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生岗前培训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
4中 2017年 第11期(总第565期)
【职业教育】 Occupation Education
随着铁路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职生步入铁路关键岗位,以沈阳铁路局为例,每年接收高职生2 000人左右,但这些高职生对将要从事的岗位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或课堂上一知半解的讲解中,实作技能匮乏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投入使用,铁路各系统工种跨度大、要求严、标准高。
面对铁路企业岗位需求,如何推进高职生岗前培训改革,切实提高高职生实作技能水平,更好更快适应铁路岗位需求,已成为高职院校、铁路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生个人素养现状
高职生为同龄人中学习成绩偏低,或因各种原因急于就业,毕业时年龄偏小,生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进入高职院校多数是家长安排,没有个人的理想和人生发展规划,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纪律观念相对淡薄
多数高职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加上当前社会观念、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泛滥,导致多数高职生不愿意接受纪律约束,动辄以各种理由请假、迟到、早退。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多数高职生认为进高职院校学习只是就业前的一个过程,心里不知道所学专业知识能不能用得上、能用多少,导致学习没目标、无兴趣。
3.职业规划较模糊
多数高职生对铁路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作业程序、职业发展等都不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还有的高职生认为进入铁路工作也就是当工人,领导让怎么干就怎么干,自己没有职业规划。
4.技能学习有难度
大部分高职生缺乏对铁路各个工种岗位作业的真正认识,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设备更新落后,有的高职院校模拟、仿真设备严重不足,高职生在校期间缺少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学习兴趣受到制约。
二、高职生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处于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期,加之企业结构性改革,缺少高职生毕业就业的规律性渠道,致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组织、专业定向不能处于稳定状态,专业学历教育向职业技能素养教育的转变不容易定型,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企业岗位需求的问题。
1.高职学历教育与现场岗位需求不适应
(1)专业学历教育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大纲内容,大纲要求的内容专业理论性太强,高职生本身对专业缺乏感性认识,相当一部分学员感觉不好理解或不能理解。
(2)由于没有优化教学内容,没有针对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投入使用提高专业学历教育教学的超前性、实用性。
(3)有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机、车、工、电、辆、供电没有明确专业分工,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学的都是皮毛。
2.培训模式、手段、设施和现场岗位需求不适应
(1)培训模式相对单调。
在教学过程中多是以沉闷单调的课堂传授为主,“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重考试成绩,缺乏态度、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结合。
(2)培训手段相对落后。
现代化培训手段运用率不高,现场作业视频导入、三维立体、VR等技术在培训中应用普及率低。
(3)培训设施相对老化。
多数高职院校现有实作模拟演练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与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快速发展对教育培训的需求相差较远。
3.师资资质、教材建设与现场岗位需求不适应
(1)高职院校教师多为正规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现场工作经历经验,他们在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与高职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或应急处置不相匹配,跟不上设备、规章变化,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作技能经常出现与现场实际不一致现象。
(2)教材建设滞后,没有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基础课教材知识点陈旧,缺乏实用性、时效性。
专业课教材没有把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和应急处理等纳入教学内容,培训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教材落后于铁路现场发展的现象。
三、加强高职生岗前培训的对策建议
沈阳铁路局与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等相关的高职院校共同认识到这个问题,研究确立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给高职院校为铁路局定向培养技能职工确定了专业发展方向,为铁路企业接收后的岗前培训打下了基础。
“2+0.5+0.5”的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高职院校第五学期有目的性的安排教学内容,第六学期的实习由铁路企业前期介入,按岗前培训组织实践性教学和专业化技能培训,实现“双赢”和高职生与铁路岗位“零距离”对接。
关于高职生岗前培训的思考
曹东升
(沈阳铁路局沈阳职工培训基地,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本文论述了高职生岗前培训的必要性,分析了高职生职业教育现状,探讨了岗前培训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指出要以转变培训理念为前提,以合理安排培训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作技能培训主要模式,切实提高高职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职生;岗前培训;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7)11-0186-02
收稿日期:2017-04-01
作者简介:曹东升(1964-),男,满族,辽宁丹东人,本科,中级工程师,企业培训师。
研究方向:铁路企业职工岗位培训、职业教育。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186
4中 2017年 第11期(总第565期)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
187Occupation Education 【职业教育】
1.树立“课堂与现场互动、教案与案例互补、演练与实战对接”的培训模式
高职生岗前培训以理论基础培训为支撑,以提升实作技能为核心,以满足现场需求为重点,适应现场实际、站段所需、学员短板,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以岗位需求为切入点,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干什么、练什么”,对培训目标、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作出具体的规定。
(1)培训项目要“细”。
基于培训项目管理完善,根据现场所需、高职生所缺进行培训项目设计,创建培训模块及学习清单,使高职生清楚参加岗前培训应在哪些方面提升,有目的地主动自觉学习。
(2)培训内容要“实”。
按照理论到规章条款、实作到技能项目、对象到具体工种、师资到关键细节和责任到主体个体的原则,建立培训工作过程模型,少培训理论、多培训实作,少培训原理、多培训应用,少培训分析、多培训处理,做到岗位作业流程标准化,每个程序既要融会贯通,又要突出重点环节。
(3)培训设置要“活”。
基于数字校园网、教学互动平台、职教平台、教学软件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为高职生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过程学习条件及学习环境。
实行基本规章自学、网上闯关自检、重点课堂讲解、技能逐人模拟实训和重点难点课后答疑等方法进行培训教学。
2.组建高质量的师资团队
(1)建立培训师资库。
建立涵盖车、机、工、电、辆和供电系统各专业的培训师资骨干库,通过定期举办集中培训或送培、聘请行业专家讲课等形式,拓展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培训教学创新能力。
(2)建立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各个铁路局与高职院校加强合作,院校根据培训需要聘请铁路各系统一线及管理岗位技术、管理精英为兼职教师,聘请路局各部门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为特聘教师,形成校企结合、
专业设置与专业发展互促、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互补。
3.加快专业培训教材编写和课件开发
(1)编写实用教材。
组织现场专业技术人才及校企任课教师成立开发团队,根据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规章、事故案例以及铁路快速发展带来培训需求的变化,认真界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课程,开发修改补充和完善教材体系,使培训教材更具有超前性、适用性、实效性。
(2)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为实现远程网络培训需要,路局、高职院校联合开发大型网络版综合实训课件;路局层做好岗位作业指导书修改和系列课件开发;高职院校和培训基地要结合岗位资格性、适应性培训需要,组织开发“看的懂、愿意学”、贴近现场实际的声像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达到真实、直观、形象、实用的效果。
4.健全培训管理体系
建立多层面、交叉式、立体化的管理架构,高职院校、路局培训基地、站段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分工负责,突出课堂教学、模拟演练、现场实践、课外活动等四个关键环节的卡控,保证培训无缝衔接,接续顺畅。
四、结语
高职生岗前培训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高职院校、铁路企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针对高职生岗前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手段,切实将高职生岗前培训做实、做强、做到位,确保高职生岗前培训后与现场岗位理论、技能需求“零对接”。
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源源不断地为铁路企业安全运输生产和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陈丽敏)
(上接第176页)
学生离不开手机,我们可以慢慢建立无手机化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从而可以让学生好好学习。
(4)慢慢缩减上课学生数量,采取小班教学。
上课人数过多,老师顾及不过来,容易造成学生懈怠,人少时可以方便任课老师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胡乱看几眼书,采取作弊手段应对考试,甚至某些科目会泄题,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寄希望于一些旁门左道,不注重学习。
三、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寓文化是校园活动的一种新兴文化,是以公寓园区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宗旨的文化,其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
积极、健康、和谐的公寓文化对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公寓文化主要存在下面三个问题:
(1)宿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服务育人的意识有待加强;(2)缺乏标准的制度;
(3)学生住宿条件要改进,后勤等相关部门分工过细,相互协作有待加强。
四、加强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1)学校各部门分工明确,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使宿舍管理员在工作中有动力,形成良性竞争,从根本上提升宿管人员的服务与管理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的内涵建设。
(2)学校后勤部门应对学生公寓文化制定一个最基本的
标准,可由学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来制定,加强后勤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宿舍文化的建设当中。
这个活动不要依靠辅导员,全凭学生的自觉意识,这样也形成了宿管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从而也树立了值班员的管理形象,让学生对他们更加尊重。
(3)改进学校的控电装置,安装配套设施,如在梳妆室配置电吹风,学校之前没收的可以用上,既节约成本又避免物资浪费。
五、结语
学风建设和公寓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旋律。
学风建设和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风建设和公寓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辅导员的主导作用。
一个学校学风和公寓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
建设良好的学风和公寓文化,对于各方面的工作有着促进作用。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如果能够探索出合适的管理方法,不仅帮助了学生,也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陈玉栋.讨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征[J].高教探索,2014(4).
[2]孙鹏燕,张永宁,戴永胜.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探讨[J].青少年研究,2004(2).
[3]陈加辉,张安涛.提高思想教育针对性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J].青少年研究,2006(3).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