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长度与朝向
- 格式:ppt
- 大小:864.50 KB
- 文档页数:20
太阳下影子的变化实验记录
实验目的: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阳光投射在物体上的影子变化。
实验材料:
一棵树木、一根木棍、记录用纸和笔。
实验步骤:
1. 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日子进行实验。
2. 将木棍竖立在树木旁边,使其投射出清晰的影子。
3. 从早晨开始,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木棍影子的长度和方向。
4. 持续记录至傍晚阳光落山。
实验记录:
时间影子长度(米) 影子方向
7:00 4.2 东北
8:00 3.1 东北
9:00 2.0 东
10:00 1.2 东南
11:00 0.8 南
12:00 0.6 西南
13:00 0.9 西北
14:00 1.6 西北
15:00 2.5 西
16:00 3.6 西南
17:00 4.9 西南
18:00 6.1 西北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记录一天中不同时间木棍投射的影子,我们可以看到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都在不断变化。
早晨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影子较长且朝向西北方;
中午时分,太阳在正上方,影子最短;
下午时分,太阳向西方移动,影子逐渐拉长且朝向东北方。
影子的变化轨迹呈现出一个规律的曲线,这与地球自转运动以及太阳的位置变化密切相关。
日影定方位原理日影定方位原理是指利用太阳的光线和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方位的一种方法。
在这个方法中,我们以人类的视角来感受和描述,使文章更富有情感和真实感。
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东方的天空逐渐亮起来。
微弱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投下了一条细长的影子。
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影子的方向来判断东方的位置。
影子指向西方,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正朝向东方。
随着太阳的升高,阳光逐渐强烈,影子也变得短而粗。
中午时分,当太阳直射地面时,我们发现影子几乎消失了。
这时,我们可以确认自己正处于南方。
阳光从正上方照射下来,没有任何阴影,这是南方特有的特征。
午后,太阳逐渐西斜,阳光也开始从西方投射出来。
我们站在影子的一侧,可以看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在不断变化。
根据影子的位置,我们可以判断出自己正朝向西方。
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投下了一条长长的影子。
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影子的方向来判断西方的位置。
影子指向东方,这意味着我们背对着太阳,面朝西方。
日影定方位原理不仅可以用于户外,也可以在室内使用。
通过观察阳光透过窗户的角度和影子的方向,我们可以确定房间的朝向。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任何仪器,只需凭借我们的眼睛和观察力即可。
总结起来,日影定方位原理以人类的视角进行描述,使文章更加生动和真实。
通过观察太阳的光线和影子的变化,我们可以确定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种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不受任何工具和设备的限制,非常适合在户外和室内使用。
无论是在远足、露营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日影定方位原理来确定方向,让我们更加熟悉和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
判断日影长短及朝向
一、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长。
二、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短,冬至日最长。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 0 )。
北极点和南极点在极昼期内,一天内日影都没有变化,但北极点日影始终朝南,南极点日影始终朝北。
三、如果某地有半年时间影子朝北,半年时间影子朝南该地为赤道。
如果某地一年中大部分(超过一半)时间影子朝北说明该地一定在北半球某地一年中大部分(超过一半)时间影子朝南说明该地一定在南半球。
阳光照射方向问题
四、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室内阳光照射的面积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室内阳光照射的面积越大。
五、北半球温带地区,为了利用太阳光照,窗户一般都朝南开。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影子朝向的规律影子是物体在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因此其朝向就是指物体投影的方向。
影子的朝向是由光源的位置、光源的大小、物体的形状和姿态等多重因素决定的,因此影子朝向的规律是十分复杂的。
在本文中,将围绕着不同的因素,展开对影子朝向规律的详细阐述。
一、光源位置的影响在天然光源下,一般是太阳光照射,因此我们可以以太阳光为例,说明光源位置对影子朝向的影响规律。
1. 太阳高度角对影子朝向的影响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太阳光线在水平面上的分量较大,因此影子朝向呈现较长的横向投影;当太阳高度角较高时,太阳光线在垂直面上的分量较大,因此影子朝向呈现较长的纵向投影。
因此,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影子的朝向也会发生变化。
2. 光源方位角对影子朝向的影响光源方位角是指光源在地平面上的方位角度。
当光源方位角发生变化时,影子的朝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例如,当光源在东方时,影子朝向会偏西,而当光源在西方时,影子朝向会偏东。
3. 光源高度对影子朝向的影响当光源高度较低时,影子朝向会相对偏向地面;当光源高度较高时,影子朝向则相对偏向天空。
因此,根据光源高度的变化,影子朝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物体形状和姿态的影响物体的形状和姿态也会对影子朝向产生影响。
1. 物体表面倾斜角度对影子朝向的影响当物体表面倾斜角度较大时,影子的朝向则会偏向倾斜方向。
例如,当斜面的倾斜角度较大时,影子朝向就会偏离垂直方向,并且投射出来的影子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2. 物体的形状对影子朝向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形状会影响后方的光线照射,因此会对影子朝向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球形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朝向是圆形,而一个长方形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朝向是长方形。
因此,物体的形状会直接影响影子的形状和朝向。
三、光源大小的影响光源的大小也会对影子朝向产生影响。
1. 光源大小对影子朝向的影响光源大小对影子朝向的影响主要是在其朝向的边缘部分。
当光源较小时,边缘部分的光线相对较少,因此影子朝向的边缘部分会变得模糊。
一天的影子记录表早上黎明时影子最长,然后逐渐变短,到正午时影子最短,一般在人的正下方,午后逐渐变长,傍晚时影子最长。
影子的变化有很多,看季节,时间的。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当地球公转到3月21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赤道上,这时北半球的阳光是斜射的,正是春季,南半球此时正是秋季。
当地球转到6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便进入了夏季,而南半球正是冬季。
9月23日左右时,阳光又直射到赤道上,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转为春季。
当地球转到12月22日左右的位置时,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进入冬季,而南半球则进入夏季。
接下来就进入了新的一年,新一轮的四季交替又要开始了。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春季和夏季影子由长变短,影子的方向大多数情况下是朝北。
当然在一天当中影子会从西向东走,但都是有一点偏北。
到夏至那天中午,影子达到最短。
在北回归线上的影子为垂直。
过了夏至,影子由短变长,但影子的朝向不会变还是朝北。
到了秋季和冬季,就反过来了,影子慢慢变长,但影子朝向不会变。
在冬至时,影子达到最长(北回归线以南)春季影子和北回归线以北的一样,但到了夏季有的地方影子会反过来朝南,越靠近赤道的反过来的时间越早。
在秋季和冬季时,影子逐渐由南往北走,到了冬至时,影子是这一地区影子朝北最长的时候。
越接近赤道朝北的影子越短。
南半球:正好与北半球相反。
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由于地球的自转,从春季到夏季(相对于北半球来说),太阳光的角度不断增大。
太阳光的角度起大,光的辐射作用越强烈,造成气温升高。
从秋季到冬季(相对于北半球来说),正好相反,太阳光角度不断减小,光的辐射作用越弱,造成气温降低。
南半球的情况也是一样,只不过我们是春季和夏季的时候他们是秋季和冬季。
我们是秋季和冬季时他们是春季和夏季。
太阳下影子的变化实验记录
实验目的:
观察影子的变化规律,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
实验材料:
一根直立棍子、白色粉笔、水泥地面。
实验步骤:
1. 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进行实验。
2. 在上午8点,将棍子直立插在水泥地面上。
3. 用粉笔在棍子影子边缘画出影子的形状和位置。
4. 每隔1小时重复第3步,直到下午5点结束。
实验结果:
1. 上午8点,影子较长,朝向西北方向。
2. 随着时间推移,影子逐渐缩短并开始转向正西方向。
3. 中午12点时,影子最短,呈现一条直线。
4. 下午时分,影子开始延长,方向转向西南。
5. 傍晚5点,影子最长,方向近乎正西。
结论:
1. 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每小时都在发生变化。
2. 影子的变化规律与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密切相关。
3. 太阳由东方升起,中天时在正西方向,之后继续向西运行,最后落在西
方地平线。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加深对日地运动的理解。
正午影子朝向和长短一、正午日影朝向一正午日影朝向规律简而言之,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地球表面上有太阳直射的地区即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那天正午日影缩为一点即日影与物体重合;太阳直射点以北的地区正午日影朝向正北,太阳直射点以南的地区正午日影朝向正南极夜地区和极点除外,极夜地区正午无日影,而极点处日影只有一个方向;现把全球各地正午日影具体朝向总结如下:1.北回归线往北至北极圈的地区,全年正午日影始终朝正北方;2.北极圈至北极点地区,有白昼期间时即除极夜期间外正午日影朝正北方;3.北极点上,3月21日春分日至9月23日秋分日的半年间即出现极昼期间,正午日影始终朝正南方向;4.南回归线往南至南极圈的地区,全年正午日影始终朝正南方;5.南极圈至南极点地区,有白昼期间时即除极夜期间外正午日影朝正南方;6.南极点上,9月23日秋分日至次年3月21日春分日的半年间即出现极昼期间,正午日影始终朝正北方向;7.回归线之间的地区:随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来回移动,物体正午时的日影有时朝正北方,有时朝正南方;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以南,该地正午日影朝正北方;当太阳直射点在该地以北,则该地正午日影朝正南方;1太阳直射地点,正午日影缩为一点即日影与物体重合或为零;2赤道上一年中正午日影大约半年朝向正北,半年朝向正南;3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多于朝向正南的时间;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朝向正北的时间少于朝向正南的时间;二正午日影朝向的应用1、根据一天中日影朝向情况,判断当地地方时;当日影朝向正北或正南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2、根据正午日影朝向,判断当地所在半球及大体纬度范围;1一年中在有白昼的时期,正午日影始终朝向正北方,则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北极点除外或南极点;2一年中在有白昼的时期,正午日影始终朝向正南方,则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南极点除外或北极点;3一年中正午日影有一段时间朝向正南方,有一段时间朝向正北方,则该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二、正午日影长短变化一正午日影长短变化规律受太阳高度的影响,地球某地日影长度随太阳高度的增加而减短;一日中,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影最短;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所以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为一日中最长,地方时12时的日影最短;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地球上同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在发生变化,正午日影长随正午太阳高度的增大而减短;总结如下:1、一天中:日出、日落时的日影最长,正午时的日影最短;2、一年中:16月22日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日影达全年最短的一天,南半球有白昼期的地区即南回归线往南到南极圈之间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的时刻;212月22日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日影达全年最短的一天,北半球有白昼期的地区即北回归线往北至北极圈之间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的时刻;3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正午日影缩短为零,达全年最短;二正午日影长短变化的应用1、若某地在6月22日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则该地位于南半球,为冬季;正午日影达全年最短,则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为夏季;2、若某地在12月22日正午日影达全年最长,则该地在北半球,为冬季;正午日影达全年最短,则该地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为夏季;3、若某地在某日正午日影为零,该地在南北回归线含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该地;知识点运用:例1、春分日以后,有人看到太阳总是在南方,自己的影子也在南方,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秋分日落为止;这人的位置应位于右图中的1月日OP最长,三个月后,该地的昼夜长短情况是2M处的树应位于旗杆的方向,其精确的维度是例2、三地同学共同开展一个“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在当地时间10:00—14:00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根1米长的杆的影子长度,并将所得数据绘制成图;下图为6月22三个地区同学所提供的观测结果;回答1-2题;1甲、乙、丙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丙、乙、甲2关于乙地此时气候特征的描述,最可能出现的是A.一年中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B.一年中降水较少、草木枯黄的季节C.一年中气温较低、降水较多的季节D.一年中降水较多、作物生长旺盛季节例3、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两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图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o,回答1-3题;1甲地的地理纬度A、23o26’NB、66o34’NC、22oND、90oN2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A、22oB、44oC、11oD、68o3悉尼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A、东北B、东南C、正东D、正北例4、某学校地理小组对地球某区域进行考察,如图,其中AD线为晨昏线圈的某一段,他们在D点某日发现太阳从正北升起,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A、115oW、0oB、115oW、23o26’NC、0o、0oD、115oE、23o26’S解析从题目中可知太阳在D为是从正北方升起的,因此,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而题目答案是唯一的:B;例5、某人在M地用量角器测正午太阳高度;如图所示,于世界标准时间17时40分测得∠α的全年最小值为22°,回答1-2题;1M地的纬度位置是A.°NB.°SC.°ND.°S2M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A.乳畜业B.大牧场畜牧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D.游牧业例6、图中MC、MD分别为旗杆一年正午投影最长和最短时的影长,求该地的纬度:°37′20″N°52′°56′40″N°56′40″S例7、如图,图中实线交点O地位于北半球某地,实线PL为纬线,OQ为经线,回答1、2题;1若图中虚线PQL为O地标杆顶端某日日影轨迹,则当日可能A.一年中白昼最长的季节B.一年中黑夜最长的季节C.一年中昼夜等分的季节D.一年最冷的季节2若图中虚线PQL为晨昏线,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O地太阳高度一定为90°B.此时O地地方时一定为12点C.P、O两地昼长时间一定相同D.P、Q两地自转角速度一定相同例8、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大阳高度,竿长2米;右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等影长度变化图;据此回答1、2;1右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等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6月22日竿影长度的点是A.①B.②C.③D.④2该学校大约位于例9、图4是某地区朝正南的楼房10米高连续一年多正午及影长度变化图;tan84°≈tan45°=1,tan36°≈0.7读图回答1—3题;1某退休教师为了在房子后方的空地找出全年阳光都照不到的地万、以便规划栽植的种类,应选择土图中哪日正午时刻去观察A.① B.②C.③D.④2选择这一天去观察,屋影在一天内发生的变化情况下列最可能符合的是C3若房屋附近有一条河流,其流量大小与房屋正午影长长短呈负相关,则该地气候类型可能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例10、12月22日,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进行太阳高度角和当地经纬度观测,操作方法是:在操场上选择一点A处,垂直立一个竹杆杆长2米,画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圈,将观测到的杆端点在地面所投影的变化记录在操场平地上;据此回答1、2题;1该地的地理坐标约为A.°E,21°34ˊNB.120°E,45°NC.°E,21°34ˊND.120°E,23°26ˊN2该地一年中有两次出现立杆无影的奇观,其中一次发生在6月8日前后,另一次发生的时间为A.4月4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7月5日前后D.9月9日前后例11、下图为某日某地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出的太阳视运动图,已知当太阳位于甲地时,北京时间为6时,回答:①当地的纬度:___________;②此日6时南极的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因此地出现极昼,且最小太阳高度为0o,说明当地为出现极昼的最低纬度,设为Xo,则太阳直射点纬度为90-Xo,二者纬度相隔90-X-Xo;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40o=90o-90-X-Xo,求得当地纬度为70oN;极点一日之中太阳高度角保持不变,故此日6点南极点的太阳高度为-20o;答案:①当地纬度:70oN;②南极点的太阳高度角为-20o。
8点到16点的影子长度序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8点到16点之间的影子长度。
影子长度是指由太阳光与物体形成的阴影所产生的长度。
影子的长度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计算太阳的高度角以及根据这些数据来推测时间。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影子长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2.影子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技术3.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4.影子长度的应用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8点到16点之间的影子长度以及相关的知识。
影子长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在8点到16点之间,太阳的高度角会发生变化。
太阳的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夹角,用来衡量太阳的高度。
当太阳的高度角较小时,太阳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形成的阴影会较长。
而当太阳的高度角较大时,太阳光线照射到物体上形成的阴影会较短。
影子长度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原理来得到。
首先,需要测量物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即物体的高度)。
然后,再测量物体的阴影的长度。
最后,通过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的比例来计算太阳的高度角。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影子长度的计算方法:假设有一棵树,高度为10米。
在9点时,树的影子长度为15米。
我们可以使用影子长度和物体高度的比例来计算太阳的高度角。
影子长度与物体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影子长度 / 物体高度 = tan(太阳的高度角)在这个例子中,影子长度为15米,物体高度为10米。
代入上述公式可以得到:15 / 10 = tan(太阳的高度角)通过反三角函数,可以得到太阳的高度角。
影子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技术要测量影子长度,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和技术。
常用的工具包括测量尺、直尺、量角器等。
测量过程大致如下:1.确定物体和影子的位置,并利用直尺或测量尺进行测量,得到物体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
2.利用关系式影子长度 / 物体高度 = tan(太阳的高度角),计算太阳的高度角。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精确测量影子长度和物体高度非常重要,因此使用精确的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