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题库精选 论述类文章阅读 1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4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语文Ⅰ试题一㊁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 ㊂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 的点睛之笔㊂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2.下列诗句与 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㊁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㊂ ▲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㊂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㊂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㊂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㊂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㊂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㊂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5.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㊂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㊂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㊂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㊂二㊁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㊂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㊂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㊂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㊂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㊂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㊂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㊂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㊂仲尼岂易言耶?马融㊁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㊂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㊂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㊂言道㊁讲古㊁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㊂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㊂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㊂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㊂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㊂若言道㊁讲古㊁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㊂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㊂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㊂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㊂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㊂宗元白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行且求中以益㊃己 益:充实B.吾子无以韩责㊃我 责:指责C.攻㊃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D.不敢倦,不敢爱㊃,不敢肆爱:吝啬7.下列 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㊃实也B.吾子其㊃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㊃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㊃礼者也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㊂(8分)(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㊂(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㊂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㊂(4分)三㊁古诗词鉴赏(11分)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㊂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㊂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㊂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㊂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㊂(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㊂(3分)(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㊂(3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㊂(5分)四㊁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㊂(1) ▲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㊂(‘庄子㊃逍遥游“)(2)日月忽其不淹兮, ▲ ㊂(屈原‘离骚“)(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4)想当年:金戈铁马, ▲ ㊂(辛弃疾‘永遇乐㊃京口北固亭怀古“)(5)蒹葭苍苍, ▲ 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㊂(‘诗经㊃蒹葭“)(6)无丝竹之乱耳, ▲ ㊂(刘禹锡‘陋室铭“)(7) ▲ ,来者犹可追㊂(‘论语㊃微子“)(8)水至清则无鱼, ▲ ㊂(‘汉书㊃东方朔传“)五㊁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㊂安娜之死[俄]列夫㊃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㊂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㊂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㊂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㊁神情愉快㊁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㊁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㊂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㊂ ③ 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㊂十点钟我就回来㊂”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㊂ ④ 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㊂ ⑤ 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㊂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㊂ 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㊂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㊂不乘车㊂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㊂ 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㊂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㊂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㊂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㊂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㊂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㊂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㊂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㊁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㊂ ⑧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㊂ 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㊂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㊂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㊂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㊂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㊂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㊂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㊂ 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㊂ 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㊂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㊂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㊁虚伪㊁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㊂(选自‘安娜㊃卡列尼娜“,周扬㊁谢素台译,有删改)12.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㊂(6分)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14.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15.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㊂(6分)六㊁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㊂乾坤草亭朱良志 明代王世贞家有弇山园,园中有一小亭,小亭坐落在丛树之中,四面花草扑地,绿荫参差,匾额上书 乾坤一草亭”㊂八大山人也曾画有‘乾坤一草亭图“㊂一个小草亭,为何扯上广袤无垠㊁神秘无比的乾坤?又如元代画家吴镇,喜欢独泛小舟于湖中,自称是 浩荡乾坤一浮鸥”㊂一只小鸟,为什么说是浩荡乾坤中的一只小鸟?而唐代船子和尚诗云: 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㊂”小舟居然也成了宇宙中的一只船㊂ 宇宙㊁乾坤,说其大;小亭㊁小舟,言其小㊂在小亭中有囊括乾坤的期望,在小舟中有包裹江海的运思㊂小,是外在的物;大,是内在的心㊂从物上言之,何人不小!但从心上言之,心可超越,可飞腾,可在小亭而妙观天下,可泛小舟而浮沉乾坤㊂王维不是有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吗?水虽穷,路虽尽,但云起了,风来了,我是一片云,我是一缕风,在这样的心灵中,哪里还会有穷尽时! 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㊂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自信㊂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㊁个山,自称 个山人”,这个 个”就是乾坤中之一 个”,一点㊂个,也可解释为竹,雪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㊂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 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 大莫载兮小莫破㊂”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㊂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 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㊂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㊂ 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㊁囊括乾坤的境界,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㊂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环㊂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㊂那小舟也是如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 宇宙船”又有何不可?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㊁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㊂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㊂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上去玩月㊂(有删改)16.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 个”的含义㊂(6分)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㊂(6分)18.请结合对文末 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释 乾坤草亭”的内涵㊂(6分)七㊁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㊂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㊂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㊂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一㊁语言文字运用(15分)1.C2.A3.B4.D5.C二㊁文言文阅读(18分)6.B7.B8.(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㊂(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㊂9.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㊂三㊁古诗词鉴赏(11分)10.(1)乘兴而往 怅惘不遇 欣赏叹慕㊂(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㊂(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㊁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㊂四㊁名句名篇默写(8分)11.(1)定乎内外之分 (2)春与秋其代序 (3)不霁何虹(4)气吞万里如虎(5)白露为霜(6)无案牍之劳形(7)往者不可谏(8)人至察则无徒五㊁现代文阅读(一)(20分)12.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㊁世界㊁命运等)的绝望㊂13.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㊂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㊁敏感㊁神经质的心理状态㊂14.内心活动:恐惧㊁迷惑㊁悔恨㊂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㊂15. 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㊁直至消失的过程㊂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㊂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㊂六㊁现代文阅读(二)(18分)16. 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㊂17.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 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 高台玩月”的境界㊂18. 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 点”的生命自信; 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㊂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 小”的个体面对无限 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㊂七㊁作文(70分)19.略语文Ⅱ(附加题)一㊁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㊂(10分)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㊂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㊂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㊂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㊂(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20.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㊂(限3处)(3分)21.作为地名,文中 东京”即今天的 ▲ ㊂(限填城市名∙∙∙∙∙)(1分)22.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3分)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宋史“23.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㊂(不超过20个字)(3分)二㊁名著阅读题(15分)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中,徐庶之母大骂徐庶不识刘备之伪, 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骂完自缢而死,其行动具有鲜明的拥曹反刘的倾向㊂B.茅盾‘子夜“主要描写光怪陆离㊁大开大阖的都市生活场景,仅第四章写到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所以此章游离了整部小说㊂C.‘边城“由今年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回溯之前的两个端午节,因而整部小说都洋溢着赛龙舟㊁捉鸭子的狂欢气氛㊂D.‘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㊁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㊁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㊂E.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㊁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㊂25.简答题(10分)(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 冷月葬花魂”,一为 冷月葬诗魂”㊂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 葬花魂”与 葬诗魂”的依据㊂(6分)(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 自己手制的偶像”㊂接着, 我”又想: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㊂”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三㊁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㊂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 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㊂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 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㊂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 凌波微步”,就到处能 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 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㊂这道理在‘金刚经“㊁‘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 裂变㊁聚变”,威力无穷了㊂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 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 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 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㊂这只是 无我”的一解㊂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 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 超凡入圣”了㊂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㊂这些见解未必 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 脱俗”了㊂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㊂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㊂(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27.文中画线句中的 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5分)28.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6分)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一㊁阅读材料,完成20~23题㊂(10分)20.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㊂21.洛阳 22.C 23.时代诗风㊁家庭影响㊁创作时间二㊁名著阅读题(15分)24.A C25.(1) 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㊂ 葬诗魂”的依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㊂(2)关系:后者否定前者㊂心态:自己感到虚无㊁迷茫㊁寂寞,但不愿将它们传递给读者㊂三㊁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26.愚能胜智,弱能胜强㊂27. 不讲”是指:正面表达见解,不是小说主要目的㊂ 讲”是指:随着情节推进,金庸小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某些关于人生㊁世界的见解㊂28.作者对金庸的佛学史学水平持保留态度;对他的武侠小说的创作成就,是肯定的;对他以佛学史学入小说,丰富思想文化内涵,是推许的㊂。
2014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1(含答案)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18分)(对应学生用书P387)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无主体熟人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
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经验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新鲜见。
仅就农民城乡流动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等话语主题。
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所显现的特点一直是经验研究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
无主体熟人社会的提出可以说使得费老的《乡土中国》中的很多观点有了时代的呼应,让我们看到中国乡土社会在现代化中所体现的特点。
我们知道,熟人社会是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很成熟的社会形态,由于现代化和都市化的作用,这个形态正在解体之中,可解体下的乡土社会有何特点呢?无主体熟人社会给了一个形态或类型上的说明。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一个有着自身文明、历史、思维和习性的社会中发生的。
我个人一直认为传统与现代在中国社会不能做两极式的或二元对立的处理。
许多学者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似乎要现代就不能有传统,有传统就无法现代。
但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呈现过这样的特征,可见解释中国的有效概念也应该是一个有张力的、交融性的概念。
无主体熟人社会符合这一原理,因此它比较真实地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形态。
中国式的概念还有一个特点,即它们往往不是界定性的。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X。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三、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步读文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找关键1.标注关键词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惨烈悲壮与不屈抗争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沉痛的历史教训,获得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①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抗日将领、爱国人士②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③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④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⑤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A.⑤③④②① B.①②④⑤③C.③⑤①④② D.④③②①⑤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纠葛(gã)瓜蔓(màn)牛皮癣(xuǎn)为(wâi)虎作伥B.惬(qiâ)意觊(jì)觎蒙(mēng)蒙亮扺(zhǐ)掌而谈C.谄(chǎn)媚压轴(zhóu)一溜(liù)烟间不容发(fà)D.豆豉(chǐ)箴(zhēn)言轧(zhá)马路开门揖(yī)盗4、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5、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2分)治学(东汉)徐幹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考点14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2014·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2014·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专题检测A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正在苏东坡与弟弟苏辙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让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对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B.①④⑤③②C.④①③②⑤D.④②⑤①③5.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_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汇编0725 1615: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新课标卷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2014·江苏卷]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用心”指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匠心”指巧妙的构思,多指文学艺术中创造性的构思。
此处应该选“匠心”。
“别树一帜”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照应“宜少见轩敞”,此处应该选“别有洞天”。
“浑成”指天然生成,常形容文学艺术作品等自然,浑然一体,不见雕琢的痕迹;“饱满”指丰满,充足。
照应“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此处应该选“浑成”。
2.[2014·江苏卷]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首先排除D项,“蝉曳”是主谓结构,与“墙头”明显不对仗;其次排除B项,题干例句中“雨细”是主谓结构,与“无语”明显不对仗;C项“带雨来”没有A项“聚落花”与“垂纤草”对仗工整。
3.[2014·江苏卷]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B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C2.A3.B4.D5.C(解析:第1题考察词语运用,第2题考察对仗句式的应用,第3题考察语言运用得体,第4题考察篇章结构的衔接,第5题考察图文转换。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B7.B8.(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若”“脆怯”“足”各1分,语句通顺1分)(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亟”“谋”“知道”各1分,语句通顺1分)9.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1点2分,2点3分,3点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3分)(1点1分)(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分)(2点1分,3点2分,4点3分)(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
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定乎内外之分(2)春与秋其代序(3)不霁何虹(4)气吞万里如虎(5)白露为霜(6)无案牍之劳形(7)往者不可谏(8)人至察则无徒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12.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6分)13.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4分)14.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4分)15.“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真谛睿智勤能补拙夙兴夜寐B.甘霖磨砺积腋成裘蔚为大观C.宵汉崔嵬中流砥柱沧海桑田D.韬略谙熟飒爽英姿风弛电掣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B.豆豉chǐ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jì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 明眸皓齿móuD.搁浅gē解剖pōu 鬼鬼祟崇suì不屑一顾xiâ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镜湖女(南宋)陆游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
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1分)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15、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事舟楫”写湖边的人家日常靠船为生。
B、“乱荷叶”写女子摆动的伞把荷叶搅乱。
C、“月色新”写傍晚景色,暗示时间转换。
D、“泛烟津”写若有若无的歌声随波荡漾。
16、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4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C.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第一篇: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科一、命题指导思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江苏卷)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考试能力要求高考语文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分✆.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用心别树一帜浑成 .匠心别树一帜饱满.匠心别有洞天浑成 .用心别有洞天饱满 .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分✆☎ ✆✌.水面风回聚落花 .数峰无语立斜阳.楼上春容带雨来 .蝉曳残声过别枝.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分✆☎ ✆✌.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分✆☎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①②④⑤③ .①④⑤③② .④①③②⑤ .④②⑤①③.阅渎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分✆ ☎ ✆✌.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文言文阅读☎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 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江苏卷)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2014·江苏,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________。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________: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________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答案:C解析:“匠心”指巧妙的构思。
“用心”指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此处写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应用“匠心”。
“别树一帜”指另外树起一面旗帜,指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别有洞天”指另有一种境界,形容景物等引人入胜。
此处写园林设计,应用“别有洞天”。
“饱满”指丰满,充足。
“浑成”在这里是“浑然天成”的意思。
前半句写“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故此处应用“浑成”。
2.(2014·江苏,2)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水面风回聚落花B.数峰无语立斜阳C.楼上春容带雨来D.蝉曳残声过别枝答案:A解析:解答这道题应从对仗的特点考虑。
上句中“墙头”为偏正结构,据此可排除D项;“雨细”为主谓结构,从而排除B、C两项。
3.(2014·江苏,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答案:B解析:此题为今年新增题型,考查“语言得体”。
B项中“本人”与“校”分为主、客方,而“敝”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
故此处“敝校”不当,应改为“母校”以显亲切。
分析结构,概括文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因纯粹而传奇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年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
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
舞者杨丽萍,已年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
他说:“大部分艺术作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
”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年,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
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以敢打老师为荣。
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点”。
1971年,杨丽萍13岁。
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
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
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
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15个月。
但《云南映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年,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
合作者本想让杨丽萍编一台“土风舞”。
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
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
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
”高成明说。
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
“这是她最大的不同,”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年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03年3月8日,正是“非典”时期。
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
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骗子,还钱来!”“狗屁艺术家!”杨丽萍被若干人包围着,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台上调试灯光。
2014江苏高考语文2014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一篇:阅读表达(一)作品欣赏父亲一直举着一只蜡烛,两只大眼珠直愣愣地盯着那巨大的石碑。
黄昏的光线将碑赐予巨大的身影,石碑似乎长成了一个巨大的石生物,一条伸向高空的石龙,一张大嘴巴,张得张不开,干癞又干净,没有沧海桑田的感觉。
“老爷爷,为什么那块石头上的毛都没有?石人可真可怕。
”我一个劲用手指着站在那里的路灯。
父亲抬起头望了望,“当然没有毛,那是人们用石头雕成的纪念碑。
”我摇摇手,“那我拿这把剪子给它扎几根吧。
”我的动作照了照日语招手,转头望了望想必在放晚风的小兔子。
老爷爷一拍我,“学什么日本语哪?”经典阅读人类文化的守望者主要特点1.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写作。
2.追求事实真相,以正直公正的精神见称。
3.忠实于民间和旧制度。
4.坚持以写小人物、寻找诗意的愿望和希望为写作基点。
相关文学名著《阿Q正传》《草》《龙须沟》(二)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请根据短文后的要求,用不超过100个字的一个完整语句回答所有的问题。
心中的阳光﹙1﹚一个人的方式、心境和情感与周围事物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会反映个人的文化背景,还会影响人们对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对我们周围事物多加留心以获得真善美,就是提升自己心情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生命的美。
”美是深藏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宝藏。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它,拥抱它,享受它。
“发现生命的美”可以尤其体现为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或感到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应对。
﹙3﹚世界之大,生命之短,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抱心境的阳光,放飞心中的梦想。
要求: 1.简化短文,将其主旨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概括具体意义时,不要简单罗列,可以适度发挥。
回答:1.一个人的方式、心境和情感与周围事物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会影响他们对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
2.我们要发现生命的美,拥抱它,享受它,并在生活中遭遇困难或感到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的应对。
论述类文章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是有意义的。
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
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
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
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
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
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
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
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
然而,笼而统之用“审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
相形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
书法家并不关心如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以生动的显现。
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
数码化的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
书法家是精益求精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
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
一方面,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
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答案 D [“只适合……比喻来形容”说法过于绝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答案 D [“书写汉语的终结”说法过于绝对,“已经无法挽回”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
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答案 B [曲解了文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
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
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
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
通俗地说,就是理想。
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
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
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
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
”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
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
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
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
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
”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
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
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
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
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
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
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4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答案 C [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案 C [以偏概全。
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答案 D [“相同的”有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