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20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它着重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期望与实现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学科覆盖了从孕期到儿童7岁之间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涉及儿童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发展等领域。
本文以“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为标题,首先简要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念,然后着重介绍其基本理论问题,最后总结出它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孕期至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既包括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如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和认知发展,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有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支持机制。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到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也展开了对婴幼儿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实证研究和支持性措施的分析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也有其基本理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心理理论。
生物心理学家将婴儿期心理发展归因于有一定规律的生物因素,他们认为,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是有着两个重要特点的:一是有规律的,即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二是有关联的,即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与儿童期心理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另外,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学家也有一系列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包括Piagetstages特征性发展理论,默特罗生物机械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从上述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介绍可以看出,婴儿期心理发展是受到有一定规律的生物因素的影响的;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则与婴儿期心理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针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了特征性发展理论、生物机械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孕期至儿童七岁期间的心理发展的学科,它的关注点包括儿童语言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认知发展,还覆盖了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儿童心理健康的支持机制。
学前儿童心理学引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龄前儿童(3-6岁)心理发展及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行为、语言发展等方面。
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深入了解,有助于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成长。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以及实际应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等方面的自觉和无意识的进展。
这一时期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涉及儿童在思维、观察和理解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感知和思考来理解世界。
他们逐渐掌握量与数、形与颜色、大小和位置的概念。
在认知发展中,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涉及他们的情绪表达和处理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感受到不同的情绪,例如喜悦、愤怒、恐惧和悲伤。
他们逐渐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这对于儿童的社交和情感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社交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是指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合作和相互关系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与其他同龄人一起游戏和分享,在群体中学会合作和分享,同时也学会了与其他人建立友谊。
社交发展对于儿童的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指他们掌握语言的能力和语言的运用。
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并学会用语言来进行表达和交流。
语言发展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交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从传感觉阶段到符号运算阶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理解逐渐掌握了认知的能力,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本能冲突和内心冲突的影响。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学前心理学》的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第二节“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发展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心理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儿童成长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1)讲解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和特点。
(2)介绍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心理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例,讲解儿童认知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及教育启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2.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3. 心理发展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案例:小明,5岁,刚上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他总是喜欢一个人玩,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交往。
答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明可能处于自我中心阶段。
在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
教育建议如下:(1)教师应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引导小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培养其合作精神。
(2)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帮助小明认识到分享和合作的重要性。
(3)家长应多陪伴小明,鼓励他与同龄孩子交往,提高其社交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学前儿童是指年龄在3-6岁之间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处在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注意力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发展和成熟。
注意力是学习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过程,对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注意发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级注意、选择性注意和分配注意。
初级注意初级注意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最基本的感知过程,儿童会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但并不能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学前儿童能够在多个刺激中选择一个并对其进行注意力的集中,通常是在目标刺激和其他干扰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儿童能够更好的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标刺激上。
分配注意分配注意是指学前儿童需要同时注意到多个刺激,并对它们进行配合和处理。
这种类型的注意力需要较强的集中力和记忆力,是学习与生活中必须的注意力类型。
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影响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因素:生理因素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与生物学、大脑发育等生理因素密切相关,如锌元素的缺失、睡眠质量等。
环境因素学前儿童的环境对于他们的注意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生活的平静与有规律、噪音、生活经验等。
教育因素学前儿童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也是影响他们注意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提供富有刺激性、多样化的环境、营造安静、有序的学习氛围以及来自于师长方面的训练等都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水平。
注意力不足障碍学前儿童如果注意力过度或者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会被诊断出注意力不足障碍(ADHD)。
这种情况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旦该情况得到诊断,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协助医生进行治疗。
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一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发展,为他们提供富有刺激性的环境来促进他们的注意力发展。
如果发现儿童有注意力不足的现象,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建议。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 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完整版)第⼆章学前⼉童⼼理学基本理论第⼆章学前⼉童发展⼼理学基本理论1.知道学前⼉童⼼理发展的⼀般规律。
2.懂得学前⼉童⼼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掌握制约学前⼉童⼼理发展的因素。
4.了解学前⼉童发展⼼理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轩轩出⽣在⼀个知识分⼦家庭,爸爸是⼤学⾳乐教师,妈妈是某⾼级中学的舞蹈教师。
由于从⼩受到较好的薰陶,很⼩的时候就会弹琴、跳舞、画画、下棋,尤其是还能说⼀⼝流利的英语。
两岁的她就能背唐诗、数数。
上幼⼉园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且不断拿奖。
⼩⼩年纪的她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家都认为她是名副其实的“⼩神童”,长⼤以后⼀定会很有出息的。
然⽽,事情并不是⼤家所想的那样。
轩轩上⼤班时,情况开始发⽣了变化。
轩轩不再像⼩时候那么活泼了,她开始变得不喜欢表现⾃⼰,也不怎么听话了,说话、做事开始趋于我⾏我素。
更可怕的是,突然有⼀天,“⼩神童”看着妈妈⾯⽆表情地说了句:“活着真没有意思!”当时,妈妈吓坏了,年纪这么⼩的⼈⼉怎么会有这么种念头!曾经⼀度把孩⼦视为“天才”的妈妈⼀时难以接受:我的孩⼦怎么会变成这个样⼦?越来越退步的她就要升⼩学了,该怎么办呢?⾯对现在的轩轩,妈妈没了辙。
事后,幼⼉园⽼师了解到,轩轩原本出⽣在⼀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就在轩轩4岁时,轩爸轩妈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缝,夫妻俩动不动就把家⾥弄得⼈仰马翻。
这让夹在中间的轩轩既悲伤⼜⽆助。
后来,轩轩⼀直跟着妈妈⽣活。
由于妈妈⼯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去管教他,原本活泼好学的轩轩开始沉溺于⽹络游戏,对弹琴、跳舞、画画等爱好失去了兴趣,并且越来越不爱与⼈说话了,这与四岁前的她,判若两⼈。
轩轩的出⽣为她造就了⼀个良好的家庭背景,按常理,她应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结果为什么会让⼈感到如此⼼寒呢?上述案例涉及到的是学前⼉童⼼理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
那么,学前⼉童⼼理发展的⼀般规律是什么?制约学前⼉童⼼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国内外最具影响⼒的学前⼉童⼼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本章的学习将带我们⼀同进⼊并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
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
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
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1.知道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懂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掌握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4.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轩轩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大学音乐教师,妈妈是某高级中学的舞蹈教师。
由于从小受到较好的薰陶,很小的时候就会弹琴、跳舞、画画、下棋,尤其是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两岁的她就能背唐诗、数数。
上幼儿园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且不断拿奖。
小小年纪的她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大家都认为她是名副其实的“小神童”,长大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然而,事情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轩轩上大班时,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轩轩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活泼了,她开始变得不喜欢表现自己,也不怎么听话了,说话、做事开始趋于我行我素。
更可怕的是,突然有一天,“小神童”看着妈妈面无表情地说了句:“活着真没有意思!”当时,妈妈吓坏了,年纪这么小的人儿怎么会有这么种念头!曾经一度把孩子视为“天才”的妈妈一时难以接受:我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越来越退步的她就要升小学了,该怎么办呢?面对现在的轩轩,妈妈没了辙。
事后,幼儿园老师了解到,轩轩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可就在轩轩4岁时,轩爸轩妈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缝,夫妻俩动不动就把家里弄得人仰马翻。
这让夹在中间的轩轩既悲伤又无助。
后来,轩轩一直跟着妈妈生活。
由于妈妈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教他,原本活泼好学的轩轩开始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弹琴、跳舞、画画等爱好失去了兴趣,并且越来越不爱与人说话了,这与四岁前的她,判若两人。
轩轩的出生为她造就了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按常理,她应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结果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如此心寒呢?上述案例涉及到的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
那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本章的学习将带我们一同进入并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指从出生到入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我们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从而更自觉地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含义发展是儿童心理成长的核心体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学前儿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学前儿童的心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它不仅包括数量的变化,还包括质的变化;不仅包括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意志、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从总体方向上看是进步的、提高的,在心理过程或个性方面,都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变化。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一)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我们知道,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初生的时候并不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比如, 3—4岁的儿童头脑里还没有建立起数的概念,因此,对数的学习要借助于实物。
随着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数和实物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儿童对数和实物之间的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出现和个性特征形成的次序,都是从无到有,从不齐全到齐全,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才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4岁时开始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4—5岁时学会辨别近似色,5—6岁才能辨别混合色。
又如以儿童的哭闹的目的为例,最初儿童是为寻求生理上的满足或身体不舒服时而哭闹,随着经验的积累,当儿童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会用哭闹的方式对成人提出要求或表示抗议。
(二)从具体到抽象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单从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比如,他常常认为“儿子”总是小孩,当妈妈告诉他“爸爸是爷爷的儿子”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可思议:“这么大,还是儿子?”整个学前儿童的思维都处于具体阶段,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到学前末期才开始在他们身上萌芽发展。
(三)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最初常常没有目的,具有很大的无意性。
这种无意性表现于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活动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儿童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比如,大班儿童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特别是后来意志的逐渐形成,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或局限。
如,两三岁儿童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坚持性不强,自制力很差,主要是由于生理方面不成熟所致。
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增强,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四五岁儿童在有的活动中(如在做作业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在有的活动中(如自发游戏中)注意力集中,表现出个体的主动选择与调节。
到了五六岁时儿童个体心理活动主动地选择与调节能力大大增强。
如大班幼儿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能选择合适的时段和场合才表现出来。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很容易因情境的影响而改变。
比如,幼儿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会儿堆积木,一会儿开火车等等,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整体性,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性,从而有了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表现出对画画持久的兴趣。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相应环境的作用,因而更具有适应性、组织性、有效性和复杂性。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发展的连续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从根本而言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的先前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发展是先前发展的结果。
比如,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先是直觉动作思维,再是具体形象思维,然后是抽象逻辑思维。
这些思维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没有先前的发展,就没有后来的进步。
另一方面,高一级的心理发展水平包容着先前的心理发展水平。
如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后,并不就意味着具体思维的消失,在思维过程中具体思维照样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二)发展的阶段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又是由一个个具体发展阶段组成的。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胎儿期、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表现为不同的心理过程的质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的主导活动和不同的心理能力。
在具体行为上,又表现为不同的行为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是不可逾越或倒退的。
(三)发展的方向性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不可逆、不可逾越的,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譬如,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机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出现和发展最迟。
同样言语的学习,往往先掌握口头言语,然后掌握书面言语。
尽管学前儿童个体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差异,心理发展的速度也存在加速或延缓的问题,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不会改变。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是等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比如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是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
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前后变化一般就不那么明显了。
二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
比如,学前儿童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而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三是不同学前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比如,有的孩子刚刚1岁零2个月就会说话,有的孩子已经两岁了,还没有开口说过话。
比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直到3岁多才会说话。
(五)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尽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着颇为一致的规律,表现出共同性,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由于遗传素质、教育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发展又表现出相对特殊性,即个别差异。
例如,有的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强,有的学前儿童操作能力强,还有些学前儿童擅长与人交往等。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往往是以年龄为标志,年龄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特征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
通常所说的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包括学前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在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二)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3—4岁(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情绪性强,是整个学前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3—4岁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表现出很强的情绪色彩,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
如果老师拿来新玩具,他马上又破涕为笑。
3—4岁儿童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刚入园时,儿童情绪波动性很大,特别爱哭,不让送他的家人走。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虽不哭闹,但情绪压抑,表现为既不听老师指挥,也不参加活动,只是个人独坐。
3—4岁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感染,在幼儿园里常看到,一个小朋友哭,其他的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当看到别人笑时,他们也会跟着大笑。
3—4岁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还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表现很乖;不高兴时,什么也听不进去;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小朋友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都拿起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画笔、纸及颜料画起了自己心爱的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