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刊物、派别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PART ONE:文学社团一,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7月在北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他们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信奉“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主张文学为人生,从“为人生”出发,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沈雁冰接编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及《文学月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影响: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
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二,创造社于1923年在东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正祖、陶晶孙、何畏。
前期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为艺术而艺术,重视美感,注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运动,代表作品及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洪水》等刊物和郭沫若的实际《女神》、郁达夫《沉沦》等。
影响:从人事角度重新发掘创造社历史,还原满是矛盾与歧异的原生态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失落了的,不为既定文学秩序所拘囿,勇于反叛,敢于发言,在不停的论争与吵架中获取前进的人文精神。
创造社与其他社团在创作、翻译、文艺批评问题上的争论客观上有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文学的竞争和发展,为后期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月社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饶孟侃、孙大雨。
他们的思想多倾向于自由主义,主张新诗格律,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
7 五四时期主要文学社团流派目录7.1 文学研究会与“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2)7.1.1 文学研究会 (2)7.1.2 问题小说 (3)7.1.3 乡土小说 (5)7.2 创造社与“身边小说” (6)7.2.1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 (6)7.2.2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 (7)7.2.3 “身边小说” (8)7.3 新月派与“新格律诗” (11)7.3.1 “新月”始末 (11)7.3.2 从新月派到新月诗派 (14)7.3.3 “新格律诗” (17)7.4 语丝社与“语丝文体” (19)7.4.1 《语丝》和语丝社 (19)7.4.2 “五四”之后的批判和启蒙 (20)7.4.3 “五四”之后的精神分途 (22)7.4.4 语丝文体 (23)7.5 “未名”、“莽原”、“湖畔”、“沉钟” (25)7.5.1 “未名” (25)7.5.2 “莽原” (26)7.5.3 湖畔 (28)7.5.4 “沉钟” (30)7.6 南国社及其他社团流派的创作 (32)7.6.1 “南国”运动 (32)7.6.2 南国社的艺术精神 (34)7.6.3 其他社团流派 (35)7.1 文学研究会与“问题小说”、“乡土小说”7.1.1 文学研究会历史沿革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先后改名《文学》周刊、《文学周报》)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编印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文学周报丛书》、《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和《小说月报丛刊》等六类丛书近三百种。
公基常识现代文学
1. 文学社团: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它们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文学流派: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文学流派,如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等,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思潮和创作风格。
3. 代表作家: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老舍、巴金、郭沫若、曹禺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 文学作品: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郭沫若的《女神》等,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思想解放。
5. 文学影响:现代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现代文学的常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
新文学社团、流派一览表名称成立(活动)时间 主要成员主要刊物 文学主张与思想倾向文学研究会 1921·1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鈞、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冰心、朱自清、庐隐、老舍小说月报 文学旬刊 文学周报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 1927·7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李初梨、王独清 创造(周报、月刊、季刊)洪水文学批判浪漫主义:尊自我,文学本质,天才,灵感。
后期转向倡导革命文学新月社 1923欧美留学生: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 梁实秋(人性,反无产阶级)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 提倡现代格律诗闻一多的“三美”新月诗派(新格律派)闻一多、徐志摩、朱湘 同上 提倡现代格律诗 新月派小说家 沈从文、凌叔华语丝社1924鲁迅(主将)、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川岛、冯文柄(语丝小说作者) 语丝(周刊) 为人生,与文学研究会相近。
重散文创作,反北洋、复古、评论派 未名社 文学革命后出现,成立于二十年代前、中期的社团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未名(半月刊) 为人生,翻译外国文学莽原社 鲁迅、高长虹、向培良莽原(周刊) 社会批评,文学批评浅草社(1922) 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浅草 沉钟 倾向浪漫主义 沉钟社(1925)加“杨晦”弥洒社 胡山源弥洒 艺术无目的论 狂飙社 高长虹,向培良狂飙 虚无的反抗 湖畔诗社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专心致志做情诗春柳社 辛亥革命前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 民众戏剧社 二十年代前、中期成立上海戏剧协社 欧阳予倩、洪深南国社 田汉浪漫主认倾向的话剧团体 20年代乡土文学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冯文柄、台静农象征诗派 20年代 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太阳社 1928 蒋光慈、钱杏邨、洪灵菲太阳倡导革命文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 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丁玲、沙汀 北斗萌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中国诗歌会 1932 穆木天、蒲风新诗歌大众化诗歌 东北作家群 30年代 萧军、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倾向现实主义 京派30年代沈从文、萧乾、周作人、废 名、李健吾、朱光潜 大公报·文艺倾向现实主义论语派30年代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幽默性灵小品自由人30年代胡秋原文艺自由论第三种人30年代苏汶文艺自由论现代诗派30年代戴望舒、徐迟、卞之琳、路易士现代现代主义心理分析派小说30年代施蛰存、穆时英现代弗洛伊德性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30年代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现代新感觉主义民族主义文学30年代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前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38年成立于武汉抗战文艺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七月诗派37-49 艾青、田间、绿原、阿垅、鲁藜、冀汸、曾卓、邹荻帆、彭燕郊、牛汉七月战斗的现实主义九叶诗派40年代形成辛笛、穆旦、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沂、袁可嘉、陈敬荣中国诗歌诗创造现代主义后期浪漫派40年代徐于、无名氏浪漫主义罗曼司战国策派40年代陈铨、林同济战国策狂欢、恐怖、虔格甲寅派20年代前期章士钊学衡反对文学革命学衡派20年代中期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甲寅派反对文学革命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民国初年至49年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礼拜六游戏、消遣小说汉园三诗人30年代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结集出版《汉园集》诗集社会剖析派30年代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运用阶级分析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新青年社、新潮社新诗作者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余平伯、康白情新青年社、新潮社小说作者鲁迅、叶绍均、汪敬熙、杨振声、陈衡哲、罗家伦2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文学研究会: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语丝社:冯文柄、许钦文未名社:台静农30年代杂文作家徐懋庸、唐弢、聂绀弩、柯灵、巴人(王任叔)30年代抒情散文作家何其芳、李广田、丰子恺、陆蠡、丽尼、缪崇群、梁遇春。
【整理好了背就完事】现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No.1第一个十年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2.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尽管语丝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相同,但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的风格是: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
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优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3.沉钟社是20年代中期出现在现代文坛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这四位文学青年有感于德国戏剧家霍普特曼的童话剧《沉钟》的启示——艺术的成功在于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北京出版发行了《沉钟》周刊,沉钟社即因此而形成。
沉钟社诸作家的质朴而悲凉的文学创作和对外国文学的广泛译介显示了自己的实绩和特色。
在创作上,对精神压迫反抗和对细腻朴实风格的追求,是沉钟社作家艺术创作的显著特征,其中《沉钟》杂志及《沉钟丛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成就。
在译介方面,沉钟社先后翻译了俄国和欧美众多作家和批评家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对扩展文学的艺术视野做出了贡献。
沉钟社最有影响,成就最突出的作家是冯至,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3、新月社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
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
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
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
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
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及流派归纳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社团和流派的发展演变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文学社团和流派的归纳和概述:1.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
它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复古主义思潮。
代表作家有鲁迅、冰心、叶圣陶等。
2.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
3.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主张“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他们的诗歌创作注重形式和韵律,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鲁迅为代表,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以散文创作为主,关注社会底层生活和民族命运。
5.鸳鸯蝴蝶派:活跃于清末民初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作品大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和世俗风情。
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天笑等。
6.左翼文学: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左翼文学流派,主张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等。
7.京派: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文学流派,主张文学要独立于政治之外,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萧乾等。
8.海派: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文学强调与国际接轨,关注都市生活和现代文明。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钟书等。
9.七月诗派:以胡风、阿垅为代表,主张诗歌要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工农兵的生活。
他们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革命精神。
10.九叶诗派: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诗歌流派,以穆旦、辛笛等九位青年诗人为代表,主张诗歌要表现人民疾苦和反封建精神。
1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作品多描写农村生活和普通人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12.白洋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作品注重表现战争中的人性和人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总结30年代文学类: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
简称“左联”。
时间:1930年主要成员: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
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宗旨: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
活动:办刊、出版与论争、推进大众语、与国际联系。
刊物:《北斗》《萌芽》《十字街头》《文艺群众》影响: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名称:东北作家群名词解释:抗战文坛上活跃的一支文艺劲旅,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
时间:1931主要成员:萧军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主张:倾向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强烈浓厚忧患意识和悲剧性风格:艺术审美上表现出一种雄健、粗犷、悲壮美学风格。
贡献: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第一次集中醒目标示在制作上刊物:《光明》《战地》影响:东北作家群出现,标志中国新闻学全面的自觉的抗战文学色彩历史阶段转折开始。
30年代小说类:名称:新感觉派名词解释: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海派时间:主要成员: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主张:新感觉主义特征: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在人物刻画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的非理性、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刊物:《现代》《新文艺》《无轨列车》影响: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
它不但促进了现代主义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名称:京派1第 1 页共8 页名词解释: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时间:1930年前后代表人:沈从文主要成员: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主张: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丑陋;在文化思想上继承了五四文学改造国民性的传统和“人”的观念,以人性的价值尺度,严肃的表现着“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的主题,并试图以此去探索“中国应当如何从新另造”,从而表现出了与社会剖析派不同的文化诉求;在审美趣味上崇尚和谐,鼓吹情感的节制与艺术技巧的恰当。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3、新月社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
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
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
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
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
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
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问题小说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
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
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
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
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
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
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文学社团、派别、刊物七星诗社: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文学中代表贵族倾向的诗歌团体。
由龙沙、杜贝雷等七位诗人组成,1549年由杜-倍雷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一文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
该团体致力发展法兰西民族语言和诗歌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创作上具有热爱自然、歌颂爱情自由,反禁欲主义特点。
其主要贡献在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创作上。
他们要改革流行于各地的差异极大的地方语言,统一法兰西民族语言,反对用拉丁文写作。
在诗歌创作上,反对矫揉造作的浮华文风,倡导清新自然的风格。
七星诗社还大力推广亚历山大诗体,推崇古希腊,罗马的诗体和意大利十四行诗,要求创造性地接受古希腊、罗马的文学遗产,建立与古希腊,罗马相媲美的民族文学。
大学才子:英国十六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人文主义剧作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洛、李利、格林、基德。
他们出身中产阶级,在大学读过书,大多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熏陶,有比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故称“大学才子”。
大学才子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集团,其作品在取材、思想倾向和文风上各有不同。
其中约翰·李里是贵族倾向的典型代表。
其剧本比喻丰富,语言典雅,文体华丽,喜欢援引神话历史,保留了英国的传统文风。
罗伯特·格林的创作则充分表现了民主的倾向克里斯朵夫·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对歌德的《浮十德》有重要影响。
大学才子的创作提高了英国戏剧水平,促进了英国戏剧的繁荣。
冈果拉派:十七世纪曾在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贵族文学流派。
创始人是抒情诗人路易斯-德-冈果拉(1561-1627)。
这个诗派专为高雅人士写作。
作品中多堆砌夸张的词藻,大量使用比喻、典故和隐晦难解的词汇。
作品的内容也大都是表达人生无常,终归毁灭的思想。
代表作家冈果拉的前期创作主要是故事诗和抒情诗,具有抒情和讽刺的特点。
后期创作则具有纤巧、造作、晦涩的风格特色。
代表作:牧歌题材的长诗《孤独》,赞美牧人生活的单纯朴实,诗中充满隐喻和晦涩难解的词句,表现了冈果拉派诗风的特点。
百科全书派:指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学者,因参与《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而得名。
他们以先进的思想观、科学理性总结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对宇宙人文做出了新的解释并对封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进行了猛烈抨击。
该派的出现标志着法国启蒙运动的成熟和高潮,推进了反君权、反教会的思想斗争。
主要代表人物有:达朗贝、狄德罗、卢梭等。
“一派出色的小说家”:指19世纪40-50年代崭露英国文坛的作家。
其中有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
他们的创作以小说为主,通过细致逼真的描写,提示劳资矛盾,关心“小人物”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生活,被马克思称为“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俄国自然派:自然派是俄国文学中以果戈理为楷模,以别林斯基为中心的文学派别,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
该派作家“忠实于自然”,真实地描写现实,批判农奴制的黑暗专制。
作品主人公多是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即小官吏、农民、手工业者、平民知识分子等,展现他们的贫困生活,因而被贵族社会、御用文人称为“污秽的写实主义、低劣的自然派”。
别林斯基在理论上充分肯定自然派的创作,并高度赞扬自然派是俄国文学中的进步力量。
自然派的文学成就多以散文、小说为主。
主要代表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冈察洛夫等。
十二月党诗人:指参加十九世纪初俄国十二月党人活动的诗人。
十二月党人是十九世纪初叶从俄国贵州里逐渐分化出来的一小部分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农奴制不満,是贵族中的精华。
十二月党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政治内容,号召采用有重大意义的题材,描写争取祖国独立的战士,歌颂当代或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反对非创造性的古典主义,反对使人脱离斗争的保守的浪漫主义,提倡创作有民族特性的悲剧,喜剧和长诗。
他们的诗在俄国文学史上有一席重要地位。
最著名的代表诗人有:雷列耶夫、别斯士舍夫、丘赫尔柏凯和奥陀耶夫斯基。
雷列耶夫是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发动者之一,1925年在起义的当日被捕,1926年7月13日被沙皇政府处死。
梅塘集团:-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长篇小说《梅塘之夜》而得名。
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和莫泊桑等,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
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布卢姆斯伯里集团:20世纪初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居住的布卢姆斯伯里地区戈登广场46号家居中,每周四晚举行的茶话会。
汇集当时知识界名流,有创造性的思想家、艺术家作家、学者,讨论各种学术问题,探索新的小说观念,进行创作方法的革新。
这个团体被称为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成员有作家爱摩·福斯特、美学家弗赖伊、诗人艾略特等。
四七社:西德当代最著名拥有作家最多的文学团体,创建于1947年9月16日,其前身为《呐喊》杂志编辑部。
成员包括作家、批评家、政治家、记者和大学文学教授,文学家和评论家里希特是这个团体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该社是个没有统一的纲领、组织,1948年至1958年,每年举行春、秋两次年会,后改为每年一次。
年会的内容主要为朗读和讨论文学作品。
六十年代活动停顿,1972年恢复活动。
“四七社”著名的作家有:伯尔、格拉斯、瓦尔塞、沙吕克等。
这个文学团体的文学创作,对战后德国文学影响极大,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代西德文学的概貌。
自白派:“自白派诗歌”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诗坛崛起的诗歌流派。
1959年罗伯特·洛威尔的诗文集《生活研究》的发表标志自白派诗歌的诞生。
该诗派采取平和的姿态,坦述个人生活隐私,行云流水般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向世人“自白”的方式表达自我,反抗社会。
他们反对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强调自由、即兴、真诚地写作,甚至重写或改写前人的作品。
总之,以极端个人的方式将内心的一切,包括极端的痛苦的体验和盘端出。
诗歌充满哲理色彩。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洛威尔、约翰·贝里曼、安妮·塞克斯顿等。
黑山派:又称投射派诗歌,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
1952年诗人查尔斯·奥尔森出任黑山学院院长,创办《黑山评论》,聚集起一大批诗人、艺术家,他们纷纷发表诗歌、文章,形成新的诗歌流派。
奥尔森的论文《投射诗》是该派的理论宣言。
该诗派抛弃传统诗歌的正确的语法、逻辑发展、诗节格律和韵脚,强调创作的即兴性、自发性,开放式的、自由的诗。
强调史前的、区域文化的现代意义,回到与世界永恒、神秘的关系中去感知世界的神圣性。
奥尔森的《翠鸟》被认为是黑山派诗歌的代表作。
代表诗人还有:罗伯特·邓肯、罗伯特·克里利、乔纳森·威廉斯等。
《雅典娜神庙》: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奠基者史雷格尔兄弟在1798——1800年创办的宣传浪漫主义理论的文学杂志。
他们以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为依据,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热情、想象、内心、自我和生活的诗意,反对古典主义诗学传统的束缚。
《祖国纪事》: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学术、文艺、社会政治的综合性大量月刊。
1839年创刊于彼得堡,初由克拉耶夫斯基任主编。
俄国文学界的优秀人物都曾为该刊撰稿。
著名的革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主持该刊的评论栏,成为刊物的思想指导者。
别林斯基离开后,刊物倾向日趋反动。
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成为资产阶级贵州自由主义的机关刊物。
1868年,该刊物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涅克拉索夫接办后,萨尔蒂克夫-谢德林随后也参加领导,才又成为进步的民主刊物。
沙皇为了控制舆论,镇压革命,于1884年查封了该刊。
《现代人》:普希金于1836年在彼得堡创办的文学与政治的综合性刊物。
普希金逝世后由他的好友普苤特涅夫教授接办。
该刊物从1843年起改为月刊。
1847年起由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担任主编。
由于涅克拉索夫团结了当时俄国杰出的作家,使《现代人》成为进步文学界的中心。
别林斯基主持过该刊的批评栏目,并在该刊发表过文学评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杜勃罗留波夫又相继于1853和1856年加入《现代人》编辑部,使其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论坛和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先进思想和民主阵营的总部。
《现代人》杂志发表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猛烈抨击了农奴制及其维护者,针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宣传了唯物主义和农民革命的思想,捍卫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争取文学为俄国的解放运动服务,起了极大的战斗作用。
1866年被迫停刊。
罗斯塔之窗:“俄罗斯通讯社”的简称,在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时期创办。
1919年秋天,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俄罗斯通讯社的工作,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同一些诗人画家合作,出版了诗配画的《罗斯塔之窗》。
用粗糙的颜料和纸张,作画写诗,宣传党和政府颁布政策法令,报道前线传来的消息以及生活中出现重大事件。
《罗斯塔之窗》起到了揭露敌人、教育民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作用。
马雅可夫斯基在罗斯塔之窗工作近两年时间里,创作了诗配画总数达数千幅。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即“无产阶级文化派”,苏联早期的文学团体,成立于1917年10月,核心人物是格丹诺夫。
十月革命后,这个组织发展到四十万人,曾出过十五种杂志,掌握过许多剧院。
他们提出“文化自治”的口号,企图把无产阶级文化组织同苏维埃政权并列起来,宣扬党、职工会、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分别掌管政治、经济、文化,把三者独立起来。
创作上认为艺术是用“活的形象”来组织人们的集体经验,而无产阶级的经验同以往的阶级经验截然不同,因此,无产阶级的文化艺术同过去的文化遗产毫无共同之处。
筹办专门学校来培养无产阶级作家,以建立“纯无产阶级文化“。
1902年10月3日,列宁在第一次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代表大会草案中,强调了无产阶级文化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但该派少数领导不顾协会的决议,继续要求独立。
1902年,俄共中央严厉批判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企图脱离党的领导而谋求独立、自主的错误立场。
1922年以后该团体瓦解,1932年解散。
拉普派:“拉普”是苏联早期作家集团“俄国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俄文简称,成立于1925年。
它是苏联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时影响最大的一个文学团体。
最初曾在与文学中的资产阶级倾向进行斗争方面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三十年代初却成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障碍。
他们曲解党的文艺政策,在组织上大搞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否定非党作家,提出所谓“同盟者还是敌人”的口号,甚至攻击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
在理论上提出否定文艺特点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创作方法”。
1932年4月,联共中央从根本上改组文艺团体,通过了《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决定取消拉普,成立统一的全苏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