于彝族文字的起源说拥有很多派别,有的人认为是起源于唐代,有的人说是起源于明代或者是汉代,亦或者有的人说是起源于夏代以前。
彝族文字的起源问题与彝族的起源都是一样充满着扑朔迷离的探索,就好像是古罗马埃及一般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吸引了很多学者们去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
在这么多的观点和学说之中,到目前为止最令人信服的便就是彝族文字起源于刻画符号,与汉语是历史同源的。
文字并不简简单单就是一种符号工具,也是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开始的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号,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必然结果。
能证明彝族文字和汉字同源这类说法的证据是具备很多方面的论证的,李乔,著名的彝族作家,其在《一个千古难解的哑谜》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彝文的发展与汉文差不多。
彝族语言文字规范与实践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按照我国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从丰富和发展彝族语言文化的长远利益出发,有关部门及彝学专家学者先后对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传...分类:彝学研究精选点击:0 日期:2010-08-13/plus/view.php?aid=8964书不尽悠悠母语情彝文手机杯彝文书法大赛侧记在激情燃烧的火把节期间,凉山彝学界喜事多,好事多,作为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凉山彝州论坛古彝文化探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刚刚闭幕,8月6日,为隆重庆祝《彝文规范方案》颁布实施三十周年的彝文手机杯彝...分类:资讯播报点击:0 日期:2010-08-09/plus/view.php?aid=8951彝族语言文字规范与实践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按照我国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从丰富和发展彝族语言文化的长远利益出发,有关部门及彝学专家学者先后对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传统...分类:语言文字与古籍点击:0 日期:2010-08-07/plus/view.php?aid=8931古彝文与“巴蜀图语”的渊源三星堆文化(或文明)始终以无限的神秘感和震撼力吸引着世人,人们虽已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进行了交叉研究与综合研究,但依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断言三星堆文化的族别归属和文化归因。
如何破解三星堆文化研究的众多难解之谜?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从彝族语言文...分类:语言文字与古籍点击:0 日期:2010-07-02/plus/view.php?aid=8606论中国彝族传世文字与彝史典籍的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长期使用并至今还在通行成熟表意文字的唯一民族。
用这种特有的表意文字撰写的典籍,卷帙浩繁,涉及内容广泛,在国内及彝区具有很高的文化普及教育与科研学术研究价值,彝文自古就对彝区的文化脱盲与经济发展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分类:彝学研究精选点击:0 日期:2010-06-18/plus/view.php?aid=8471《中国彝族》【作者】《中国彝族》编委会【开本】大16开这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彝族的大型画册,由有关方面专家经过精心筹划,组织力量,深入到川、滇、黔、桂四省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彝乡,搜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形成了这部文字简练、图片清新,且具有典型性、代表...分类:摄影点击:0 日期:2010-06-13/plus/view.php?aid=8416《凉山彝族风情》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第2辑)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吉合蔡华沙马布都嫫布乌自辉莫洛依古嫫著2005年7月第一版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32开目录总序张中伟前言第一章凉山自然环境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分类:旅游文化点击:0 日期:2010-06-13/plus/view.php?aid=8347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文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彝族源流》——记录彝族族源族史的权威文献2009-9-29 12:03|发布者: 沙玛阿布|查看: 171|评论: 0《彝族源流》全书有正文共27章360节,彝文约30余万字。
它是继《西南彝志》的整理翻译后,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发掘的又一彝族历史文献巨著。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其原本的搜集整理翻译从1986年初开始,到1996年末结束,历时十年多,中间跨越了七、八、九三个五年计划。
作为古乌撒彝区流传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彝文文献,《彝族源流》有多种传抄本或散抄本,比较完整的是今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阿侯毕摩抄本,其次是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248号藏书(第6、7、8卷)、730号藏书(第15、16卷)、913号藏书(第20卷)、249号、660号藏书(第23、25卷)、126号藏书(第26、27卷)、还有《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等,在整理翻译时作了参考,甚至补充。
《彝族源流》版本的珍藏与保护曾历经风险,怕被当作“牛鬼蛇神”抄没焚毁,王兴友毕摩曾将它收藏于岩洞,雨后又悄悄地翻出来晾晒;李朝文毕摩隐瞒职业五十余载……;《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充满了艰辛,负责项目的两位搜集整理翻译者在1986年深秋一个阴雨绵绵、寒气逼人的日子,同时遭遇重大车祸,幸而死里逃生,后又从重病中痊愈,也才使《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打上了一个句号。
《彝族源流》涉及的内容广泛,历史久远。
自哎哺时代开始,彝族历史经历了尼能、什勺、米靡、举偶、武米、六祖等若干时代。
从哎哺氏到希密遮有数百代父子连名的代世系中,以希密遮到笃米(慕)31代的世系,笃米(慕)到祖摩阿格(安坤)84代父子连名世系,共计115代父子连名世系为脉络,叙述彝族各部的分支、发展、开创基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各部间亲缘关系,相互间交往等情况。
《彝族源流》是一部以谱牒为脉络而叙史的彝文古文献。
《彝族源流》一书,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慕靡、(武僰)、举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由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慕)靡的结合,繁衍了“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
彝族古籍简述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
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
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
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
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
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
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
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总目录(总第210—215期)1.“修辞构式”的理论意蕴与内在矛盾………………………………………………………………金志军陈燕(2021.1)2.基于RST理论的中美英语议论文语篇修辞功能异同研究…………………………………………………唐丽君(2021.1)3.网络谐音词语的主观性表达及其形成机制…………………………………………………………………闫海芳(2021.1)4.“恣意”从述宾短语到情状副词的演变及成因………………………………………………………………徐茜朦(2021.1)5.博弈论悖论中的合理性——从盖夫曼孔斯悖论谈起………………………………………………………………………………邢万成(2021.1)6.基于组合范畴语法的汉语照应现象分析……………………………………………………………………单成(2021.1)7.中国古代逻辑的存在及特性…………………………………………………………………………………杨志雯(2021.1)8.流动的歌声——重庆彝族社群的音乐生活研究………………………………………………………俄木木果俄木沙马(2021.1)9.云南彝族他留人葫芦笙制作技艺及文化调查…………………………………………………罗夏梓平陈蛟龙(2021.1)10.水西“珐果启”彝族《指路经》音声探析………………………………………………………………赵雪(2021.1)11.《周易·系辞传》引经考论………………………………………………………………………………顾明佳(2021.1)12.试论牛魔王及其家族的印度渊源………………………………………………………………胡朗刘春梅(2021.1)13.情境、神通与欢愉:文人雅集与文艺作品的关系……………………………………………吴悦王颖吉(2021.1)14.贵州黎平方言的调形格局——兼论去声的性质和阴平的演化趋势…………………………………………………………………明茂修(2021.1)15.毕节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周玉洁(2021.1)16.贵州务川县方言中的量词“□k h ai42”……………………………………………………………………覃慧(2021.1)17.西南官话川黔片黔中小片语音的新老差异………………………………………………………………王浩垒(2021.1)18.安徽方志史考略——兼论建国前地方修志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刘旭冬(2021.1)19.清后期黔东南苗族家庭遗产分割原则探析——以《清水江文书》为中心的考察……………………………………………………………………郑华艳(2021.1)20.明清时期水西腹地的社会变迁……………………………………………………………………………陈少东(2021.1)21.黔北红军标语与中共革命话语的宣传…………………………………………………………于忠元侯德泉(2021.1)2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核心价值观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唐碧君(2021.1)23.高校思政课“战疫”现状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彭雪莲(2021.1)24.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功能与内容……………………………………………………………王洪标(2021.1)25.语境新论……………………………………………………………………………………………………张炼强(2021.2)26.网络流行语“酸菜鱼体”的构成与生成机制…………………………………………………李军华龚师(2021.2)27.当代汉语名词形容词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机制——以“渣”为例…………………………………………………………………………………………代宗艳(2021.2)28.徐坤《厨房》的话语信息差现象…………………………………………………………………………林姿洁(2021.2)29.基于组合范畴语法的量化嵌入探讨………………………………………………………………………武瑞丰(2021.2)30.带有偏爱算子的等级信念-愿望-意图逻辑研究………………………………………………………陈亚楠(2021.2)31.基于组合范畴语法的汉语指代歧义消解…………………………………………………………………周正(2021.2)32.彝文书法研究当代表述的总体情况及其问题与对策……………………………………………………王明贵(2021.2)33.基于“国标”的彝文古籍著录探讨………………………………………………………………………刘云(2021.2)34.试论彝语数词“十”的音变——以彝族东部方言区彝语为例………………………………………………………………吴勰李绍华(2021.2)·157·35.生态美学视域下《宇宙人文论》研究…………………………………………………………………令狐雅琪(2021.2)36.彝族阿细人婚姻形式演变探析——以亲属称谓为视角……………………………………………………………………………………金燕子(2021.2)37.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学校资源整合策略研究……………………………………………………………周姊毓(2021.2)38.基于通用设计学习理念的自闭症儿童融合课堂教学策略……………………………………王碧涵胡冲(2021.2)39.聋人从教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王敏(2021.2)40.高空抛物罪的法教义学分析………………………………………………………………………………叶莉(2021.2)41.论法定居住权的设立及其实现路径——以《民法典》第366条~第371条为中心…………………………………………………杨梅李想(2021.2)42.人工智能体的刑法规制……………………………………………………………………………………李想(2021.2)43.绝壁天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安静石柳江陈梦娜(2021.2)44.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全域旅游持续推进研究………………………………………唐霖陈琼何艳(2021.2)45.毕节市苗族历史文化融入城镇规划建设研究……………………………………………………………罗国锦(2021.2)46.毕节市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分析——基于2019年毕节市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调查数据…………………………………………………………………………………陶林郭海林宋群金玉英(2021.2)47.毕节试验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建设路径………………………………………………………………………赵占锋张丽华李冬梅顾秋瑀刘泉(2021.2)48.中国近代音乐学习法史料概论……………………………………………………………………………蒋立平(2021.2)49.新时代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路径——以山东为例……………………………………………………………………………………………赵洪斌(2021.2)50.张秀山在《新乐潮》上发文研究…………………………………………………………………………吕鹏(2021.2)51.重尾分布的带干扰广义Lundberg-Cramér模型的破产概率……………………………………………孙歆(2021.3)52.广义Nekrasov矩阵的迭代算法…………………………………………………………………郭爱丽何颖子(2021.3)53.贫困地区人口-经济重心时空演化建模与分析——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戈冬梅黄藩茜赖志柱(2021.3)54.基于洋葱加密的对等云存储安全研究…………………………………………………………贺道德彭佩(2021.3)55.试探薛定谔方程的去概率及其物理意义…………………………………………………………………江涛(2021.3)56.OpenCV算法在鞋品售卖辅助设备中的研究………………………………………杨运高彭专心杨海生(2021.3)57.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松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何斌(2021.3)58.草海水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污染及对鲫鱼影响的评估…………………………………………………………………………………李青赵海涛周滔韩德科(2021.3)59.常用古气候研究方法及展望………………………………………………………………………………孟中能(2021.3)60.餐余酵素中益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任秀秀余冬丽郭涛郭正江(2021.3)61.甜荞芽菜培养过程中总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邓琳琼黄兰张以忠(2021.3)62.GPC-GCMS测定植物油中21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含量…………………………………………………………………………………赵军罗世恒李金海邓为难(2021.3)63.铝对镁碳复合材料吸放氢性能的影响…………………………………………………………杨敏建朱学琴(2021.3)64.“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认证”助推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研究……………………………………………………………………………………………赵芳芸金艳梅张明富(2021.3)65.基于OBE的Web前端开发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胡如会(2021.3)66.传统与OBE教学模式的一致性探讨…………………………………………………………晋芳伟马秀勤(2021.3)67.贵州省本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徐峰(2021.3)68.论我国民俗体育的文化变迁及规律………………………………………………………………………孙柱兵(2021.3)69.2000—2020年我国体操运动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周鹏吴仲熙潘秋云(2021.3)·158·70.我国基层乒乓球竞赛组织编排现状研究——以毕节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乒乓球竞赛项目为例……………………………糜祖伟刘荣德章亚熙(2021.3)71.机械制图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王光艳(2021.3)72.基于新工科视域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探索………………………………罗爱忠陈昌禄彭双艳(2021.3)73.大学数学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段誉黄飞丹(2021.3)74.地形因子对典型喀斯特山区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以毕节市大方县为例……………………………………………………………胡永胜任金铜钟磊(2021.3)75.7,4'-二羟基异黄酮对H7N9型禽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分子对接研究……………………………………………………………………………………………刘兴岑忠丽吕敬松(2021.3)76.氯气制取及其性质的创新实验………………………………………………………许远伟鲁丕丽李金海(2021.3)77.《朱子语类》讲述艺术的独特性…………………………………………………………………………刘振英(2021.4)78.世纪之交得体修辞研究述评………………………………………………………………………………郑荣馨(2021.4)79.描摹性副词结构“咬咬牙”的情态意义…………………………………………………………………谢尚培(2021.4)80.范畴王国的推新——《墨经》绝学的名辞逻辑……………………………………………………………………………孙中原(2021.4)81.字逻辑和布什自动机……………………………………………………………………………李健刘秀功(2021.4)82.彝语拷贝型量词探析——以东部方言黔西北次方言乌撒土语为例…………………………………………………杨娟刘云(2021.4)83.脱贫攻坚、文化传承与诗史叙事:中国彝学2020年度研究报告——基于网络数据平台检索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王小丰王明贵(2021.4)84.彝族古籍文献《彝家兵法》军事思想探析……………………………………………………李家鑫白兴发(2021.4)85.清代云南禄劝彝族土地买卖契约中间人的酬金研究……………………………………………………王丽莹(2021.4)86.明代旅黔文人山地意象的文学人类学考察………………………………………………………………刘海涛(2021.4)87.谭开来行藏考论…………………………………………………………………………………谭本龙王洁(2021.4)88.“流官文学”研究之大定知府黄宅中……………………………………………………………………杨庆鹏(2021.4)89.传播视角下电影《花木兰》之中美文化价值差异……………………………………………宛君袁智忠(2021.4)90.中国纪录短片跨文化传播研究——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为例……………………………………………………………李月(2021.4)91.社交类短视频的大众叙事与伦理风险……………………………………………………………………田鹏(2021.4)92.非遗类纪录片的动作线…………………………………………………………………………安岚周武(2021.4)93.融媒时代《广播电视评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孙慧(2021.4)94.教育实习成效的组织因素分析——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陈甜(2021.4)95.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及其教育对策………………………………………马郑豫苏志强(2021.4)96.重大疫情期间学前儿童居家照顾的误区及其改善建议……………………………李科生孔芳芳农文莹(2021.4)97.儿童分配公平性: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李志专王培培王瀞晗卢家楣刘琼琼(2021.4)98.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曾薇李舒波赵占锋吴荻马英(2021.4)99.中国修辞史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宗廷虎陈光磊(2021.5)100.从创作手法看意识流小说的衔接模式…………………………………………………………………潘明霞(2021.5)101.《人民日报》(2020-2021)国内疫情新闻标题修辞论析………………………郑娜高彩霞洪晴(2021.5)102.以说出故——《墨经》的推论逻辑………………………………………………………………………………孙中原(2021.5)103.互动结构中的知识和博弈………………………………………………………………………………董英东(2021.5)104.滇南彝族习惯法与当今国家成文法关系调适………………………………………………龙倮贵费晓辉(2021.5)105.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彝族服饰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沙马打各(2021.5)·159·106.彝语文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余华(2021.5)107.汉字文化学理论视角下《康熙字典》龙部字的文化解读…………………………………黄交军李国英(2021.5)108.从五代石刻文献看《汉语大词典》之微瑕…………………………………………………郭洪义吴思雨(2021.5)109.《蝶恋花》声律分析——以周邦彦《蝶恋花》为研究中心…………………………………………………………………张琼霙(2021.5)110.民族地区傩书写本研究——以湘黔边区傩书写本为例………………………………………………………………………欧阳大霖(2021.5)111.布依族民间文献中的生态意蕴及其价值……………………………………………………杨军昌苏梓睿(2021.5)112.贵州德江土家族哭嫁婚俗文化及其传承与变迁……………………………………………冯琴吴萍(2021.5)113.清代黔西北基层政治单位——里的设置研究………………………………………………………………………………………高凡(2021.5)114.清末贵州荒政研究——以《毕节赈录》为中心…………………………………………………………………………陈李子祚(2021.5)115.近20年内我国自闭症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张璐璐(2021.5)116.基于回合操作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王碧涵胡冲葛耘(2021.5)117.生涯发展理论视角下:心智障碍青少年的职业康复…………………………………………………蒲云欢(2021.5)118.听障大学生图书馆阅读现状与阅读推广建议………………………………………………刘琴郭玲(2021.5)119.汉语衔接科学研究重要历史钩沉——为黎锦熙先生130周年诞辰纪念会而作………………………………………………曹德和王卫兵(2021.6)120.从互动看“不是说”的三种语义模型…………………………………………………………………李怡祺(2021.6)121.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反复现象研究……………………………………………………………………杨佳仪(2021.6)122.彝族口传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张德华姜黎(2021.6)123.彝族经籍《董永记》中杉柏意象的原型研究…………………………………………………………康健(2021.6)124.凉山彝族疾病认知与医疗实践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丁木乃(2021.6)125.中国彝语描写语言学研究30年述略……………………………………………………………………李文慧(2021.6)126.语经——《墨经》的思维规律论………………………………………………………………………孙中原(2021.6)127.“忽略型行动”的动态语义分析………………………………………………………………………王淑庆(2021.6)128.逻辑方阵类型再探……………………………………………………………………………李贤军王玲(2021.6)129.论L中演绎序列的两种搜索方法……………………………………………………………程和祥樊毅(2021.6)130.何景明奉使南方之行迹探析…………………………………………………………………谭梅谭德兴(2021.6)131.论周起渭交游及其宗宋诗学…………………………………………………………………郑凯歌邹彩霞(2021.6)132.黄元治旅黔诗文创作初探………………………………………………………………………………胡静(2021.6)133.基于慕课平台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王丽霞崔民日冯图(2021.6)134.部编小学语文新教材背景下“亲子共读”的现状思考及实施策略——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周兴红(2021.6)135.城市化进程中新建小学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以某小学为例…………………………………………………………………喻洁赵昌良伍开念(2021.6)136.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骆婧(2021.6)137.网络群众路线的践行现状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分析………………………………………………………………………颜泽梅鲍中义(2021.6)138.西迁精神:马克思择业观的精神传递及当代价值…………………………………………王玉叶彭鸿雁(2021.6)139.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研究综述…………………………………………………………………李琳戴大华(2021.6)140.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彭麟淋(2021.6)·160·。
浅谈彝族传统经籍的文学特征彝族传统经籍既是传统信仰包括原始宗教信仰和日常民俗信仰所使用的经书,也是彝族人民在宗教信仰生活和日常民俗生活中经常接受的一种文艺形式。
它的文本既是古籍、经书等比较神圣、庄严的传统存在,也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载体和宣诵形式传达给广大彝族人民的一种活的形态。
与仪式、民俗等相结合的时候,它是整个文化生态中的一部分,脱离开具体的仪式与民俗,彝族传统经籍仍然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本形式保存、学习、流传。
因此,彝族传统经籍也是一种文学特征突出的文本,包括文字文献和口碑文献,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文学特征。
无论是从传统的、主流的文学理论的视角来考察,还是从新进的文学人类学的视角来考察,彝族传统经籍都具有突出的文学性质,值得对之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诗歌体多,散文体少无论是彝族传统经籍,还是彝族古籍,其总体的体裁形式特征,都是诗歌体多,散文体少。
诗歌作为彝族古籍、彝族传统经籍的总体特征,贯穿了整个从古到今的彝文经籍的形式表现,包括口碑传承的许多彝族传统经籍,都是以诗歌的形式创制、写作、演述和记录下来的。
从106《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来看,除了少数散文体作品,绝大多数都诗歌体作品。
这些散文体作品,主要是各种占卜书、历算书、账簿、谱牒、地名集、土语词汇等,其余的绝大部分经典,都是诗歌体裁,包括十八部口碑文献,乃至象《阿左分家》这类演出的彝剧作品,也都是以诗歌的形式传承下来,变成了彝族独有的诗剧。
就是用彝文翻译的汉族文学作品故事,如《唐王游地府》《太上感应篇》等等,也都是以诗歌形式来进行的。
194部《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毕摩经卷》,也全部是诗歌的形式,没有一篇散文形式的作品。
贵州是彝文古籍最多的地区,也是目前所见到的长篇彝文古籍最多的地区。
号称为彝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的《西南彝志》(彝语为哎哺散呃),洋洋三十多万字的篇幅,全部都是诗歌形式,没有散文形式的表达。
同样,彝族长篇历史巨著《彝族源流》,也全部是诗歌形式。
收稿日期:2018-12-10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XJDY1715;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2018年度贵州省双语服务项目。
作者简介:禄玉萍(1978-),女(彝族),贵州威宁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彝文古籍整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李文彬(1979-),男(白族),贵州毕节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地方文献整理。
2019年第2期第37卷(总第199期)NO.2,2019Vol.37General No.199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滇、川、黔、桂四省,拥有自己成熟的语言和文字体系,彝族文字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
辞书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彝语文辞书是少数民族辞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推广彝文的文化初心,还应当是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发展和古彝文献研究的需要。
近代以来,各彝区彝语文辞书陆续面世,彝语文辞书的编纂出版是中国辞书史主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彝族文字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中尤以彝文“书同文”为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传承古老的彝族文字,研读彝文古籍文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彝语文字典;彝语文辞书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6(2019)02-0037-06中国彝语文字典辞书编篡综述禄玉萍a ,李文彬b(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a.彝学研究院b.国际合作交流处,贵州毕节551700)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彝语分为东部方言、西部方言、北部方言、南部方言、东南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六大方言。
这六个方言区又可分若干次方言区,每一方言区可分若干土语和次土语。
彝文作为一种自源文字体系,是中华民族古文字中较为古老的民族文字之一,源于彝族先民生产实践和生活的需要,历史久远。
论彝族古籍文献的主要类型及其整理成就彝族作为我国五大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与汉族不同,彝族很早就开始使用文字,而在彝族文字中,又以官方文献居多。
这些文献记载了古代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彝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彝族古籍文献的主要类型及其整理成就。
一、彝族古籍文献的主要类型1. 御制文献御制文献是由彝族贵族、官员或君主亲自发动编撰的文章。
这些文献大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主题,包含诗歌、歌谣、乐曲等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彝经》,它是彝族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彝族传统宗教和哲学的重要体现。
2. 族谱文献彝族的家族非常重视家族血统的传承,因此族谱文献成为了彝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文献主要记载各大家族的起源、历史和家族宗教等信息,是研究彝族家族制度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来源。
3. 口头文献口头文献是指流传于彝族口头传承中的传统文学作品,如彝族传说、神话、民歌等。
这些文献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也是彝族民间文化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彝族古籍文献的整理成就彝族古籍文献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其整理工作也是相当艰巨的。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整理彝族古籍文献的成果。
1. 彝族古籍整理研究会彝族古籍整理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是专门致力于整理和研究彝族古籍文献的学术机构。
该研究会成员来自彝族地区的各个研究机构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通过对彝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逐步解读了彝族古籍文献的含义和价值,为彝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2. 《彝族史话》《彝族史话》是彝族重要文献之一,也是彝族历史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记载了彝族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等,共计9卷,每卷约200页。
该书的整理和编纂是由彝族籍的著名学者杨柏明完成的,反映了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后人研究彝族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3. 彝族古籍图编彝族古籍图编是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一本彝族古籍文献图集,其中收录了彝族的各种古籍文献、字画、诗歌、民歌等,包含了丰富的图像信息。
2012/04总第12期JOURNAL OFETHNOLOGY89法决定其研究达到的终极目标。
马锦卫教授的《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是彝文研究史上一部踵武增华的力作。
作者从多角度考察论证了彝文起源及其发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务去妄言,不是空谈,给文字研究学界奉献了一部言之有据、论之有证的彝文研究发展史。
大体而言,《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的作者在以下四个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一是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务去空谈,颇具司马、子云之风范。
如该书第二章《彝文古代文献调查》,作者走访了云、贵、川、桂众多彝学专家,翻阅了各省市馆藏的彝文资料,确保所述信而有据,不是空谈。
二是古今文献比较研究相结合,从纷纭众说中去伪存真,务去妄言。
如该书第三章《彝文的起源(上)》和第四章《彝文的起源(下)》,作者用了两章的篇幅,详细比较分析了前人对彝文起源的解说,从中推论出:“彝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字,其产生时期可能是在古夷人时代,其产生年代至少不晚于六土的陶器符号(如仰韶、大汶口、良渚、大溪、龙山、半坡、三星堆)以及甲骨文的比较互证中,得出:“毕摩可能通过占卜纹路、刻划的分析、研究、记载,在日积月累中创造和传播了彝族文字”结论。
[1](P.133)要之,马锦卫教授的《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首次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彝文的起源、彝文的性质、彝文的构形法、彝文的规范、彝文与甲骨文的关系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全书体大思精,论辩有方法,结论有理据,可谓前修未密,后出转精。
参考文献:[1]马锦卫.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作者简介:胡娟(1985-),女,四川德昌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汉字史。
重庆40071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代表性的两部彝文古籍的整理与翻译——以《西南彝志》
与《彝族源流》为例
王继起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宗教》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一、毕节地区的彝文古籍及其整理翻译概述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因
为历史上“千年土司”的水西和乌撒两个彝族地方政权的存在,彝文这种民族文字在历史上曾一度被普遍使用,彝文古籍文献的蕴藏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同时,因文献语言的发育完善,文献门类的齐全等,在全国彝族分布区来说,也是少有的。
毕节地区彝文古籍文献蕴藏量是最丰富的,在1966年以前,民间的收藏至少在5万册以上,但这些藏书的三分之二左右毁于1966年至1976年之间。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王继起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7
【相关文献】
1.彝族学者普璋开与海外彝文古籍文献的抢救性翻译 [J], 普梅笑
2.彝文古籍《西南彝志》与《爨文丛刻·君代母系》所记奢香彝名考辩 [J], 王芳;王明贵
3.彝族学者普璋开与海外彝文古籍文献的抢救性翻译 [J], 普梅笑;
4.五十年来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出版述要 [J], 吉格阿加;
5.明清时期西南彝族地区荞麦的种植与利用研究——以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及相关文献为对象 [J], 王明贵;罗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彝文距今有上万年历史彝文是世界文字的始祖中国古彝文是西欧六国的文字鼻祖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和当今世界及世界通用的先进文字——英语文二者的存在。
二者有没有相互联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的回答是:二者不仅有客观真实的、内在本质的、密切关联的、直接而普遍的联系:而且是主流与支流、整体与部分、本原与派生关系。
一、从专家教授学者对两者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看直属渊源关系。
英文字母与彝文字有何关系呢?“刘志一教授以世界各地出土的古彝文字和实物为铁证,说明了'古彝文-苏美尔文-拉丁文-英、德、法、俄文’的历史沿线”;斑远老先生将古彝文和苏美尔文对照研究后得出了古彝文是'西欧六国文字鼻祖’的结论;云南学者戈隆阿宏说:“苏美儿(楔)形文字被塞姆人继承下,发展成为西奈字母文字,以后又发展成为比布洛斯、腓尼基字母文字和希腊文字,最后成为拉丁字母文字。
因此西方学者认为苏美儿(楔)形文字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
西方学者发现我国殷商甲骨文与苏美儿(楔)形文字相似,由此论断:“是中国文明西亚文明西传的产物。
通过这些文字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刘志一先生的'中国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提法,并不为过。
”(彝语_百度百科;彝族文字是汉字的原始雏形- 中国民族宗教网)展开剩余91%连西方学者都供认不讳,认为古彝文即苏美儿(楔)形文字(见《新华字典》493页)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并由此论断:中国文明西亚文明西传的产物。
这就足以证实:刘志一教授的“中国古彝文是西方文字的始祖”的论断,和斑远先生得出的:“中国古彝文是?西欧六国的文字鼻祖”的结论,是有根有据的,是千真万确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据此证明:古彝文与英文字母(⑧戈隆阿宏《彝族对世界文明的十大贡献》凉山彝学1998年第6期第32-35页)有直属渊源关系。
既然西方学者和国内专家、教授、学者都一致公认,古彝文是西方表音文字的始祖和西欧六国文字鼻祖。
那么,理所自然古彝文也是英语字母的始祖和鼻祖。
从彝汉文古籍记载探索中华远古文明和彝族历史分期
陈英
【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2)004
【摘要】从哎哺世代、尼能实勺时代、武僰分支与六祖分支、西南彝君长本末论述彝族历史分期,标志着中华远古文明的刻划文字、先天八卦、十月历初阶和探索天、地、人产生的三才论",万物之源的"五行说",辨别天、地、人和万物色素的"五色观"等,其最古老、原始的文化内涵,当产生于哎哺世代末期,相当于汉文史书记载的"三皇"后期.远古先民最早的活动地点,在云贵高原,其后才分布到黄土高原.【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陈英
【作者单位】毕节师专彝文古籍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
【相关文献】
1.从彝文古籍记载看中华远古文明的老根子 [J], 陈英
2.滇南地方社会、彝族祖先记忆与文化认同——基于地方志和彝汉文碑记的考察[J], 邱运胜
3.论彝族天文历法的独特性与彝汉文化的共同性 [J], 李卿
4.从彝文古籍记载看中华远古文明的老根子 [J], 陈英
5.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谈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社会进化观 [J], 宝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学文库“序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学会决定出版一套多卷本的‘彝学文库“,主编戈隆阿弘寄来各卷本的书名㊁提要及作者简介,要我为文库写序㊂
彝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研究彝族从古至今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㊁历史㊁哲学㊁宗教㊁语言㊁文字㊁艺术和民风民俗等人文生态为主要对象㊂这些研究对象中的每一项都有一个很广阔的范畴,每一个范畴又都有许多理论和应用问题的大文章需要做㊂彝学研究的对象虽然大都属于非经济领域,但是,每个领域与经济又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从另一个侧面影响经济的发展㊂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作为基础,包括抽象存在的价值观念㊁行为规范㊁伦理道德㊁理论典范,经济上即使出现了快速的发展,那也只能是脆弱而不能持久的㊂因此,在推进彝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彝学是十分必要的㊁迫不及待的㊂毋庸置疑,彝学是彝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持续助推器㊂按照我的方法,进行彝学研究必须从具体到抽象,要亲自去做田野调查㊂一个文化现象一个文化现象地去做具体的观察㊁记录和思考,一个对象一个对象地去进行认真仔细的访谈㊂然后从大量一手的田野资料中抽象出理论㊂历史资料是进行田野工作的基础,是进行理论抽象的重要根据,任何民族学的科学理论都产生于对历史资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的准确分析与使用㊂因此,在做田野工作的同时,应该对
㊃2281㊃。
论彝族古籍文献的主要类型及其整理成就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北部,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起乌江,西至澜沧江,南抵云南国境线,北达大渡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创制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史称“爨文”,又称“倮倮文”“韪文”“夷文”“毕摩文”等,现通称“老彝文”。
一、彝族文献的主要类型彝族文献卷帙浩繁,种类齐全,涉及历史、宗教、政治、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卫生、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
历史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西南彝志》《六祖史诗》《创世纪》《洪水泛滥》《支格阿龙》《水西制度》《吴三桂入黔记》《勒俄特依》《彝族农民起义史册》《凤家的历史》《古侯曲涅谱》《尼租谱系》等。
宗教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献牲经》《普兹楠兹》《作祭献药供牲经》《玄通大书》《祈福经》《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经》《祈年吉月利经》《作斋播福禄经》《退咒经》《解怨结经咒》《解罪经》《解怨经》《解挑拨罪经》等。
语言文字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布慕词典》《法罗词典》《聂苏字集》《斋祭集成》《释名文选》《昆明西乡彝文单字注释》《字汇全集》等。
文学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阿诗玛》《南诏的宫灯》《妈妈的女儿》《贾斯则》《唐王游地府》《彝文来源的传说》《武珠汝才尼》《米弥撮斗几》等。
医药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寻药经》《献药经》《病情诊断》《启谷署》《聂苏诺期》等。
天文地理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彝族天文史》《彝族地震书》《水西地理城池考》《彝族六祖地理分布概况》等。
哲学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宇宙人文论》《布次拉司》《物始纪略》等。
政治类代表性文献,主要有《治国安邦》《地方政府公告》《契约》等。
上述文献中,《西南彝志》《阿诗玛》《法罗词典》《宇宙人文论》等颇具代表性。
如《西南彝志》,因内容丰富而被誉为彝族“百科全书式的巨著”;《阿诗玛》被公认为世界上著名的叙事诗,被译成汉、英、俄、法、德、日等10余种文字出版,影响深远。
彝文古籍传抄中文字的代用现象及其成因探析
禄尧钦
【期刊名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0)5
【摘要】文字的代用是彝文古籍中常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类似于汉字的通假字,主要体现在同音和形近字之间的互相替换代用上。
在彝族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因为时代变迁、自然因素等诸多原因,导致了文字使用缺乏统一,文字代用也变得十分频繁,现存的彝文古籍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文字代用的现象。
通过对不同版本彝文古籍中出现的文字进行对比与分析,发现彝文文字代用的成因大致可从用字和造字两个方面的特性差异来解释,这类文字的代用基本可视为是彝文地域性差异的一种体现。
【总页数】6页(P31-36)
【作者】禄尧钦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
【相关文献】
1.彝文古籍历史档案开发利用模式探析
2.彝文古籍《西南彝志》与《爨文丛刻·君代母系》所记奢香彝名考辩
3.浅析信息社会背景下彝文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彝文古籍数字化
4.彝文古籍中吴三桂形象探析——以《吴三桂野史》《布默战史》为例
5.彝文古籍中对疾病现象的认知和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族文字起源初探
阿里瓦萨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8)001
【摘要】彝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有多种解说.有学者认为在史前史彝族先民就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创造和使用自己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笔者追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彝族文字起源研究和探索的论说,将彝族文字创制或产生情况归纳为神奇的民间传说、彝汉古籍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或考证的刻画符号三种类型加以论述,明确提出彝族文字起源距今已有万年以上历史甚至更早的观点.
【总页数】6页(P49-54)
【作者】阿里瓦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17
【相关文献】
1.印度古文字r与彝族古文字的关系初探
2.红石岩彝族人类起源神话崖画初探
3.仪式舞蹈与历史记忆——彝族花鼓舞起源初探
4.我国古代文字起源初探
5.四川彝族的起源初探——来自人类白细胞抗原-B基因的线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文文献的渊源流变及内容特征考论—《赫章古彝文合集》序张新民摘要:彝文文字发明创造之后,作为一种系统成熟的活态符号系统,不仅经历 了多次统一规范的发展历程,而且建构了一个文献典籍的广袤世界。
布耄则既是彝文典籍的书写者,也是彝文典籍的保管者,拥有宗教祭仪和典籍解释的文化权力,乃是彝族社会信仰、价值和知识的代言人。
彝文典籍种类繁多,或可分为“经”“史”“文”三大部,至今仍有大量遗存,不乏珍稀善本。
广泛搜考并大规模地结集出版,必能推动现代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彝文文字;彝文典籍;布耄权力;珍稀善本;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 6644(2018)03 - 0001 -22作者张新民,男,安徽滌州人,贵州大学二级教授,孔学堂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阳 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贵州儒学研究会会长(贵州贵阳550025)。
一、弓I#彝族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典籍文献丰富繁多,无论贵州、云南、四川、广西,虽历代行省 政区多有不同的分界,然就其相互舭连的广大地区而言,仍长期分布着众多的彝族先民集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团部派支系,庋藏了类型颇丰的大量珍稀善本典籍,非特形成了地理范围极为广阔的彝族文化圈,值得以整体性的视域展开各种局部或个案的研究,而且也堪称区域性的民族志资源和典籍文化宝库,代表了中华文化整体结构涵盖下的一大特殊组成要素。
分期分批地抢救、整理、编纂和出版传世彝文文献,以彝文典籍叙事与汉文典籍叙事比观互考,开拓多种语体文本比观互证的研究新路径,重新认识传统社会复杂多元的族群分布状况及其地缘区位面相,即一方面了解彝族礼仪风俗及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固有原型形态,一方面也把握其纳入传统中国大一统结构后必有的整合融变历史进程特征,显然既是珍稀文化记的大 ,文化 理 的大 。
以历史的“千年之眼”即长时段视域进行观察®,即可见彝族先民在云、贵、川、桂四省 (区)不断拓殖开发,一方面受到国家整体发展局势的影响,始终与其他地方族群有着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政权形态,长期保持着相对独立的政权管理形式。
例如地处贵州西北高原的罗施鬼国以及其西南地区的罗殿国、自杞国,即为独立性特征颇为突出的地方君长国,所谓“胖舸未辟,其先为苗倮杂处,种类各别,风俗固殊 焉,未入版图,采风者不问也”[1],便足以说明其不仅长期未与中央王朝产生过任何名义上的统属关系,甚至唐宋时期的羁縻体系亦无从将其纳入其中。
尽管后来有可能一度推行过羁縻政策,最多亦不过“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2]2833,依然长期保持独立或半独立的状态,国家力量始终以缺位的软弱姿态出现。
甚至“元之宣慰、宣抚司属参用流官”,即国家拓殖或渗透的力量已空前加强,土司制度明显有别于既往的羁縻策略,然“在永乐建省前,犹是土酋政治”②,中央政府的政治力量依然难以直接插入其腹心地区。
只是从更宏广的历史视野观察,则可说王朝国家与边地势力之间的联系,仍始终朝着融合的主流方向不断向前发展,乃至最终通过改土归流彻底完成了国家化的历史性变迁进程。
足证政权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立,族群之间的交流或互动乃是普遍的历史现象,多族共存共生亦为常见的文化景观。
政权的边界并不一定就是族群交往的边界,政治的分区也不能等同于族群的分布。
彝族历史文化整体而 的 历,然仍 华 民族历史文化 的大局休戚与共。
分析全国性的历史发展大局而无视彝族的渊源流变固然不对,讨论彝族①“千年之眼”乃老友霍韬晦先生提出的审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可避免眼光短视或碎片化认知所造成的局限和弊端,当值得提倡或推广。
详见氏著《国学与教育》篇前代序,香港:法住出版社2017年版,原文未标页码。
②民国《贵州通志•土司志一》,民国《贵州通志•土司志•土民志》合刊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彝文文献的渊源流变及内容特征考论的渊源流变而漠视全国性的历史发展大局亦有不妥,二者显然都失之片面,有可能导致认 知上的盲点。
只有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所谓宏观与微观兼顾,整体和局部互观,边缘同 中心并重,才能更好地把握国家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长期多元互动的复杂地域面 相,揭示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整体历史图景,了解地方族群固有制度的原型特征及其与民 众生活劳作的密契关系。
而了解一个民族心路跋涉的历程,乃是走进其典籍文献世界的 重要方法,反之,走进一个民族的典籍文献世界,也是了解其心路跋涉历程不可或缺的路 径。
如同了解彝族社会必然有助于了解传统中国,了解传统中国也有助于了解彝族社会 一样,了解彝文文献显然也有助于了解汉文文献,了解汉文文献当然也有助于了解彝文文 献。
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散落各地的珍稀彝文善本古籍合编出版,并展开多方面的翻 译解读和分析研究工作,同时也注意与汉文典籍的比观互考,则不但能够更好地把握地方 社会变迁发展的整体历程,了解历代先民经营开发的艰辛困难,从而更好地走进彝族人民 的精神文化世界,而且也能加倍珍惜自身固有的灿烂文明传统,维护华夏文化共同体本来 即有的多元性特征,并推动其朝着更加和谐美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彝文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緬语族彝语支,因居住地域的广大及地理区位的差异,又可将 其分为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六大方言区®,涉及滇、黔、川、桂四省区。
尽 管不同方言区的语言存在着差异,甚至文字书写亦略有不同,古音今音的差别亦会影响典 籍文献的解读,但都无不拥有长久的书写历史和传承传统,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 大量的典籍文献,部分古音迄今仍在口语中有所保留。
历代汉族学者接触其文字,见诸汉 文典籍记载者,或称“爨字如蝌蚪状,盖其同类自用耳”[3],或云“亦有文字,类蒙古书”[4]4,或曰“别有文字,曰鬼字”②,或以为“其文字语言多不可晓,字多方形,间亦有能为 汉语者”③。
均可谓隔膜甚深,缺乏温情敬意。
其他如“爨文”“韪书”“倮文”“夷文”“布 摩文”“西波文”“贝马文”等名目,均为他者对彝文的称谓,亦反映认知主体理解的差异,①参阅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上册,第435页。
又方国瑜先生《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称六大方言区,“一是金沙江以北,二是黔西北和滇东北,三是滇南部,四是滇东南部,五是滇西部,六是滇中部”。
六大方言区“又可分若干次方言区,每一方言区可分若干土语和次土语”。
似可参阅。
②《皇清职贡图》卷八《贵州》“大定府威宁州倮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③黄元治:《黔中杂记》,不分卷,《檀几丛书》第三帙本。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或话语对象方言区的不同。
彝族文字究竟何时开始运用,历来皆为学界悬案。
彝文典籍论及自己文字的产生,曾有以下一段极为有趣的话:在远古时,修天安心的,名叫够阿娄;铺地布草的,叫葛阿德;塑俑雕偶的,叫阿德 苏纳,绣制美景的,叫苏纳阿嘎。
阿娄是修天之父,阿德是造地之母。
修好天造完地 之后,在天下凡间,分野未划时,天未打记,地未划界,亥启未产生,苍天黑沉沉,大地 昏沉沉,成这个样子,至尊策举祖,说这样不成,天上和地上,议此事杀牛,在天下凡 间,若不造文字,若不创文字,苍天无光彩,大地无光明。
人难保性命,够家够斯艺,不停地思索,不断地创造,无数的文字,造出留人间,从此以后,苍天有光彩,大地见光 明。
人生根势大,金字黑字,象太阳,放光芒,象月亮,明晃晃。
从此以后,知识神,哎哺举奢哲,深思后发言,不停地讲述;智慧神,恒颖阿买妮,不停地书写。
九十卷贤文,留传在世间。
知情的人说,知识神,哎哺举奢哲;智慧神,恒颖阿买妮。
不知情的讲,知识神绾银髻,智慧神编金发。
[5]18_28与汉族大儒张载“乾称父,坤称母”之说类似[6]62,彝族先民也认为“天为乾为父,地为坤为母,天地相合后,百草也茂密”[7]17。
天地的和合创生乃是一切生命存在、生生不已的根源,因而修天造地显然就意味着激活了一切生命存在必须依托的活泼创造生机。
可见文字的创造发明,乃是修天造地即有了人的存在必须依赖的自然生存环境后®,最能够让天地辉光,万物敞亮,生存有力量,生活有意义的头等社会大事。
正是因为有了文字,才极大地改变人的认知力量及创造力量,扩大了人的思想对话和情感交流的空间,拥有了人所必需的“讲述”和“聆听”的广阔场域,产生了象征人的活泼生命创造能力的“智慧神”与 “知识神”②,出现了能够“书写”和“传世”的经卷“贤文”,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创造发明史 上,不能不将其称为让一切存在都敞亮起来的“金字黑字”,乃是可与日月同辉、天地共久的划时代事件。
与彝文文献类似,汉文典籍也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8]11。
试以二者①参阅《彝族源流》(第5 -8卷)“天地人本源”一目,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 -54页。
②《西南彝志》(第1-2卷,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321页)亦提到:“知识神活得好,在天的上方”“天地是知识的根”,当一并参阅。
• 4 •彝文文献的渊源流变及内容特征考论比较对读,即不难发现:虽一言彝字,一指汉字;一将彝文的创制者溯源至艾喃时代的够斯 艺,一将汉字的创制归功于黄帝时期的仓颉;一对彝字的发明及其功用充满了乐观,一对汉字的出现及其作用暗藏着悲感,但又无不认为文字乃是人在天地间最伟大的发明,知道文字作为一种符号指称,不仅意味着人可以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命名,使混沌黑暗的世界及与之相应的一切存在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可认识的边界,更重要的是人还因此与自然有了明显的区别,具备了改变或掌握世界及与之相应的一切存在的智慧和能力,同时又能自觉把握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能够代表世界及与之相应的一切存在畅论发言,足以让其他任何有灵性的生命存在都感到震惊和战栗。
正是凭借只有人才具有的符号活动能力,人才营造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而在营造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拥有的符号系统,创造出各种与符号相关的文化产品,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可见无论在彝在汉,都一致肯定文字产生必然带来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改变,相互之间不仅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还有比观取鉴的重大i全释学意义。
正是针对文字发明的重大历史性意义,彝文典籍更进一步发挥说:天南地北,文字和亥启,做一起产生。
后来有一天,支嘎阿鲁,创制九鲁补,打天 的标记,发明八鲁旺,划地的界线,在天地之中,亥启产生,文字出现后,九星二十八 宿,出现在天空,照应在地上,苍天花朗朗,大地明晃晃,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