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7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一、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建构科学概念的第一步。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通过有趣的实验、观察和探究来展现科学的神奇和奥妙。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比如图表、视频等,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直观的感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直观的感知。
比如在学习物理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实物来展示各种物理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感知物理规律,从而建构相应的概念。
在学习生物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生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从而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可以激发思维,展开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启发式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建构科学概念。
四、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究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实践操作和探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和探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增强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可以组织郊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去实地感知地理环境,从而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六、整合各种资源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比如教材、教具、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比如可以借助教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概念,可以运用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生命世界》有效性教学的策略以概念为主导的探究活动成为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旋律;既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在众多现象、事实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在头脑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这是一个学生认知不断得到修正、补充、完善的过程。
同时也是学生思维卷入后不断发展的过程。
因此,针对《生命世界》为内容的科学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性,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实施信息搜集生物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如一节课)对其现象进行研究并获得结论。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之相关的科学概念,在课前就需要做充足的准备:1、教师课前准备对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可是学生却由于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生命世界的了解比较少。
而通过科学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对周围生命世界的认识也是科学课堂教学价值之所在。
为了给学生以更大的刺激,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尽可能的在研讨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和帮助构建概念,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本堂课教学的需要准备一系列的准备。
如在《动物的繁殖现象》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小狗为例,利用录象等展示了狗繁殖的全过程。
在《动物的卵》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猜测鸡蛋内部各个结构的功能后出示了鸡蛋孵化过程中内部变化的照片。
在出示照片的同时,教师还借助追问,如“从以上的录象中,关于狗的繁殖你了解了什么?”、“通过看录象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哪些找到了,哪些没有找到?”引领学生根据录象独立思考并进行开展交流,从而最终形成了对动物繁殖活动以及鸡蛋各个部分所发挥的功能。
2,学生课前准备而有部分《生命世界》内容在学习前,需要学生在上课前通过饲养、种植并进行护养、观察、记录等活动;从程中搜集足够的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充足的准备。
这些活动不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动物的生命周期》中,学生借助养蚕活动,探究蚕的生长变化全过程。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机会,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然而,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来引导学生。
本文将讨论一些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思考方法和教学策略。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观察,并从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践,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概念。
2. 基于实践的学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
例如,当教授有关生物的概念时,可以带学生到校园的花坛上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并帮助他们总结形成叶子、茎和花的共同特征。
通过实践中的观察和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
3. 案例研究教师可以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从中提取出重要的科学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境中。
例如,当教授有关力学的概念时,可以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车滑行、秋千摆动等,让学生从中理解力学的基本原理。
4. 建立概念图概念图是帮助学生组织和表达概念的有效工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概念图来整理和归纳他们所学的科学概念。
通过构建概念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频繁使用概念图,帮助学生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5.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与同伴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共同建构概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探究和实验。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支持、分享和讨论彼此的想法和理解。
研究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领域概念建构方法邝达娴摘要:“学科学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修正、拓展自己观念,而不是记住事实性的信息和定义。
”所以小学生学习科学不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课中概念的理解和储备,更应是修正、拓展自己观念的过程。
从这一层面上理解,科学课的教学,就是改变学生的初始概念(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
关键词:前概念;概念建构;探究科学课程内容标准之一的“生命世界”,由于其丰富多彩,融入学生生活,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
儿童对神奇的生命世界表现出来的好奇和神秘是与生俱来的,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得以细心呵护,促使他们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向本质认识发展,积极引导他们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
可我们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过程和规律了解不够而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生命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出现许多困难,达不到科学概念教学“修正、拓展自己观念”的目标。
生命科学的概念建构有着科学课概念教学的共性,也有其个性。
生命科学探究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世界,有些生命世界科学概念的建构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
本文试从一些生命科学的典型案例探讨小学科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的过程和要点。
一、建构概念的基础:清晰学生前概念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其“最近发展区”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科学课上帮助学生建立的概念,要和学生原有的真实想法相互作用建立起联系。
清晰学生的前概念也是小学生重新建构科学概念,展开科学学习的基础。
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以利用访谈、调查、绘图、解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获悉学生前概念。
例如访谈,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访谈研究法的优点是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能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科学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建构的意义、教学策略、实践案例等角度进行探讨,希望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所启发。
一、概念建构的意义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基本单位,也是思维的核心。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认识科学现象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基础。
因此,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科学教育中,学生常需要面对大量的抽象的科学概念,如果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容易导致知识的忘记和应用的困难。
而通过建构概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意义架构,使之与已有的知识结合,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2.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思维是指运用科学方法和观点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
科学概念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只有学生建构了科学概念,才能进行科学推理和科学探究。
因此,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和发现。
科学概念是对自然世界规律的抽象提炼,是人类长期科学实践的成果。
通过建构科学概念,学生可以对科学现象和自然规律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加深他们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策略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的本质是观察、实验和总结,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现象和规律,从而由具体的经验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通过概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概念图是用于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的图形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概念整合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认知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建构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运用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用于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1. 创设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自然现象、实际操作等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科学现象,并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播种、观察植物生长、测量生长的高度和叶片数量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建构植物生长的科学概念。
2. 引导提问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物体的浮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石头可以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小石子会沉到水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浮力的科学概念。
3. 实施探究型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探究型学习是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策略。
通过实施探究型学习,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实际探究科学现象,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或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光的反射时,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使用凸透镜、平凸镜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从中建构光的反射的科学概念。
4.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动画、视频来展示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中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天气变化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天气变化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天气变化的规律,从而建构天气变化的科学概念。
5.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的有效策略浙江省建德市梅城中心小学蒋峰【摘要】本文依据科学教学需要科学概念引领的理念与研究实践,明确了“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的设计程序,初步形成了“探明建构基点、架设建构支架、丰富建构支点”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当前的“生命世界”教学,存在着重视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忽视科学概念建构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
在教学中,由于缺乏科学概念的引领,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教学活动经常出现单一、繁琐或散乱的现象。
温·哈伦指出:“学生必须建构概念,因为概念有助于他们把经验整合起来;他们必须学会如何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应用并检验理论的方法,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事实上,在学习科学事实之后,跳出事实本身进行抽象概括,获得重要的和可迁移的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
可见,在科学教学中,活动仅仅是构建科学概念、培养思维能力的载体,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建构科学概念,并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一、“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的设计程序美国课程专家H.Lynn Erickon提出的“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认为,教学重心应该从讲授事实转移到“使用”事实,具体事实应该作为工具来帮助学生发展深层理解和有效转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业标准更多的是要求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掌握更多的事实材料。
因此,学习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依据H.Lynn Erickon教授的概念教学模式,“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的设计程序可分以下几步进行:在研究、把握单元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来识别、确定本课的重要概念,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明方向;将概念转化成基本理解,这是期望学生从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把基本理解以基本问题的形式进行表达,以问题驱动教学,促进学生的基本理解;根据基本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达到基本理解,完成知识结构,形成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科学是一门探索未知的学科,而科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堂中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理论支持要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处于感知期,容易受外界具体的感觉和经验影响。
而到了小学阶段,学生逐渐进入了操作期,开始具备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通过操作和实验去建构概念。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操作性和体验性。
要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问题意识。
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参与活动中建构知识和概念的过程,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
科学教育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和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探索中建构科学概念。
实践策略1. 激发好奇心,引发问题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情境、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当教授水的循环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现象,引发他们的困惑,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变成水汽?”“水蒸发后去了哪里?”这样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建构水的循环概念。
2. 实践探究,体验操作小学生正处于操作期的认知发展阶段,因此科学课堂中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探究和体验操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或观测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操作和感知,从中体验和探索科学规律。
在学习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手种植一颗种子,观察种子发芽、生长的情况,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究去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引导讨论,促进交流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建构科学概念。
谈小学科学生命领域教学的概念建构作者:李莉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0期摘要: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对生命领域一些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往往与生命科学概念的含义不尽一致,有些认识与想法是正确的,有些是与科学概念相违背的,那么与科学概念相违背的前科学概念必将影响科学概念的建构。
关键词:生命领域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交流合作比较纠正认知冲突逆向迁移建构概念教学是小学科学生命领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领域的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对生命领域一些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往往与生命科学概念的含义不尽一致,有些认识与想法是正确的,有些是与科学概念相违背的,那么与科学概念相违背的前科学概念必将影响科学概念的建构。
怎么去纠正学生错误认识,同化与顺应成新的科学概念?下面我就谈谈如何转变前概念,建构成为合理的科学概念的几点认识。
一、在交流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要想建构学生的科学概念,首先要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前科学概念,对教学者来讲,只有了解了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前科学概念,才能选择适当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同化与顺应新旧知识。
通过交流合作学习我们就能很容易的了解学生前科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四下《种子的内部构造》时,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剖种子的过程,来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由于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都会受到自身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所以,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是因人而异的:全面的、片面的、深刻的或是完全错误等等。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使他们了解彼此的见解与不同观点。
从而明确自己看到了哪些内容,又遗漏了哪内容,而且在交流合作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显现化,他们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前科学概念进行重组,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合作,教师就能充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9年第1期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一个过程。
科学教学则是要帮助学生将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这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从而形成科学的认知观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呢?下面谈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一些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科学概念的建构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前概念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形成的大部分的概念都是前概念,由于没有转变为科学概念,导致学生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时,通常不容易舍弃已经形成的错误认识,有时甚至对正确的概念加以排斥,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及时的纠正,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
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时,需要对学生的前概念有充分的了解,善加利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能够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如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灯泡的结构,知道电池有正负极,然后教师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亮了?”。
学生的回答如下:生1:电流从电池正极或负极流到小灯泡,小灯泡亮了。
生2:电流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再流到小灯泡里。
生3: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流出到小灯泡里一碰,小灯泡就亮了。
生4: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出经过小灯泡、导线、流到电池负极,形成一个循环,只要小灯泡接触到电流就亮了。
对于学生的这些想法,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静静地倾听。
同时迅速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为下一阶段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做好准备。
二、加强科学探究的指导科学探究主要指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进行的一些探究性活动和自主性学习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概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掌握科学概念的方法。
浅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中学生核心概念的建构博才阳光实验小学肖超摘要: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因此,生命科学概念是生命世界教学的直接目标。
但如果仅仅让生命科学概念的教学就停留如此,那教学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试想下庞大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要一个个去理解、记忆,那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特别是小学生面对这样的概念体系,一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实和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的目标。
本文试着结合教材和教学实践,总结一些方法探索概念教学在生命世界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建构核心概念前言:小学科学教学方式多样,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又会通过反馈的方式作用于教学方式,从而使得教学方式不断改进。
课改后小学科学教学一直处于探索的过程中,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者发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从而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能够很好的达到科学教学的目标,这也就是现行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慢慢被认同的概念教学方式。
以概念建构为目标,以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教学相对于其他两个方面的教学来说比较特殊。
生命世界的内容比起其他的领域如“物质世界”,它更加具有人文教育价值,因为我们人也是一种生物,学生通过了解周围一些生物后产生兴趣,最后都会回到人类自身进行研究,这是学生兴趣发展的必然过程。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因此,生命科学概念是生命世界教学的直接目标,而真正能够使得学生理解并且应用,还需要在学生脑海中建构起核心概念。
和学生接触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这样的认识,如:“鲸是鱼”“熊猫是食草动物”“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
1. 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讲解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获取信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植物生长过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植物的生长过程或者细胞分裂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2. 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验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并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动物分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归纳不同动物的分类特征,建构科学概念。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们共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探究某个科学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相互合作,并通过交流和讨论来互相帮助和补充思路,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4. 图像化教学法:通过使用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具,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行规律时,教师可以使用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行星的运行轨迹和相对位置,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5. 对比分析法:将相似和不同的科学概念进行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在学习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时,教师可以将两种或多种动物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学科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阶段是孩子开始接触自然科学的重要时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孩子形成对自然科学的初步认识,了解科学的特点、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需要通过建构科学概念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当然,不同的孩子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下面,本文将探讨几种通用的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一、观察与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实验则是验证科学观察的方法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引导孩子建构科学概念。
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生活中的现象,让孩子积累一些具体的经验。
针对这些经验,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实验,通过探究实验现象的变化,理解其中的规律,建立起相应的科学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观察鲜花在花瓶中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鲜花的保存时间,让孩子理解卤水或添加糖的原理,建立起新鲜花的保鲜概念。
再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自行设计实验,了解有机物质在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从而理解了有机物质的组成。
二、归纳与概括归纳是从具体的实例中总结出普遍性规律的过程。
在科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归纳,引导孩子建构相应的科学概念。
归纳的方法多样,常见的有分类、对比、综述等方法。
例如,在生物学学科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其分为食肉动物、草食动物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动物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建立起动物分类的概念。
再例如,在物理学学科中,我们可以让孩子对比不同物质的密度、重量等性质,建立起相应的物质特性概念。
三、问题与解决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可以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科学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探究其中的科学知识。
例如,在物理学学科中,我们可以让孩子设计题为“谁速度更快”的小车实验,让孩子通过展开小车比赛,了解加速度、速度等概念。
再例如,在地理学学科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探究“夜晚为什么比白天冷”,让孩子在学习光线、能量等知识基础上,理解黑体辐射的原理,探究冷热的原因。
浅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概念教学【摘要】针对当前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缺乏原理性科学概念引领,课堂教学难以入手的现状,我们以课例行动研究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式作积极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生命世界”概念教学策略:1. 探查学生前概念,找准概念教学起点。
具体方法有谈话、调查、绘图、解释等。
2. 设计活动版块,架设概念建构支架。
具体方法有设计概念活动链、建构“模型”体验等。
3. 推敲教学策略,清晰概念建构落脚点。
具体方法有关键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材料的精心设计与展示、数据的有效利用与提升等。
4. 探测概念建构结果,检验概念教学成效。
具体方法有情境解释、成果展示、问卷调查、编写科学童话故事等。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概念教学教学策略【正文】作为科学课程三大领域内容之一的“生命世界”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
对儿童而言,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
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
针对当前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缺乏原理性科学概念引领,课堂教学难以入手的现状,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对“生命世界”概念教学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一、探查学生前概念,找准概念教学起点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其实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重组。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前概念(或初始想法),它是学生构建新概念的基础。
科学概念教学应基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展开。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我们利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获悉学生前概念。
策略一:在谈话中暴露前概念【案例】种子发芽实验(一)师:刚才我们通过生活经验认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适合的温度等条件。
你能否推测一下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什么并说说你推测的根据。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几点思考【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时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科学概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以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多方面的教学方法和关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科学概念的建构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探索的过程。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概念、建构、实验、观察、探究精神、提出问题、思考、教学方法、个体差异、教学方法、科学思维、探究能力1. 引言1.1 科学概念的建构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概念是学生对于自然界规律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建构科学概念,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对科学事实和原理的认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科学知识相对简单,因此科学概念的建构更为重要,它将为学生今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概念的建构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科学概念的建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智力和思维发展过程的引导和促进。
1.2 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呆板: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很多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实际操作和观察。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
2.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很多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科学概念的建构不仅需要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归纳以及推理等认知活动,还需要教师运用一些策略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策略。
1. 引发学生问题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建构自己的科学概念。
3. 比较和对照的策略通过比较和对照的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似但又有差异的现象或者概念,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共同和差异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比较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通过这样的对照,学生可以建构出植物的科学概念。
4. 模型和图象的策略通过使用模型和图象的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图表、图示等来形象化地展示科学现象和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和理解,从而建构科学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来示范光的传播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上这些策略,引发学生问题、联系学生经验、比较和对照、使用模型和图象、激发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建构和完善科学概念。
探究小学科学概念建构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问题:
1.如何更好地挖掘小学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小学生构建科学知识?
2.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具和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
研究对策: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把充分的真实情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兴趣与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二、创设多样性的认知环境。
要有效地挖掘小学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特点,要利用多种教具以及多种教学活动环境,建立健全小学科学概念建构教学的体系。
三、多元支持学生的认知过程。
要围绕科学概念,制定科学问题,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技能,注重学生的认知思维过程,及时性的调整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认
知全面发展。
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策略,通过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地建构科学概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策略来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类别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物质来帮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并由此建构出物质的类别。
在学习动物的特征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动物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发现这些动物有哪些特征,以帮助他们建构动物的特征。
二、思维导图策略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在一张纸上呈现多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组织并归纳、整合知识,帮助他们建构科学概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电路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思维导图,并让学生填写电路元件、电路图、电流等相关概念,以帮助他们建构电路知识。
三、观察实验策略观察实验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来建构知识的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观察实验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水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水在冰冻、沸腾时的性质,并让学生亲自体验,从而建构出水的性质。
四、类比推理策略类比推理是一种基于相似性质的推理策略,通过将一种概念与其他相似概念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概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类比推理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们回顾声波的传播,让他们发现光波与声波有哪些相似之处,并由此建构出光的传播规律。
五、提问策略提问是一种帮助学生思考、理解和建构知识的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提问策略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公转时,教师可以反复问学生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公转的速度与顺序是什么,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进而建构出相关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策略探讨概要:科学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概念体系,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水平,重视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不仅要将科学概念的学习融于现实生活,还要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科学实践中建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不断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构建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的来源主要源于日常生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间的紧密联系。
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实验,对科学概念进行丰富和完善。
在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是带着一定的认知来学习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这种认知,让学生对将要建构的概念有一个逐渐了解和认识的过程,切不可强行改变学生的这种认知。
此外,科学概念的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的反复思考,在每一次思考中对科学概念有新的认识,在每一次思考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认识。
有人将小学科学教学形象地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
主要意思就是说,教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要自己学会不断消化和吸收,并最终学会如何自己“过河”。
一、小学科学建构科学概念的策略1.关注前概念。
前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过程中是不容被忽视的。
学生在进入校园接受比较正规和系统的科学教育之前,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和自身经历对形成了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
前概念在入学前,广泛存在于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它主要来源于对日常经验和生活的积累。
前概念对于科学概念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了解学生前概念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前概念为科学概念的形成服务。
为了促进教师在讲授科学概念的教学时,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更加充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增加一个环节,主要用于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这样能够使科学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效率性。
浅谈小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策略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胡旭波“学科学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修正、拓展自己观念,而不是记住事实性的信息和定义。
”(摘自《人是如何学习的》)所以小学生学习科学不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课中概念的理解和储备,更应是修正、拓展自己观念的过程。
从这一层面上理解,科学课的教学,就是改变学生的初始概念(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
科学课程内容标准之一的“生命世界”,由于其丰富多彩,融入学生生活,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
儿童对神奇的生命世界表现出来的好奇和神秘是与生俱来的,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得以细心呵护,促使他们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向本质认识发展,积极引导他们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
可我们在生命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过程和规律了解不够而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生命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出现许多困难,达不到科学概念教学“修正、拓展自己观念”的目标。
生命科学的概念建构有着科学课概念教学的共性,也有其个性。
生命科学探究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世界,有些生命世界科学概念的建构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
本文试从一些生命科学的典型案例探讨小学科学“生命世界”科学概念建构的过程和要点。
(一)建构概念的基础:清晰学生前概念。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其“最近发展区”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科学课上帮助学生建立的概念,要和学生原有的真实想法相互作用建立起联系。
清晰学生的前概念也是小学生重新建构科学概念,展开科学学习的基础。
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可以利用访谈、调查、绘图、解释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获悉学生前概念。
例如访谈。
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访谈研究法的优点是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能引导深入交谈可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
该活动一般放在导课或者单元起始环节。
【案例】《种子发芽实验》(一)师: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生: 需要浇水。
生:需要合适的温度。
生:需要阳光。
生:需要一定的养料。
生:需要土壤。
……关于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学生多少会知道一些。
但是不管对还是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启示。
教师通过师生谈话的形式,知道了学生的基础,暴露了学生对“种子发芽条件”的前概念(其中有生活经验的启发,有知识储备的应用),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前概念,都将成为我们科学教学的起始点。
在几个班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都会把土壤和养料作为种子发芽的条件,究其原因,学生的前概念中把种子发芽和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相互关联,为此在后续的教学中,着重要剔除。
(二)建构概念的节点:架设“脚手架”科学概念的发展来源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在于思考如何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儿童学习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和支持,这就是搭建“脚手架”。
学生还是学生,他们的初始概念具有固定性,思维具有韧性,所以,在初始概念到科学概念的发展道路上,需要教师搭建“脚手架”。
这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科学概念发展的关键所在。
策略一:问题的设计应体现概念本质的达成。
概念的提炼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多应用求同思维,而不是发散思维。
多问一些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而不是不同的地方。
【案例】《大树和小草》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认识一些周围常见的小草,选择一种小草进行观察,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记录;第二个活动是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此项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第三个活动是利用维恩图整理比较的结果,揭示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指向生命体的特征。
“我们认识了狗尾草,也认识了其它一些草(课件出示草图),为什么我们把这些植物都称为草,你认为,草有哪些共同的地方?”问题显得精炼而集中,舍弃了教材中寻找草不同点的要求,因为寻找共同点,更能够发现草的本质特征。
策略二:材料的设计应体现科学性和结构性。
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孩子们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
结构是孩子们将材料与科学问题、教学目标相联系的桥梁,是将发散思维转化为聚合思维的向导。
【案例】《动物的卵》本课教学重难点:观察鸡蛋的外、内部构造和作用;打开鸡蛋,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及其对生命的意义。
由于小学生对鸡蛋太熟悉,又充满好奇,因此许多教师在上《动物的卵》一课时经常由于课堂秩序的混乱影响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精心设计材料及展示时机可以有效解决课堂秩序问题,并能通过材料隐含的信息帮助学生建构“动物卵的生命特征”的科学概念。
具体操作如下:一是设计有结构的材料。
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2只有胚的鸡蛋、2只放大镜、1个手电筒、1套培养皿、半个熟鸡蛋等材料。
二是科学设计材料呈现的时机。
为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有序化与层次感,我们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先提供生鸡蛋,启发学生用肉眼观察鸡蛋外壳的生命特征,而后依据学生的探究进展适时提供放大镜等材料;第二个环节适时提供培养皿和熟鸡蛋,以帮助学生观察和对比。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效率,促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最终形成了科学概念。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
本课中,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通过有结构的材料,有序呈现,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一步一步改变着学生的初始概念。
策略三:数据的提升应把握概念发展的方向。
【案例】《花、果实和种子》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里面的油菜种子,数数一个油菜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交流我们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数种子的意义在哪里,数据怎么处理。
我们设计了如下表格:油菜荚种子数量统计表(组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颗)说明:在对应的数据上,画一个方框。
分析一下,小组内的油菜荚里有多少种子。
将各小组的统计表数据再汇总,形成全班的统计表。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分析全班种子的正态分布曲线。
在运用表格整理实验信息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一是数据的科学利用,在引导学生统计数据时不仅要统计本组同学的数据,还要横向比较其他同做本实验的小组的实验数据;二是数据的有效提炼,在保证数据来源科学性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数据告诉我们什么?数据对我们的结论起着什么作用?帮助学生在对数据的分析与提炼中领悟科学概念——油菜荚里的种子分布是有规律的。
(三)建构概念的载体: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
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由一个个活动构成的。
活动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载体。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在概念主题下的活动板块及每个活动承载的概念内涵。
策略一:有机形成概念链。
几个活动形成一条活动链,几个活动形成的概念形成一条概念链。
一些大的概念是由多个小的概念组合形成的。
概念链将这些活动和概念有机的连接。
这样,学生的活动就紧紧围绕本课的概念主题而展开。
【案例】《相貌各异的我们》教材有三个活动。
“观察我们的不同”以周围的同学为观察对象,选择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相貌特征,认真地观察一下,看看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将观察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班级,将观察的对象聚焦到几种相貌特征,我们又会有什么发现呢?如果我们将眼皮描述为相貌特征,那么我们就将单眼皮、双眼皮描述为眼皮这个相貌特征表现出的不同性状。
人与人某一个相貌特征不同,就是说这个相貌特征表现的性状不同。
通过班级调查活动,学生会发现某一个相貌特征表现出的不同性状是有限的,比如眼皮一般来说表现为单眼皮和双眼皮两种性状,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们开始质疑——“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将各种相貌特征的不同性状组合起来他们就会有新的发现了。
经历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们会发现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的原因。
由此也可以推想到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生物的原因。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2条主线:探索的群体不断扩大;探索的目标越来越细。
通过引入数学的统计,建构科学概念。
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结构。
对于每个活动的设计都要设计到位:强化活动质量,提炼活动蕴含的科学概念。
否则极易走过场。
策略二:注重体验。
生命科学概念的建立一定要建立在亲自动手实践的基础上。
种植凤仙花,饲养蜗牛、蚕宝宝。
没有这些真实的体验,很难发展科学概念。
例如凤仙花种植,通过课前谈话发现学生都通过种种方式种过一些植物如水仙花、吊兰、兰花;甚至在家里还种植过葱。
学生的活动单一的,兴趣也是非常短暂的。
他们的目标无非就是好玩。
凤仙花的种植,将引领学生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规律。
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随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主要器官——根、茎、叶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凤仙花生命周期的观察历程至少3个月,这三个月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信心与恒心的培养。
这样的学习活动是丰富的——观察、记录、交流;兴趣是持久的——至少3各月甚至更长,体验更是深刻的,这和物质世界的体验是有区别的。
这样的体验活动还有很多,例如饲养蚕宝宝、蜗牛、蚯蚓、蚂蚁等活动。
策略三:强化实验。
生命科学的实验不同于其它的实验,物质世界无论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往往是静态的观察实验较多,而生命世界则更多的在于动态的观察。
生命世界的研究中,观察较多,而实验较少。
尽管实验相对比较少,我们还是要精心设计。
例如五上《蚯蚓的选择》。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本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将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
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
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
本课的实验操作还是比较简单的,重点与难点还是在实验的设计上,尤其是对比实验的设计,变量的控制,是教师引领的重点。
教师尤其要强化。
学生科学概念拓展需要大量事实为支撑,所以本课中实验材料的也要学生自己准备。
这需要强化。
实验操作中,尽可能要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也是要强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