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2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3
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本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的第二节《群落的相对稳定》,本课内容较简单,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课件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能力目标: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演替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群落的演替过程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详细讲解。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3.多媒体教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演替,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第2课时群落的演替[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84实验,分析鱼缸中群落的变化,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内涵。
2.结合图3-21至图3-25,了解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其过程。
3.结合P86思考与讨论,学会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重难点击] 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其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是一个运动着的体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即群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试通过鱼缸中群落的变化,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1.实验:鱼缸中群落的变化(1)方法步骤①投放养料和生物:按3∶1向鱼缸中加入稻草(或麦秸)液和池塘水至容积的2/3。
②放置鱼缸:将鱼缸置于一个不受干扰,并且没有阳光直射的安全地方放两天。
③取样检查:分别从三个层次取样检查。
a.用滴管从鱼缸中水体的表层采样,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并数出样本中每一种生物的数目。
b.用取自靠近缸壁的中层的样本,重复步骤a。
c.用取自缸底水体的样本,重复步骤a。
④继续放置鱼缸:继续放置一周后,重复步骤a~c。
(2)思考讨论①稻草液与池塘水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稻草液的作用是提供营养物质,池塘水中有小生物个体。
②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个群落的变化?答案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等。
③要想全面地了解群落的变化,还应该怎么办?答案做几个相同的鱼缸,但是放置环境不同,投放养料不同,比较不同鱼缸中生物种类的变化。
(3)结果分析:实验中,两次观察所看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群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2.群落演替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归纳提炼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植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产生变化。
(4)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产生。
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1课时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1课时群落的结构和生物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目标导读]1。
结合教材P78~79实验,学会测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计算方法.2.结合教材P80图3-17,理解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析其影响因素。
3。
结合教材P81~82调查、P82阅读与分析、P83图3-19阐述生态位概念,掌握生态位的重叠、竞争和分化.[重难点击]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位的分化。
一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自然界中,生活在同一地区的生物种群之间都有着或远或近的相互关系,它们构成了群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是其物种的组成.结合教材内容分析:1.群落的概念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已知肉食性鱼以一些小型鱼为食,小型鱼以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为食,植食性鱼类以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那么当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时,其他种群的数量如何变化?答案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小型鱼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2)由(1)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课题第4节群落的演替主备教师高飞授课类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群落演替的过程,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
2.通过了解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明确影响群落演替的原因。
学习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学习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师批注情景导入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解决吃的问题就是一个首要事情。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加上很多地区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经济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国家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图片:破坏的环境与退耕还林条例。
)是退耕就能还林吗?任何有效的政策指令都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
那么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需要探讨的内容——群落的演替。
自学探究知识点一群落演替及其类型1.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1)图甲是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大致过程是裸岩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______植物阶段→______阶段→森林阶段。
(2)图乙是弃耕农田中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演替,大致过程是弃耕农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灌木→______。
(3)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______________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的时间________经历的时间________速度________________经典例题例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精讲点拨[解析]B题图中甲曲线表示次生演替,乙曲线表示初生演替。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
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
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课时的内容也与现实紧密联系,即学生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立体农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
这一届高二学生已使用了一年多的新教材,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二、目标解析1.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实例;2.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三、教学问题诊断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命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中,注意了概念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活动;采用问题法教学,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有关群落结构的知识,而且丰富了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图形图表和生活实例与本节知识相联系,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思维被极好的调动起来。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复习课[最新考纲]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及物种组成(1)群落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群落的物种组成:①作用: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③两种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3.垂直结构(1)植物的垂直结构:①具体表现:植物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
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
(2)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深度思考](1)观察下面的图示,判断生物之间的关系。
提示:上述曲线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③(其中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②⑤,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④,属于寄生关系是的①。
(2)如何区分捕食与竞争。
提示: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3)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提示:①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考点二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过程(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第2节群落的相对稳定第3课时群落的演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第2节第3课时。
是在讲解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生物的生态位以及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是对群落内容的延伸。
主要从自然演替方面分析群落的发展变化以及从人类活动方面介绍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说明群落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命系统,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与高一相比理解能力普遍增强,又没有高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对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在群落的类型方面学生自学就能理解,课前也能有效的搜集资料辅助知识点的理解,后面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外来物种入侵与实际生活结合较多,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
③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④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①尝试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②观察周围自然环境,会用动态的眼光来分析事物。
3.情感目标:①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类型。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演示法。
六、课前准备三个学习小组分别搜集群落的演替过程和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三个知识点的素材,与教师共同制作课件。
全体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播放影片《必由之路》创设学习的情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塞罕坝介绍部分。
引导:“塞罕坝建设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他们的心血浇灌下,创造了荒原变绿洲的奇迹,也因此获得了2017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设疑:在奇迹发生的过程中,塞罕坝地区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了吗?这个现象叫什么?什么是群落的演替呢?板书群落演替的概念。
1/4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
②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
③举例说出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④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②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全面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①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②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锻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三、教学方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影像资料,阅读教材78页的问题探讨。
引出演替的概念。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对教材上自己觉得重要的知识做标记。
思考:从裸岩演替到森林需要经过那几个阶段呢?2/4学生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
裸岩阶段:没有生物生存↓地衣阶段: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以使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苔藓阶段:苔藓的生长会使岩石进一步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灌木阶段: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的能力增强。
森林阶段: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
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思考:当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在森林阶段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播放“森林阶段”的影像资料,学生观看,回答问题,教师归纳。
群落演替的过程通常是一些种群代替另一些种群,这通常是优势代替,而非“取而代之”!思考:在被遗弃的城市或弃耕的农田上也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完全相同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的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3/4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初生演替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次生演替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
本节内容是在讲解了前面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是对群落内容的又一个扩展。
主要包括“群落演替的类型”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个方面。
前者从自然演替方面分析群落的发展变化,后者从人类活动方面介绍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为第5章讲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埋下了伏笔。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说出群落演替的类型和区别。
2、能力目标:观察周围自然环境,会用动态的眼光来分析事物;尝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让学生关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了解生物入侵的危害。
三、重点难点1、重点:群落演替的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难点:群落演替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与高一相比理解能力普遍增强,又没有高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对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
在群落的类型方面学生自学就能理解,后面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实际生活结合较多,学生兴趣较高。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背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师引导:“春风吹又生”之后的草原群落和以前的草原群落完全一样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教师精讲:现在的草原群落和以前的草原群落不一样,说明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草原群落受到火灾的影响,一些生物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生物的种群会随之兴起,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的演替。
集体回答:不一样。
同学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听讲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应用,体现核心素养。
群落是如何演替的呢?请大家带着幻灯片上的问题,阅读课本P79——裸岩上的演替。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群落的概念展示:池塘生态系统提问:(1)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鲤鱼称为一个?(2)假如你是养殖鲤鱼专业户,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导入:我们在研究一定区域的生物时,不能只研究同种生物,得研究所有的生物,即群落学生回答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第2课时群落的演替[目标导读] 1.结合教材P84实验,分析鱼缸中群落的变化,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内涵。
2.结合图3-21至图3-25,了解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其过程。
3.结合P86思考与讨论,学会分析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重难点击] 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其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是一个运动着的体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即群落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
试通过鱼缸中群落的变化,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1.实验:鱼缸中群落的变化(1)方法步骤①投放养料和生物:按3∶1向鱼缸中加入稻草(或麦秸)液和池塘水至容积的2/3。
②放置鱼缸:将鱼缸置于一个不受干扰,并且没有阳光直射的安全地方放两天。
③取样检查:分别从三个层次取样检查。
a.用滴管从鱼缸中水体的表层采样,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并数出样本中每一种生物的数目。
b.用取自靠近缸壁的中层的样本,重复步骤a。
c.用取自缸底水体的样本,重复步骤a。
④继续放置鱼缸:继续放置一周后,重复步骤a~c。
(2)思考讨论①稻草液与池塘水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答案稻草液的作用是提供营养物质,池塘水中有小生物个体。
②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个群落的变化?答案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等。
③要想全面地了解群落的变化,还应该怎么办?答案做几个相同的鱼缸,但是放置环境不同,投放养料不同,比较不同鱼缸中生物种类的变化。
(3)结果分析:实验中,两次观察所看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群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2.群落演替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归纳提炼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植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产生变化。
(4)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产生。
(5)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因素。
活学活用1.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
在以后漫长时间内,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答案 C解析火灾过后的森林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形成了云杉为主的针叶林,此过程为次级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发生的情况,将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
1.初级演替光裸的岩地经过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最终会演替出森林。
阅读教材P84~86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一个原始的岩石地区形成一个森林群落,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原始的岩石地区不具有植物群落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原有植物的种子和可繁殖的营养体,像这样,从原始的岩石地区开始的群落演替就为初级演替。
(3)请思考:①地衣能在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它们可微微地潜入岩石的内部,借助于地衣分泌的代谢酸和地衣死后所产生的腐殖酸的作用,可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的过程。
②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答案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③经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逐渐演替为森林。
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吗?答案能,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外的一些种群,指的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④从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2.次级演替下图是在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过程,据图思考:(1)其演替的过程:弃耕的农田→一年生杂草→树木幼苗→森林。
(2)由图说明:当环境条件改变或人为干扰引起原有群落一定程度的破坏后,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级演替。
3.思考(1)动物在该过程中,是否也发生了类似植物的演替过程?答案是。
动物随着植物种类的变化而变化。
(2)两种演替相比,次级演替的速度较快,原因是保留了土壤等基本条件,以及原有植物的种子和可繁殖的营养体。
(3)两种演替中,次生群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在次生群落开发利用时,要特别注意观察群落演替的情况,使群落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归纳提炼比较群落的两种演替活学活用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性( )(2)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方向和速度与物理环境无关( )(3)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级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级演替( )(4)初级演替进行缓慢,次级演替出现和发展得较快( )(5)初级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级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6)初级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级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7)大多数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1)√(2)×(3)×(4)√(5)×(6)×(7)√解析(2)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级演替。
(5)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形成的群落都有明显的竞争。
(6)演替能否形成森林,是与当地的环境条件有关的,与演替类型无关。
三顶级群落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
1.群落演替的趋势(1)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的一般趋势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强。
(2)群落演替能一直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吗?答案不能。
一般说来,当一个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
(3)经过一系列的演替过程,最终达到平衡状态的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不同条件下的群落演替形成的顶级群落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答案不同。
如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的地区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而在寒冷干旱的地区,只能演替到草原或苔原,很难形成森林。
2.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除了受到温度、降水等气候因素影响外,人类活动也对群落演替有着重要的影响。
3.面对各种干扰,群落都有自我维持能力,这种自我维持也称群落稳定性,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复原能力两个方面。
如果一个群落能够抵抗住干扰,那么就不会发生演替。
如果一个群落具有复原能力,那么在受到干扰后,它就会借助于演替过程恢复稳定的平衡。
归纳提炼群落演替的特点(1)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具有可预见性或可测性。
(2)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
(3)群落演替的结果是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物种多样性增加,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4)群落演替的终点为顶级群落。
活学活用3.云杉是优良的木材树种,是我国西部和西南部高山针叶林中的一个主要森林群落类型。
如图是一个云杉林群落被砍伐后所发生的几个变化阶段示意图。
(1)“采伐消退”过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生”过程对于生物群落的变化来说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杉林被采伐后所发生的变化方向和速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其中,来自群落内部的因素有____________,来自外界环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各举两例)(4)新生的云杉林和采伐前的云杉林不完全一样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次级演替(3)种子的数量和散布、生物的繁殖人类活动、气候变化(4)演替过程中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而且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堂检测1.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级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案 C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级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2. 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变迁,可视为( )A.群落的初级演替 B.种群的初级演替C.群落的次级演替 D.种群的次级演替答案 C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
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不是一种生物,并且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了群落的次级演替。
3.下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答案 B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级演替,乙表示初级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多样性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所遭受的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初级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取决于气候条件。
4.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
请据此回答问题:(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