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 格式:ppt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14
聽課評課與觀課議課の區別光輝小學張弘在日常の教研和教師培訓活動中,傳統の“聽課評課”應該改為“觀課議課”更合適。
從“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不只是換了一個詞語,後者強調の是一種平等民主の教學研究文化。
觀課與聽課比較:1.“聽”指向聲音,“聽”の對象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の有聲語言往來;而“觀”強調用多種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影設備等)收集課堂資訊。
包括師生の語言和行為、課堂の情境與故事、師生の狀態與精神等。
2.“聽”往往是一般性瞭解,而非用於研究の目の;而“觀”の目の卻指向一定の研究問題,有明確の目の。
3.“聽”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針對性,而“觀”是針對研究問題收集相關の課堂資訊,針對性強。
4.“聽”往往是憑藉經驗進行,而“觀”需要理論の指導,需要借助觀察記錄表等。
評課與議課比較:1.“評”是對課の好壞下結論、做判斷;“議”是圍繞觀課所收集の課堂資訊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議”の過程是展開對話、促進反思の過程。
2.“評”有被評の對象,下結論の對象,有“主”“客”之分;“議”是參與者圍繞共同の話題平等交流,“議”要超越“誰說了算”の爭論,改變教師在評課活動中の“被評”地位和失語現狀。
3.評課活動主要將“表現、展示”作為做課取向,做課教師重在展示教學長處;議課活動以“改進、發展”為主要做課取向,不但不怕出現問題,而且鼓勵教師主動暴露問題以獲得幫助,求得發展。
4.評課需要在綜合全面分析課堂資訊の基礎上,指出教學の主要優點和不足;議課強調集中話題,超越現象,深入對話,議出更多の教學可能性供教師自主選擇。
總の來說,觀課議課是參與者相互提供教學資訊,共同收集和感受課堂資訊,在充分擁有資訊の基礎上,圍繞共同關心の問題進行對話和反思,以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教師專業成長の一種研修活動。
小学继续教育小结之: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联系与区别五一假期里学习了陈教授的“评好课——有效观课议课”,深有感触!许多曾经的教学疑惑得到了共鸣,并且释然而解。
我想,我们的教研要深入,要让一堂课的参与者(学生、执教老师、观课老师)都有各自的收获,必须要有实用高效的教研方式:观课议课。
首先,我并不否定听课评课的意义与价值,如陈教授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我认为在教学时开展听课评课的初衷同样是想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促进对象相对狭隘:多限于执教老师。
我先后在五所小学工作过,由于各校评课的“传统”不同,评课渐渐出项两个极端的误区:一种是找不足,甚至达到吃毛求疵的境界,另一种误区是抓住一两个闪光点将其放大,反复表扬,忽略不足。
这样一来,听课评课会渐渐失去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作用。
只有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听课评课的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而观课议课的提出和实施,则是顺应了对广大一线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呼声。
①观课议课的参与者要确定一堂课的主题,做课和观课之前都有准备、有期望;②其次,观课者同时成了做课老师的助教,半个主人翁的角色决定了观课老师必定是“心临其境”;③议课氛围民主平等,“我发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更多这样探讨的语言出现,容易让做课老师反映真实想法,磨合切磋,共同进步。
两者比较: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议课时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评课有“主”、“客”之分,议课则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
我在上学期执教《认识钟表》时,认真备课,但自感语言不够流畅,课堂上出现教学生成不知如何处理。
但在下午的评课中,各位老师大多是找闪光点夸奖我,每人一句,到了最后一位,实在找不出别样的亮点,便来了一句“我觉得做您的学生很幸福。
”我心里暗暗发急,尽管我一再请大家指出不足,但大家仍不肯与我探讨如何精简教学语言?如何自然过渡教学环节而不露痕迹?如何将利用教学生成让课堂更精彩?漫无目的地表扬让我心虚!试想:如果在课前我们确定了本堂课的观课主题会怎样?如果观课前他们能有所分工,转换视角把自己投放进去会怎样?所以,在学习了陈教授的“评好课——有效观课议课”后,我认为观课议课实在契合当下教研之需。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及联系
1、观课与听课
(1)观课重在“观”,指运用多种感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同时还要注意“察”,即通过对课堂教学理性思考,对教学活动的体验、感悟和分析,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以学看教”是观课的基本思想。
听课重在“听”,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
关注点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
(2)观课教师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
听课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
(3)观课围绕观课目标搜集信息,在观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议课效益。
听课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甚至走进课堂前还不知道要听什么课。
(4)观察课堂时必须精力高度集中。
听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很放松。
(5)观课要求观课教师尽量坐在学生中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
听课教师则往往坐在教室的最后。
2、议课与评课
(1)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
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
(2)议课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地交流。
评课需要在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3)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课的取向。
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
作为课的取向。
(4)议课强调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这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听课”和课后的“评课”。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把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授课教师身上,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表现。
因此,这些年来,老师们在把握了这一规律后,再出来上公开课,都是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表现自己,而台下听课的教师也只是重点地记录授课教师的语言和表现,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得。
这样一来,听课教师更多的是从他人身上学到了作秀的方法,而失去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课堂上我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授课教师的语言,用眼睛看授课教师的表现,我们还应透过耳朵的听和眼睛的看,用心灵去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在观课中,除了授课教师的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及师生的精神状态,都应成为我们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
在以前评课时,我们会对授课教师下评语“教态大方,板书工整,普通话流利”等等,或者提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甚至看领导态度决定评课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课质量。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两个字的改变却意味着教研文化的重建。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教育文化的重建,而教育文化的重建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变革教学的观念和方式,变革学习的观念和方式,变革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变革评价的观念和方式,变革教研的观念和方式……其中教研观念和方式或者说教研文化的重建是教育文化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教研文化的重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文化重建。
习以为常的“听课”换成了“观课”、“评课”换成了“议课”。
那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质的区别。
观课与听课的区别:1、观课与听课比较,虽然听课也涵盖了观察,但“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我所谓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
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的联系与区别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
一、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的联系。
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都是一种教研活动,都是深入授课者的课堂,课后对本节课和学生进行评价。
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都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如一节数学公开课既可以组织同组教师听课,课后对这节数学课进行评课,又可以请专家或教研员进行观课议课。
二、听课评课和观课议课的区别。
1、听课与观课比较,“听”主要指听课者通过耳朵的听或眼睛的看,来获取教学活动中的信息。
“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的信息,这里需要观课者用心去思考去分析。
“听”只需吸收课堂信息,不需要付出;而“观”则不同,观课者除了吸收,还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去分析课堂教学。
2、评课与议课比较,“评”是对课的好坏做判断,下结论;“议”是针对课堂收集到的信息,提出问题,商议解决的办法。
“评”是听课者站在指导评价的角度;“议”是观课者与献课者参与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
“评”要求全面分析课堂优缺点,面面俱到;“议”是紧紧围绕课前观察点、关注点,深入对话。
如一节数学课,听课侧重听教师讲什么数学知识,重点是否突出,详略如何,听教师讲的是否清楚,学生能否听懂,教师启发是否得当;看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思考并做出对本节课的判断。
评课则评论授课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法的运用、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等。
观课议课以课前说课议课为起点,以课堂观察为基础,以课后议课及反思改进为核心。
对于同一节数学课观课议课强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意义的理解,强调集中在一定的主题上,强调对授课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追求、教学特色的尊重,强调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的课前沟通和互动。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我认为,应从“听课评课”发展到“观课议课”。
那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1、议课的前提是,必须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进行评价的“评判者”和被动等待评判的“接受者”的关系,而是彼此平等、共同围绕课堂进行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的伙伴关系。
“观课议课”强调防止和克服两种心态:一是把献课的老师看成表演的“戏子”,观课教师成了苛刻严厉的观众,于是,做课教师取悦观众,观众则吹毛求疵,献课老师失去了自我。
另外一种倾向是献课教师成了台上做指示的领导,而听课教师成了台下接受训示的群众,唯唯诺诺,点头哈腰,观课老师失去了自我。
将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运用于观课议课,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
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
2、评课往往就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评点,议课要围绕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在对话中提升教师通过对话探究,一方面,揭示参与者背后的教育理想追求以及个人的教育动机,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样教好(或不好)”的结论,而是探讨“我们想听一听为什么这样设计,你是怎样想的”?在对话中更新彼此教育观念,获得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另一方面,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所以,议课需要从学生学习的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3、听课评课时主题不集中,讨论不深入,各自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一节课,而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集中焦点。
其实每一个做课的老师都有自己的设计和思考,都有想表达和展示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如果在课前就让做课教师说一说自己想让大家听什么,使听课老师有明确的注意指向和问题期待;上课结束以后,大家又能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相信参与者的印象会更深刻,收获将会更多。
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陈大伟学会与自己对话的人们很快就会惊喜地发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情达理的对话伙伴。
根据动机和目的,我对进教室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有这样的分类:一是调查课堂现状,寻找未来改革方向的调研性听课;二是鉴定教学水平,判定优劣,分出等第的评课;三是锤炼教学行为,磨砺优质教学的磨课;四是讨论和交流课堂现象,研究问题和改进教学的议课。
不同的目的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我以为,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课堂观察和改善手段的丰富与有效,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方式取代另一种方式。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据,围绕共同关心的教学问题和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进行对话交流,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实践工具背后是观念和文化,基于改善教研和教学生活的目的,观课议课主要强调这样一些文化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
这构成了当下观课议课文化的整体框架和理想愿景,并由此构造观课议课的实践策略,积淀观课议课的实践品性。
与传统的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差异:首先,是对教育真理的境脉特征要有清醒的认识。
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中说:“规范的不可置疑性永远是情境性的。
”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育……,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
”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意见的“正确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成为“无用”或者“荒谬”的废话。
基于境脉特征的教育真理观,观课议课的对象主要是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
佐藤学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
2012-10百花园地很多人认为,提出“观课议课”这个概念,并没有许多新鲜之处。
一是与听课评课似乎没有很多区别,二是观课议课或者类似的说法早就有人提过,三是许多人厌倦了很多换汤不换药或者新瓶装旧酒的事情,对出现的每一个新名词都或多或少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来谈一下对“观课议课”的理解。
一、词语的更新换代,并不只是换了个形式,语言的递进,其实是思想的演进先说由“听课”到“观课”的变化。
观实际上就是观察,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就是说,为什么叫“观”?就是因为在观的过程中,第一需要用眼睛去看,从而发现事物的形状、性质。
除了用眼睛去看,用感观去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心观物,将心比心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是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规律。
由此可见,“观”不排除“听”。
“观”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官和一定的观察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再说由“评课”到“议课”的变化。
“评”表示评价、评判,“议”在这里则表示商议之意。
如果说评课着重在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则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
一提到评课,许多教师马上投降,这事还是请某某专家来评判吧。
对于上课者,听到要评课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
议课,是大家一起来商议,是众议,是一起来讨论如何将这堂课进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
上课者怀着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帮助,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
另外,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所以,议课需要从学生学习的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区别
听课就是听课教师坐在下面边听授课教师上课,边记录听课笔记。
观课则在更大程度上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只是听,并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评课者“示弱”充分信任对方耐心等待对方教育不是加工和塑造,而是生长与成熟。
加工与塑造强调外在的力量,生长和成熟重视内在的可能和自为。
生长和成熟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等待,等待意味着“示弱”和“用弱”。
在等待中,在参与者的学习责任和自觉性被唤醒以后,教育可能收获更多的欣喜。
议课过程,是建立“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联系,认识其间关系的过程。
它以教学行为抓手,以追求有效教学为目标,在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使参与者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以前的听课,评课有些流于形式对教师帮助不大,而观课议课是真正地深入讨论,有助教者及听课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