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的过客——王安忆小说《月色撩人》探微
- 格式:pdf
- 大小:286.82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 王安忆;王雪瑛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作家评论
页码: 154-16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现代城市;当代作家;对话;中国作家;社会经验;生活;批评;评论家
摘要:当代作家与当代生活王雪瑛:对当代作家的创作有各种各样的批评,有一种批评就认为作家对当代生活不够介入,有的评论家认为中国作家对当代生活提不出问题,或者说没有自己独特的眼光,这部《月色撩人》是不是你对当代生活介入的一种方式?王安忆:我觉得批评界有一些意见也不是很合理,当代生活从什么时候算起,我经常和别人讨论这个问题,是至今十年还是二十年、三十年?你不能要求作家那么快作出反应。
所以有关“介入”的话,我不想展开。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种书斋里的作家,我不是社会经验特别丰富的人,。
一、填空题1、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为新中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所谓“两结合”指的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
3、徐秋斋是黄河东流去中的农村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4、在革命历史小说《红岩》中,忍辱负重、为革命隐姓埋名、装疯三年之久的人物是华子良。
5、女作家宗璞十七年时期的代表作为红豆,新时期的代表作则是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我是谁。
6、姚雪垠的历史小说《李自成》广阔的再现了历史生活,艺术地反映了历史事变。
7、十七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8、《阿诗玛》是云南彝族的民间叙事长诗。
9、《在浪尖上》、《鱼化石》、《光的赞歌》等诗歌的作者是老诗人艾青。
10、80年代末之后,贾平凹主要从事长篇小说写作,影响较大的有《浮躁》、《废都》、高老庄。
11、被称为“讲真话的大书”的是巴金的随感录随想录。
12、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电影文学和戏剧文学。
13、在十七年时期的三大理论家中,周扬是最早阐述毛泽东《讲话》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理论批评家之一。
14、六儿、九儿、小满儿等人物是孙犁小说铁木前传中的形象。
15、赵树理、马烽、西戎等都是山药蛋派作家。
16、同样是描写妓女形象,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和苏童的红粉题旨风格都很不一样。
17、茹志鹃的百合花虽是军事题材作品,但重点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18、新时期小说是以伤痕文学为开端的。
19、《人到中年》中的谌容陆文婷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知识分子艺术典型。
20、“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顾城的一代人中的诗句。
21、爱国主义精神是陈祖芬报告文学的重要主题,如《祖国高于一切》。
22、60年代初,邓拓、廖沫沙和吴晗合写了杂文集三家村札记。
23、老舍的《茶馆》采用的是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24、《夜读偶记》是矛盾的文艺杂谈集。
25、鲁枢元是心理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
26、十七年时期的长篇小说产生不少经典之作,如“三红一创”指的便是红旗谱、红岩、红日和《创业史》。
期末复习指导的填空题1.同样是描写土改运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小说,明显不同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2.所谓“二革”创作方法,又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指“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3.一般认为,出现在“文革”前的“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而“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开始于(1958)年。
4.京剧《沙家浜》是从沪剧(《芦荡火种》)移植的。
5.在20世纪80年代的赵树理研究中,(黄修己)在《传统要发扬特征不可失》一文中指出,“反封建”是赵树理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
6.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为题开设专栏,主要围绕着舒婷的诗歌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讨论。
7.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在改编过程中,删去了原电影本中(洪常青)与琼花的爱情描写。
8.(北岛)原名赵振开,在“文革”中他曾以“文珊”的笔名创作过小说〈〈波动〉〉。
9.赵树理因1943年9月创作的(〈〈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
10.京剧“样板戏”的配器,吸引了多种中国其他乐器和西洋乐器,形成了中西乐器混合编队,但仍以传统京剧的“三大件”为主,这三大件是指高胡、二胡和(月琴)。
11.当年在〈〈红灯记〉〉的扮演李铁梅的演员是(刘长瑜)。
12.京剧〈〈红灯记〉〉的编剧和导演分别的翁偶虹)和阿甲。
13.“朦胧诗”虽然是人们的一种误解,但这一诗派的得名,最初却来自于(章明)那篇有名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14.较早对朦胧诗人的创作进行整体检阅的文章是(谢冕)的〈〈失去平静之后〉〉。
15.在赵树理研究中,对赵树理作品的再认识有着重要意义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1962)年召开于大连。
16.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在全国最具权威性的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之前,曾在非正式刊物(〈〈今天〉〉)上发表过。
17.公刘的〈〈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发表于1979年刚刚于成都复刊的诗刊(〈〈星星〉〉)。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时间:2016-10-07 来源:原创作者:花开花落花满天阅读:6次小龙是我认识的最伟大的路痴。
他开了一家小小的酒吧,房子是在南京房价最低的时候买的,没有房租,所以经营起来压力不大。
他和女朋友素素两人经常吵架,有一次劝架兼蹭饭,我跟他俩在一家餐厅吃饭。
两个人怒目相对,我埋头苦吃,小龙筷子摔了,气冲冲去上厕所,半小时都没有动静。
素素打他的电话,可他的手机就放在饭桌上,去厕所找也不见人。
素素咬牙切齿,认为这个混蛋逃跑了。
结果他满头大汗从餐厅大门走进来,大家惊呆了。
他小声说,上完厕所想了一会吵架用词,想好以后一股劲往回跑,不知道怎么穿越走廊就到了新华书店,别人指路让他反而越走越远。
最后想了一个狠招,打出租车回来。
司机一路开又没有听过这家饭店,描绘半天开到了鼓楼,只好再换了一辆车,才回来了。
在新街口吃饭,上个厕所能迷路到鼓楼。
素素气的笑了。
他们经常吵架的原因是,酒吧生意不好,素素觉得不如转手算了,买个房子准备结婚。
小龙认为酒吧生意再差,也属于自己的心血,不想卖了。
当时我大四,他们吵的东西离我太遥远,插不进嘴。
吵着吵着,两个人分手了。
素素找了个家具商。
这是我知道的全部消息。
而小龙依旧守着那家小酒吧。
小龙说:“这混蛋,幸亏我没有跟她聊结婚的事情。
这混蛋,留了一堆破烂走了。
这混蛋走了反而干净。
这混蛋,走的时候掉了几滴眼泪还算有良心。
”我说:“混蛋太难听了。
”小龙沉默了一会说:“这丫头。
”说完就哭了,说:“我真想这丫头。
”我那年刚毕业,每天都在那里喝到支离破碎。
有一天深夜,我喝高了,他没沾一滴酒,搀扶着我上了他的帕萨特,说到他家陪我喝酒。
早晨醒来,车子停在国道边草丛,迎面是块石碑,写着安徽界。
我大惊失色,酒意全无,问他是什么情况。
小龙揉揉眼睛说:“上错高速路口了。
”我说:“那你下来啊。
”他不好意的低着头说:“我下来了,又下错路口了。
”我顿时脑袋一片空白。
小龙说:“我怎么老是找不到路?”我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说:“没关系。
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意识解读作者:朱风晴来源:《牡丹》2017年第33期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篇小说《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并称为“三恋”)无疑是其扛鼎之作。
在“三恋”里,王安忆另辟蹊径,以一种悲壮的基调书写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关系,将笔触伸向以往文学与道德禁区的幽深领域——女性欲望,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女性意识角度对“三恋”文本进行分析,在欲望叙事方面,女性以“婚外情”和“性”作为颠覆男权的武器;在两性关系中,女性占据话语中心成为强者;在母性的皈依中,女性被升华而男性被边缘化,从而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一、欲望叙事:以“婚外情”和“性”作为颠覆男权的武器(一)反婚姻姿态——以婚外恋为主要形式在传统的男权文化规定的婚姻制度中,女性在家庭的“食物链”中处于最末端,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无条件地服从长辈和丈夫,生儿育女,为家庭付出,在屈辱的环境中挣扎生存。
大提琴手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传统女性,忍受着老太爷的棍棒,对待婚姻忍受顺从。
而“三恋”中的其他女主人公对待婚姻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阅读具体文本,人们可以发现,三组故事中爱情的发生都不是在婚姻中或者以婚姻作为最终归宿的,由此可以窥见王安忆的反婚姻姿态:婚姻不一定是爱情的最终归宿,也并不一定能给女性带来幸福。
她将爱情放置在婚姻关系外,用“婚外恋”来反驳男权社会的传统婚姻制度。
《荒山之恋》中的大提琴手和金谷巷女孩是在双方都有家庭的情况下相恋的,都背叛了自己的婚姻。
金谷巷女孩美丽耀眼,风流早熟,从小看着妈妈与各种男人周旋,过早地体会到了女人的性角色与性功能,对她来说最好玩的游戏便是和男人周旋。
她是一个喜欢操纵一切的人,对丈夫出击,只是因为丈夫做出一副不受掌控的样子,激起了她的征服欲。
两人的结合是另一场战争的开始,真是棋逢对手,婚后丈夫想尽一切办法来拴住她,虽给予了她一定的自由却还是束缚了她的手脚,阻碍了她在婚姻中完完全全地自由发挥。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全卷满分12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次考试设卷面分。
答题时,需书写认真、工整、规范、美观。
第一部分(1—2题12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6分)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lǐ jié)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jù dàn)她什么呢!(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①(lǐ jié)②(jù dàn)(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2分)①淡薄②诘问(3)文段中的“谋”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
(2分)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6分)很多年里,(甲)我不知道一棵树每年能涵养多少水分,能________(吸收/接收)多少二氧化碳,能制造多少氧气,(乙)一点也不影响我看到每一棵树都会觉得亲切。
长大后,我见识过西双版纳茂密的原始森林,________(仰视/仰望)过梅里雪山粗壮而高耸入云的冷杉,深入过香格里拉的丛林,与热带的椰子树合过影,也曾与非洲稀树草原的猴面包树紧紧相拥。
对于我最难忘的,还是在山东东营遇到的那些树。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分)(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既然……那么…… B.不但……而且……C.因为……所以…… D.虽然……但是……(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王安忆这一讲大家应当阅读的作品,主要有“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等。
在这些作品中,又可以《长恨歌》为重点。
一、学习常识提示(一)关于王安忆的生平1954年3月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同安。
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次女。
1955年刚满一岁便随父母进入上海,从此,具有着说不清、道不白的“双重身份”:既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也永远只是上海的“外来妹”。
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学,1967年入向明中学读初中,并开始发表作品。
1969年(15岁)初中没毕业就到安徽省北部(淮北)五河县农村插队。
1972年(18岁)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在乐队拉大提琴,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
“文革”结束后,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儿童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0年曾到北京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
这年,她因在《北京文学》(1980年第6期)上发表《雨,沙沙沙》而引人注目。
1987年调入上海作家协会创作室任专业作家,后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等职。
(二)关于女性写作的发展1.女性写作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初的“五四”以“人的觉醒”为标志的新文学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冰心,其他主要作家还有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沅君、凌叔华、谢冰莹等。
冰心发表作品的时间虽然晚于陈衡哲,却是新文学创立以来第一位可以与当时著名的男作家平起平坐的女作家,并且在小说、散文和诗歌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
在上学期,我们曾学习过她的散文,她写的“美文”(艺术散文)曾与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一起,被看作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
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下创作的小诗(主要有《繁星》和《春水》两部诗集),被称作“繁星体”,曾开创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她的小说在主题上与她的散文和诗歌是“三位一体”的,都是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并以提出问题的广泛性和现实性而引人注目。
冰心的创作风格和主题虽然都有女性的特点,而强调“个性解放”、“恋爱自由”正是“五四”新文学的主要特点,但她并不有意识地强调自己的女性角色,她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以及《庄鸿的姊姊》等小说所提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女性问题,而主要是当时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专练(王安忆、赵丽宏、余华、贾平凹、肖复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南陌复东阡王安忆①几乎是一整个九十年代,我都是从忧患中度过。
母亲多病,一年里总有一度住在医院。
病房在新建大楼的高层,可算得上那一片街区的制高点。
走廊上有一扇侧窗,望出去是一片旧式弄堂的连绵屋瓦,夕阳的光里面,飞翔着黑色的斑点,是回家的鸽群。
许多时间,是对着这扇窗过去的,有时和我妈妈,有时只我自己。
心里有一种伤痛,不知是被谁伤着了,分明是来自无边无际的不可抗力。
于是,又为这暂时的相守感到安宁。
身在其中的城市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生活覆盖着,无论怎样拉开了距离,站在制高点,其实看来看去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内心。
它的外部的光华,总有一些熟腻的庸俗气,还有一些戚容,这都是生活洇染的。
②它在我的印象中,形状始终是模糊的,甚至是一座短暂逗留、言语不通的城市,我都比对它路熟。
许多路的纵横关系我弄不清,当然我并不会担心迷路,自然而然地,我就会抵达我要去的那条路上。
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那就是无论怎样也走不到要去的地方。
这种情形有些像“鬼打墙”,绕来绕去又绕回原地。
当我长到可以和小朋友结伴自由行动的时候,去过许多地方,可我竟然一点也不记得我们是如何走到那里,又如何走回来的。
记得的只是将近家门时刻,华灯初上,肚子饿得咕咕叫,弯进弄堂,听见自己家那扇后门里边的油锅爆响声,心里涌起的一股厌倦又安定的复杂心情。
③这是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处在荷尔蒙激增的不稳定中,心情是阴暗的。
有一次,我们几个女生去一个陌生的街区,没有来由地对其中一个生出憎恶,有心甩下她。
我们疾走着转过几个街角,直到看不见她,也不让她看见。
我们残忍地若无其事地走回来,各自回家。
第二天,在学校里见面,彼此竟都像无事人样,她神情诡秘地诉说她昨日的遭遇。
当她与我们失散之后,她一个人坐在街沿,记忆全消,不知道多少时间过去,忽有人与她说话,问她如何到了这里,她回答不出,那人便让她跟了走,她跟他一径走到了家,原来那人是她父亲的一个同事。
王安忆的短篇小说《乡关处处》收录在小说集《红豆生南国》(2017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写的是一位从故乡绍兴乡下去上海做钟点工的女性。
主人公月娥大约六十岁,小说集里三个中篇写的都是人生辗转、乡愁氤氲,但是与其他两篇身处香港和美国的主人公相比,月娥好像离普通百姓的生活更近,如同王安忆自己在谈这部小说时所说的那句话———“一棵草顶一颗露,出生为人,就得一份生计。
”作为践行着自身独特美学观念和文学实践的小说家王安忆,始终关注平凡世界普通人的生计问题,月娥的故事从她一贯擅长的工笔细描里超拔出生活的世俗,酝酿出生存的诗意来。
一、流动的乡土———现实背景下的家庭离散图景小说发生的背景一半在乡村,一半在城市,还有在往返城乡的路上,月娥从乡下到上虞再到上海,再回到乡下,总处在一个流动的状态。
小说中寥寥几笔勾画出乡村的变迁:月娥的婆婆一个寡母带着六个小子“从四明山下来,参加合作社的农业人口登记,田里收成虽薄瘠,总比没有的好”。
这是农村合作社时期婆婆那一辈人的乡村;月娥自己“有一点记忆回来了,欣欣然,勃勃然的喜悦———包产到户,分地分林,田里是牛犁的吆喝,山上斧斫声声”,这是大包干时期月娥和丈夫五叔这辈人经历的乡村;月娥的儿子“至今三十多岁,从来没往山里进去一步,就也不知道自家的山林在哪一片,有意或者无意,规避着命运的覆辙”,这是当下中国真实普遍的流动乡村图景,诚如王安忆的观察———“自给自足的日子依旧不够循环,这里那里缺了口子,需要进入交换经济。
所以,男人必得外出打工。
下一代呢,也是外出、上学读书,书上的知识多是关于山外面的那个货币世界”。
曾经依赖生存的土地已经不能够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只有务工收入和务农收入加起来才能维持一个农村几口之家正常的生产消费。
进城务工的青年、留守乡村的儿童和老人、逐渐荒芜的田地和消失的篱笆,这样的乡村图景浮现在现实中和新闻里,也应该被反映在文学创作里。
王安忆这样写乡村人流动到城市“想不到什么时候,公路像一条鞭子,刷地劈开山崖树林,横在脚底,引得青壮年都往外跑,不几年,村落就只余下老的和幼的”,关注现实的作家敏锐把握到全球化后工业时代下人口离散、家庭难圆的政治经济现实,小说中月娥一家五口人分居四地,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这样的家庭是不完整的。
夜色如水阅读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夜色如水是一部由知名作家王安忆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故事。
小说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变迁,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一家人,包括父母和两个孩子。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员工,母亲是一个贤淑的家庭主妇,两个孩子一个是女儿,一个是儿子。
他们一家四口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小城市里,过着普通而平淡的生活。
正是在这平凡的生活中,小说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纠结。
父亲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家庭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
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繁重的家务,但却无法得到尊重和理解。
女儿因为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觉醒,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种种矛盾。
而儿子则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中,与家庭之间产生了隔阂。
在小说中,王安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勾勒出了一个现实中普通家庭的缩影。
他描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真实感情和纠结。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琐事和内心世界。
在小说的结尾,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和解,他们也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
虽然他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小城市里,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真情和温暖。
小说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和解,传递出了对家庭的珍视和珍藏。
夜色如水是一部关于家庭和亲情的小说,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和解,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真情。
王安忆通过小说深刻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引人深思家庭的重要性和价值。
这部小说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成功,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响。
第二篇示例:《夜色如水》是一本令人心动的小说,作者是知名作家张小娴。
小说讲述了两个年轻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
这本小说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关于爱情和青春的温暖和感动。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现代都市,主要讲述了男主角石千山和女主角乔晴之间的爱情故事。
石千山是一个孤儿,从小就独自生活,并且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双眼。
【高三作文】朦胧的爱情更迷人丝丝雨飞风飘絮,暮暮今宵有谁怜?潺潺流水,思绪与黑暗,深秋锁梧桐。
举樽惆怅问明月,却奈无语空留影。
世界不知道它知道什么,只是因为它处于两种困惑之中。
我想我写的这首诗应该是无数少男少女的心声。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岁月的年轮无休止地转动着,却又留下一丝丝痕迹让我们去摸索,生命中有太多的过客,而又有几人能住在灵魂深处那鲜为人知的狭小空间。
朝朝暮暮,日日夜夜。
流水年华已悄悄流逝,却又留下一丝丝滋味让我门细细品味。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我在故我思念心中的那个ta还好吗?一根弦牵动着彼此的思绪,也许是月老将姻缘通过这根无形的线早已将你我缠绕在一起。
余秋雨说,如果你想要什么,就放手吧。
如果它能回来,它将永远属于你。
如果它不能回来,它就根本不属于你。
对于爱,我只能说你不能轻易放弃,也不应该放弃。
不要傻到坚持不属于你的东西。
给彼此留一个遐想的空间。
也许美丽的幸福就在下一站。
爱不是交易,也不是同情。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他们应该珍惜彼此。
有时候一句真诚的话是一种伤害,而谎言是一种伤害。
恋人之间的一瞥可以化解所有矛盾。
让长期冰冻的雪融化,雪的融化只是一个放热过程。
也许你可以在一开始就找到害羞的爱。
记住这是在报纸上写的;一个男人应该珍惜20多岁时默默支撑自己的那一半,因为她在你生命最低谷时鼓励你,那时你没有钱和事业。
同时,她也把最好的时光留给了你。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男生追女生,女生跑,男生追。
追到手之后,男生跑,女生追。
这也许很奇妙,但仔细想想,却又有一种哲理。
两个人在一起久了,感情和时间一般是成正比的,女生开始依赖男生,怕失去,于是变开始唠叨,孰不知让男生很有压力。
也许这是爱愈深,伤愈深吧。
记得周立播说过一句很搞笑的话;妻子对丈夫说,你白天出轨,我让你晚上见鬼,你晚上出轨,我让你白天脱轨。
其实做到这地步,也只能用悲剧来形容了。
对于爱情,有人说距离产生美。
朦胧的爱情更迷人。
如果两人相爱很长时间,那是白天还是黑夜。
论王安忆近年来的中篇小说程 旸 近年来,王安忆掷下耗神费力的长篇小说,埋头写起中篇小说来,这是否如她所说是创作处在“大作品”的间歇期,也不好说。
①因为《我爱比尔》《米尼》《文工团》和《“文革”轶事》等中篇,不见得亚于那些“大作品”的长篇小说。
她近几年勤奋写作的中篇《乡关处处》《向西,向西,向南》和《红豆生南国》,即是一个例证。
与以前作品相比,它们在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和内容的宽广度上显然有突破的努力和痕迹。
一、《乡关处处》历史地看,中篇小说创作向来是王安忆的强项,《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三恋”《文工团》《悲恸之地》《“文革”轶事》《妙妙》《我爱比尔》和《米尼》等,就像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串串最璀璨的明珠。
王安忆喜欢写乡下憨头又精明的保姆,一如以前的《富萍》和《鸠雀一战》,在着力刻画上海人时,总不忘回头眷顾这一隐匿在都市深处的特殊阶层。
《乡关处处》中登场的上虞保姆月娥为改变家庭困境,只身来上海闯荡,做起家政服务的行当。
她以勤勉认真的劳作,精细周到的处事分寸,与雇主有了扎实的默契,似乎还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了。
经数年打拼,月娥在保姆行业闯出一片天,改善了全家生活,收获了与勤恳劳动相匹配的自我满足感。
然而我感兴趣的是,《乡关处处》与作者早期佳作《鸠雀一战》叙事上会有哪些不同。
由此入题,我注意到它们在人物心理构造上的差别。
《鸠雀一战》有擅长用人物对话带动心理剖析的叙事特点。
故事进展里有中等偏快的叙事节奏,紧贴着寡居的小妹阿姨,为争取养老房子,四处奔波的紧张和焦灼的心情,同时体现出作家正当壮年极其旺盛的创作力与讲述热情。
月娥与小妹阿姨年龄相仿,勤恳务工一生,亦萌生出是退休还是继续拼搏的心理状态。
幸运的是,她有丈夫,儿子亦已自立。
这是月娥用劳动赢得满足感的最重要的源泉。
我认为王安忆对保姆在辛劳中找到自我的生活状态,是欣赏和同情的。
她写作品时,好像在不远不近地跟着她们,走上尘土飞扬的回乡之路:“她们已非当年,刚从乡下出来的新人,两手空空,攒下的每一分钱都捏得出油来。
谁是谁的过客——王安忆小说《月色撩人》探微
颜莺
【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5)2
【摘要】王安忆的新作<月色撩人>以全知的叙述角度,透析现代人的生活,探究人与人的关系,展现后现代生活的图景.小说试图重新界定叙事者的身份,叙述与阅读视角不断转换,以中性的视角,还原一个较为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和人.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颜莺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王安忆小说《月色撩人》对上海文化性格的书写 [J], 叶淑媛
2.王安忆小说历史观及其形成动因探微 [J], 李雪梅
3.被形塑的无知者和被改造的闯入者——论王安忆的《月色撩人》 [J], 季奕
4.消费夜宴中虚无的爱欲深渊——读王安忆的小说《月色撩人》 [J], 高小弘
5.论王安忆小说创作理论探微 [J], 孙俊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谁是我的过客高考满分作文点评满分作文:我是谁的风景,谁是我的过客(点评)每个情感纯真的人,心底都有一首情歌,它漂亮且悲伤,心动又销魂。
心怀淡淡烟愁的女子,注定比别人多一缕细腻的伤感,注定比别人多一抹触景生情的悲凉。
总是轻易就被一些悲情的东西,突然触碰了至低的泪点。
一颗温顺的心,竟然变得那么敏感那么脆弱。
在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软肋,爱是人生中经受的一段插曲,更是一种心酸的浪漫。
昨天你那么爱我,今日你在哪里?开头笑得最美,最终哭得最真,这就是最真实的爱情。
多少真爱被现实击败,回忆只能证明自己爱过,并不能说明那段爱可以白头偕老,更不能把丢失的一切复原。
时间,没有给任何人留下一张折返的车票,我们只能一路前行,甚至连回头悲叹的时间都没有。
我在天际一角安静的生活,疏远着尘世里的一切,那些消逝了的曾经,在谁突然记起的瞬间里闪过?好不简单跨过了一段困难的时间,又被一种低落的心情侵占泛滥。
我的世界,你的世界,幸福和悲伤不再交换,挥手即是永久……谁是谁的风景,谁是谁的过客都是注定的。
你握过他的手又怎样?你拥抱过他的一切又怎样?最终都是指尖划落的尘烟……一个人痛苦不堪的时候,总想找一种方式来麻痹自己,麻木自己的一切神经,好让自己在一瞬间遗忘了那疼,遗忘了那殇。
暮然间,一股酸楚的感觉,突然在眼底流淌泛滥。
有些东西注定在远去的同时,也在心上留下抹不去的疤痕。
在心角处寻一个凄美的位置给自己,再华美的文字都不能呼唤回那个暖和的怀抱。
那盈握在心的美妙,不舍得它走远,又该将其存放于何处?一段爱情,分别了,也就散了,一颗沸腾过的心,变成一池死水微澜,一个人宁静的悲伤,是唯一镇痛的方式。
爱是漂亮的悲伤,爱是甜蜜的心碎。
看着一个熟识的背影,最终消逝在自己的视线里,双唇颤抖着,心却已无言。
爱到忘却了自己,等到有一天从那个爱情的痴梦中醒来,发觉自己的身心竟已是伤痕累累。
曾祈祷此岸彼岸,莫失莫离,如今却已失已离。
无力转变的结局,无法长久的炙热,情深缘浅是早就拟定了的结局。
王安忆小说的观察点:一个人物,一种冲突南帆【期刊名称】《当代作家评论》【年(卷),期】1984()2【摘要】一要在王安忆小说中寻找一些瑕疵,那并不是件十分困难的事。
不过,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王安忆在这方面的才华:她总是在许多人所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看出特別的意蕴。
王安忆经常把眼光固执地盯在某一处,仿佛要看穿什么似的。
这使她的小说具有一种不可轻视的分量。
也正是因此,某些时候——譬如说。
【总页数】7页(P48-54)【关键词】王安忆小说;文工团;复杂性;生活中;中篇小说;人物性格;观察点;冲突;街道工厂;生活位【作者】南帆【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在命运的枷锁中冲突——论王安忆小说的爱情模式 [J], 余敏2.寻找人物生命的支撑点——谈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重要方法 [J], 马玉琛3.让全身毛孔都使着解数去呼吸的一种小说写法 --论王安忆小说的阅读障碍(二) [J], 白彩霞4.《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叙事策略内容摘要: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作家西西的经典作品,西西在小说中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来推进情节发展,使小说呈现一种复杂性的文本结构。
内聚焦型的自知性视角使小说真实可信,其局限性也使小说留有大量的“空白”以待读者发现;独白和对话形成叙述方式的相互转化,独白体的运用与“我”的性格和职业密切相关,自由间接引语的对话模式包含了“我”与夏的两种声音;文本内容的矛盾性构成小说结构的复杂性,“我”对于命运的顺从与反抗,小说结局的悲观与乐观走向,在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一一展现,通过对小说结尾部分的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作者潜意识中更倾向于“乐观结局”的成立 [J], 杨雪;5.现代历史转折中的文化冲突、迭移与融汇——关于王安忆长篇小说《考工记》的多重文化解读 [J], 王万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