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87 KB
- 文档页数:6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现象。
本节内容通过阐述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因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实例了解不深,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认识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理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
2.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为例,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讨论题目,准备好讨论素材。
3.制作好PPT,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呈现(10分钟)1.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变迁就是指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化。
2.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3.展示我国主要的陆相变迁实例:青藏高原的升起、华北平原的形成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变成海洋。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球的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和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影响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
3.准备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运动、地壳构造等,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海陆变迁的实例,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第四节海陆变迁一、核心素养区域认知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综合思维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发现到板块构造的提出。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加强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2、初步认识自然届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地理实践力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陆地形的形成及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学,明确主题一、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引入,引导学生认知,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活动交流,展示评研请同学们寻找“海陆变迁”的实证。
举例:1、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2、云南石林2亿多年前曾是海底石灰岩层;3、台湾海峡海底有人类活动的遗迹;4、荷兰填海造陆。
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1、地壳变动(造山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过渡: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海陆之间也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二、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自主探究,尝试解决请同学们寻找证据,证明非洲与南美洲原本是一块大陆。
总结: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2、动物的相似性;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补充拓展: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媒,说明南极洲原本的位置不是寒带,是后来漂移到现在位置的。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自然演化的结果。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认识火山和地震这两种地质现象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质图、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变化2. 大陆漂移假说3. 板块构造学说4. 火山与地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质图、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二、新课讲解(30分钟)1. 地表形态变化- 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的变化。
- 讲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大陆漂移假说-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若干块,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种群的分布等。
3. 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分离,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 展示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各大板块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海沟和海岛弧的出现等。
4. 火山与地震-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种地质现象的威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篇1一、教材依据: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二、设计思想:[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和观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本课即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
[设计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逻辑顺序:发现问题—思考假设—证明论证。
[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五、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游戏,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所感悟。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一、沧海变桑田引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海陆变迁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
(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
(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
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
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
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的。
、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
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
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
的关系。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及反思海陆变迁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变迁的驱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如下:一、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地理要素,例如海洋、陆地、河流等。
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河流侵蚀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海洋对陆地的影响,陆地对海洋的影响等。
三、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海陆变迁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海堤建设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全球变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研究,最后由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
四、实地考察: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参观海岸线、河流或湖泊等地理要素,并观察其中的变迁现象。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采集数据,并结合之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问题探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例如为什么一些地区的海岸线会不断退缩?全球变暖对海洋生物有哪些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海洋和陆地资源等。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并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
六、总结回顾: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进行一次小测验或让学生编写总结报告,检查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究中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问题探究等活动,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海陆变迁》。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实例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图示和动画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
3.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2.使用图示、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4.采用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材料。
3.准备相关环保宣传资料,用于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提问:“你们观察过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吗?它们有变化吗?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解释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板块构造图,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板块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海陆分布》,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为“海陆变迁”。
教材详细阐述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以及实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动态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实例,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以及实例(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
3. 板块构造学说介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如填海造陆、海岸线变化等。
5.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变迁概念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实例: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2. 板块构造学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实例。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台湾岛与大陆的地理位置关系。
答案:(1)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
实例包括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
(2)台湾岛与大陆的地理位置关系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挤压作用,导致台湾海峡逐渐缩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掌握较好,但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2.4 海陆变迁【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2.根据实例说明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联系生活现象,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原因。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思考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欢迎大家来到《探索·发现》节目现场,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事实是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
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索海陆变迁,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实地考察我说沧海能变成桑田,你相信吗?下面,我带领大家到实地考察,让大家眼见为实。
我们第一站到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看,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这说明了什么现象?想一想,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路向东,越过滚滚长江和崩腾的黄河,来到第二站东海:竟然在海底发现了古代的河道,这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呢?。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
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
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火山与地震。
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
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
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
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