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
- 格式:ppt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25
七年级语文《向沙漠进军》(精读)《死海不死》(自读)人教四年制【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向沙漠进军》(精读)《死海不死》(自读)二 学习过程:向沙漠进军(一)重点、难点:1 认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 理解本文的逻辑顺序和各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3 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二)文学常识:1 作者:竺可桢(1890~1974),科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
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物理学和自然学史都有深入浅出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
2 背景: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是《向沙漠进军》。
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3 文体:事理说明文(三)生字、生词:市沛.(èi ) 逞.强(ng ch ě) 肆虐..(ì n üè) 丘墟.(ū) 覆.盖(f ù) 古磴.口(d èng ) 防御.(ù) 准噶.尔(g á) 干涸.(h é) 葱茏..(ng c ō óng ) 俨.然(n y ǎ) 汲.水(í) 蒸馏.水(i ú) 肆虐:任意干残暴的事。
肆,任意地干。
虐,残暴。
丘墟:废墟。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草木。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俨然:形容很像。
汲水:打水。
汲,从下往上打水。
(四)整体感知,结构层次:这是一篇探讨人和沙漠关系的事理说明文,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以及向沙漠进军的前景,不仅给人以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向沙漠进军》阅读及参考答案《向沙漠进军》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阅读测试题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向沙漠进军习题精选。
②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③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④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
⑤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⑥其次是培植草皮。
⑦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语文试题《向沙漠进军习题精选》。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C、培植草皮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从原因到结果B、从主要到次要C、从现象到本质D、从概括到具体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A、并列关系B、解说关系C、递进关系D、因果关系(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3)第④句与第⑤句()(4)第⑥句与第⑦句()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1、A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3、D4、C5、B6、⑤7、①⑥8、(1)A(2)B(3)D(4)B9、不能去掉。
去掉后,就不能表明防护林的作用中主要的是什么,就变成只有这一种作用了。
这样表达不准确。
《向沙漠进军》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1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3分)15.第3段文字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线在下面标出。
《向沙漠进军》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2)使学生掌握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沙漠;(2)运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技术和策略;(3)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沙漠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2.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3.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技术和策略;4. 我国沙漠治理的现状和成果;5. 青少年如何参与沙漠治理和保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沙漠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技术和策略;我国沙漠治理的现状和成果;2. 教学难点:沙漠形成的原因;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技术和策略;青少年如何参与沙漠治理和保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沙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漠的特点和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沙漠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特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和意义,分享各组的成果;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沙漠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技术和策略;5. 情景模拟:模拟沙漠环境,让学生体验沙漠生活的艰辛,培养其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6. 小组讨论:讨论青少年如何参与沙漠治理和保护,提出建议和措施;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沙漠治理的政策和措施;3. 设计一个青少年参与沙漠治理和保护的活动方案;4. 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一)学习重点1. 学会识别和把握中心句,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把握本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本文所采用的各种说明方法,积累一些与沙漠有关的材料。
(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阐明事理的说明文,采用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沙漠的危害和治理沙漠的方法。
并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征服沙漠的意义和美好前景。
(三)相关常识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 1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
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3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公里。
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 50亿吨。
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碎乱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
目前约有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
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
(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四)学习过程1. 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
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
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
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2. 理清作者的思路:课文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3. 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向沙漠进军(介绍事理说明文)1、列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举例子: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榆林地区关外30多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俨然成为绿洲。
如新疆的…著名的风口。
分类别: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主要是培植防护林……其次是培植草皮。
列数字:沙丘的高度一般从几米到几十米,也有高达100米以上的做诠释: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 列数字、做比较:一年达到3000多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2、“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举例子的作用:说明风沙一次就能将幼苗连根拔起。
“如新疆的…著名的风口”说明地区平坦,风力强。
“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俨然成为绿洲”说明: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若干成绩。
3、“向沙漠进军”说明人类同沙漠斗争的艰难性、长期性。
4、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为什么进军:危害怎样进军:方式进军的前景:可征服)5、“进军”指改造、利用、征服6、危害(大)(1~3)地中海沿岸西方文明的摇篮国内我国林地区天然草原区国外举例子(说明沙漠的危害及改造沙漠的重要性)沙漠进攻的方式:游击战,阵地战。
(分类别)抵御:培植防护林(抵御阵地战)、草皮(抵御游击战)。
进攻:水7、本文为什么先强调“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这一点?只有知道沙漠如何危害人类,才能找到治理的方式。
8、下列划线的词语是否能删掉?删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表示其中一个的意思,去掉“之一”句子就变成沙漠是人类唯一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与实际意义不符(2)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不能去掉,“还”在这里是程度上勉强过得去的意思,说明榆林地区有一定的降雨,去掉“还”句子就变成榆林地区降雨量充沛,与实际不符。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向沙漠进军》教案的应用价值,通过拓展知识视野、促进跨学科综合学习等方面来阐述该教案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教案介绍《向沙漠进军》是一门非常优秀的跨学科教育课程,是以跨学科综合学习方式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是一门集生物、化学、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课程。
该教案以沙漠为主题,从不同维度展开沙漠的探究和研究,让学生逐步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探如何规避和适应沙漠环境。
二、拓展知识视野沙漠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在生态、地理、气候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神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向沙漠进军》教案正是以此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和研究。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了解更多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和科技前沿,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热情。
例如,在学习沙漠的时候,学生不仅会了解到沙漠的形成和特点,还会了解到沙漠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还会介绍多种适应沙漠环境的动植物,从中了解动物的进化适应和植物的抗逆性等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还可以帮助其在自然环境方面的认识和应用。
三、促进跨学科综合学习《向沙漠进军》教案不仅仅是跨学科教育课程,更是一种综合学习的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更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不同岗位和事业的需求。
例如,在学习沙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沙漠的形成和特点,还要探讨沙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和适应沙漠环境。
这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而综合运用性也恰恰体现了跨学科综合学习所追求的目标。
四、教案价值与影响通过学习《向沙漠进军》教案,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沙漠的形成和特点,还可以通过综合学习方式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发掘和解决问题。
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各种环境中,更好地认识环境、规避风险和适应变化。
《向沙漠进军》优秀4篇《向沙漠进军》篇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
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
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
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一)明确目标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引导学生回答:(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简介。
背景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
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简介(略)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涸hé(不要读成gù)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沛(不要写成)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4.文章内容的分析。
向沙漠进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让学生掌握人类如何向沙漠进军,改造沙漠的方法和技术;(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参观等途径,了解沙漠的相关知识;(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人类如何向沙漠进军,改造沙漠的方法和技术;(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沙漠的形成和特点(1)让学生了解沙漠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2)分析沙漠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沙漠分布(1)让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沙漠的分布及特点;(2)了解我国沙漠的分布及治理情况。
3. 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1)让学生了解人类为何要向沙漠进军;(2)分析沙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4. 改造沙漠的方法和技术(1)让学生掌握改造沙漠的基本方法,如植被恢复、水资源利用、沙漠工程等;(2)介绍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案例,如我国的治沙工程。
5. 保护沙漠生态环境(1)让学生了解沙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沙漠的形成、特点和分布;(2)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及改造沙漠的方法和技术;(3)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沙漠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改造沙漠的方法和技术;(3)如何培养学生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沙漠的形成、特点、分布等基本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类如何向沙漠进军,改造沙漠的方法和技术;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沙漠治理工程,亲身体验沙漠治理过程;4. 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治沙工程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ǒu)舫(fǎng),浙江绍兴人。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也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
对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在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研究领域(lǐng yù),有杰出成就。
他重视并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物候学》就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该书1963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73年、1980年,由科学出版社增订再版。
《向沙漠进军》优秀7篇(一)知识训练点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7篇《向沙漠进军》,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向沙漠进军》篇一阅读《向沙漠进军》选段,回答14——18题。
(12分)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看来,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的文明都是在这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
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①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和山西北部许多人移居到榆林以北关外去开垦。
②当时的政府根本不关心农业生产事业,生产技术又不高,垦荒伐木,致使原来的草地露出了泥土,日晒风吹,尘沙就到处飞扬。
③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30公里都变成沙漠了。
④向沙漠进军课后题1.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抵御风沙袭击的办法是()。
A.培植防护林B.种植林带C.培植草皮D.培植防护林和草皮4.这段文字的说明方法中最主要的是()。
A.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B.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C.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D.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从原因到结果B.从主要到次要C.从现象到本质D.从概括到具体6.培植防护林的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本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各组句与句之间的恰当关系是:A.并列关系B.解说关系C.递进关系D.因果关系(1)第①②③④⑤与第⑥⑦句()(2)第①句与第②③④⑤句()(3)第④句与第⑤句()(4)第⑥句与第⑦句()9.文中加点词“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1.A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3.D 4.C 5.B 6.⑤7.①⑥8.(1)A (2)B (3)D (4)B9.不能去掉。
向沙漠进军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2.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采取的措施。
树立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
教学设想1.课时安排:两课时。
2.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可以在讲课前让学生列出结构提纲。
3.第一课时,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并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4.第二课时,复习举事例、作比较、列数据三种说明方法,学习打比方、作诠释两种新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理解限制性词语对说明事物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了解中心句和支撑句之间的关系。
5.在复习或学习说明方法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揣摩。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2.落实第二部分的结构提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启发学生思维。
人类要生存,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必须同各种各样的困难作斗争,包括同自然灾害的斗争。
沙漠蔓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因为它无情地吞噬土地,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据统计,全世界有六十三个国家受沙漠之害,总面积已达二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中国,而且还在以每年五千八百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扩大。
长此下去,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将有百分之十四的人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三分之二的人将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我国也是长期受沙漠化困扰的国家。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树立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决心。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
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并重视和带头参加科学普及工作。
著有《竺可桢文集》。
这篇文章是竺可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为了我们认识沙漠、改造沙漠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初中四册《向沙漠进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向沙漠进军》的主要内容和寓意,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准备1.课文《向沙漠进军》2.多媒体教学设备3.生字词卡片4.写作纸张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沙漠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提问:“你们对沙漠化有什么了解?沙漠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向沙漠进军》,注意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学生根据生字词卡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的重点句型,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寓意和环保意识。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和讨论成果,让学生写作一篇关于环保的短文。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整理出生字词和重点句型,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2.根据课堂讨论和写作训练,完善自己的环保短文,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1.学生对沙漠化现象的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环保教育。
2.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生字词的记忆和理解较好,但写作能力仍需提高。
3.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寓意,培养了环保意识。
4.课后作业的布置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向沙漠进军》教案1七年级语文上册《向沙漠进军》教案1《向沙漠进军》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理解课文在说明过程中使用的层进式逻辑顺序;概括文章内容,领会中心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展示一组风沙肆虐的图片:漫天尘沙笼罩下的北京城、肆无忌惮的沙尘暴,被黄沙掩埋的家园……听读《风沙进逼北京城》(《人民日报》文章)教师:这一切都无疑告诉我们:沙漠在向人类进攻!那么我们目前的紧迫任务就是——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乾隆qiánlóng开垦kěn诚恳kěn袭击xí逞强示威chěng埋怨mán埋葬mái丘墟xū抵御yù葱茏cōnglóng俨然yǎn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
第一段:中心句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
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学生读课文,寻找中心句,然后交流第二段:地中海沿岸曾经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有些部分已经变成了荒漠了。
第三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也从以前的天然草原区逐渐变长了荒漠。
第四段:第一句第五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式: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第六段:第一句第七段: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
第八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九段:第一句第十段:第一句第十一段:第一句第十二段:第一句第十三段:只要我们正确的认识沙漠的危害,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通过刚才大家的寻找,我们发现透过中心句去把握文章内容,可以把握的更加准确,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运用中心句或关键句来传达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