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创伤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97.39 KB
- 文档页数:4
下肢单一骨折后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部位分析张利鹏;张志忠【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单一骨折后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率与骨折部位、血管位置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收治1107例下肢单一骨折患者,其中男性438例(39.6%),女性669例(60.4%);平均年龄68.1岁(18~91岁).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并分析不同静脉部位DVT与围手术期症状性肺栓塞(PE)的相关性.结果 1107例中发生DVT 789例(71.3%),术前确诊326例(29.4%),其中近端DVT 42例(3.8%),远端284例(25.7%);术后确诊463例(41.8%),其中近端DVT 65例(5.9%),远端398例(36.0%).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41.8%vs.29.4%,P<0.05),远端静脉DVT发生率显著高于近端静脉(61.6%vs.9.7%,P<0.05).术前骨折同侧下肢和骨折对侧下肢DVT发生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双侧下肢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13.6%vs.3.3%,P<0.05).术前骨折对侧下肢近端静脉DVT发生率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骨折对侧下肢近端静脉DVT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15.7%vs.4.7%,P<0.05).症状性PE发生率为1.4%(16/1107),近端静脉DVT患者PE发生率显著高于远端静脉DVT患者(11.2%vs.0.6%,P<0.05).结论下肢单一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高于术前,尤其是术后双侧下肢DVT发生率升高.DVT主要位于远端静脉、且症状性PE发生率较低,但近端静脉DVT患者的症状性PE发生率较高.【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21)006【总页数】3页(P435-437)【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围手术期【作者】张利鹏;张志忠【作者单位】723000 陕西汉中,汉中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723000 陕西汉中,汉中市中心医院创伤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2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和肺栓塞(PE)是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
内蒙古中医药人工髋关节手术人工膝关节手术髋部周围骨折其他检测数血栓数占检测数的比例(%)占血栓总数的比例(%)321443.7529.797571.4310.64672435.8251.06204208.51静脉分类全程单纯近段单纯远段单肢双肢胫后静脉胫前静脉数量79274398占血栓总数的比例(%)14.8919.1557.458.5182.9817.02*铜川市人民医院(727000)2012年4月15日收稿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以便于临床早诊断、早治疗。
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4年10月~2011年10月骨科大手术后1周、2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
结果:126例患者术后有47例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7.30%,手术后第1周内检出者占80.85%;第2周以后检出占19.15%;好发部位手术患肢占78.72%,单纯胫后静脉及肌内分支占57.45%;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为44.29%。
结论: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率较高,尤其是术后一周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无创、准确、高度敏感的特点,应作为首选检查。
关键词: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2-0092-0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李彦婷*张小军*王玉*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发生率较高,由其导致的肺栓塞致死率高达40%,其中约60~85%来自下肢DVT [1~3]。
如何对DVT 进行早期诊断、早预防、早治疗已经是骨科及相关科室的首要任务。
为此,我院超声科于2004年10月~2011年10月和我院骨科合作,对成人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共检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126例,起到了一定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早期临床干预的效果,现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创伤骨科患者防治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摘要:深静脉血栓指的是深静脉中血液非正常凝结所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深静脉血栓可在身体各部位静脉中出现,常见于下肢静脉。
血栓栓子脱落还会诱发肺动脉栓塞,二者并称为静脉栓塞症。
本文对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防治进行综述。
关键词:创伤骨科;深静脉血栓;防治在创伤骨科患者中,深静脉血栓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引发肺动脉栓塞,还会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死亡。
由于创伤骨科伤情包括很多种,因此可能是多种因素引发深静脉血栓,对于此临床中需要做好防治工作[1]。
1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①静脉血流滞缓。
由于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所以下肢肌肉相对松弛,使得血流滞缓,术中麻醉引起周围静脉扩张,减缓静脉血流速度,麻醉作用使得下肢肌内收缩功能失去,完全麻痹,术后缺乏活动,进而导致深静脉血栓。
②血液高凝状态。
创伤骨科手术会增加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术后纤维蛋白酶、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水平提高,减少纤维蛋白溶解[2]。
③静脉壁损伤。
撕裂伤、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骨折碎片创伤等均可能导致静脉血栓。
这些形成因素通常会通常在创伤患者中存在,特别是骨折患者,均可能会出现静脉血管壁破裂,最终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形成深静脉血栓。
2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①多发性创伤。
据相关报道指出,多发性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47%,下肢创伤或骨盆创伤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6%。
②髋部骨折、股骨骨折以及骨盆骨折。
髋部骨折、股骨骨折以及骨盆骨折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胫骨骨折患者在接受牵引手术或石膏固定之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也明显增加[3]。
③骨科大手术。
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来说,若未给予抗凝治疗,则术后2周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40-60%,若给予抗凝治疗,则术后3个月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1.3-10%。
④制动。
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DVT是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分型众多,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VTE风险的因素,其DVT发生率为5%-58%不等。
因此对不同VTE 风险的创伤患者有必要进行评估、筛查、诊断、个体化预防及治疗。
但目前尚无针对创伤骨科患者VTE筛查及诊断的指南。
对创伤患者及时进行DVT筛查,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延缓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
本共识根据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特点,着眼于DVT的筛查和治疗,建立规范化筛查方法,帮助创伤骨科医生筛查DVT高危人群及初步处置DVT患者,而有关VTE预防相关内容请参考文献。
一、概述与流行病学特点1.DVT的临床表现: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强;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DVT发病后如未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导致患肢症状和体征逐渐加重,严重者可诱发休克甚至导致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下肢近端(胭静脉或近侧部位)DVT是PE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2.DVT的流行病学特点: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高,但不同部位创伤DVT发生率差异显著。
8项前瞻性研究表明,静脉造影证实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高达50%,近端DVT发生率约为27%。
亚洲一项由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完成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髋部骨折术后总DVT发生率为42.0%,近端DVT发生率为7.2%。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邓淼;杨渝勇;曹国永;李杰【摘要】目的研究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资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DVT形成,并统计各类骨折DVT的发生率,对DVT(+)组与DVT(-)组,术前制动时间≥7 d 组和术前制动时间<7d组,男性与女性,高龄组与低龄组患者的D-Dimer浓度及DVT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肢骨折总的血栓发生率为12.3%.骨盆骨折中DVT发病率最高(28.57%),足踝部骨折较低(1.54%),创伤后D-Dimer在DVT(+)组的浓度(1527±373)μg/L高于DVT(-)组的(552 ±262) μg/L(P <0.05).结论下肢骨折DVT的发生率为12.3%.高龄、高凝因素、卧床时间大于7d、吸烟史为DVT的危险因素.D-Dimer浓度正常对排除DVT具有重要意义.且卧床时间等因素对其存在影响.【期刊名称】《武警医学》【年(卷),期】2014(025)005【总页数】3页(P475-477)【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D-二聚体【作者】邓淼;杨渝勇;曹国永;李杰【作者单位】400061,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骨科;400061,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骨科;400061,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骨科;400061,武警重庆总队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1深静脉血栓(DVT)发病率很高,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的疾病,可继发致死性肺栓塞及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是创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下肢骨折患者为DVT形成的高危人群[1],早期诊断、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D-Dimer为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的产物之一,其生成和继发性增高是血液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指标。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摘要】目的:探析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模式。
方法:应用抽签法对2020年2月~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行下肢骨折手术的78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组别设置研究组和参照组,针对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参照组常规护理预防,予以研究组综合护理干预预防。
结果:研究组、参照组的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分别为2.56%、10.26%,两组比较P<0.05。
研究组护理前的VAS评分和下肢Fugl-meyer评分与参照组比较的差异均较小,P<0.05,护理后VAS评分较参照组低,P<0.05,下肢Fugl-meyer评分较参照组高,P<0.05。
结论:对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且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护理干预;下肢运动功能下肢骨折为创伤骨科常见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导致的下肢骨损伤,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股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股骨踝上骨折等,发生后不仅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机体痛苦,还会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下肢运动功能。
因此,在伤后积极寻求救治十分必要[1]。
手术为当前我国临床治疗多种类型下肢骨折的首选方案,术后可使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达到基本恢复的水平。
但回顾临床实践发现,在围手术期存在一些风险事件可能影响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较严重的危险因素,尤其应重视[2]。
我院此次研究主要探讨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对策,现进行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0年2月~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创伤骨科行下肢骨折手术的78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其中不包括合并脏器损伤、其他部位骨折、双下肢骨折的患者。
研究设置参照组和研究组两个组别,应用抽签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入两组,每组39例。
最新:创伤骨科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
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
就下肢DVT的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的处理提供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的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是创伤骨科患者的一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急性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pu1monaryembo1ism,PE),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DVT,尤其多见于下肢。
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1ism,VTE)z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DVT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也有可能出现静脉曲张、可凹性水肿、股三角及腓肠肌区域的压痛。
严重情况下,DVT甚至会影响到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的供血不足。
在血栓发展过程中,若发生血栓脱落,栓子便会随血流回流入心脏,然后进入肺循环,随着循环血管管径变小,栓子极大可能会栓塞血管,继发PE o此时患者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咯血[21创伤骨科患者发生DVT的概率较高。
据统计,我国创伤骨科患者中DVT 年发生率为0.5%o-1%o[3]o而创伤骨科患者DVT发生率为6.4%-12.4%,且以髓周骨折(髅部和骨盆、髓臼骨折)和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最高,合计超过创伤骨科DVT患者的50%,其次为膝关节周围骨折、胫腓骨骨折等。
骸周及下肢骨折DVT占创伤骨科DVT患者的95%以上,而上肢骨折DVT发生率很低。
骨科大手术中物理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疼痛、肿胀、甚至肺动脉栓塞等严重问题,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如何在骨科大手术中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物理预防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瘀滞、减少血管内皮损伤等方式,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骨科大手术中物理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首先回顾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和危害,阐述物理预防在骨科大手术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目前常用的物理预防方法,包括机械性预防(如梯度压力袜、间歇性充气压迫装置等)和非机械性预防(如早期活动、水化治疗等)。
然后,我们将对近年来物理预防在骨科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分析不同物理预防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完善骨科大手术中物理预防DVT的策略,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深静脉血栓的物理预防方法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物理预防方法作为非药物性预防手段,在DVT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物理预防方法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为骨科大手术后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目前,常见的物理预防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性预防、运动性预防和物理因子治疗等。
机械性预防通过外部装置的应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从而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常见的机械性预防装置有梯度压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足底静脉泵等。
这些装置通过施加不同压力,模拟人体行走时的肌肉收缩作用,促进血液流动。
运动性预防则强调通过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
早期下床活动、床上主动和被动运动等,都有助于预防DVT的发生。
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及措施。
方法回顾并分析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后50例患者临床资料,密切观察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 50例患者通过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等积极综合防治措施后,患者临床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
无下肢坏死、溃烂及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全部患者得以治愈并健康出院。
结论患者由于术后制动及麻醉术后卧床牵引等诸多原因,致使周围静脉舒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对于患者而言,如果进行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加紧功能锻炼、合理用药可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止并发症的作用;医护工作者对骨科手术患者开展健康宣讲,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施行危险因素分析,采取合理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常见于下肢,一经发生可导致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情形,继而危及患者生命[1],近年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一定上升趋势,因此进行早期预防,及早发现对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2]。
现将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5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骨科术后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5~79岁,平均(47.8±3.6)岁;其中左、右下肢患者分别为29例及21例;施行手术分别包括股骨颈骨折术20例;股骨干骨折术16例,胫腓骨骨折术10例,膝关节置换术3例,髋关节置换术1例;合并糖尿病9例,既往有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8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手术时间为1.5~4 h,平均时间2.5 h。
一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作者:丁丽张晶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总结一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重点对血栓发生后患者心理、体位、饮食、疼痛、功能锻炼等方面制定了全面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最终患者康复出院。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3-0226-01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患者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骨科下肢手术及创伤患者中比较多见,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死亡率高达70%[1]。
因此,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本例患者在腰麻下行右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术后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我科护理后,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案例介绍患者周XX,性别男,62岁,因外伤致右大腿疼痛畸形伴活动受限2小时入院。
查体示:右大腿肿胀,畸形,活动受限。
右股骨正侧位片示:右股骨干骨折。
完善各项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即在腰麻下行钢板螺丝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程顺利,术后安返病房。
术后遵医嘱给予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麻醉清醒后即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术后第四天查体右小腿明显肿胀、主诉深部疼痛较前明显加重,有紧束感。
急查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下肢胫后静脉血流消失,血栓形成。
D-二聚体明显增高,立即嘱患者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患肢制动。
遵医嘱患肢侧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依诺肝素钠4000axai皮下注射。
经我科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症状逐渐改善,患肢肿胀明显消退,疼痛缓解,复查检验及检查均恢复正常,遵医嘱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次/每晚,患者于康复后带药出院。
2 方法2.1对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患者骨折后将长期卧床、有骨折创伤史、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对该患者进行评估后,患者有较高靜脉血栓的风险。
骨科患者罹患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临床诊疗进展摘要:随着检查技术的升级,我国骨科临床对于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的认识不断提高,开始借助实验室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肢深静脉造影等多种手段进行临床诊断工作;也利用抗凝、下静脉滤器对CMVT展开积极的诊疗,但均存在弊端。
因此,通过本次综述,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方向,以期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骨科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
关键词:骨科患者;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临床诊疗引言:CMVT是一种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其血栓病变主要分布在小腿腓肠肌、比目鱼肌的静脉丛血管中,在骨科因手术、疼痛、下肢活动量减少等因素导致下肢血流流动缓慢或出现瘀滞,加之创伤所致血液高凝,使CMVT发病率更高。
目前,发病初期是治疗CMVT的关键期,但初期影响范围小、炎症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中极易出现漏诊;同时,目前临床对于CMVT的治疗缺乏科学指导依据,影响治疗有效性。
因此,还需对CMVT的临床诊疗展开进一步探究,以期总结科学的诊疗经验,确定未来工作方向。
1骨科患者罹患CMVT的临床诊断进展1.1CMVT临床表现CMVT发病时具有明显的Neuhof征阳性以及Homans征阳性表现,前者是指经过腓肠肌压迫实验,患者腓肠肌有明显的压痛、浸润感;后者是指经过直腿伸踝实验,在被拉长状态下小腿肌肉出现深部疼痛。
但单纯依靠CMVT临床表现对疾病进行诊断缺乏客观性,由于静脉丛血管较细,在发病初期疼痛感并不明显,即使在发病中期与后期,也仅为痛感强烈,肿胀等表现少见,因此,临床表现不具备典型性以及特异性,无法作为诊断依据。
1.2实验室及辅助影像学检查1.2.1实验室检查CMVT实验室检查主要测试D-二聚体(D-D)水平,D-D通过血液中的纤维蛋白活化与水解生成,正常值范围为<0.3mg/L或<0.5mg/L,主要受检验中所用试剂的影响,当D-D水平超过正常值范围时,则表示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或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而80%的患者在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均会出现D-D异常升高,因此,可作为一项诊断指标。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发表时间:2017-10-27T16:12:39.9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6期作者:张麟李峰李乙[导读] 采取综合预防干预后,患者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简单治疗即可基本痊愈。
因此,综合预防干预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乐山 614200)【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于我院治疗骨科创伤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6例。
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术后接受综合预防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大腿肢体前径围与溶栓时间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为6.06%,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73%。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大腿肢体前径围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溶栓时间也短于对照组患者,以上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预防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如发生血栓则采取手术治疗。
【关键词】骨科创伤;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6-0041-02【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July 2015 -2016 year in July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rauma in 132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66 cases in each group. Routine take care after surgery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ing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fter op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bserv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incidence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limb thigh diameter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time of thrombolysis. Results The probability of test group of patients with DVT was 6 .06% 22.73%., much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test group of patients with limb thigh before diameter was small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rombolytic time i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bove data (P < 0.05).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trauma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ter, such as thrombosis is surgery.【Key words】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rauma; 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骨科创伤手术中由于出血量较大可能造成血流凝滞,血液粘稠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