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4
画里阴晴教案(定稿)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画里阴晴》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和人们生活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一幅山水画的不同天气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变化,以及人们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心情。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理解、课文翻译、思考题解答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化,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难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引入课文《画里阴晴》的学习。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PPT展示、例句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字词。
4. 句子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句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课文翻译: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意思。
6. 思考题解答:教师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解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句子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课文《画里阴晴》生字词:山水、晴天、阴天、雨天、雪天句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述自然景象的短文。
答案:略2. 作业题目: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等。
《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 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学方法】1. 目标教学法2.体验感悟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作品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
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一一一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
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
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
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
”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
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三、朗读课文,欣赏油画1.集体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语言美2.欣赏东西方的油画四、分析第一二段1. 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画里阴晴教案画里阴晴教案4篇画里阴晴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3、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4、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1、作者的艺术观点;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中心。
教学建议: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
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赏析课文:1、细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2、朗读课文第二段:(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画里阴晴》。
本篇文章是一篇描绘四季变化的散文,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静谧,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变化。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美好。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生机盎然、热情洋溢、丰收、静谧”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如“生机盎然、热情洋溢、丰收、静谧”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讲解句子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如“请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四季变化大自然的美妙春天生机盎然夏天热情洋溢秋天丰收冬天静谧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
答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一片翠绿;花儿含苞待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它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画里阴晴》教案5《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学方法】1.活动法。
2.体验感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画作导入出示中西方画作(《蒙娜丽莎》、吴冠中的《舞》)同学们区分感受中西方画风。
出示画作,目的有二: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感受中西方截然的画风,为理解本文观点作直观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里阴晴》,来共同聆听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
课文理论性较强,通过欣赏flash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信息,接受艺术之美。
本文选自《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
作者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
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二、课文朗读 flash作品欣赏。
三、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及阐明的观点。
此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在观点的把握,教师应适当点引。
1.结构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画里阴晴》这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2. 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探讨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引入,向学生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分析并描述画里的情感。
第二章:绘画基础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色彩和构图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分组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画一幅简单的画作,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方法。
第三章:情感与绘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分组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画一幅自己心情的画作。
第四章: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介绍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1. 讲解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1. 学生回家后,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绘画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如光影、色彩、构图等。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二、教学内容:1. 绘画基本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欣赏并分析一些经典绘画作品。
3. 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2. 收集一些经典绘画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3. 准备一些相关理论资料,用于讲解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4. 欣赏: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幅绘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绘画作品,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展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 邀请一些专业画家或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3.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绘画展览或博物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光影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绘画中的光影运用技巧。
2.自然景物的观察和表现。
3.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的光影是如何运用的?它们给画面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2.知识讲解(1)光影的概念和作用光影是绘画中的重要元素,它能够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
通过光影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2)光影的运用技巧光影的运用技巧主要包括明暗对比、光影投射、反光和折射等。
明暗对比是通过对比明暗部分,使画面更加立体;光影投射是通过光线投射产生的阴影,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反光和折射是通过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使画面更加丰富。
3.实践操作(1)观察自然景物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进行自然景物的观察,引导学生注意光影的变化和运用。
(2)绘画实践学生根据观察到的自然景物,运用光影的运用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4.作品展示和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光影运用、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影运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践操作的表现,以及学生在作品展示和评价中的表现。
2.结果评价: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从光影运用、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光影的运用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绘画实践,使学生对光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 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3. 模仿创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画里阴晴》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画里阴晴》的背景资料、相关诗歌作品。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课文朗读光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画里阴晴》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练习:让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6. 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画里阴晴》。
2. 分析诗歌《画里阴晴》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选取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模仿诗歌《画里阴晴》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
画里阴晴教案[终稿]《画里阴晴》教案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作品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哪些著名的画家~他们有哪些传世名画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清〃郎世宁《百骏图》近现代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齐白石《群虾图》张大千《人物》潘天寿《达摩》徐悲鸿《奔马》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来去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留学~他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中国画家。
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里阴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水”、“晴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3. 品词析句:(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忧伤等。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
(2)教师选取学生作文样本,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模仿创作,关注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绘画中阴晴之美的论述,掌握相关的艺术鉴赏知识。
111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技巧。
112 学生能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短的艺术评论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121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13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画中阴晴美的独特见解,掌握文中的艺术观点和表达方式。
211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中的艺术理念与实际的绘画欣赏相结合,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21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3 欣赏法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画中的阴晴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读写结合法通过模仿写作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评论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展示几幅具有阴晴不同效果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4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43 字词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韵味”“浓酣”“渗化”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4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采用问题引导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运用想象描写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 想象描写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画作,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想象描写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 实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纸质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里的阴晴变化,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画里的阴晴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活动:运用想象描写法,让学生描绘一幅画里的阴晴变化。
七、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体会画里的阴晴之美。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分析其阴晴变化,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画里阴晴》。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画里阴晴》。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尝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的画作。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画作中的阴晴变化。
1.2 教学内容介绍什么是阴晴变化的画作。
展示不同画家的作品,让学生分析其阴晴变化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观察展示的画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其阴晴变化。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感受。
1.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家的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二章:阴晴变化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对画作细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阴晴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分析一些经典画作中的阴晴变化。
2.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经典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的表现形式。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2.4 教学资源展示经典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三章:阴晴变化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响画作阴晴变化的各种因素。
培养学生对画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影响画作阴晴变化的各种因素,如光线、色彩、构图等。
分析一些画作背景和文化背景对阴晴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的影响因素。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3.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四章: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对画作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阴晴变化在画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如表达情感、营造氛围等。
分析一些画作中阴晴变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画作,并分析其阴晴变化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4.4 教学资源展示不同画作。
学生绘画材料。
第五章:实践与创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创作,运用所学的阴晴变化知识。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教案教案标题:画里阴晴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描述天气状况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绘画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天气谈话: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天气谈话,引导他们回忆和描述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感受和活动。
2. 观察天气: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窗外的天气状况,并鼓励他们描述所见。
主体活动:3. 天气词汇学习:向学生介绍一些描述天气状况的常用词汇,如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
通过图片、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4. 天气表达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表达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天气状况,用英语描述并展示给全班。
5. 天气绘画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天气状况,用绘画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图案和材料来描绘天气状况。
学生可以在纸上绘画,或者使用绘画软件进行数字绘画。
6. 分享与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邀请他们描述自己所描绘的天气状况。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总结活动:7. 总结讨论: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天气词汇和表达方式,让他们分享在绘画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8. 天气记录:鼓励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可以使用简单的天气日记或记录表格。
拓展活动:9. 天气预报: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的角色,利用学习到的天气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天气预报的练习。
10. 天气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天气对话练习,模拟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日常交流场景。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天气表达练习和绘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展示的绘画作品和描述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3. 学生记录的天气日记或记录表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里阴晴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画里阴晴的绘制方法;3.能够运用画里阴晴的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二、教学重点1.画里阴晴的概念和特点;2.画里阴晴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画里阴晴的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四、教学过程1. 画里阴晴的概念和特点画里阴晴是中国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通过对画面中的明暗、色彩、线条等进行处理,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明暗分明、层次分明、虚实相生的效果。
画里阴晴的特点是:明暗分明、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意境深远、富有变化。
2. 画里阴晴的绘制方法画里阴晴的绘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图画里阴晴的构图要求画面的明暗分布合理,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平衡和局部对比。
在构图时,可以运用一些构图技巧,如对称、重心、透视等。
(2)线条画里阴晴的线条要求简练、流畅、有节奏感。
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都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处理。
(3)色彩画里阴晴的色彩要求明快、清新、富有变化。
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色彩效果。
(4)明暗画里阴晴的明暗要求分明、层次分明、虚实相生。
要注意明暗的对比和过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和空间感。
3. 运用画里阴晴的技巧进行绘画创作在进行画里阴晴的绘画创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题材画里阴晴适用于各种题材,但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选择。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明暗分明、层次分明、虚实相生的题材,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2)运用画里阴晴的技巧在绘画创作中,要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画里阴晴的技巧,如构图、线条、色彩、明暗等。
要注意技巧的运用要符合画面的需要,不能为了技巧而技巧。
(3)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画里阴晴不仅要求技巧的运用,还要注重意境和情感表达。
要通过画面的明暗、色彩、线条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和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来掌握画里阴晴的技巧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
-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画面氛围。
- 学生能够培养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画里阴晴”这一主题,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体验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学习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画面氛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阴晴天气。
- 创作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画面。
2.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 如何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讲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介绍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的概念。
- 分享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色彩和构图特点。
3. 实践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天气进行创作,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4. 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 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观察和创意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发现更多美好的画面。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绘画技巧等。
- 关注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2. 结果性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表现出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画里阴晴》教案一、导入新课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介绍作者、作品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哪些著名的画家,他们有哪些传世名画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唐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清·郎世宁《百骏图》近现代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齐白石《群虾图》张大千《人物》潘天寿《达摩》徐悲鸿《奔马》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来去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留学,他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中国画家。
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代表作品:《长江山峡》《鲁迅的故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3.文题以“画里阴晴”为题,面对“阴雨”,有的人感到遗憾和无奈,而有的人却感到韵味无穷。
同样是风景画,西洋风景画崇尚阳光,对“晴”过分追求;而作者却更推崇“阴”的朦胧,更偏爱风雨归舟的朦胧美。
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
同时,这样的文题又突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四、分析课文:1、分析第一二段(1)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明确:“雨洗过。
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起话题。
(2)这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明确:湿。
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
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
(3)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这“湿”带给人的这种美的享受呢?明确:不是。
主人就因为下雨而感到遗憾。
所以雨景在普通人的眼里和画家的眼里是不同的。
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4)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这句话采用了衬托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好怡人。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衬托中的反面衬托也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以客体衬主体,这两种修辞容易相混。
我们辨析这两种修辞时,应抓住它们的特点。
对比的特点是“比”,使两种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更加分明,清楚。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将“战士”和“苍蝇”加以对比,使“战士”更加高大,可敬。
“苍蝇”更加显得鄙夷,可憎。
而衬托的特点是“衬”,以客体衬主体,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
例句中就是以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来反面衬托雨后大自然带给人的清爽宜人的感觉。
(5)作者这种对湿景的感受是不是他自己所独有的呢?明确:不是。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而且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
苏轼的〈〈饮湖上。
雨后初晴〉〉中也有对湿景的描写“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就是以湿、淡为特点。
在这一点上和作者的审美观是一致的。
2、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湿”改变了哪些色调?给画家怎样的感受?明确: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
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因为雨,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大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
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
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
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雨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昨夜雨疏风骤[zhòu],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四、分析第三段1. 课文中提到了几种绘画技法。
明确:(1)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动物画等之分。
在技法上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各有特色。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
与诗词、款赋、书法篆[zhuàn]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中国画主要包括两种画法:水彩画、水墨画。
水彩画:用水彩绘成的画。
水彩是用水调和后使用的绘画颜料。
水墨画:指纯用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2)油画:是西方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采用油画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绘制作品。
油画强调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创造,油画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颜料、画笔、画布、画刀、上光油、画框等。
(介绍印象派大师作品)2. 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
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3. 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就是画中国的水墨画,而不画西洋的水彩画呢?明确:什么是水墨画?详见注解。
什么是水彩画?详见注解。
作者早年是留学于法国既画过水彩画也画过水墨画。
在实际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就是既不盲目追随西方画法,有不局限与传统的技法,是二者之间的变种。
这是作者自己的创新。
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五、分析第四段1. 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五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阅读第五段找出这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
明确:数十年来。
都不很合用。
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
这是文章的中心。
2. 作者在这段中用了一句古语来说明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容中西画法,创造出新的画法。
是哪一句?明确:“人们喜欢晴天。
可以兼得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
可以两者兼得。
3. 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明确:暗引和比喻。
鱼和熊掌出自〈〈孟子。
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
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成语“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所以,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鱼和熊掌应该说还是可以兼得的。
4. 最后一句话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明确:不是。
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
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
六、小结中心论点是艺术贵在创新。
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明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了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生活中每次表明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他的创新体现在,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七、写作特点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仅从中外画家对“阴”和“睛”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从选材上深得散文小中见大的“三味”。
结构上则娓娓道来,收水到渠成之效。
语言上力求平实通俗,少用绘画术语;却又不失鲜明和生动。
如第1自然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寥寥几笔,意境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