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水大坝水平变形观测资料的精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对南水大坝水平变形观测资料的精度分析
摘要:文章以南水大坝为例在对水平变形观测资料精度分析的基础上,对观测系统进行评价。
关键词:南水大坝;观测精度分析;对比分析
南水大坝是在60年代采用定向爆破技术方法完成大部分坝体,随后用人工填筑方法加高坝体和加宽剖面,同时修建上游防渗斜墙而成的一座堆石坝。
坝体呈折线型,大爆破后两岸岩体稳定性较差。
根据这些特定条件,大坝水平位移观测,主要由布设在坝区内的三角网按前方交会法,从1983年8月开始观测。
由于三角网的基线由中等精度的红外线测距仪测定跨河边长,因而精度不高,且缺乏校核条件,故1989年对大坝水平位移观测系统进行优化改进,并沿用至今。
下面就该系统进行分述。
一、监测控制网的精度估算标准
南水大坝属爆破堆石坝,参照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94)、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DJ336-89),并根据南水大坝的实际情况,对南水大坝上下游向位移量中误差定为≤±2.5 mm。
此外,监测控制网是交会位移点的基础,其精度应高于位移点。
如果采用三个方向交会法,则每个三角点的点位中误差则应在±1.4 mm范围内。
南水大坝基本上属东西方向,因而X方向(即接近上下游方向)是主变形方向,X向的点位精度Mx应在±1.4 mm以内。
观测仪器现采用TCA2003全站仪,在室外约200m的距离上,ATR的坐标测量精度可达到±0.2mm,完全可以满足观测精度的要求。
二、监测控制网首期观测精度分析
(一)方向平均值中误差分析
由文献[1]利用首期观测成果,在10个控制点上设站,共观测28个方向,每个方向均观测12个测回,其平均值中误差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平均值中误差小于预期值±0.289”的有20”个方向,占71%,有8个方向大于预期值,其中四次出现在15#点上,这说明与该点目标质量不好有关。
总平均值中误差为±0.272”,与预期值相接近,说明观测成果是可信的。
(二)点位精度分析
表1控制网方向平均值中误差单位:“″”
表2点位精度评定(按12个测回计算)
整体平差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看出,各测点的点位中误差MX、MY、M均在±1.4 mm以内,即使离已知点J2最远的J9点,其MX =±1.1 mm,M0 =±1.2 mm,亦能满足交会点的精度要求。
表3统计了9个测回计算成果,从表3可以看出:如监测控制网按9测回观测,也能满足交会位移点的精度要求。
根据上述分析,南水大坝监测控制网布设是合理的,观测精度满足相应精度等级要求,只有15#、17#-1两个点超限,这可能是目标质量不高所致。
表3点位精度评定(按9个测回计算)
由上分析表明,南水大坝水平位移观测,其监测控制网从1991年9月开始,将原每个方向观测由12测回减至9测回,能够满足精度要求。
三、前方交会位移测点精度分析
南水大坝水平位移是依据监测控制网的8个三角点,按前方交会法,测定20个位移点的坐标来实现的。
其中坝上游坡第二马道(上游205 m马道)设有5#、6#、7#、8#等4个位移测点,此4个测点通常都被水淹没,仅在低水位时才能观测;上游坡第一马道(上游212 m马道)设有9#、10#、11#、12#、13#等5个测点;坝下游坡第一马道(下游210 m马道)和第二马道(下游190 m马道)分别设有18#、19#、20#、21#和22#、23#共6个测点。
从1991年开始,为减小观测工作量,在满足交会位移点精度的前提下,合理选择交会图型,由此用三个方向交会取代四个方向交会,交会观测由原9个测回减至6测回,经分析,纵向中误差Mx有8个位移点比原采用四个方向交会的精度提高了,7个位移点精度相当,其余5个位移点比原四方向交会精度略低,但均在允许精度范围之内。
上述结果表明:三方向交会优于四方向交会,目前交会观测方法精度较高。
四、结语
通过上面对监测控制网及其点位精度估算与分析,可认为变形观测设计基本上是合理的。
现有的水平位移监测网,总体上能监控大坝的水平位移,所得的监测资料能为评价大坝变形性态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梁昌明,等.南水大坝变形监测控制网与位移测点精度分析与优化.大坝与安全,1998,(1).
[2]广东南水大坝观测成果分析.广东省南水水电厂,长江科学院,1987.
[3]广东省南水大坝变形控制网及前方交会位移点的精度分析与优化.199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