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_拉开工资差距_还是保持相对公平
- 格式:pdf
- 大小:461.90 KB
- 文档页数:12
管理研究院拉开合理的薪酬差距 提高薪酬制度公平性张玉羊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处)摘要:薪酬制度是企业的内部分配制度,而且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制度之一,公平性是薪酬管理的最重要目标。
薪酬对于员工来说不仅仅代表其劳动所得,还代表着他们的贡献、能力和企业对他们的认可。
企业在薪酬管理中能否做到公平地对待所有员工,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而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取心甚至员工的去留,最终影响生产效率和企业利润。
因此,在薪酬管理中公平性是管理者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薪酬、绩效、公平性一、薪酬的公平性薪酬的公平性,指员工对于企业薪酬管理制度及管理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的看法。
这种看法不仅与个人实际收入多少有关,更与员工所得收入的相对值有关。
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员工将自己在工作上的付出、所得与企业内外其他员工的付出、所得进行比较,进而判断自己所获薪酬是否具有公平性。
当员工发现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其他员工的“收入/付出比”相同时,他就会获得薪酬的公平感;反之,则产生不公平的感受。
公平性包括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
外部公平是指企业内的员工和其他企业的同岗位人员的薪酬水平相比的感受。
内部公平是指员工在企业内部与其他同事、上下级之间薪酬公平性的感受,具体包括岗位间的薪酬差异、同岗位员工之间的薪酬差异、上下级之间的薪酬差异等。
就公司发展阶段来说,薪酬的内部公平更为重要。
每位员工都会以自己在岗位上投入的精力以及做出的贡献为基础,通过比较,来关注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值。
当感到不公平时,员工就可能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修正这种不公平感,如通过磨洋工、差不多即可等方式来减少自己的工作精力投入来匹配当前的薪酬水平,甚至通过跳槽等途径来实现自我心理报酬的匹配。
二、薪酬差距与公平性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不怕分配的少,而怕分配的不均匀、不公平。
薪酬天生就有差异,平均主义、大锅饭不是薪酬制度的属性。
正方: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这符合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反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首先是让乘客能即时的通往目的地公平是一切社会事物进行的原旨,没有可排斥公平而能持续的所谓效率。
在铁路售票的方式上根本谈不上公平和效率之争的存在,铁道部也从来不会倡导个什么有违公平的效率----这是一个个体的常识觉悟。
在实际运行的管理中呈现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纯粹是铁道部门管理者们的非专业性和工作态度不诚恳引申的愚蠢所致。
究析铁道部门诚意其实也无意义,无优但烦的变革只让社会再确认个失望而已,社会方方面面这种现象结果也不算新鲜之事。
网售和实名制,铁道部到底是要公平还是要效率?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当前的春运政策,要解决的到底是效率问题,还是公平问题?火车票实名制是一项彻彻底底的以效率换公平的社会工程,而网络售票则相反。
五心不定,输得干净,如果这两项大工程的目标无法一致,那无异于双手互搏,拆东墙补西墙,受损的最终还是群众利益。
今年春运与往年有别,在铁道部的大力推行下,中国铁路方面实行了网络售票的新措施。
铁路系统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网络售票预售期全国统一为12天(含当日),比窗口及代售点提前2至4天不等。
以互联网为购票工具,以网络银行为付款工具,如果网络售票能够顺利实施,无疑会极大的方便旅客。
但在现实中,网络售票实施起来偏偏就不那么顺利。
开通没几天,就有无数乘客反映,购票过程中出现售票网络登陆难、提交订单过慢、余票无法查询等问题。
还有一些旅客反映,自己已成功订票,银行已扣款,自己也获得了取票号,但取票时却发现订票并未成功,或只订上了其中一部分车票。
只要铁道部真心在设备、人员和带宽上进行投入,这些在网络售票技术层面上出现的问题其实都好解决,可因为网络售票而引发的公平层面上的问题却很难解决。
比如广大民工兄弟就反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懂电脑、不懂网络、不懂网银,根本就没有能力通过网络购票,他们宁愿去售票口熬夜排长队,网络售票的方式对来讲很不公平。
薪酬管理简答及论述题1.工资水平。
答案: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工资劳动者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
从工资水平概念的解释来看,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水平的指标。
2.相对工资水平。
答案:即工资差别,或称工资结构,是指从不同角度考察的不同类别的劳动者之间平均工资的对比关系。
这两个侧面正是工资研究和实际工资分配中所要回答和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
研究工资水平的目的,就是追求绝对工资水平和相对工资水平的合理化,使工资分配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差别相适应。
3.洛伦茨曲线。
答案: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的以其名字命名的洛伦茨曲线,是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曲线。
如果把社会上的人口分为10个阶层,各占人口的10%,按他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可做出表。
横轴OP代表人口百分比,即获得收入单位的累积比例;纵轴OI代表收入的百分比,即总收入的累积比例;PI为45°线,在这条线上,每10%的人口得到1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绝对平等,称为绝对平等线。
把表每一行中的两个数作一组,即人口累积百分比和收入累积百分比在图中相应位置做一个点,一共有10行10组数,共做10个点,把10个点连接起来的线就是洛伦茨曲线。
洛伦茨曲线表明的是,它距离45°线越远,即越向右下突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4.加班加点工资。
答案:劳动者根据企业、事业、机关行政方面的命令和要求,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进行工作,称为加班;在标准工作日以外进行工作称为加点。
加班加点工资是指因加班加点而支付的工资。
5.保留工资。
答案:是指因某种原因形成的职工原工资标准高于按不同时期政策新定工资标准的部分,其高于部分作为保留工资继续支付给职工,以保证不因执行新的工资政策而减少其工资收入。
对保留工资的政策,是随本人工资的增加逐步冲销。
工作人员现有保留工资的,在这次工资改革时,应从工资套改增加的工资(不含新增发的工龄津贴、教龄津贴和护士工龄津贴)中予以抵消。
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工资的定义: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1,明确了工资的支付者和收入者。
2,明确了工资支付的形式。
3,明确了工资支付的标准。
货币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亦称名义工资,即以货币表示的工资数量。
实际工资是指在消除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和捐税加重等因素以后实际得到的工资。
也可以理解为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
工资率&实得工资工资率亦称工资标准,是指单位时间支付的工资数额。
实得工资是根据劳动者的工资率和他提供的劳动量计算而得到的工资。
平均工资是反映工资水平的指标。
绝对工资水平&相对工资水平绝对工资水平是指莫一区域内职工群体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间接的决定了工资总额水平。
相对工资水平是指从不同角度考察的不同类别的劳动者之间平均工资的对照关系。
工资总额:是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工资总额的组成 1,计时工资 2,计件工资 3,奖金4,津贴和补贴(特殊劳动津贴,额外劳动津贴、保健津贴、技术津贴、年功津贴、其他津贴、补贴) 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薪酬形式 1,基本工资 2,绩效工资 3,激励工资 4,福利和服务边际生产率工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提出的。
克拉克认为,劳动和资本都有生产率,而且这种生产率是递减的。
均衡价格工资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提出的。
马歇尔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决定的。
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 1,普通教育2,职业技术培训 3,卫生保健 4,劳动力流动PV≥PVC:得到预期总收益的现值和成本现值之后,就可以判断投资是否值得了。
惟独当预期收益现值大于或者等于成本现值时,投资才是可行的。
PV=PVC:指的是普通投资的收益与投资成本正好相等时的报酬率。
效率工资理论:是指工人的生产率取决于工资率。
(效率工资可以认为是高于市场工资的工资)生产率为什么取决于工资? 1,刺激效应()2,逆向选择效应() 3,劳动力流动效应() 4,社会伦理效应()劳资谈判理论的核心:在一个短时期内,工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劳动者之间集体交涉的讲定条件。
薪酬调整管理制度薪酬调整管理制度(通⽤12篇) 在现实社会中,制度对⼈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般指要求⼤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动准则,也指在⼀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定的规格。
那么相关的制度到底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薪酬调整管理制度(通⽤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薪酬调整管理制度1 第⼀章总则 第⼀条⽬的:提⾼⼯作效率,使员⼯能够与公司⼀同成长,并分享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特制订本办法。
第⼆条适⽤范围:本办法适⽤于公司试⽤期结束正式聘⽤员⼯。
公司⾼层管理⼈员薪酬不属于本办法范围。
公司顾问及特聘⼈员、临时⼈员,视实际另⾏约定或参考本办法确定。
第三条⽀付原则:本办法体现以下分配原则: 1、以效益为中⼼的原则。
导⼊市场劳动价值理念,建⽴起同⾏业具有竞争⼒的薪酬制度。
2、有效激励的原则。
强化岗位劳动要素,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体现岗位责任、任职能⼒、劳动条件、岗位业绩与收⼊相对统⼀,体现内部的公平。
3、坚持严考核、硬兑现的原则。
薪酬分配以绩效考核为依据。
第⼆章薪酬体系与结构 第四条薪酬内容与结构 1、本办法中所指的薪酬主要是指经济性的报酬,包括固定⼯资、绩效⼯资、津贴、年终奖⾦、福利等。
2、员⼯⼯资采⽤岗位绩效⼯资制,即以员⼯的教育程度,所从事⼯作或岗位的职责⼤⼩、劳动强度、智能要求、岗位业绩为基础来确定员⼯的⼯资⽔平,其额度是结合公司经营管理⽬标实现情况和市场⾏情等因素为依据来确定。
员⼯⼯资=固定⼯资+绩效⼯资+津贴 3、薪酬内容与结构释义: (⼀)员⼯⼯资: (1)为公司与员⼯最终合约确定的⽉⼯资收⼊,并按⼀定⽐例分为固定⼯资、绩效⼯资、津贴(参见员⼯⼯资⽐例表)。
(2)员⼯⼯资依照公司员⼯职类共划分为4个序列,各职类、各岗位的⼯资调整范围详见附表⼀《员⼯⼯资列表》;相同层级、相同岗位的员⼯⼯资级别可以不同,可在相应的调整范围内晋升或降级。
Ⅰ.管理序列:涉及各部门中层经理级(含副职、代理职)员⼯; Ⅱ.技术及⼯程专业序列:涉及⼯程、采购、装饰、造价、设计等各类员⼯,依照《员⼯⼯资列表》主管及以上级标准确定⼯资级别; Ⅲ.营销序列:涉及营销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各类员⼯,销售部经理、楼⾯主管、⼀线营销⼈员按照《营销部薪酬激励管理办法》执⾏,营销部其他⼈员在未出台新规定之前依本办法执⾏,并参照职能及业务辅助序列⼯资⽐例标准; Ⅳ.职能及业务辅助序列:涉及财务、⼈⼒资源、⾏政、后勤、项⽬开发等各类员⼯。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这些精神,对于明确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五大和党的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党的十六大还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些论述,都既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
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篇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_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能与公平之间检视的关系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解题思路:1.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2.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3.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4.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一、(1)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生活水准;从宏观层次讲,就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总起来讲,蓬勃发展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就是强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2)公平,公平一般有几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第三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就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拖累社会稳定。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匀给贫者,因此它一般来说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影响效率的提高。
在经济学上,指称公平合理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或者西方人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相促进的。
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公平只是模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内容和结果上的公正公平。
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为的公平,而对社会产品产品的平均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贫富悬殊和大量贫困现象的存在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因此,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二、(1)洛伦兹曲线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重新分配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
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低等排队,然后权衡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
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给予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其深刻的体制背景,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因此,收入分配原则既要反映效率,又要体现公平。
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对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实现效率公平的有机统一。
这样,才能激发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关键词:收入分配;效率;公平关于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眼1?演151;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坚持了这个说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眼2?演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的深刻寓意,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效率仍是分配的最佳尺度效率,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有限的资源流向那些为社会所需要、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生产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眼3?演179-183。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过程中突出注重效率,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是企业运营中的两个重要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生活水平。
本文将通过对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互动机制。
一、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有多个,其中包括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者技能水平、企业竞争力等。
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对工资水平产生着直接影响。
当劳动力需求高于供给时,企业为了吸引人才,会提高薪酬水平。
其次,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也是工资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能水平高的员工通常具备更高的生产能力,因此也会得到更高的薪酬。
最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对工资水平产生着影响。
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为了留住人才、提高生产力,会倾向于提高工资待遇。
二、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生产效率是企业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其影响因素包括技术水平、生产过程的管理以及员工素质等。
首先,技术水平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其次,生产过程的管理也对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科学的生产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时间成本。
最后,员工素质的提高也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可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三、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的互动机制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工资水平的提高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高工资可以作为一种奖励机制,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会间接影响工资水平。
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增加,从而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提高工资水平。
此外,高生产效率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竞争优势,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地位,使企业更加具备提升工资水平的能力。
四、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平衡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平衡。
如果工资水平过低,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工作动力不足,进而影响生产效率。
生产力提升与薪资水平的关系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薪资水平的话题愈发引人关注。
对于企业和员工而言,生产力的提升是否会直接影响薪资水平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生产技术的提升对薪资水平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的生产技术提升生产力。
而生产技术的提升对薪资水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生产技术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进而带动了产值的增长。
如何分配这些增加的收益是企业和员工面临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将一部分增加的收益用于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生产技术的提升也会带来对员工职业技能的要求提高,这也是影响薪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以生产线为例,随着自动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一些简单的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所替代。
而对于那些需要操作机器人、维护生产线设备,具有较高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员工,则可能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
二、市场竞争和供需关系对薪资水平的影响除了生产技术的提升外,市场竞争和供需关系也是影响薪资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企业在获得更多利润的同时也需要保持员工的稳定和积极性。
因此,企业往往会通过提高薪资待遇来留住优秀的员工和吸引更多的人才。
相反,对于供过于求的行业,薪资水平就会相应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员工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竞争力来争取更高的薪资水平。
三、经济环境和政策法规对薪资水平的影响受经济环境和政策法规的影响,薪资水平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增长迅速,市场竞争激烈,薪资水平也随之上升。
而在经济萎靡时期,则可能出现企业员工裁员或减薪等现象。
政府也会通过调整税率、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手段来影响企业的薪资水平和员工的实际收入。
同时,政府在推行工资制度改革时也会影响薪资水平的走向。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工资制度改革的政策,鼓励企业实行更加公平、合理、透明的工资制度,从而确保员工的薪资水平得到有效维护。
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是经济运行中的两个关键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决定企业生产状况、就业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分析其互动作用,并探讨如何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一、工资水平工资作为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收入来源,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工资水平是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对企业就业、生产、营销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国家的消费水平、内需水平和生活水平。
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劳动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以及维护社会秩序。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合理的工资水平可以吸引人才,提高员工士气,促进企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企业的工资水平需要根据行业、地区、企业规模等因素来设定,以保证企业的利润水平,同时也不能过分低于行业标准,否则会导致人才流失,影响生产效率。
二、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或提供的服务质量。
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员工的水平、技术、培训等因素与生产效率密不可分。
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注重员工的生产效率。
合理的工资水平可以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加员工的参与度,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保证生产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更新换代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需要注重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确保生产效率的可持续提高。
三、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合理的工资水平可以提高员工对于公司的忠诚度、参与度和责任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合理的工资水平也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断提高员工的智力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然而,如果工资水平过高或无节制地提高工资水平,就会导致企业的利润受到侵蚀,使企业失去竞争力,甚至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工资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关系研究在任何一个社会经济体系中,工资水平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工资水平高低不仅影响着员工的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而生产效率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工资水平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工资水平的高低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其中最基础的影响因素是技能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
在技术先进的工业国家,劳动力的品质普遍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较高,因此其工资水平也较高。
而在市场供应过于充足的情况下,劳方对于工资的谈判能力较弱,工资水平也相对较低。
同时,经济政策、社会福利、行业竞争等因素的不同也会对工资水平的高低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政策制定者可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监察和管理,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企业的成本和生产效率。
二、工资水平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工资水平对企业生产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有时公司决策者难以确立一个完美的工资水平方案来确保生产效率最大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更高的工资水平通常会导致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刺激生产效率的提升。
但是,这种关系不一定是线性的,过高或过低的工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效率。
如果工资水平设定过高,可能会导致员工满足于当前的经济收益而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动力。
同时,这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效益。
另一方面,如果工资水平设定过低,员工可能感到被剥削或受伤,而且提供劳动的激励机制将受到损害,也将影响生产效率。
三、建立有效的工资效率模型为了探索工资水平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分析模型。
传统的模型通常包括工资水平、人力资本(教育、工作经验等)、劳动力市场(行业和职业、工作条件等)等变量,以及生产效率指标(生产量、单位劳动生产力等)。
然而,建立一个精准可靠的模型并不容易,因为它并不能直接考虑所有影响因素。
而且正是因为工资水平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即工资水平能够影响生产效率,同时生产效率也能够影响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与企业生产效率的关系研究在一个企业中,工资水平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是,工资水平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
本文将讨论工资水平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高工资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资水平密切相关。
当一个员工觉得自己的工资水平高,他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便保持这个水平。
这种劳动积极性意味着员工会更勤奋、更有责任心,这会使生产效率提高。
二、高工资可以减少员工离职率企业的员工离职率会影响到生产效率。
员工的流动性将会导致每次培训新员工,第一周的培训与管理都需花费大量照顾。
如果员工获得了高工资,他们就不会轻易离职,因为在其他企业中获得类似工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因此,企业可以通过给员工提供工资的增长空间,来缓解员工流失带来的生产效率损失。
三、适当的绩效工资可以激励员工的创新和改进在有些企业中,它们采用绩效工资制度来激励员工发挥更好的表现。
绩效工资制度可以通过激励员工创新和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当员工发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或者产品设计方案,他们可以提出改进的建议,进而获得更高的绩效奖金。
这种制度是一种双赢的方法,企业获得了新的生产方式,员工也获得了额外的收入。
四、高工资可以吸引到更加优秀的员工高工资是企业吸引优秀员工的重要条件之一。
如果员工能够获得比同样技能水平的人更高的工资,他们更有可能来到企业工作。
高水平员工会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
这是因为有资质的员工会更快速地学习生产的技能和技术,进而可以更好地按时完成生产需求。
总体来说,员工的工资水平和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密切关系。
通过高工资激励员工投入更多的工作精力,减少员工流失率等,将会使得企业实现良性循环的生产状况。
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因素,如企业管理方式等,也影响着工资和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但这些因素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生产效率提升总结汇报
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
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们团队在生产效率提升方面
所取得的成就。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团队
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公司的发展和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通过对生产流程和工作方法的优化,我们成功地缩短了
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
我们对生产线进行了重新布局,优化
了工序和生产工艺,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和浪费,从而大大提
升了生产效率。
同时,我们还引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
了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工操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我们注重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员工们的工作技能得到了提高,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们
还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使员工的积极
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生产计划和物料管理,优化了供应链,确
保了生产所需物料的及时供应和库存的合理管理,避免了因为物料
短缺而导致的生产线停滞和生产计划延误的情况。
通过以上的努力和改进,我们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为公司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此致。
敬礼。
探讨如何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一、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企业效率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提升生产效率。
提升生产效率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市场竞争力。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呢?
首先,优化生产流程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
通过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可以采用精益生产、6σ等管理方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也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保持竞争力。
再次,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也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员工是企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
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也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的关键。
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生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总的来说,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方式,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按照一定的规定和原则,对员工进行工资的发放、调整和分配的管理制度。
工资分配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待遇和收入水平,对于保持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工资分配制度应当公平合理。
公平合理是工资分配制度的核心原则。
公平是指按照员工的工作成果和贡献程度进行分配,不偏袒个别员工,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
合理是指工资分配应该与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责任、能力相匹配,考虑到市场供需、岗位竞争力等因素,确保员工工资与市场价值相一致。
其次,工资分配制度应当注重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动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当通过设立绩效奖励机制、优胜者奖励、技能津贴等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绩效奖励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与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优胜者奖励可以鼓励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和学习。
技能津贴可以鼓励员工继续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再次,工资分配制度应当符合市场规律。
市场规律是工资分配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企业应当关注市场供需状况、岗位竞争力、行业薪酬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员工的工资水平。
对于行业内严重供大于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薪酬水平;对于供需平衡或供小于求的岗位,可以适当提高薪酬水平。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员工的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以确保工资分配制度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工资分配制度应当有监督和管理机制。
监督和管理是保障工资分配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考核和审计制度,对工资的发放和分配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负责对工资发放情况进行核实和审计,确保工资分配制度的公平性和合规性。
总之,工资分配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不仅可以保护员工的基本权益,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车间计件方案一、背景介绍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计件工资制度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车间,以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适合于车间的计件方案,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员工激励的目标。
二、计件方案的目标1.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激励员工加快工作速度和提高生产质量,达到生产效率的提升。
2. 激励员工:通过计件工资制度,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参预生产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公平合理:确保计件方案的制定公平合理,能够公平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贡献和付出。
三、计件方案的制定1. 工作量计算:根据车间的生产情况和工作特点,制定合理的工作量计算方法,以确保工作量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示例:根据生产线的产能和工作时间,将工作量以产品数量或者工作小时数来计算,并根据工作难度进行加权。
2. 计件工资标准:根据车间的经济状况和员工的工作价值,制定合理的计件工资标准,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示例:根据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设定每件产品或者每小时的计件工资,以确保员工能够获得相应的激励。
3. 考核指标:根据车间的生产目标和质量要求,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以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和贡献。
示例:考核指标可以包括生产完成率、产品质量合格率、生产效率等,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
4. 奖惩机制:建立奖惩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赋予相应的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员工进行适当的惩罚,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示例:设立奖金制度,对于完成任务目标的员工赋予一定比例的奖金;对于未完成任务目标或者质量不合格的员工进行扣除工资或者警告等。
四、计件方案的实施与监督1. 培训与宣传:对于计件方案的制度和操作方法进行培训和宣传,确保员工理解和掌握计件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示例:通过内部培训、会议宣讲等方式,向员工详细介绍计件方案的制度和操作方法,并解答员工的疑问。
2.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计件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46 2015年第10期 总第309期天津财经大学学报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拉开工资差距,还是保持相对公平蒋业恒1 李清如2 董鹂馥3(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2.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北京100007;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摘 要: 锦标赛模型认为企业内工资差距对企业生产率有提升作用,而公平模型对此的认识相反。
以世界银行和国家统计局联合采集的投资气象调查数据为分析基础,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内普通员工之间以及层级之间工资差距的增大对企业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发现符合锦标赛模型的预测。
进一步的稳健性分析表明,工资差距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基本上是单调增加的,并且考虑了内生性问题的回归结果强化了从基本回归结果中得出的结论。
采用不同企业生产率度量方式所得的估计结果也支持本文的基本结论。
关键词: 锦标赛模型; 企业内工资差距; 企业生产率; 制造业企业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007(2015)10-0046-12收稿日期:2015-07-0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项目(12CGJ013)。
作者简介:蒋业恒,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学与生态经济学研究;李清如,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研究;董鹂馥,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法与经济学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出现了显著的升高。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3年至2012年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指出0.47到0.49的数值仍然偏高,表明我国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和缩小收入差距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除了总体衡量指标,人们更是直接感受到了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配置稀缺的资源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用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为效率,而如何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涉及的是公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学分析的首要目的是保证效率,有效的资源配置并不一定是完全均等的情形。
然而,高度不平等的资源配置情形会引发公众不满情绪的增加,不利于效率的稳定实现。
因此,权衡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和持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不断提高;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失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难以为继。
具体到微观层面,个人收入水平的不均等一方面来自于个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经济问题研究|JING JI WEN TI YAN JIU2015年第10期 总第309期天津财经大学学报47 另一方面来自机会的不均等。
合理的分配结构应该充分反映出个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性,从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其生产效率得以充分发挥。
如果把个人收入水平视作结果,政策的作用不在于保证结果的均等,不应过分注重结果公平而忽视个体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在于保障准入和机会的均等,避免机会不均等导致的收入不均等。
本文试图讨论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判断究竟是注重效率的薪资结构还是工资分布相对集中对企业生产率提高更有利。
企业工资结构对企业雇佣人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劳动经济学所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理论上来讲,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对企业生产率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分散程度高的工资结构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分别从改善员工关系、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减少员工寻租行为的角度说明了集中程度高的工资结构有助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随着企业和员工数据可获得性的增强,学者们对这一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然而他们同样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企业内工资差距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或为正或为负而不确定。
相关实证研究的地域对象多是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和深刻转型时期的中国。
当前,学术界更多地研究了贸易开放和经济转型等外部因素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而以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为视角的分析较少,本文通过考察企业内部工资差距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不仅充实了这一研究领域,还能为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改革问题提供一些的参考。
二、理论与实证文献综述 企业内工资差距一方面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员工之间的团结和协作。
依据这两种相反的作用,相关理论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强调企业内工资分散的锦标赛模型(Tournament Model),另一种是突出企业内工资集中的公平模型(FairnessModel)。
Lazear和Rosen(1981)[1]率先提出了锦标赛模型,他们认为,在监督员工工作投入程度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的报酬采取“胜者拿走一切”的锦标赛形式不但会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还会从本质上改变员工面临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企业的生产率也因此得以提升。
具体来讲,假设两个风险中性的员工在一个风险中性的企业中工作,并且最高效的员工得到最高报酬,在这一假设条件下,从模型中可以得出员工的努力程度随着最高报酬和最低报酬之间差距的拉大而增大的结论。
显然,赢得锦标赛的概率随着员工人数的增多而变小,基于此,McLaughlin(1988)[2]进一步指出,为了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锦标赛奖励和参加人数应该正向相关,即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应该随着员工人数的增加而变大。
与上述观点不同,公平模型认为工资差距会降低员工努力程度,进而降低企业生产率。
在效率工资理论的基础上,Ak-erlof和Yellen(1988)[3]指出员工的努力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所得报酬,还有赖于企业内工资的分散程度。
他们进一步提出,集中程度高的工资分布结构可以改善员工关系,提高员工平均努力程度,因此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Akerlof和Yellen(1990)[4]发展了公平工资与员工努力之间关系的论证后指出,如果员工拿到的工资低于其自认为公平的工资,员工将降低工作努力程度。
对于一个典型的员工来说,如果与另外一个表现比其好的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小于两人之间的表现差距,该员工就认为其所得工资是公平的。
Levine(1991)[5]认为,如果员工的工作形式以团队协作为主,集中程度高的工资分布将增加员工凝聚力和企业生产率。
另外,Milgrom(1988)[6]、Milgrom和Roberts(1990)[7]认为工资集中可以减少员工的信息隐瞒、寻租和利己等有损企业生产率的行为。
与理论文献的两种观点相对应,现有的实证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证实了工资分散提升企JING JI WEN TI YAN JIU|经济问题研究48 2015年第10期 总第309期天津财经大学学报业生产率,另一类确认了工资集中有益于企业生产率。
在对1980年到1984年间200多家美国公司的管理层报酬进行分析后,Main等(1993)[8]发现管理层的工资结构更符合锦标赛模型。
类似地,Eriksson(1999)[9]对210家丹麦企业连续4年的经理层工资进行分析后,发现分散的经理层工资结构有利于企业业绩的提升。
Winter-Ebmer和Zweimuller(1999)[10]对奥地利企业的研究表明,随着工资分散程度的提高,白领工人的生产率先增加后降低,而蓝领工人的生产率单调增加。
Hibbs和Locking(2000)[11]检验了瑞典的工资结构变化对产业生产率和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虽然企业倾向于制定员工工资差异小于员工生产率差异的报酬政策,但是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工资平均化均无助于生产率的提高。
通过对6 501家丹麦大中型企业连续4年的观察,Bingley和Eriksson(2001)[12]发现报酬分散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个人努力程度。
Heyman(2005)[13]使用瑞典的企业—员工数据验证了锦标赛模型,发现白领工人之间和经理层的工资分散对于企业利润均有促进作用。
Jir-jahn和Kraft(2007)[14]分析了德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发现当蓝领工人领取的工资是计件形式时,工资分散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
Lallemand等(2007)[15]对比利时大型企业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内的工资不平等提升了企业生产率,而且蓝领工人的工资分散程度的作用更显著。
同样是将比利时企业做为研究对象,Mahy等(2011a)[16]发现工资分散程度与企业的生产率呈非线性关系,在工资分散程度高于临界点时,企业的生产率会降低。
Mahy等(2011b)[17]使用企业—员工面板数据证实了锦标赛模型的预测,并且发现当企业的高技术工人占比较大时,工资分散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更大。
林俊青等(2003)[18]发现上市公司内高层管理人员之间工资差距越大,公司未来的绩效越好。
周权雄和朱卫平(2010)[19]认为地方国企内部工资差距提升了企业绩效,但是行政干预和共同代理抑制了过大的工资差距。
魏旭和张川川(2013)[20]则提出随着工资差距的增加,企业绩效先升高而后降低。
Lin和Lu(2009)[21]的研究表明,当管理层拥有更多的权力时,企业内工资差距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更大。
Firth等(2010)[22]指出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Kato和Long(2011)[23]以及Chen等(2011)[24]认为企业内工资差距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在国有股份较少的企业中更明显。
与上述实证研究相反,一些学者并不认为工资分散对企业生产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Leonard(1990)[25]检验了美国大公司的经理层报酬政策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发现经理层报酬的分散程度与公司的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使用北美和欧洲企业的数据,Cowherd和Levine(1992)[26]发现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工资差距的增大有损于企业产品的质量,从而降低了企业的业绩。
非但以企业为关注对象,Pfeffer和Langton(1993)[27]还将英国300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院系内的工资差距越大,教授之间的合作研究越少,教授们的生产率越低。
通过对美国四大职业联赛的分析,Frick等(2003)[28]发现职业橄榄球队、职业棒球队中的工资差距对于球队的整体表现有着消极的作用。
张正堂(2007)[29]发现高管内部的工资差距消极地影响了企业的绩效。
黎文靖和胡玉明(2012)[30]发现较小的国企内部工资差距能够更多地激励员工,而且管理层权力与工资差距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