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3.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济南版
- 格式:doc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10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重点)②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描述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难点)2.能力目标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体验生活离不开科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采用“激趣—质疑—探究”的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讨论形式进行,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利用多媒体,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感性认识血液的成分,理解血液为什么是流动的组织,接着小组利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在显微镜下真实的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尝试描述三种血细胞的特点。
课前准备:1、备好课;制作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2、探究实验的材料器具:实验用10 mL注射器、1mL5%柠檬酸钠溶液、试管、量筒、新鲜鸡血10 mL。
3、要求学生分好实验小组;网上搜集关于血液的知识,形成对血液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观看视频:流动的血液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提问质疑:1、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2、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3、血液对人体有何作用?生1:血液是红色的液体。
生2:血流出体外就干了。
生3:生病了就要抽血化验。
设计意图:观看人体内流动的血液,激起学生澎湃的热情,感受到血液是我们生命的河流。
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实验中学七年级生物教学案编制:刘洪宝审核:刘洪宝2012 -3 -8 NO:9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课前延伸】(一)预习目标1.在总体上感知血液的组成。
2. 复习显微镜使用的操作步骤,预习“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实验的相关步骤,保证实验效果。
3.结合课本上的图解,初步了解血液的分层现象和血细胞的形态。
4.了解输血与血型的相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1.血液由和组成。
2.预习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的实验(1)明确实验目的、材料用具,在阅读方法步骤时考虑柠檬酸钠溶液的作用。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操作步骤,为课上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3.观察课本图3.3-1 感知血液的分层现象。
4.阅读课标P47—P49,了解输血与血型的相关知识。
(三)自我检测1.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步骤包括:、、、。
2.血浆中主要成分是,约占以上,其余为、、等物质。
3.血细胞包括哪三种?、、。
4.RBC代表、WBC代表、HGB代表、PLT代表,它们的正常值分别为多少?5.人的血液可分为四种类型:,这就是ABO血型系统。
6.输血时应以为原则。
【课内探究】(一)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探究,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掌握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实验技能,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应用实验中学七年级生物教学案编制:刘洪宝审核:刘洪宝2012 -3 -8 NO:9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演示实验宏观观察:1.血液的组成和分层现象对比观察老师课前备好的、装有血液的量筒,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观察结果并记录在表格中:2. 设置疑问:血浆中的主要成分是水,这说明血浆具有什么功能呢?讨论后回答。
血浆的主要功能:。
新鲜的血液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成块后,其周围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是____,它与血浆最大的区别是不含__________。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后,是如何运输到组织细胞的呢?(血液)血液、血管、心脏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
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兴趣小组同学代表上台讲解实验过程赠你一把钥匙——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用心观察,初步探究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与功能赠你一把钥匙—柠檬酸钠溶液展示抗凝剂,将它加入血液以后能防止血液凝固。
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观察吧,完成学案任务一的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上台总结一下刚才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由此现象判断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有没有哪个组的同学观察的更仔细呢?教师演示将试管倾斜,仔细观察,可发现中间有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这是由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下面暗红色的为红细胞。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大量的血细胞构成细胞群,完成物质运输的功能,这些细胞群我们可以称为?血液属于结缔组织,而且可以流动。
比较不加抗凝剂的血液和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有什么区别血浆成分示意图可以看出,血浆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含有一部分蛋白质,葡萄糖,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学案任务一上台讲解,并把相应的词条贴到黑板上。
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补充学案组织观察图片,注意血清和血浆的区别加入抗凝剂不加抗凝剂借你一双慧眼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分组实验,微观探究氨基酸,无机盐,二氧化碳等,这些是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溶解在水中一起运输,所以血浆的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其次血浆还能运载血细胞。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三种血细胞,因为很小,肉眼无法看到,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使用步骤注意事项(1)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细胞后再换成高倍物镜(2)观察到细胞后,移动装片,看看不同视野内能观察到几种细胞?(3)温馨提示:白细胞染色后细胞核特别明显,根据这个特点仔细观察,看看能否找到白细胞?根据课本实验要求,明确实验材料,阅读课本明确三种血细胞形态,头脑中有一定印象,同学合作观察血细胞的形态,指出观察时的疑惑:1、未看到白细胞和血小板2、红细胞中间是中空的?巡视学生实验情况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看图,总结学生三人一组运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图片并完成学案的填图部分。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指导思想】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注重课堂生成,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中,以学定教、力求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习效率,践行高效课堂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第一课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习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血液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同时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演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完成对血液的理性认识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区分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1、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2、学会用比较法提升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解读血液化验单。
【教学方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师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
【学生准备】预习完成导学案的自学检测,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疾病。
【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 3.1物质运输的载体 【教学过程】血细胞成分防御保护功能红细胞白细胞 运输。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课型:新授课第三节输血与血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类型。
⑵了解安全输血原则⑶介绍血型鉴定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⑴参与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并交流,培养收集、分析资料能力,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⑵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激发学生珍爱生命,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树立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⑵感受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珍惜学习机会。
教学重点:说出 ABO血型类型,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安全输血原则。
教学难点: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教法与学法分析:采用创设情境、游戏答题、资料分析、分析讨论等手段,使学生感知人体的血量、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动脑思考,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愉快全面接受新知,并顾及个别差异。
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研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式的答题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竞争欲。
激烈的讨论、成果的展示,充分给学生空间和舞台,展现他们的精彩。
本节教学主要从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及课堂环境的创设几方面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
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血液的组成。
2、播放:视频(让同学们通过视频直观的从感性上感知本节课的内容)【二】板书课题:输血与血型【三】理清脉络、构建框架讲解:输血的变迁和血型的发现展示:血型鉴定的过程小游戏:找朋友说明:同型输血的原则以及可输给、可接受的表格讲解:血量和输血【四】课堂小结本节重点:⏹ABO血型的类型⏹血型鉴定的方法⏹安全输血的原则⏹无偿献血制度【五】巩固练习【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第四节输血与血型一、血型:1、血型的发现、2、血型的种型二、输血:1、血型鉴定。
2.安全输血、3.无偿献血。
课后反馈:2。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案课题物运输质的载体序号授课时间主备人课型实验探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
2、技能目标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练使用显微镜3、情感目标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组成功能:血浆水蛋白质葡萄糖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红细胞运输氧等血细胞白细胞防御疾病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教学策略创设点按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生物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功能。
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恐惧,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畜禽的血)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2个问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有关知识。
教法边讲述,边观察,边实验,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后反思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血液化验单。
2、准备加抗凝剂的和未加抗凝剂的家畜(家禽)血样,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3、查询相关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延伸了解预习情况课内探究(一)明确学习目标(二)学案导学,引导诱思与展示交流1、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2、分析归纳血液的组成:根据课前的准备,自由发言,提出有关血液方面的问题,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积极相互补充。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鉴定的过程。
(重点、难点)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法和学法指导:本课采用我校的“情智互促一·二五”教学模式展开教学的。
在课前大量搜集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认真研读教材。
以5.12汶川地震的图片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出与本节相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在学生重温血型发现史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与本部分知识相关资料、图片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血型的分类依据和鉴定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在课上强化了发现史的思维过程,淡化了血型配型的原理(该内容是高中生才能理解的水平);血量和献血的知识学生自学能学会,因此教师不讲。
通过无偿献血的学习,利用图片和调查自己身边的人献血的实例,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由于人体内的血量和献血量多少的知识有联系,我上课时把课本上安排的顺序做了调整,先学习血型的分类依据和鉴定方法,再来学习血量和献血的相关知识,用失血不能超过多少来解释献多少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使知识更衔接,学生更易接受。
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血型发现过程的相关资料2.学生了解血型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2他认为,正是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导致了输血的失败。
后来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血型。
A型、B型、AB型和O型。
3(二)血型鉴定过渡:你知道血型是如何鉴定出来的吗?师:医学上根据凝集原与凝集素之间的免疫反应关系,用已知的凝集素(抗体)鉴定被检者红细胞上的未知凝集原(抗原)。
多媒体展示:血型鉴定的实验原理图片4A型标准血清B型标准血清A型B型AB型O型ABO血型鉴定示意图分析并讨论以下问题:5问:你能根据图解说出输血的原则吗?问:鉴定ABO血型除了用于输血之外,还有什么用途?67。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一、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四个环节,其中新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第二个环节中的四个活动来完成的,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重点)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描述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难点)能力目标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重难点:重点1、血液的成分和各组成成分的主要功能。
2、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区别。
难点:血液的成分和各组成成分的主要功能。
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很熟悉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血液,但是对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了解的不多,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活动为主体。
(1)要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活动,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结论。
(2)教法注重实验法、归纳法。
(3)学习方法上重点体现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活中蕴含的科学。
五、教学过程环节设计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多媒体展示两幅“美女对血液反应图片”,让学生交流对血液的感受和认识。
请三位学生代表交流自己的对血液相关的疑惑。
接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起来认识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实例,但又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参与活动,探究新知(35分钟)活动一观察思考获取真知(1)先让学生畅谈对血液的认识,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会就血液的颜色、出血状况、化验抽血等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说出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重点)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描述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结构。
(难点)能力目标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很熟悉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血液,但是对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了解的不多,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活动为主体。
(1)要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活动,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结论。
(2)教法注重实验法、归纳法。
(3)学习方法上重点体现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释生活中蕴含的科学。
课前准备:1.备好课;制作PPT课件、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2.要求学生分好实验小组;网上搜集关于血液的知识,形成对血液的初步认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分钟展示图片:繁忙的交通运输学生欣赏图片并思考问题,踊跃发言: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在轻松的气氛中导入新课。
18分钟分组实验: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叙述实验方法步骤。
2.引导学生回忆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温馨提示】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左右移动装片,细心寻找。
先用低倍镜找到血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
3.结合图3.3-2在显微镜下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
4.汇报交流:(1)对照图3.3-2,辨认血细胞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2)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哪一种?不容易找到的是哪一种?为什么?师生共同总结:血浆血液红细胞么,因此跃跃欲试。
认真阅读课文,熟悉实验目的要求和步骤。
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小组合作,规范操作显微镜,找到清晰的物像,对照图3.3-2尝试区分三种血细胞。
《物质运输的载体》一、教材与学情分析《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某某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渴望探索其中的奥秘。
大多数学生有过流血、抽血或验血的经历,这是学习本节课的有利因素。
但是很少学生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教师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和人血的永久涂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认识血液的各种成分,总结其功能。
针对教科书中提出的讨论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⑴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⑵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过程与方法目标:⑴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⑵通过血常规化验单的测定值与正常参考值的比较,学会认识血常规化验单,并能初步预示某些疾病,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⑵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学习及对化验单的解读,充分认识生命的物质性及生物与自然的统一性,增强热爱自然、善待生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1. 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本节课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通过分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合作的能力,同时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流血、血常规化验单等图片,创设情境问: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系?问:你能根据自身的经历谈谈对血液的认识吗?同学们对血液了解的可真不少,血液的成分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神秘的液体!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齐答:血液举手谈自己的经历的自身经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1课时〕【教材分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以探究实验引入观察血细胞,使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细胞的数量、形态构造有了正确的认识。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得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与血红蛋白密切有关,血红蛋白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重点〕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区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难点〕3.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4.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搜集处理资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使用显微镜的技能。
6.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局部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方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
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使学生在整节课上都能感兴趣而且全程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中。
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对有关知识、事物的认知规律,以到达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进展生物教学让上述教学目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②相关的实验准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学生准备:完成课前助学的自主学习等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根据观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1、图A试管中参加5%的柠檬酸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现象。
2、由图A可知,血液由和组成。
前者约占血液的,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主要功能是运载,运输和。
后者包括、和、。
3、图B试管中未参加5%的柠檬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出现现象。
血块周围淡黄色的液体是。
4、图A中的血浆和图B中的血清最大的区别是。
探究交流:实验中为什么加柠檬酸钠?注意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为什么?〔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参加后,可防止血液凝固。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案课题物运输质的载体序号授课时间主备人课型实验探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
2、技能目标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练使用显微镜3、情感目标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组成功能:血浆水蛋白质葡萄糖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红细胞运输氧等血细胞白细胞防御疾病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创设点按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生物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功能。
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恐惧,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单的主教学策略要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畜禽的血)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2个问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有关知识。
教法边讲述,边观察,边实验,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后反思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血液化验单。
2、准备加抗凝剂的和未加抗凝剂的家畜(家禽)血样,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3、查询相关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延伸了解预习情况课内探究(一)明确学习目标(二)学案导学,引导诱根据课前的准备,自由发言,提出有关血液方面的问题,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积极相互补充。
学生阅读,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利用生活中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互相补充。
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生论:图。
(2)思考、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引导分析,积极评价,帮助学生得出结论。
自学,合作与展示1、红细胞(1)形态(2)血红蛋白:特性:功能:(3)贫血2、白细胞(1)形态(2)功能:(3)发炎与化脓3、血小板(1)特点(3)功能:展示未加入抗凝剂的家禽血样。
根据实验中观察,并结合课本图示及“小辞典”内容,自学后思考回答。
(具体见导学案)(1)联系生活实际及所搜集的资料。
(2)阅读课本相关知识,了解贫血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看挂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产生感性认识,推断白细胞的功能。
(1)阅读课本P27.(2)联系生活实际及收集到的资料,开展讨论,分析并作出回答。
回忆为何在实验中没有看到血小板,结合课本P45图显微镜下的血小板,感知血小板的存在,认识血师巡视指导设问: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并引导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设疑:引入贫血,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正常值,并加以说明,为学生解读化验单做铺垫。
出示挂图,组织学生观看。
设问白细胞有何作用,引导学生分析。
设疑: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归纳,激发学生的学习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回忆实验中为何应用与提高阅读血常规体验单。
开阔视野血友病简介血栓的形成与预防小板的形态。
1、认真观察,思考对比,分析未加入抗凝剂的与加入抗凝剂的家禽血样的区别。
2、回忆鼻出血(或小伤口出血)时自己的处理措施,思考止血的原因。
认真阅读课本“小辞典”,理解化验单中的RBC、WBC、Hb、PLT各表示的意思,并关注以上各项的测定值。
课件查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看不见血小板,了解血小板的形态,提出血小板的正常值。
组织学生对比观察加入抗凝剂的和未加入抗凝剂的家禽血样,引导学生分析。
强调观察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引导学生关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指导学生阅读,强调着重注意“项目”和“测定值”这两项。
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简介血友病和血栓的形成。
III能力训练(1)课本“大家谈”(2)学习方法总总结(3)实际运用,检测达标情况依据所学知识(1)再次回忆贫血的原因。
(2)讨论白细胞多(少)对人体的影响。
如列表比较法根据所学知识,解决达标检测问题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分析,作出的评价并鼓励学生。
教师参与学生的设计,评价并激励学生。
巡视指导,答疑。
教师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延伸:“开眼界”选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阅读关于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的资料,并在课指导学生共同交流。
外收集相关资料。
《物质的运输》导学案一、课前热身:同学们预习本节后有什么收获?(相信自己,大胆说吧)你有什么疑惑提出来我们来一起解决。
二、课内探究:(一)、阅读本节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
2、技能目标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练使用显微镜(二)同学们自学课本p44内容,思考:1、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柠檬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2、你认为血液可能由几部分组成?比例如何?3、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4、阅读P45内容,明确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与作用。
(三)实验:人血永久涂片1、明确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后分小组完成实验。
2、在实验报告单中画出血细胞的形态示意图。
3、交流下列问题:(1)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几种血细胞?你是如何区分它们的?(2)在显微镜视野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最少的是哪一种?4、请同学们总结并比较三种血细胞形态特点、结构特点、作用、异常症状。
想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
5、你在生活中,碰到过有关血细胞方面的事例吗?能力提高6、阅读医院血液化验单,关注项目,测定值,参考值,化验单中哪些值不正常?化验结果说明了什么?7、徐州十二岁的邵帅为妈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感动了世人,根据所学,你能解释白血病的原因吗?应用: 27.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
援藏人员进藏前都要进行体检,其中有一中年男性的部分血检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这个检查结果,你认为他的身体状况适合到西藏工作吗?并说明理由:项目结果正常范围参考值单位红细胞 3.0 4.5~5.5 ×1012个/L血红蛋白90 120~160 g/L课堂小结从知识梳理,学法归纳,生物学原理角度进行总结。
开阔视野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难以靠自身机能止血。
病情严重的患者只要皮肤受到轻微创伤就会流血不止,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压迫止血等措施可以止血,但出血时间会比一般人长。
不过,这种看得见的出血并不是最可怕的,看不见的内出血才是威胁血友病患者的“不定时炸弹”。
科学研究逐渐发现,这是因为他们的血液中缺乏正常凝血所需的凝血因子蛋白质。
普通人不慎受伤出血,血液会在伤口附近凝成血痂并自动止血。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80多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它们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传递,如果当中缺了一张牌,整个过程就会突然中断,使得患者无法正常止血。
血友病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凝血因子疗法,也就是给患者注射血液中所缺少的凝血因子Ⅷ或凝血因子Ⅸ。
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有效地止血,还可以用于预防出血。
20世纪90年代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Ⅷ的出现,则为血友病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的治疗选择。
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血友病患者如今完全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但科学家对血友病的研究并未就此止步,他们正在尝试用基因疗法治疗血友病,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血栓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
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变是血管闭塞、血流受阻引起相关的血管支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
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在于改善高凝状态、再疏通或重建血流通路,以防止组织缺血、坏死。
防治措施近20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
防治措施大体上包括抗凝疗法、溶栓疗法、抗血小板疗法等,抗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病期有密切关系,四肢动、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可进行手术取出血栓。
溶栓疗法也主要用于新近形成的急性动、静脉血栓。
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主要用作预防血栓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作用不大。
达标检测(相信自己)1.成熟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请问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运载血细胞 B.运输氧气 C.吞噬病菌 D.止血和凝血2.请根据图1判断,图中所示4个较大f的细胞是A.白细胞 B.红细胞C.血小板 D.组织细胞3.将一定量人的血液放入加有抗凝剂的试管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分层现象,其中间一层薄薄的白色物质是A.血浆B.白细胞和红细胞C.红细胞和血小板 D.白细胞和血小板4.张睿的父亲感到身体不适,精神不振、疲劳、头晕,经医生检查,心率为90次/分,血压为16/10.7千帕,血常规化验结果如下:(1)所测血压16/10.7千帕中的16代表压。
(2)表中的“WBC”代表的是,其正常值为个/升。
(3)根据上述测量和化验的结果,诊断该人可能患有的疾病是,建议他多吃一些含和比较丰富的食物。
(4)从方便患者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化验单上“检查结果”一栏应做哪些改进?三、课后提升1、查阅关于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及其研究进展的资料,并在课间进行交流。
2、预习第二节,了解血管类型及其血液性质。
生物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