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方法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职生是大学生中的—个特殊群体,高职院校的学生比其他院校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更是令人堪忧。作为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学生,要心理和谐,感到幸福,才能更好地学好技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提出“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通过提升主观幸福感来调节心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与方法。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是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目前,关于高职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也不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索、幸福感测量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对幸福感提升方法的实证研究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上学期选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部分学生和某高职院校其他自愿参加此次幸福活动的
学生。其中男生8人,女生12人,共20人。
2.测量工具。本研究使用的主观幸福感测验工具是牛津幸福心理调查表,该表一共有29个项目,使用后要求记载测验时间和得分。
3.研究方法。笔者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机会,对学生实施了一系列幸福行动,在课程结束后继续邀请一些学生自愿参加幸
福行动,并对其开始幸福行动前后的主观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和记录,同时还通过访谈形式收集了参与该活动的学生的感受。①文献法。利用课程教学机会,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幸福感的研究成果,熟悉和掌握了大量幸福行动和方法,并深入了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此项研究准备了大量理论依据和实验素材。②测验法。本研究借用心理测量工具,在幸福行动前后分别对练习对象进行了相关心理测验,了解其主观幸福状况。③实验法。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幸福行动对提高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性,所以实验设计为指导活动小组的成员定期进行幸福行动练习,观察其主观幸福感的变化。幸福行动训练时间为8周,主要内容是进行感戴训练和开心事件回顾训练等,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前进行小组成员主观幸福指数测验并做记录,活动8周后再进行一次主观幸福指数测验,对活动前后(8周前后)幸福指数进行比较。
4.统计方法。实验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进行了配对样本的t检验。
二、结果
通过对小组成员幸福行动练习前后幸福指数变化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分析幸福行动练习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活动小组主观幸福指数基本情况
表2 活动小组幸福指数前后测变化的配对比较
表1显示活动小组幸福指数前后变化的基本情况。前测平均分为3.8,试验后测试平均分为3.99。
表2数据显示出活动小组幸福指数前后测配对比较结果,结果显示出活动前后幸福指数变化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幸福行动练习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效果。
三、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幸福行动练习对提升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
平是有效的。本研究幸福行动练习有有氧运动、冥想、设定幸福目标等,其中重点内容和定期引导和检查的训练是感戴训练和开心回顾。感戴训练。参与该活动的成员反应感戴活动,哪怕就是初级层次的感恩练习,都能增强个人主观幸福感。情绪的拓宽建构(broaden-and-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即时性思维行动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感戴不仅表现为一种离散的积极情绪,而且表现为回报行为,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感戴”包括两部分:内心体验和行为表现。在受人恩惠后,受惠者的内心不仅仅是激动和好感,更有一种想要向受惠者回报的冲动。这种回报可以是向施惠者说声“谢谢”,也可以是对施惠者或是其他人做出的社会行为。开心回顾练习。生命中,我们不但要努力去创造和改造生活,也要学会去适应生活。我们不仅要去创造快乐,同样也要学会去发现开心和快乐。所以,次
活动中我们还进行了开心回顾的行动练习。这一练习也是每周进行一次,帮助行动者形成发现积极事物和积极元素的观察风格和思维。开始是刻意去寻找,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活动的继续,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快乐的自动思维。
现在幸福行动有很多,幸福方案也丰富,每位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实践适合自己的方法,关键是要坚持。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实力,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而且还应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抓好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高职大学生调整自我、悦纳自我,成为快乐和幸福的掌控者,积极地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引导高职大学生发掘自身的积极力量,提升幸福感也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态度的一种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佩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成因探析[j].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1):98-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