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第1节 杠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1节杠杆
责任学校责任人课型新授课课时 2
教材分析杠杆的知识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但是要注意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好分寸,因为这个实验和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本节书的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准确的画出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是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认识杠杆(定义、五要素)能识别杠杆。
2.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
计算。
4.知道杠杆的种类及其应用,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过程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构造。(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
态度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概括能
教学重点
重点是了解杠杆构造(五要素);动力臂、阻力臂的作法,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
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教学难点难点1:画力臂;难点2:实验方案的设计。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对难点1的解决办法:(1)要强调力臂是“点到线的距离”,并与几何中“画垂线” 的方法对比进行学科知识渗透;(2)教师作“画力臂”示范;
《第1节杠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经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会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4.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杠杆的平衡条件与杠杆的分类。
教学难点
画出实际问题中的杠杆的力臂。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一、导入新课
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显示了科学家基于科学理论的宏大气魄,也使我们接触到杠杆这个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1节杠杆》。(板书课题)
二、自学互研
(一)杠杆
自主阅读教材P76~7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什么是杠杆?
答: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__O__。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__F1__。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__F2__。
(4)动力臂:从__支点到动力作用线__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__支点到阻力作用线__的距离l2。
3.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护城河上安装的吊桥就是一个杠杆,如图所示,它的支点是__B__点,动力作用点是__A__点,阻力是__吊桥的重力__。
4.如图甲所示的钢丝钳,其中A为剪钢丝处,B为手的用力点,O为转动轴(支点);图乙为单侧钳柄及相连部分示意图。请在图乙中画出剪钢丝时的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人教版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
课 教 学
一、认识杠杆
1、搬动大石块的棒和称象的杆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简单机械中一种——杠杆。那到底什么是杠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这几种用具,认真观察他们在工作
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展示PPT 课件中的动态图)
2、所以我们就把这种,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做杠杆。(板书) 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杠杆呢?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从家里把你认为是杠杆的工具带来。现在同学们举起你们带来的工具,展示给其他同学。哪一位同学愿意分享下?并说出你判断它是杠杆的依据。(选2到3位同学分享)
二、杠杆的五要素
正确使用杠杆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
捷,所以我们要了解杠杆的五要素,他们决定
了使用杠杆的作用效果。 (一)、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 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 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1、学案上有两种撬石头的方法,现在由小组
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出这两方法使用杠杆时,
支点在哪?在哪里受到动力和阻力?并画出的示意图。
小结:
(1)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到的力,所
以: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必须画在
杠杆上!
(2)动力、阻力的方向:根据动力和阻
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反(顺、逆时针)的来判断。 2、通过刚刚的学习哪位同学来演示下你带来
的杠杆应该如何用,并指出这个杠杆在哪里受动力和阻力?支点又哪里? (三) 动力臂(L 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回答(通过提示,
回答出:谁在转动?为
什么转动?怎样转
动?) 学生举起带来的工具,
《杠杆》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春寒料峭,却阻挡不住我们业务学习的热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大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讲的是新人教版初二物理课本第十二章内容,教材第七章第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杠杆平衡条件是贯穿于全章的主线,起到统领全章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感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和杠杆的一些应用。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本节内容编者意图是体现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体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
有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图文并茂,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下《11.2杠杆》教学案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
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学生称不等
量的水果。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因为要使杠
杆达到平衡,如果
杆秤不平衡了,就
无法称出水果的
多少,且要根据水
果的多少来移动
秤砣或更换秤钮。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与水果及秤
砣重量,还有他们
与杠杆提手之间
的距离有关。
二、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探究杠杆的
平衡条件。
探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讨论实验步骤。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记录的是杠杆上的格数,如果不在水平位置平衡,那么臂长就不等于格数×格长了。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
《12.1杠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通过探究,知道省力、费力、等臂等不同类型的杠杆及其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杠杆的归纳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2.理解杠杆的分类.
难点:1.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2.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希腊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的平衡原理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一封信,把他这一重要发现报告给叙拉古国王希伦.他在信中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杠杆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句话包含着怎样的道理呢?生活中又有哪些类型的杠杆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杠杆的相关知识.(二)新课讲授:
(一)杠杆
1.认识杠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使用过下列机械吗?回忆一下使用过程.
(1)剪刀、杆秤等发生了怎样的运动?
(2)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
(3)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在使用时这些机械都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都受到一个使其转动的力和一个阻碍它转动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念.
根据杠杆的共同特点,请学生尝试归纳杠杆的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教师强调:(1)“硬棒”的含义是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或基本不发生形变;
(2)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两个条件:①要有力的作用;②能绕某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杠杆。
2. 知道杠杆的三点、两力、两臂。
3. 理解力臂概念并能正确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4.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多媒体、铁架台、杠杆、钩码、指甲刀、剪子、扳手、钳子、羊角锤、订书机、酒起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瓶饮料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打开瓶盖。先让学生直接用手
开,产生困难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解决途径,再提供起子。指出起子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一种。
二、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实验桌子上的杠杆,小组讨论杠杆有什么特点。并找同学归纳总结杠杆的定义,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想一下日常生活中用到那些杠杆,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学生自学从课本中找出杠杆的5要素,教师找学生回答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讲解杠杆中的三点、两力、两臂。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力臂一定在杠杆上吗?什么情况下力臂在杠杆上?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在实际的测量中,你认为甲图和乙图哪一个更容易测出力臂?
第1节杠杆
第1课时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生活中的杠杆、认识杠杆五要素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而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物理兴趣,形成探究思维,有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杠杆平衡条件。
2.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教具准备
羊角锤、铁架台、钩码、细绳、等分刻度的匀质木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利用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我国古代利用桔槔在井上汲水;在现代建筑工地上,人们利用挖土机、起重机、吊车、钳子等工具进行劳动。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通过这些实例,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杠杆
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
1.硬;2.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演示:用长木板绕固定点转动撬一重物。
说明物体只要是硬的就行,跟形状无关。同时边说边板书课题。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那么要产生同样的效果,施加力的大小、方向是否一样呢?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杠杆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如果有一天,你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想跟你一起跷跷板,但他的体重比你的体重小得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他能够和你一起玩跷跷板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76页至第79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杠杆
仔细观察如下所示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师点拨】(1)如图所示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__力的作用__下能绕着固定点__转动__,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为了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对照图来熟悉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图中的__O__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F__;有时也用符号F1(或F动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G__;有时也用符号F2(或F阻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1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动表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2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阻表示。
(3)通常我们把杠杆的__支点__、__动力__、__阻力__、__动力臂__和__阻力臂__称作为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
【学生思考讨论】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教师点拨】(1)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如右图所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第一课
时)优质教案
第一节杠杆(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平衡。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部分,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
二、什么是杠杆?
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
请学生归纳其相同点。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
要点:(1)硬棒
(2)绕着固定点转动
三、几个名词
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2、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3、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
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
2、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识别并画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并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基本结构及其平衡条件。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2.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基本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原理,从而总结出杠杆的五要素。
3. 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团队合作情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本章概述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
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
(1)“一点”即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
(2)“二力”即动力和阻力,它们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1”表示,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2”表示.
(3)“两力臂”即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臂即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阻力臂即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2”表示.
3.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
(1)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如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2)费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距离,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竿).
(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天平.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
二、滑轮
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
(1)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实质:等臂杠杆.
(3)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4)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
(1)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杠杆》说课教案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讲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八年级物理第12章第1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日常生活中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4:教具准备
演示用:启瓶器、没开启的汽水瓶、羊角锤、剪刀、教学课件
学生用: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共6组)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1、知识准备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已经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本节做好了铺垫。
2、学生现状
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杠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这一节是前面力的知识的延伸,又是后面滑轮和机械效率的准备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是对杠杆第一部分杠杆的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及力臂作图进行讲解。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
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物理知识,并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②了解杠杆的相关概念,并力臂的理解及作图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教师利用实例的引导,了解杠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观察
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建立物理模型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②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知道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五要素
②杠杆的示意图
难点:①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
②理解力臂的概念并作图
二、说学情
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杠杆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发展抽象思维,借助试验和画图加强直观性和形象
化。
具备了初步归纳总结的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的应用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