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食品的色香味说课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0
色香味俱全的初中食品安全教育教案,让知识更容易被吸收初中食品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相当重要的教育课程,毕竟饮食是人的本能需求,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饮食教育知识,让他们健康成长。
本教案将突出“色香味俱全”这一理念,为学生提供有趣的教育体验,让他们更容易吸收食品安全知识。
一、教学内容1. 感性认识:学生围绕食品中的“色香味”逐步了解食品的产生与成分,并通过食品品尝活动直观感知食品的味道与口感。
2. 理性认识:以“色香味”为引点,深入解析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如食品加工,添加剂,防腐剂等。
3. 实践操作:结合课堂,进行食品安全实验,检测各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们深入了解食品的产生与成分。
2. 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并了解如何检测食品是否安全。
三、教学过程1. 第一堂课:食品“色香味”初探1.利用图片和相关视频展示各类食品的色香味特点,引导学生体验不同食品的口感和味道,并帮助他们识别其中的主要成分和产生方式。
2. 讨论产生色、香、味的作用因素,例如添加剂、加工工艺等。
3. 安排食品品尝活动,让学生完成食品的口感和味道体验,同时记录下来。
2. 第二堂课:色香味与食品安全1.通过PPT等资料简述食品加工中添加剂以及在防腐剂方面的应用,讨论它们对人体健康和食品品质的影响。
2. 将知识延展到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肉制品等,着重讲解肉类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判断肉类制品是否安全。
3. 结合多种食品实际案例,让学生讨论了解添加剂和防腐剂等食品成分的规定和标准,由此进一步认识食品安全的意义。
3. 第三堂课:食品安全实验1. 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分别进行不同食品的有害物质含量检测实验。
2.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有害物质的危害和影响,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食物的色香味》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食物的色香味》【教学目标】1.知道食物的四种感官特征:色、香、味、形。
2.了解五彩缤纷的食物对味觉的影响。
3.回顾课文,通过实验感受食物的不同味道。
4.培养学生对食物的兴趣和热爱,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食物的不同味道。
2. 培养学生对食物的色、香、味、形的感官特征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感受食物的不同味道。
【课前准备】课件、实验材料、食物样品、拼图游戏。
【教学过程】Step1 复习1.教师说明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生动有趣地向学生描述食物的四种感官特征。
Step2 学习1.通过展示多种图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形。
2.播放小视频,说明五彩缤纷的食物对味觉的影响,例如芥末和紫菜的搭配。
Step3 实验1. 分别选择甜的食品、咸的食品、酸的食品、辣的食品等多种食品,让学生尝试不同口感,通过观察、嗅闻、品尝等方式,感受食物的不同味道。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尝试口感链接描述食品的味道。
Step4 练习1.将食物图片和文字拼图混合在一起,让学生按照内容和图片连接起来,并简要描述他们表达的食物的特征。
2.让学生围绕对食物的欣赏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喜好和原因。
Step5 总结1.回顾课程内容和学生体验,概括和总结食物的四种感官特征。
2. 鸣谢感言,放松休息。
【板书设计】课程标题:食物的色香味板书内容:色香味形【反思总结】本节课教学模式多样、生动,让学生在欣赏食物的同时感受到食品的多种感官特征,并在实践中了解、感受食品的特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教学中,还是有一定不足之处,如对于学生的口感描述需要加强引导,互动环节需要改进等。
食物的色香味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食物的色香味教学目标:1. 了解食物的色香味对食欲的影响。
2. 掌握描述食物色香味的词汇。
3. 培养学生对多样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4.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1. 食物的色香味对食欲的影响。
2. 描述食物色香味的词汇。
教学准备:1. 多样的食物样本(水果、蔬菜、糖果等)。
2. 纸和笔。
3.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一些多样的食物,引起学生对食物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食物?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色香味对他们的食欲产生的影响。
探索(15分钟):1. 分发食物样本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和闻一闻。
2. 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描述食物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鼓励他们使用形象生动的词汇。
3. 学生之间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描述,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启发。
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物的色香味对我们的食欲产生影响?”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并引导他们关注食物的感官体验对我们的味觉和视觉的刺激。
3. 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食物的色香味来吸引他人尝试新的食物。
应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食物样本,设计一份宣传海报,用形象生动的词汇描述该食物的色香味,并说明为什么他们认为这种食物吸引人。
2. 学生展示他们的宣传海报,并互相评价。
3.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对食欲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新的食物,并用形容词描述它们的色香味。
3. 提醒学生注意多样化的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种食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包括该食物的营养价值、烹饪方法等。
2. 学生可以组织一次食物展览,展示他们对食物色香味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食物的色香味对食欲的影响,并能够描述食物色香味的词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食物的色香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食物的色香味》。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食物的色、香、味的特点,并且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
2.掌握食物的基本分类:主食、蔬菜、水果、肉食、豆制品等。
3.发展学生对食物的观察力和感官的敏感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食物的色、香、味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不同食物的色、香、味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室;2.食物图片、食物实物。
五、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都已经对食物有了一定的认知,不过对于食物的观察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游戏的形式导入:1.通过图片,让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不同食物的颜色(颜色游戏)。
2.通过闻香识食,让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不同食物的味道(香味游戏)。
2. 观察与思考通过观察食物,让学生区分食物的种类,可以放射性思考:1.食物实物放在桌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鼓励他们发现食物的特点,比如颜色、香味和口感等。
3. 讲解1.讲解食物的基本分类,如主食、蔬菜、水果、肉食、豆制品等。
2.讲解食物的色、香、味的特点,帮助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食物的特点,如颜色、味道和口感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食物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食物的颜色、香味和口感的变化。
5. 总结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扩展鼓励学生参与到家庭烹饪中,引导他们对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八、教学评估1.了解学生对食物的观察能力和感官的敏感度;2.了解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九、教学后记此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接地气,适合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带给他们很多有趣的体验和体验。
慈心讲座之色香味的诱惑(食品添加物部分)讲解指引请各位讲师在讲座之前皈依祈求,希望自己能正确传达师长的理念,承事师长的事业,积聚广大资粮,成就圆满道因。
一、讲解总思路:由于大环境(共业)所感,大家喜欢吃快速、方便、好看、好吃的东西,再加上营养观念的混乱和偏差(提神、补脑)等,加之厂商受利益驱导,为迎合大众口味,不断更新创造,构成恶性循环(邪见增上)。
加工食品充斥着各种化学添加物,以致泛滥成灾,还有道德、人心的沦丧,非法添加物的防不胜防,使得今天的各类加工食品已变成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自己知道了真相后,进一步发心想帮助别人,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饮食习惯-→进一步改变食品加工厂商的生产模式-→转变人类的饮食习惯-→保护和光复大自然的环境-→改变整个社会环境(达成一个增上生环境),要想达成这个目的,我们要怎么做?(详见下表,分为广论学员和初学者)二、广论学员讲座研讨部分内容引导要点第一部分引爆真相通常我们的抉择是依着什么进行的?如何才能作出正确抉择?引导要点:通常我们都在无明大病中,依着自己的烦恼和等流作出种种抉择,要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后才可以作出正确抉择。
购买食物时追求感官刺激,从业果角度,会感得什么样的异熟、等流、增上果?引导要点:参考广论业果内容。
第三部分食品添加物的为害知道了添加剂的为害,你是否能够体会到师父开立慈心事业,引导生产者发展“少添加剂,健康安全的加工食品”的用心?这与我们学佛有什么关系?引导要点:成佛必经之路-大乘增上生路:外在环境对个人有极大的影响。
第四部分希望与反思食品添加剂从古到今的演变,是什么在起主导作用?引导要点:消费者一味追求感官享受,生产者缺乏诚信,整个社会缺乏整体、长远眼光,功利注意严重。
现在社会上到处都在使用添加剂,专家也认为应该用,我们要做没有添加剂的食品,行得通吗?引导要点:眼前的果,是过去的因所感。
我们不求立刻可以扭转现实,而是要通过佛法认识造成这种情况的因,规划将来能扭转的因,然后努力去种这个因。
《食物的色香味》讲义食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食物的色香味,则是让我们对其产生兴趣、享受美食的关键因素。
一、色食物的颜色,往往是我们对其产生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
鲜艳、诱人的色彩能够瞬间抓住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食欲。
比如,红彤彤的苹果、绿油油的青菜、金黄色的炸鸡腿,这些鲜明的色彩让我们在视觉上就能够感受到食物的新鲜和美味。
色彩不仅影响我们对食物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
深色的蔬菜和水果通常富含更多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而颜色鲜艳的肉类可能意味着其品质较好。
此外,食物的色彩搭配也非常重要。
在烹饪和摆盘时,巧妙地搭配不同颜色的食材,可以创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
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其色彩的组合应该是和谐、美观的,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二、香食物的香气,是一种无形的诱惑。
当我们闻到烤面包的香气、炖肉的香味或者刚出炉的蛋糕的甜香时,口水往往忍不住开始分泌。
香气的产生源于食物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挥发。
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香气。
煎、炒、烤等高温烹饪方式能够使食物产生浓郁的焦香;而蒸、煮则能保留食物原本的清香。
食物的香气还能够唤起我们的记忆和情感。
比如,闻到妈妈做的红烧肉的香味,会让我们想起家的温暖;闻到街头小吃的香气,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此外,餐厅和厨房中的香气也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和情绪。
在一个充满香气的环境中用餐,会让我们更加放松和愉悦,从而更好地享受美食。
三、味味道,是食物的核心所在。
甜、酸、苦、辣、咸,这五种基本味道在不同的食物中以各种组合形式呈现,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味觉体验。
甜味通常来自于糖、水果等,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的感觉;酸味可以来自柠檬、醋等,能够增加食物的清新感和层次感;苦味在一些蔬菜和茶叶中存在,适量的苦味可以增添食物的独特风味;辣味来自辣椒等调料,能够刺激食欲和带来兴奋感;咸味则是最基本的味道之一,能够提升食物的口感。
除了基本味道,食物的口感也对味道的感受有着重要影响。
食品中的色香味化学人们检验一种食品好坏的直观标准是“色、香、味”,区区三个字,其中有很多的化学科学道理。
大脑的信息源是人体的五个感官,它们提供的信息量(%)分别为: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0,也就是色、香、味、音。
这些感官的综合效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食品的风味,它是食品在摄入的、后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
它们也就构成了生活美的要素。
食品的色香味能使人们在感官上有愉快的享受,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本章主要介绍食品的色香味方面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食品的化学组成及在加工贮藏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以及如何合理选择食品,合理摄取营养,防止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使我们吃得更好、更健康。
5.1 食品的色素化学食品的色素作为食品添加剂已有相当长的时间。
自远古时代起,色素就被用来使食品的外观更加吸引人。
人们为了解决“色”的问题,通常在食品中加入各种颜色的添加剂,使其具有艳丽、鲜亮、增强食欲的颜色,这种添加剂就是“色素”,“色素”目前应用广泛,早已经超出食品工业的范畴,涉及到日用化工、医药等领域。
5.1.1 天然色素天然色素是指在新鲜原料中能被识别的有色物质或本来无色,但经过加工发生化学反应而呈现颜色的物质。
1.天然色素的分类⑴按来源不同可分为:①植物色素如蔬菜的绿色(叶绿素)、胡萝卜的橙红色(胡萝卜素)、草毒及苹果的红色(花青素)等。
②动物色素如牛肉、猪肉的红色色素(血红素)及虾、蟹的表皮颜色(类胡萝卜素)等。
③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
⑵按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①四吡咯衍生物,如叶绿素、血红素;②异戊二烯衍生物,如类胡萝卜素;③多酚类衍生物,如花青素、花黄素(黄酮素)、儿茶素宁等;④酮类衍生物,如花曲色素、姜黄素等;⑤醌类衍生物,如虫胶色索、胭脂虫红等。
⑶按溶解性质不同可分为:①水溶性色素。
②脂溶性色素。
2.重要的天然色素指未加工的自然界的花、果和草木等的色源,重要的主要有:⑴血红素为含铁的卟啉配合物,呈红色。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食物的色香味》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这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的一部分。
本单元“食物的色、香、味”是一个关于食物的基础教育分支,旨在帮助学生学习食物的基本特征,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种类的食物,以保持身体健康和营养均衡。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食物颜色、香味对食物味道的影响。
2.能够分辨食物的属性,如颜色、味道等。
3.了解不同食物的主要特点,并分类。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和观点。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
态度目标1.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培养自主学习的态度。
2.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与步骤时间内容活动安排5min 引入班级活动15min 学习新话题听课 / 讨论15min 活动设计小组活动 / 互动讨论10min 总结回顾课堂总结 / 制定下一步计划引入:首先进行班级活动,旨在尽量积极地利用班级动态、以及学生的个性来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或者通过展示某些物品或图片来引出本堂课的新话题,“食物的色、香、味”。
学习新话题:在这一部分,老师应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猜测食物的颜色、味道等特征。
然后,通过展示食物图片等教具,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食物颜色和味道是怎样影响它们的味道的。
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重点讲到如何通过色、香、味等方面分辨不同的食物,并引导学生自己说出问题的答案。
活动设计: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问题,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学生可以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种食物,并描述它的颜色、味道等特征,并讨论他们所取得的结果。
总结回顾:教师在这一部分应总结前面学习到的知识,并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下此次课的内容。
同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2. 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教具和讲解方法,如搭建简易实验室或引导学生互相讨论。
食物的色香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色香味对食欲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他们对食物的色香味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选择更加美味和营养的食物。
二、教学内容1. 食物的色彩对食欲的影响。
2. 食物的香气对食欲的影响。
3. 食物的味道对食欲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在进餐时会注意到食物的颜色吗?为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食物的色彩对食欲的影响。
步骤二:探究食物的色彩对食欲的影响1. 教师将一些有鲜艳颜色的食物摆放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感受。
2.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食物颜色与食欲之间的关系。
3. 教师向学生解释食物颜色对味觉和视觉的影响,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步骤三:探究食物的香气对食欲的影响1. 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的香气对食欲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食物的香气会引起食欲。
2. 教师将一些有特殊香气的食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闻并记录感受。
3. 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食物香气与食欲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步骤四:探究食物的味道对食欲的影响1. 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的味道对食欲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食物的味道会让人食欲大增。
2. 教师将一些有特殊味道的食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尝试并记录感受。
3. 学生尝试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食物味道与食欲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步骤五:总结与展望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食物的色香味对食欲的影响,并强调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 教师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对食物的色香味对食欲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也意识到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将更加重视食物的选择,并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物的色香味教案01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用眼睛观察食物,知道食物的“色”;用鼻子闻食物,知道食物的“香”;用舌头尝食物,知道食物的“味”。
2.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要用到眼睛、鼻子、舌头、耳朵、手等器官。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运用各种器官观察思考,获得对食物的色香味的认识。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
3.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提出自己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去,对观察的事物产生兴趣。
3.在活动中能与其他同学积极配合,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准备苹果、香蕉、桔子、干鱼块、鲜花、玩具熊、冰淇淋、收收音机、米饭等几种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讲故事引入今天是爸爸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天,小明和妈妈一起为爸爸烧了很多好听的菜,其中一盘炒鸡蛋是小明亲自为爸爸炒的,因为爸爸最喜欢吃炒鸡蛋啦。
开饭了,爸爸看这么多好吃的菜,说:“真是色香味俱佳啊!特别是这盘炒鸡蛋,金黄的鸡蛋,绿色的青菜叶,红色的辣椒,搭配起来颜色真是太好看了!”说完,爸爸用鼻子闻了闻,陶醉地说:“真是太香了!”同学们,你们想吃吗?这时,爸爸用筷子夹起一块鸡蛋放入口中——脸上露出了痛苦的表情。
怎么啦?原来小明在炒鸡蛋中放了太多的盐,快把爸爸咸死了。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2.板书课题:食物的色香味3.师:知道什么是“色香味”吗?“色”是指颜色,“香”是指气味;“味”是指味道。
师:色香味俱佳的食物更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二、描述几种食物的色香味1.出示四个黑色袋子,里面分别装有苹果、桔子、香蕉、干鱼块。
2.引导提问:老师袋中有几种食物,你想知道它们是什么食物吗?怎样知道?生:用眼睛观察知道。
师:除了用眼睛观察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呢?3.学生讨论,交流。
4.学生汇报,并上台演示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口尝的方法。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食物的色香味》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食物的色香味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能力目标:观察分析食物的色香味并描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对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色香味特点。
2.教学难点:能够观察分析食物的色香味并描述。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食物的色香味》。
2.教学素材:多种食物的样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食物的色香味》的PPT,用几幅图片展示各种食物的色香味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新知(1)师生互动教师用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们都吃过什么食物?不同的食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食物的色香味。
(2)呈现新知教师通过PPT呈现食物的色香味特点,同时解释食物的外观对人的食欲产生的影响、食物的香味对人的食欲产生的影响以及食物的味道对人的食欲产生的影响。
(3)示例演示教师拿出几个样品食物,让学生一起观察、嗅闻和品尝食物,并让学生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3. 拓展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食物,通过观察、嗅闻和品尝,记录食物的色香味特点,并向全班展示。
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指导其他学生观察、嗅闻和品尝,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出食物的色香味对人的食欲产生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吃的食物,描述食物的色香味特点,并写下一段感想。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食物的色香味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食物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食物色香味的认识。
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章食品的色香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食品不仅要符合质量卫生标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花色品种要多样化,色香味俱全。
因此,食品的风味就显得非常重要。
食品的风味是指食品入口前后对人体的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刺激,从而引起人们对它的总体特征的综合印象。
风味鉴别常采用感官分析法,它是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鉴定食品的新鲜度、成熟度、加工精度、品种特性及其产生的变化情况等的方法,它方便、快捷又节省费用,是评价食品品质的常用方法之一。
我国的食品以色、香、味俱佳、风味独特而享誉全球。
因此,了解食品中色、香、味的基础知识,对提高食品质量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节第一节食品中的天然色素食品中能呈现颜色的物质称为色素,主要的食品色素都是有机化合物。
食品中的色素主要分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
食品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或经加工而改变的食品色素称为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天然色素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色素(如血红素、类胡萝卜素)、植物色素(如叶绿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微生物色素(如红曲霉的红曲素)等。
植物色素最为缤纷多彩,是构成食品色泽的主体;按溶解性不同可分为脂溶性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和水溶性色素(花青素);若按化学结构来区分,则可分为吡咯色素、多烯色素、酚类色素和醌酮类色素。
一、吡咯色素吡咯色素是以4个吡咯环的α-碳原子通过次甲基相连而成的卟吩环为结构基础的天然色素。
生物组织中天然吡咯色素有两大类,即动物组织中的血红素和植物组织中的叶绿素,它们都与蛋白质相结合,不同之处在于卟吩环上的侧链基团和卟吩环中结合的金属离子不同。
(一)血红素1.血红素的结构血红素是高等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红色色素。
在血液中血红素主要以血红蛋白(Hb)的形式存在,在肌肉中主要以肌红蛋白(Mb)的形式存在。
血红素是铁和带侧基的卟吩环构成的铁卟啉类化合物。
可溶于水,亚铁血红素的分子结构如图3-1:其结构特点为:(1)铁为+2价;(2)有一个由4个吡咯环连接而成的卟吩环;(3)存在共轭体系,使该物质呈现颜色;(4)有酸性。
血红素的4个氮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其中2个氮原子与铁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另外2个氮原子以配位键(从氮原子上共享电子)与亚铁离子相结合。
因亚铁离子有配位能力(即能从其它原子共享电子),配位数为6,因此在4个氮原子组成的平面上,还能与球蛋白分子中组氨酸残基上的咪唑环上的氮原子相结合,在平面的下面还能与O2或H2O相结合。
图3-1 血红素的结构血红蛋白(Hb)是由4分子亚铁血红素和1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的球蛋白结合而成。
相对分子质量为6 800,而肌红蛋白(Mb)则为1分子亚铁血红素和1分子肽链组成的球蛋白所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 700,恰为血红蛋白(Hb)的四分之一。
血红蛋白(Hb)与肌红蛋白(Mb)是构成动物肌肉红色的主要色素,牲畜在屠宰放血,血红蛋白排放干净之后,酮体肌肉中90%以上是肌红蛋白(Mb)。
肌肉中的肌红蛋白(Mb)随年龄不同而不同,如牛犊的肌红蛋白较少,肌肉色浅,而成年牛肉中的肌红蛋白(Mb)较多,肌肉色深。
虾、蟹及昆虫体内的血色素是含铜的血蓝蛋白。
2.血红素的性质血红蛋白最特殊的性质是与O2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而呈现鲜红色。
因HbO2并非化合物,分子中的铁未被氧化,仍为亚铁离子,在O2分压低的环境下,又能分解成Hb和O2:同样,Mb当肌肉切开后,Mb也能与O2结合而成鲜红色。
屠宰后的酮体组织因缺氧而失去呼吸作用,但发酵和呼吸酶仍能活动,以致肌肉组织能保持还原状态而呈暗紫红色。
当鲜肉在空气中过久,细菌大量繁殖,降低部分氧压,致使氧表面氧合肌红蛋白MbO2氧化而形成棕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
同样MbO2在有氧加热时,球蛋白变性,血红素中Fe2+氧化为Fe3+而生成棕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MMb ),即为熟肉的颜色。
因Hb和Mb能与亚硝基-NO作用,形成稳定艳丽的桃红色亚硝酰肌红蛋白(NO-Mb)和亚硝酰血红蛋白(NO-Hb),加热颜色也不变。
基于此原理,在火腿、香肠等肉类腌制加工中,往往使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等作为发色剂。
目前的研究显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对脑组织有损伤,且有致癌作用。
(二)叶绿素1.叶绿素的结构特征叶绿素存在于植物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叶绿体。
叶绿素主要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两种,如图3-2。
图3-2 叶绿素的结构叶绿素a:R = CH3叶绿素b:R = CHOR′= CH2CH=C(CH3)[(CH2)3CH(CH3)]3CH3叶绿素与血红素结构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区别:(1)环中结合着Mg2+,而不是Fe2+。
(2)除4个吡咯环之外,还形成了1个副环(V)。
(3)侧链基团不同,叶绿素分子中存在酯基。
2.叶绿素的性质特点叶绿素a是蓝黑色的粉末,熔点为117~120 ℃,溶于乙醇溶液而呈蓝绿色,并有深红色荧光。
叶绿素b是深绿色粉末,熔点为120~130 ℃,其醇溶液呈绿色或黄绿色,并有荧光。
二者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脂肪溶剂中,不耐热和光。
在高等植物中,叶绿素a与叶绿素b 按3∶1的比例共存。
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分子中的镁离子被氢离子取代,形成脱镁叶绿素造成色泽转化为黄褐色。
当用稀的硫酸铜溶液处理时,叶绿素分子中的镁离子可被铜离子取代生成铜叶绿素,铜叶绿素的绿色比叶绿素更鲜艳、更稳定。
叶绿素的分子结构显示出它是一种酯,在碱性条件下,它可以水解成叶绿酸盐和醇,叶绿酸盐绿色较叶绿素稳定。
3.3.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1)酸和热引起的变化。
在酸的作用,叶绿素会发生脱镁反应而生成脱镁叶绿素,颜色由绿色向褐色转变。
如蔬菜在收获后,植株体内有机酸的存在,可生成脱镁叶绿素,变黄甚至变褐,腌制蔬菜时常常发生颜色由翠绿向褐色转变,也是由于发酵产生的乳酸而致。
(2)酶和光。
许多酶能促进叶绿素的破坏,如脂酶和蛋白酶作用于叶绿素脂蛋白复合体;叶绿素酶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
蔬菜的加工处理(热烫和杀菌)是导致叶绿素损失的主要原因,其变化主要是热和酸造成了叶绿素向焦脱镁叶绿素的转化,造成颜色的变化。
这是由于:(a)加热下组织的破坏,细胞内的成分(包括有机酸)不再区域化,因而加强了与叶绿素的接触。
(b)加热时,生成新的有机酸如草酸,苹果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脂肪会水解成脂肪酸,蛋白质分解成H2S或脱羧产生CO2等,降低了pH,使其酸性化。
为了护色,常将石灰水或氢氧化镁加入热烫液中,以提高pH,并有一定的保脆作用。
绿色植物在储藏加工过程中经常发生光解。
即在光和氧气的作用下破坏卟吩环,产生一系列小分子。
对此在储藏绿色植物性食品时,应避光、除氧,以防止光氧化褪色。
二、多烯色素多烯色素是由异戌二烯残基组成的共轭双键长链物质,因最早发现的是存在于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故又称为类胡萝卜素。
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目前已知有300多种。
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花、果、根、茎中,以黄色和红色的果蔬中较多。
一些微生物也能大量合成类胡萝卜素,在动物的蛋黄、羽毛、甲壳和金鱼体内都存在。
类胡萝卜素按其结构与溶解性质分为两大类:胡萝卜素类和叶黄素类。
1.1.结构特点(1)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类的结构特点是存在大量共轭双键(形成发色基团,产生颜色)。
大多数天然胡萝卜素类都可看作是番茄红素的衍生物。
番茄红素的结构式如下:番茄红素的一端或两端环构化,便形成了它的同分异构体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
几种胡萝卜素端环的结构如下:在端环中双键位置在4、5-碳位间的称为α –紫罗酮环,在5、6-碳位的称β-紫罗酮环。
只具有β-紫罗酮环的胡萝卜素类在体内才能转变为维生素A。
番茄红素和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是食品中主要的多烯烃类着色物质,分布广泛,其中β-胡萝卜素在自然界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
1分子β-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能转化为2分子维生素A,因此是有效的维生素A 原,而一分子的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只能形成一分子维生素A,而番茄红素不能转化成维生素A,没有营养作用。
(2)叶黄素类叶黄素类是共轭多烯烃的含氧衍生物,主要有叶黄素,隐黄素,辣椒红素,番茄黄素等。
几种常见的叶黄素类色素的结构、学名、存在见表3-1。
表3-1 食品中重要的叶黄素类色素2.多烯色素的性质与应用多烯色素是脂溶性物质,几乎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其中胡萝卜素类微溶于甲醇、乙醇,而叶黄素类则易溶于甲醇和乙醇,利用此性质特点可将两者分开。
多烯色素较稳定,耐酸耐碱,较耐热。
在锌、铜、锡、铝、铁等金属存在下也不易破坏,因此在食品加工中不易损失。
但多烯色素分子中的双键特征,使其易发生氧化。
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多烯色素被破坏而褪色。
此外,多烯色素在热、酸和光的作用下,易发生顺反异构变化,而引起颜色在黄色和红色范围内轻微变动,如:加热胡萝卜使金黄色变成黄色,加热番茄会使红色变成橘黄。
多烯色素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光敏氧化作用,即双键经氧化后饱和,形成环状氧化物,进一步氧化发生断裂,形成有部分双键的含氧化合物。
其中之一有紫罗兰酮(具有紫罗兰花气味),其结构式的环状部分即紫罗酮环,由此而得名。
过度氧化后,多烯色素则可完全失去颜色。
有些酶可以加速多烯色素的氧化降解,食品加工中热烫等适当的钝化酶处理可以保护类胡萝卜素。
多烯色素在食品加工中,通常不会严重降解。
如土豆碱液去皮仅引起类胡萝卜素的轻微降解和异构化。
胡萝卜果脯熬制时红黄色很稳定,低温和冷冻下类胡萝卜素也很少变化。
油炸、烤制和过度加热会引起多烯色素的高温热解,干制品在光照下贮藏会发生褪色,是因为光促进了氧化。
多烯色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广泛地应用于油脂食品,如人造奶油、鲜奶和其他食用油脂的着色。
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使多烯色素能吸咐在明胶或可溶性糖类化合物载体如环状糊精上,经喷雾干燥后形成微胶相分散体,使其能均匀分散于水,能形成透明的液体,可直接用于饮料、乳品、糖果、面条等食品的着色。
三、酚类色素酚类色素是植物中水溶性色素的主要成分,分为花青素、花黄素和鞣质三大类。
其中鞣质既又可视为呈味物质,又可列入呈色物质。
它们和叶绿素、多烯色素不同,存在于细胞液泡中。
分布于植物的花、茎、叶、果实中而呈现美丽的色彩。
在化学结构上,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花色基元)——母核,即2-苯基苯并吡喃阳离子,同时在苯环上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羟基,因此可看作是多元酚的衍生物,故名多酚色素。
(一)花青素1.结构大多数花青素在花色基元的3、5、7-碳位上有取代羟基。
在B 环上各碳位上取代基不同(羟基或甲氧基)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花青素。
现已知花青素有20多种,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天竺葵色素3,5,7,4′-四羟基花青素2、矢车菊色素3,5,7,4′,5′-五羟基花青素3、飞燕草色素3,5,7,3′,4′,5′-六羟基花青素4、芍药色素3,5,7,4′-四羟基-3-甲氧基花青素5、牵牛色素3,5,7,4′,5′-五羟基-3 -甲氧基花青素6、锦葵色素3,5,7,4′-四羟基-3′, 5′-二甲氧基花青素在自然状态下,花青素的游离态极为少见,常常以糖苷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