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孟轲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7.40 KB
- 文档页数:3
苏轼《荀卿论》的语文练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苏轼《荀卿论》的语文练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荀卿论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
呜呼!是亦足矣。
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
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
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
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
”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
荀卿独曰:“人性恶。
桀、纣,性也。
尧、舜,伪也。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
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
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浩乎不知其津涯涯:边际B.冉有之知知:通“智”,智谋C.要在于不可易也易:轻视,看不起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恃:依仗10、下列句子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 B、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蚓无爪牙之利其皆出于此乎C、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D、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相与枕藉乎舟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②喜为异说而不让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④焚烧夫子之六经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子胥种蠡》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
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子可以去矣!”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
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
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
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
”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
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
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
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
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
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
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
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
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
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
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晁错论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
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10. 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B.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C.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D. 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
苏轼《荀卿论》原文及翻译原文: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
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
呜呼!是亦足矣。
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
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
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
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
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
”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
荀卿独曰:“人性恶。
桀、纣,性也。
尧、舜,伪也。
”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
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
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
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译文: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
武王非圣人译文《东坡志林·论古·武王非圣人》原文及翻译苏轼《东坡志林》原文:昔孔子盖罪汤、武,顾自以为殷之子孙而周人也,故不敢,然数致意焉,曰:“大哉,巍巍乎,尧、舜也!”其不足于汤、武也亦明矣。
而孟轲始乱之,曰:“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
”文王之时,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称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计纣之存亡也。
使文王在,必不伐纣。
而以兵取之,可乎?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
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戳?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交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
杀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则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则必死之楚人将杀令尹子南子南之子弃疾为王驭士王泣而告之既杀子南,其徒曰:“行乎?”曰:“吾与杀吾父,行将焉入?”“然则臣王乎?”曰:“弃父事仇,吾弗忍也!”遂缢而死。
武王亲以黄钺诛纣,使武庚受封而不叛,岂复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武王之封,盖亦有不得已焉耳。
诛其君,夷其社稷,诸侯必有不悦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岂武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论古·武王非圣人》)译文:过去,孔子其实是谴责商汤和周武王的,只是后来顾及到自己也是殷朝子孙而且又是周代的臣民,所以才不敢直言,但是多次表达出了这个意思,他说:“伟大啊!尧、舜的德行崇高伟大啊!”他不满于汤、武时代也就极其明显了。
可是到了孟轲便开始悖乱颠覆这一说法,他说:“我只听说武王杀死了那个暴君纣王,从没有听说过他弑杀了自己的君主。
”周文王在位的时候,各路诸侯无需召唤就自行前来拜谒进贡,因此才得以承受天命而称王天下来行使天子的职事,所以周朝的称王与不称王,跟商纣的存亡没有关系。
假使周文王还在,一定不会去讨伐商纣。
以发动战争来夺取王位,可以这样做吗?荀文若,是圣人之类的智者,他认为除了曹操没人能平定天下,所以站出来辅佐曹操。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续欧阳子朋党论苏轼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
”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
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
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
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
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
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
此其所以必胜也。
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
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
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
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未必皆君子也。
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
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
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
”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
”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
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
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
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
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
”狱市,奸人之所容也。
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
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
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党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
奸臣复炽,忠义益衰。
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国之将亡,此其征欤征:争夺B.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睽:背离C.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泰:安定 D.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隳:毁坏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A.祸莫大于权之移人又何怨之报乎B.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C.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D.君子以道事君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检测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①。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也。
”________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③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④,揖让进退⑤。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
”________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选自刘向《列女传》)【注】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②处子:安顿儿子。
③贾(gǔ)人:商贩。
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乃/遂/卒B.乃/卒/遂C.遂/乃/卒(2)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
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②不若己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
《孟子・梁惠王上》与苏轼《孟轲论》比较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日:“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日:“吾悟,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室。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于《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是故《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
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
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蓍书而皆不得∙∙⅜源诵故为言无有级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
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
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且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人能充其无欲为穿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砧之也。
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殆之也。
是皆穿客之类也。
2023北京高三(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秋·北京通州·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
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
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
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1.】,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
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
故诗书春秋无疵。
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取材于韩愈《读荀》)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2】,而孔子畏大人【3】、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4.】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取材于韩愈《读墨子》)注释:【1】醇:通“纯”。
【2】上同等:“上”同“尚”。
“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
【3】大人:指在高位的人。
【4】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纷纷藉藉..相乱藉藉:杂乱B.离于道者黜.去之黜:罢免C.附于圣人之籍.籍:典籍D.各务售.其师之说售:推行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以.四科进褒弟子B.然.老师大儒犹在非二师之道本然.也C.合于.道者著之余以为辩生于.末学D.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大醇而.小疵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晚些时候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B.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概括荀子著作的主旨,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少C.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儒家和墨家都是尧、舜的后代,而不是桀、纣的后人D.奚不相悦如是哉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始认为推崇儒家思想的人是孟子和扬雄,读了《荀子》后,才知道荀子对儒学思想的推崇在孟、扬之间。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鲁隐公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擘请杀桓公,以求太宰。
隐公[注]日:"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
使营兔裘,吾将老焉。
“蟹惧,反雷公于桓公而弑之。
苏子日:盗以兵根人,人必杀之。
夫岂独其所拟,涂之人皆捕击之矣。
涂之人与盗非仇也,以为不击则盗且并杀己也。
隐公之智,曾不若是涂之人也,哀哉!隐公,惠公继室之子也。
其为非嫡,与桓均尔,而长于桓。
隐公追先君之志而授国焉,可不谓仁乎?惜乎其不敏于智也。
使隐公诛肇而让桓,里夷、齐何以尚兹?骊姬欲杀申生,而难里克,则优施来之。
二世欲杀扶苏,而难李斯,则赵高来之。
此二人之智,若出一人,而其受祸亦不少异。
里克不免于惠公之诛,李斯不免于二世之虐,皆无足哀者。
吾独枣而出之,以为世戒。
君子之为仁义也,非有计于利害。
然君子之所为,义利常兼,而小人反是。
李斯听赵高之谋韭其本意独畏蒙氏凌其位故勉而听高。
使斯闻高之言,即召百官陈六师而斩之,其德于扶苏,岂有既乎?何蒙氏之足忧?释此不为,而具百事于市,非下愚而何?呜呼!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王允之从王敦夜饮。
辞醉先寝,敦与钱凤谋逆,允之已醒,悉闻其言。
虑敦疑己,遂大吐,衣面皆污。
敦果照视之,见允之卧吐中,乃已。
殆哉,岌岌乎允之也!孔子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有以也夫!吾读史得鲁隐公、晋里克、秦李斯、王允之,感其所遇祸福如此,故特书其事,后之君子,可以览观焉。
(苏轼《鲁隐公论》,有删节)[注]鲁隐公,惠公之庶子。
惠公死时太子允(桓公)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李斯听A赵高之谋B非C其本意D独畏蒙氏E夺其位F故G勉H而听高I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比划,与《苏武传》中的“复举剑拟之,武不动”中的“拟”意思相同。
B.虽,即使,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虽日爱之,其实害之”中的“虽”意思相同。
苏轼《留侯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苏轼《留侯论》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馀,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节选自苏轼《留侯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卒:通“猝”,突然。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教训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弊:疲惫,衰败D.非子房其谁(全)之全:齐全,完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括号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油然而不怪者B.(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是以百战百胜C.必有过人(之)节且夫有报人之志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其事甚怪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忍”与“不忍”不同表现的一组是()A.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B.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c.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分析了留侯张良能够成就大业,是因为他能够忍住小小的愤怒。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和苏轼《孟轲论》文言文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①;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彻者,彻也;助者,藉也。
龙子③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
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
为民父母,使民盻盻④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惟助为有公田。
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文王之谓也。
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①索绹:搓绳索。
①贡,贡纳。
与下文“助、彻”都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
①龙子:古代的圣贤。
①盻盻(xì):勤苦不休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B.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C.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D.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滕文公,是战国中期滕国的国君的谥号,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贾谊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⅜才而至不熊什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一心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①,犹日:“王其庶几召我。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日:“夫子何为不修?”孟子日:“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纾郁闷,超然②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昼:地名,今山东临淄。
②耀然:超然远去的样子。
材料二: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
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弹冲之上,则举大汉之风,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
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
苏轼《子思论》“昔者夫子之文章”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思①论苏轼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
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
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
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
论立而争起。
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务.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
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
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
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
子思之书,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
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
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
此无以异者。
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
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
而子思之论,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
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有删改)【注】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
①夫子:指孔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以独得不废.(废:被废弃)B.皆务.为相攻之说(务:致力)C.皆圣人之微.言笃论(微:轻微)D.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同:认同)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B.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C.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D.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思的思想源于孔子,所以文章从孔子写起,说孔子的话都恰到好处,不会引起争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盖尝求.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
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
孝悌足而王道备。
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
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
《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
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
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
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
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
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是皆穿窬之类也。
”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
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2】穿窬(yú):穿墙(偷盗)。
【3】餂(tiǎn):取,谋取。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盖尝求.之于六经求:研究②父子不相贼.贼:伤害③使人歌舞佚.乐佚:通“逸”。
安逸、安闲。
④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深:深刻⑤充乎.天地,放乎四海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计:论述、涉及⑦而仁不可胜.用也胜:尽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所以:用来……的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贾谊论》阅读答案及翻译《贾谊论》〔宋〕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
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
, ”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
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
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
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亦使人君得如贾谊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行:实施B.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去:到……去C. 夫子何为不豫豫:高兴D.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得:投合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犹且以不用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B.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C.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D.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在贾谊论中,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却是很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
甲孟轲,驺(zōu)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玉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丙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
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注】①比:为,替。
②耨:nòu,锄草。
③梃:棍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共19分)
盖尝求.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
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贼.,而足以为孝矣。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
孝悌足而王道备。
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
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
《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
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
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
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
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
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
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是皆穿窬之类也。
”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
至精。
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呜呼,此其所以
..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2】穿窬(yú):穿墙(偷盗)。
【3】餂(tiǎn):取,谋取。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①盖尝求.之于六经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佚.乐佚:通“逸”。
安逸、安闲。
④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深:深刻
⑤充乎.天地,放乎四海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胜.用也胜:尽
⑧此其所以
..为孟子欤所以:用来……的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分)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
孝悌足而王道备。
11.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
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
(6分)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答案:
7.(3分)D【④深:动词,深刻理解;⑧所以:……的原因】
8.(3分)A【应该翻译为“(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根本、末节,各有一定的规律条理”,选项对“始终”的理解有误】
9.(3分)D【作者认为应关注孟子学说“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的特点,而不是“仁义”】
10.4分(注意“固”“相”“夺”“足以”“为”“悌”“足”“备”的翻译)【参考译文】天下人本来知道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争夺,就足以形成“尊敬兄长”的风气。
孝悌这种风气浓厚了,建立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
11.6分(结合材料分析4分,理解作者观点2分)
【答案要点】①“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属于粗浅的容易做到的事情(2分)。
②这些事情做好了,老百姓就可以养活家人、安葬死者而没有遗憾。
实现“王道”就是从做好这些简单容易的事情开始(2分)。
③由此可见,孟子主张从简易的事情做起来实现“王道”,而不是空泛的讲道理,这与孔子“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的观点一致。
(理解2分)
【参考译文】
大凡曾经专注研究六经的人,只有读懂了《诗经》与《春秋》之后,才能够知道圣人的道理,事物的开始、结束和本末,各有一定的规律。
匡正行为和教化人民的根本,就是要从天下人容易做的事开始。
天下人都知道父子关系。
父子不互相侵害,就足以形成敬孝老人的风气;天下人都清楚有兄弟之情,兄弟之间不相互掠夺,这就足以形成“悌”的民风。
孝悌这种民风浓厚了,建立王道的条件就具备了。
这些道理本来并不高深或难以理解,也不是什么需要付出很大辛苦而难以做到的。
所以《诗经》作为教化民众的作用,是教会人们歌舞娱乐,无所不会,重要的在于不要失去正派的风范。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深刻剖析了历史上一些绝对不可重演的行为。
不看《诗经》就不会了解建立王道的容易;不看《春秋》就不会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自从孔子逝世之后,诸子百家各自利用他们的见闻著书立说,而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所以他们的言论有没有都不重要。
可是像孟轲,可以说是深刻理解了《诗经》而又专长研究《春秋》的人。
他讲的道理从粗浅之处开始而在细微之处达到了极点。
宏大到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毫厘之间的细小的事情有所论述。
非常地广泛而没有出现漏洞,相当地细密而不能出现谬误,这其中必定有他一定的信念,而后世学者们可能还没有理解。
而且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
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
士大夫们说一些自己不该说的话,是为了用这些话谋得某些利益;而有些该说的话不说,是以这种不说话的方式得到利益。
这都是类似偷窃的行为。
”唯有不求得到私利而言行,世间的“义”才能成为不可用尽的财富。
唯有世人们都认为那些喜欢说不该说的话或者该说的话不说的人,其罪与偷盗一样。
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
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
鸣呼,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