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探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 格式:docx
- 大小:28.83 KB
- 文档页数:2
探究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如何强化学生个性化阅读摘要:语文教学不仅需要保障学生能懂内涵,还需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基础,针对学生的成长规律,给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指导。
关键词: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一、引言小学语文课本由不同的文章所组成,阅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入剖析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对于同一篇文章来说,不同的学生阅读后,最终的体验和感悟存在差异,因此学生个性化阅读非常重要。
如果教师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引领,就难以让学生获得自由发挥的机会。
同时,学生的阅读体验感也会大打折扣严重,甚至会丧失阅读信心和阅读激情。
对于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个性化阅读符合该阶段学生的天性,能够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二、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首先,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比较感兴趣,对新课程充满好奇心。
但是有的教师直接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展教学活动,没有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调整教学思路,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教师将自己作为课堂中的主角,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偏少。
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调整阅读主题和方向,学生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
最后,教师直接全权包办所有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主动记录,学生所积累的阅读经验不足。
难以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之中,深入剖析文章的核心思想和内涵,个人的阅读能力提升速度较慢。
三、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策略(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满足学生阅读期待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非常喜欢参与各种趣味十足的社会活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强化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首先,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兴趣,很多学生对新鲜事物存在极强的好奇心,阅读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了解世界的途径和捷径。
50专题探究类阅读实践活动是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深度开发的一种有效模式,是从知识、语言技能、情感体验三个维度与名著的深度对话,旨在从“质”上提升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专题探究课在专题探究活动中尤为必要,它为学生后续的深度探究指引方向,能够起到“发动机”和“引航灯”的作用。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以探究性问题为整本书阅读的突破口,从小切口入手,指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教师把握专题探究课的一条可行之径。
一、 聚焦学生本位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体也是学生,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环节就是分析学生的起点、需求、困难。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中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如何“消除”?必然是从学生的疑难处寻找课堂的突破口。
在专题探究课之前,笔者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初读旁批、细思总评、主题归纳”的阶梯式阅读,找到了阅读中的“四难”:背景难懂、语言难懂、结构难懂、主题难懂。
在“四难”中,尤以“主题难懂”最为突出。
于是,教师搭建层级性支架,为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提供方向:对于封建教育、封建文化、新文学、新文化、国民、自己的童年生活,鲁迅分别是什么态度?找出书中的依据。
这一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梳理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鲁迅的“成长故事”非常感兴趣,基于学情,教师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哪些重要的人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问题的产生,源自对学情的真实把握,只有聚焦学生本位,真实的课堂才能发生。
二、指向深度学习就专题探究课而言,确定探究话题后,要进行层级式的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和质疑,促进深度的体验与参与。
1.探索与思辨。
鲁迅先生在学生心中一直都是高大的革命家形象,这样一位智者,他的“老师”又会是怎样的人呢?这无疑会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链:①让学生写作《鲁迅小传》,引导学生注意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要点——关注重要的或具有转折性的事件;②了解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不同的教学风格,探究两位老师对鲁迅的影响;③引导学生思考:在鲁迅的成长历程中,还有其他的“老师”吗?这是问题链的核心环节,也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扩展。
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及教学策略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征及教学策略一、基本特征1.阅读主体的自主性。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
这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疮。
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2.阅读实践的探究性。
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
而学生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来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
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提升和发展。
3.阅读过程的调控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经历感知(看到文字,读出字音)──理解(把单词转化为意义)──反应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
而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
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不失为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
以《麻雀》一文为例,我让学生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作专题批注,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讲速度的“来得快而猛”;有说态度的“真勇敢、坚定、果断”;有论感情的“一心只爱孩子”;有谈心理的“心急如焚”;有评用词的“简炼、生动、形象”;有议人物的“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提读法的“‘落’字要读得重而快”。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在不断地被重新思考和界定。
在过去,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知识,而在当今社会,学生更需要具备的是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成为了教育界的新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交流的桥梁,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通过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问题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有通过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批判思维。
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问题为抓手,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学生在被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很难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而以问题为抓手,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阅读一篇文章后,老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你认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或者个人思考的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三、以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问题为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问题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质疑,是对知识的挑战,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是在进行创新的思维活动。
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篇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一规定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加强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要使学生在富于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搜集处理信息,多元地感悟和思考问题,从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阅读能力。
因此,要彻底改革传统阅读教学的思维和理念,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走出来,回归真正的阅读世界。
一、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智能、动能、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的过程。
因此它具有如下的特征:1.自主性特征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
阅读主体以阅读的文本为媒介,从而感悟发现文本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以及相关的信息。
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灵魂的拥抱与心灵的对话,是一种很强的个性化活动。
因此也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
教师的责任就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专注地去读,兴味盎然地去读,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使语文阅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2.体验性特征阅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地丰富着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为读者的世界,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
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独特体验。
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情感性。
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在我班开展研究一年多来,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前期工作做如下小结:一、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课题研究方向从课题立项起,我就着手对我班的阅读教学状况展开调查。
首先,我对06—07学年度期末考试我班的语文卷的阅读题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情感、态度方面,39%的学生书写马虎潦草,审题能力差,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或没看清题目就随便做,阅读不能进入状态,对阅读题怀有恐惧感,许多学生认为遇到阅读题不知道从何做起。
在技能技巧方面,41%的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不理想。
在和学生座谈中了解到:喜欢读书的学生较少,许多学生家有书却不读,不喜欢积累和背诵,许多学生不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课文人物、事件、美好的环境和优美的语言并乐于与人交流。
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和课外阅读时间,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
(问卷如下)你喜欢看课外书吗?很喜欢一般不喜欢25%50%25%你每天看电视花多少时间?超过1小时超过半小时41%28%你看课外书时会做些什么?摘抄圈点看看而以31%26%43%以上数据表明,更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少,在电视与课外书之间更喜欢前者。
通过分析研究,我决定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素质课题研究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收集了许多有关个性化阅读的文章资料定期学习,并做好专题记录收集存档。
此外,在内容上看,我还学习了有关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章,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的指导性文章和切合课题研究的专题性理论。
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别从探究性阅读的含义、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以及如何评价探究性阅读教学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探究性阅读的含义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与传统的阅读理解不同,探究性阅读注重的是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而非仅仅是识记性的记忆。
在探究性阅读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引导和指导,而学生则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二、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提出问题和挖掘思考在探究性阅读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一些针对文本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除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外,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文本。
2. 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相互交换看法和经验,在小组内讨论文本中的问题或者疑惑。
这种合作探究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体思考能力,又可以通过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 制定计划和总结归纳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可以制定阅读计划,按照计划有目的地阅读,同时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这种计划和总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进度。
三、如何评价探究性阅读教学评价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够通过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宽知识面探究性阅读不仅仅可以在学科知识上进行拓宽,还可以在学生的思维功能和创新力等方面进行拓宽,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十分重要。
教案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阅读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渴望能够创设出一个充满情境,让学生主动乐学的课堂。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情境中,教师更追求学生对文本的热情和理解深度。
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寻找到感觉,激发学习兴趣?本文将剖析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探究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阅读能力。
一、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在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门相当有意思的学问。
情境创设就是通过创造一系列的假设、故事或者是场景等等,来帮助学生关注和观察文本中的某些信息。
这立即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情境和感觉环境,使学习者进入某种情境下,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深入有效。
而在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则相当必要,因为它可以:1.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主动性。
2.帮助学生思考问题。
在情境创设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疑虑,而这些问题和疑虑都将无时无刻地激励和引导学生思考。
3.促进学生交流探究。
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想碰撞和合作中,共同探究阅读中的问题,并且更好的展现学生对阅读的理解。
4.增加学生自信。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和鼓舞,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进而促进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情感认同。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和实践案例1.以情景为基础的情境创设。
在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特定的情景的概念建立、人物角色塑造,环境设定和事件表述等等,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阅读英语小说的情境下,可以创设一些具体任务,如绘制角色形象、主要情节事件的呈现方式等等。
2.以问题为基础的情境创设。
在这种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文本。
比如,在阅读一个有趣的故事的情境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关人物的有趣问题,如:这个角色会如何处理这个矛盾?读者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3.以活动为基础的情境创设。
---------------------------------------------------------------最新资料推荐------------------------------------------------------浅谈“探究式阅读”浅谈探究式阅读探究式阅读是指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习、阅读、探究学习对象,收集处理信息,积累体验性感,获取知识,掌握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的一种学习模式。
首先,探究式阅读有如下特征:1、开放性。
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对象,包括文字资料,阅读资料,影响资料等等,学习的目标是开发,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协调发展的,学习的评价是指在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2、主体性。
真正的有效阅读必须是依赖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性感意向的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发展个性,去探究发现获取并在探究发现获取中取得发展。
3、探究性。
具过程简图为:学生活动阅读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共享表现与拓展。
教师活动创设情境指导帮助引导促进。
1 / 3质疑释疑在质疑在释疑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其次,探究式阅读的运用。
1、激发阅读自主探究。
教师简短的导入为学生自己探究做铺垫,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则会主动的进入自主探究阶段。
学是疑问自主结在一起,给自己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在自主阅读中所生成的问题以笔记的方式做好记录,以便于落实问题生成合作探究的进解。
2、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通过探究的多种形式优化组合,学生发挥各自特长,相互启发研讨,形成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学中有挥,挥中有学。
3、激励评价拓展探究。
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导向指路。
关于《小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研究》的课题总结(精选多篇)第一篇:关于《小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研究》的课题总结在学校多元智能理论课题的指导下,我个人确定了语文学科的课题研究,我研究的课题题目是《小学生探究性课外阅读的研究》。
课题从确立至今已半年了,在这半年里,我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思考。
下面我就对我的课题作一下小结。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
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1.先我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
通过对国内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
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1)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
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2)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问题。
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索研究。
主要发现了如下问题即研究对象:第一,解决孩子读什么的问题。
课外阅读必须解决量的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首先建立班级小图书角但是要与以往做法不同。
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得让孩子捐书,我一直在试着探索一种新捐书模式。
我觉得应该通过网上查询,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指标,给学生列出相关的书目,发动学生的力量,去购买书籍,这样,我们班每个学生图书的拥有量就不是3本、5本,而是上百本,而且是高质量的。
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为了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使学生更能满足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对更高的阅读能力的要求。
对此,本文结合我国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策略;深度阅读语文的学习并不简单,因为许多深度阅读往往年代久远,学习时需要深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这样才能深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
所以,教师必须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更好地进行深度阅读,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之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首先让学生在课下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朗读,在大概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查阅课文中的生僻字,排除阅读障碍。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要让学生边阅读边做笔记,把自己不太理解或自己认为写的较好的地方标注出来,附上自己的感想。
此外,教师要适当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通过多种课外相关教学资料的补充,让学生从更多角度理解课文主旨,开拓学生的思维。
并且,在语文学习中,语感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把书读活。
为此,教师要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如课堂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找到合适的语感,明白文字排列组合过程中的美感。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课下自主阅读工作进行检测,要结合课文主旨,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一些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整篇课文的主旨大意,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勇敢打开思维,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发现“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考虑”,这样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好习惯。
阅读教学中的主题探究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主题探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主题探究方法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一、主题探究方法的定义主题探究方法是指通过对文本主题进行系统思考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探索文本背后的思想、观点和意义。
它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增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二、主题探究方法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主题探究方法要求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主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发现其中的趣味和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题探究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主题探究方法的运用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发学生关注的话题引入主题,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 阅读与讨论:学生进行阅读后,可以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个人对主题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阐述观点,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3. 文本分析: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挖掘文本背后的主旨、观点和思想。
可以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重复表达、修辞手法等,以揭示主题的深层含义。
4. 拓展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阅读相关材料,扩大对主题的了解。
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文章等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学习。
5. 总结与分享:学生通过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展示、写小结或进行互评,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归纳能力。
四、主题探究方法的案例应用以《红楼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主题探究方法深入理解小说背后的主题和思想。
学生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社会背景等,通过思考和探索揭示《红楼梦》所要表达的主题,如爱情、人生观、阶级观念等。
如何通过阅读拓展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言科学探究是中学生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阅读则是拓展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帮助中学生通过阅读拓展科学探究能力。
方法一:选择适合的科学读物为了拓展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科学读物。
这些读物可以是科普书籍、科学杂志、科学论文等。
要确保读物内容丰富、深入,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与中学生的学科课程有关。
方法二:提供合适的阅读指导阅读科学读物并不仅仅是读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推理过程。
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阅读科学读物,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
例如,解释文章中的专业词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探究。
方法三:组织科学讨论会组织科学讨论会是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篇科学文章,并组织小组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提出问题、互相解答疑惑,从而深入思考、扩展知识。
方法四:进行实践探究阅读科学材料只是培养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读材料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从而深入探究科学原理。
这种实践探究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结论通过阅读科学读物,中学生不仅可以拓展科学探究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指导,并配合科学讨论会和实践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这样,中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Smith, J. (2019).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in Developing Science Inquiry Skills. Science Education Review, 25(3), 46-54.2.Johnson, L. (2020). Enhancing Science Inquiry Skills Through Reading.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40(2), 78-85.。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作者:崔莹来源:《新课程·小学》2011年第10期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呼唤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包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中间起决定因素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自问自答,鼓励学法创新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通过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去解决。
这样,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会更浓了。
2.边读边想,鼓励质疑创新在尝试性阅读中,还要因疑而异,鼓励学生敢想敢问。
不管问题质量高低,教师都要及时给以肯定。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了学生敢探、乐问的求知欲。
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换位思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同一个问题,可以变换不同角度、不同角色去思考,从而丰富思维的方式,以求殊途同归。
首先,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来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
其次,要训练学生变换角色来思考问题,使思维准确丰富。
2.多元思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在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做几个假设,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更深入。
这样,不但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有创造性。
三、赏析性阅读,拓宽学生的创新领域1.精读深思,体味创新的喜悦(1)赏析性理解,如“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为什么?”(2)赏析性朗读,“你能把你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3)赏析性绘画,如“你愿意为课文配一幅优美的图画吗?”(4)赏析性表演,如“你能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一个小剧来表演吗?”(5)赏析性作文,“你也来当一名小作家,为课文续编一个小故事,好吗?”在赏析性阅读的训练中,学生有浓厚的创新兴趣,思维主动灵活,并在创新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新的欲望也就更强烈了。
探究方法优化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发布时间:2023-01-15T09:19:16.865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18期作者:黄咏琦[导读] 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咏琦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福建泉州 362011摘要: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学生的理解力和阅读能力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充实教学内容,以达到引导阅读和表达,组织能力的目的。
然而,在小学阶段,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基础,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文章就小学中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要让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引言: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学生在中年级阶段,逐步掌握了较好的阅读技能和知识,有助于他们在较高阶段的语言学习。
从目前的阅读教学模式来看,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进行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一、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重视度不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阅读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师对阅读的关注不够,导致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不重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阅读教学变得更加困难。
目前,我国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偏差,认为小学语文的学习就是以学习语言为中心,以教科书和识字为主,但对阅读却很少关注,往往是一笔带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书。
如何在探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生理和后天环境(包括教育)作用下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
特征和行为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还指“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开发
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
”所谓探究性阅读,本人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
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文本,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文本阅
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探
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一种探索历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个性不同、潜能不同、体验不同的学生,促使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通过探究性阅读来提高自己的
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发展。
那么,如何在探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独特个性
探究必须先形成问题情境。
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激励者,应该在
引导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
通常,探究性阅读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应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
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社会生活来创设,这种情境必须是一种开放性的、富有新意的、比较复杂
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的再创造。
如一位教师在教《黄河是怎样
变化的》一文,教师先播放两段录像:一是黄河源头清流潺潺,水草丰美,一个个青翠的湖
泊镶嵌在绿草地中。
二是黄河的中下游,浊浪翻滚,不断从黄土高坡倾泻而下,两岸土地荒芜,黄土裸露。
面对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真实情境,教师问:“看到这些,你们想问些什么?”
于是学生便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争先恐后地提出一系列问题,如:“黄河水是怎么由清澈变得又黄又浑的?它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以后会怎样?”等等问题。
正由于教师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围绕主题提出了各种各样、具有个性的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个性化问题,教师因势利导地激励学生去探究,在这提问、探究、
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获得个性的发展呢?
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文体,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探究的情境,如教学《郑
成功》《嫦娥奔月》等历史、神话故事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像说书人那样说一段
精彩的故事;教学《吊灯和鲨鱼》《蝙蝠和雷达》等知识性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扮演科学家,在角色体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像科学家那样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对那些说理性很强的
文章,则可以模拟电视节目中正方、反方辩论的场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如何根据课
文的内容设计正、反各方辩论的话题和辩词进行争辩。
在这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中,抓住
课题质疑、自由阅读,寻疑释疑等是最常见的方法,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二、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平等对话,发展学生的个性
1、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带
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性的自主学习,它使学生能真正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人。
教学中,
当学生在探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探究的过程也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也
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
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
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在提出、筛选、确定问题后,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独
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地思考、感悟,尽量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尽量让学生自我
总结、归纳,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发现的乐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实
践性,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的效果。
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我让学生先据题质疑:
鼎湖山在哪里?为什么说是“听泉”而不是“看泉”?这泉有什么特别之处?然后我引导学生讨
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提出了好多学习方式:有的说阅读课本,有的说可以查阅课外资料,有的说上网、看影
视等方法。
而在阅读课本的方法上,学生又提出可以采用边读边想边画,抓重点段(第4自
然段)品读,图文组合,配以音乐,欣赏性读等。
个人能理解、感悟的内容,就采取个人自
主阅读的方式;如果凭个人阅读还不能充分地理解、感悟,那么,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可
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反复思考,
提炼他人的精华,增补自己的独特感悟。
这种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采用合作探究,
进行思维碰撞,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个
性化发展。
2、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独立感悟,让学生在课堂中平等对话,从而发展
学生的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说明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物形象有
不同的感受。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语文课正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驭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独立
探究课文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必然会各不相同,带有浓重的个性化的倾向。
每个学生对同一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在同一老师的指导下,即使是同一课
文内容,都会有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情境,对同一内容的感悟也出现
差异性。
这种在研读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立性感悟,是正常的、合理的、可喜的,教师应该尊
重学生的这些感悟,并大大加以鼓励、激赏,因为它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
估的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这些声音,处于平等的地位,让这些学生,在平等中
对话、交流、碰撞,要允许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允
许学生自由表达,甚至允许学生出错。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教师
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研读、去感悟,去选择自己的个性化
的表达、交流的方式。
三、拓展延伸,利用课外资源进行阅读探究,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学习树立大语文观,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
开展各类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课文教完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
问题走出课堂,去进一步查找资料,去调查访问,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的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需要。
如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之后,就曾经让学生去收集、交流
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去研读、去体会、去交流;教学《新型玻璃》后,我引导学生开了个“新型玻璃”信息发布会,让学生分别扮演导购员和采购员,进行了自
主实践与交流;教学《三亚落日》后,我又让学生编写导游词,扮演导游向游人介绍了三亚
落日的美景。
针对当前“非典”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情况,我引导学生编写了预防“非典”
的宣传标语,宣传歌谣、专题报刊向同学、家长进行宣传;甚至在学习《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选择环保小课题去查找资料、访问专家、
考察研究,撰写了环保小论文、建议书,将阅读探究活动社会化、生活化、时代化。
在这些
综合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为自由的、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