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教学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1. 引言1.1 研究背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老师讲授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信息化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虚拟实验室等方式,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信息化教学可使教学过程更具互动性和灵活性,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旨在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信息化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改革还可以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研究意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其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究摘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理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是以工程教育方法为核心,并以它为标准在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考核方法为一体化的要求,以使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满足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的培养需要,探究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工程模式;应用型;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15-02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职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这种人才多在基层,在生产和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的特征主要有:1)善于在学习、工作、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加以探索解决。
2)善于利用多种平台和手段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3)有协作精神和协调沟通能的力,且与人为善。
4)具有严谨、求实、创新的心理品质。
5)精技术、懂管理、会做人,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
一个好的应用人才,首先除了能够对一个问题深入追究下去以外,更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会做人、会沟通,关心一个团队的目标是什么,管理的需求是什么。
好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有这些概念,否者就不知道目标是什么。
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设计和高度的可操作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而言往往存在无法学以致用的问题。
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皆在培养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成为一个晗待解决的探讨问题。
这里我们将探讨和研究并结合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
1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现状分析1.1 教学内容的选取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软件操作两部分: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重点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软、硬件基础,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基于工作情境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工作情境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5-3582-0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所有专业,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以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承担着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
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生未来的就业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
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要求也随之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高专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
1 现状特征分析纵观安徽省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包括我院在内《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一般均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进行授课,通过大屏幕投影将教师操作计算机的全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再在机房将教师上课演示的教学内容重新操作实践一遍,课时的分配上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1:1的比例,以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应用层次的不断提高,现有的教学体系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现象。
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究其原因分析总结如下几点:1.1 学生基础层次参差不齐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相应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相对较好。
有的学生没有学习计算机课程。
正是由于基础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了较大的差异:课程内容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吸引力不大,使其上课无所事事,甚至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而基础差的学生,则普遍反映内容太多,难度较大,实训操作内容很难按要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