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医综合238分地复习心得学长呕血推荐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6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中药综合第三章,这个方法能帮助你考前快速提分
(润德王波波老师整理)
基本上药考同学都非常害怕中药综合里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
这个章节在综合里分值占比最多,每年会有32--35分。
很多同学常说记不住,背不下来。
其实呢,第三章,并不需要大家死记硬背。
别看有35种病,每个病又有3--4个证型,每个证对应用药又不同。
大家要明白,这个考试是选择题,你只需要在给出的5个选项里选出最佳的即可,所以难度不大。
前面也跟大家说了怎么去辨证,到了第三章大家只需将证型辨别出来,顺着证型推导治法,最后就能知道使用哪种方剂和中成药。
说到底,这一章就是考察差大家中药二实际应用能力,只要中药二过关,再加上之后的内容,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那么,今天,波波老师先给大家讲讲几个容易混淆的方剂。
肝阳上亢
表中的中风病,具体表现的病证为肝阳上亢,对应的治法为平肝潜阳。
知道了治法后,我们就可以针对治法找到相应的治疗方剂。
瘀
关于“瘀”,波波老师已经说过很多遍了,形成“瘀”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的“瘀”能导致不同的病。
药考证,找润德,医药培训第一品牌
固
“二”
乌头
瓜蒌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了,接下来的时候,波波老师会尽快将剩余的知识归纳发送给大家的。
离最后的考试只剩下不到20天的时间,这段时间将是决定胜负的最后一刻!。
中医综合复习经验谈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
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07年开始屮医综合满分300分,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和针灸,考查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木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询知识的积累与学握。
试题既考查你对同定知识的掌握,乂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來难度大,还很费时间和梢力,我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要注意的儿点。
仁购买考试大纲。
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 购买对你冇帮助的复习资料°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屮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
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別学科。
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 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
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人,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 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
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苴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
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其至做过你会更加B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 谨防盗版书。
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耍选正规出版社的止版帖,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
中医综合的内容多,因此,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考好这门课主耍是靠平吋的积累,而不能凭侥幸心理,口己主观进行取舍,这也就是“学到底”的意思。
我们在复习吋还会发现,书从头到尾看了儿遍,到头來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
这是正常现象,惟一的对策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遍数多了,最后你会发现,英实考的并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熟练程度。
【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病证】1.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
2.噫气,呕吐。
配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同用。
3.气血不和之胸胁痛。
配香附等同用。
【用法用量】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宜包煎。
【使用注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
白前【功效】降气化痰。
【主治病证】咳嗽痰多,气喘。
细目三清化热痰药考点一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川贝母【性能】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
2.瘰疬、乳痈、肺痈。
能清化郁热,化痰散结。
常配玄参、牡蛎等药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反乌头。
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浙贝母【性能】苦,寒。
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1.风热、痰热咳嗽。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清解热毒,化痰散结消痈。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同川贝母。
瓜蒌【性能】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应用】1.痰热咳喘。
2.胸痹,结胸。
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奏宽胸散结之效。
3.肺痈,肠痈,乳痈。
能清热散结消肿,常配清热解毒药以治痈证。
4.肠燥便秘。
能润燥滑肠。
【用法用量】煎服,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
反乌头。
竹茹【功效】清化热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主治病证】1.痰热、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
2.胃热呕吐、妊娠恶阻。
3.吐血、衄血、崩漏。
有凉血止血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6~10g。
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天竺黄【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前胡【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主治病证】1.痰热咳喘。
2.风热咳嗽。
竹沥【功效】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主治病证】痰热咳喘;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用法用量】内服30~50g,冲服。
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以安瓿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
考研中医综合复习经验汇总虽然大多数考生都已“身经百战”,应考经验较为丰富。
但中医综合考试不同于一般的结业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时间长达三个小时,题量多达180个,涉及的课程有六门之多,考查的知识点多达数百个。
考试时间长、题量大、考查内容知识点多,考试的方式和题型全部为客观性的选择题。
这样长时间、大强度的考试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考生心理和意志力的考验。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整,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心理准备,树立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使自己的身心较好地适应严酷的考试环境。
今年中医综合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除增加针灸学和设立分专业试题外,大部分考试内容、考试的方式、题型等没有变化,因此,借鉴往年考生的复习备考经验还是很有帮助的。
往届考生经过了考研全过程的锻炼,对复习备考的过程往往有比较成熟的认识和经验,尤其是在合理安排时间、确定复习重点、适应考试环境等方面,可以帮助新考生合理地安排复习计划、设定复习目标,并获得对考试环境的初步认识和了解。
制定一份详细而合理的复习计划是考试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中医综合的复习计划应当纳入到整个复习备考计划中综合全面地统筹安排。
因为还要复习其他两门课程,进行中医综合复习的时间可能只有整个复习时间的一半左右,在制定复习计划时一定要注意计划的合理性。
复习计划是否合理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充分的复习时间是取得好的复习效果的保证。
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整个复习阶段的划分、每天与每周的复习时间的安排等方面。
一般来说,考研复习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全面复习阶段、重点复习阶段和巩固调整阶段。
全面复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复习全部六门课程,需要考生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复习,记忆和掌握大纲要求的主要内容,这是整个复习过程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最长,因为考生掌握基础知识所需的时间有差异,一般在一个半月以上。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码页码页/总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今天我整理了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与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今天我整理了中医综合考研备考的经验与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
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
07年开始中医综合满分300分,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和针灸考查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本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前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试题既考查你对固定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来难度大还很费时间和精力我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要注意的几点。
1.购买考试大纲。
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购买对你有帮助的复习资料。
这里我向大家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中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
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别学科。
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
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大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
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
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甚至做过你会更加自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谨防盗版书。
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要选正规出版社的正版书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
2018年医学考研:如何复习中医综合?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思路中医基础学:分原理部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精气血津液神。
病因部分:六淫,戾气,饮食,情志,内生五邪。
发病部分:发病原理,发病类型。
病机部分:五层病机。
预防治疗部分:预防,治疗原则。
复习时要把阴阳的原理、病机、治疗部分一块复习,这样不管在怎么考都难不倒了,其他各部分一定要同看全文,体会其中的每一句话,比如: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运化就包括运输,消化两方面的作用。
诊断学大体上的内容倒是不多,但细节处太过繁琐,而课本上分型的分段并不是很多,需要自己勾画,尤其是望诊部分。
后面的脏腑辩证,一定要相比较而记忆,不然随便拿出一个症状,或几个症状,就分不清哪型具有而哪型不具有了。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一定要把各自的症状弄清。
中药学相对其他科来说则要简单的多了,首先要把介绍药物之前的几章仔细看看,需要记忆的务必要记清出,后面的各章中,只需把药物来源,药性,归经,功用记住就行,其主治则可以根据功用来推,当然有些个别的则需个别记忆了。
方剂学对于功底好的同学,只要静下心来认真的把课本复习一遍,基本的就达到了大纲的要求了,但是有些特殊的地方则要特殊对待,比如桂枝一味药,很多首方子都有,但各自的功用却不同,需要好好把握。
对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首先要熟记方歌,这可以算是方剂学的灵魂内容了,记住了方歌,其功用主治则就知道的差不多了,因为方歌中基本上是以前两句为组成,后两句是功用主治,在把每首方子的病机了解了,基本上就可以了。
要知道不是每首方子的药物分许都要看,都要记,要有重点,毕竟复习精力有限。
内科学,需要很好的总结,把与考试有关的内容重点记忆。
从历年真题中可以看出,虽然内科书很厚,但是考试的内容很少,而且这部分少的内容分布又十分有规律。
抓着这一点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针灸学,对于针灸专业的学生来说则要简单的多了,首先经络腧穴中的十大特定穴的的九种是必背的,对于非针灸专业的学生,只记住这些穴位对考研来说就差不多了,针刺手法及艾灸部分建议看针灸专业的《刺发灸法学》,或者是找针灸专业的同学让其给讲讲,针灸中的补泄,这样后面的各论内外妇儿科就不用死记了。
复习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心得体会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是对中药学专业人员综合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核,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中药学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备考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和体会。
首先,全面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是基础。
中药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在备考过程中,我通过查阅教材和中药学相关的专业书籍,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中药学的概念、基础理论、药材鉴定、药物制剂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深入学习,我理清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为后续的巩固和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我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药材的实地考察和药物的制剂操作实验。
通过实践操作,我加深了对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多做题进行巩固和提高。
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选择题和应用题,做题可以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备考过程中,我参考了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并结合教材和笔记进行练习。
通过不断做题,我熟悉了考试的题型和出题的思路,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我也将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和反思,及时改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
第四,进行综合复习和串讲。
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内容繁多,概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都不可忽视。
为了能够全面掌握和熟悉考试内容,我进行了综合复习和串讲。
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也通过与同学或同事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补充和弥补。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
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是一项对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全面检验,其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学得不够扎实的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我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和韧劲,克服考试中的困难并继续坚持下去。
中医综合复习经验呕心传授——方剂方剂总论,看熟,实在记不住的,一定要找个技巧,把一些东西调理了,比如君臣佐使都是干嘛的。
虽然内容不多,比较小,但是如果想考高分,而且,想搞明白中医,希望搞清楚这些小的细节。
反倒后面的各个方剂,很系统,把考点抽出来后,光看考点就行了。
方剂偶尔会有一些超纲内容,比如左归饮跟左归丸方剂组成不一样,这种东西我是后来才明白的,因为不是一个人搞的东西。
中医历史沿革上有些东西很混乱,碰到这种东西,蒙对了算是运气。
但是不用担心,超纲内容还是有限的,重复内容是主要的。
方剂我的复习方法是这样的:在我的笔记上,每一章分开总结。
首先,我先将这一章的方剂名字看一个遍,然后对照课本,找出方剂的君药,因为有一类题目,专门考察方剂的君药。
比如,解表剂。
但是,单纯记忆每个方剂的君药很费时间,而且不容易记住。
我的方法仍然是自己设计考题的方式。
1.以麻黄为君的方剂有:ACA,麻黄汤B,小青龙汤C,麻黄细辛附子汤D,麻杏石甘汤你不需要背诵,只要看到题目,你能马上想出来答案,而且看到两个错误答案,第一种境界是知道BD君药不是麻黄,第二种境界是知道BD君药是什么。
如此也避免了复习过程中的疏漏。
因为,每个考点除了单独考察外,更重要的是横向的对比考察。
2.以君药命名的方剂有:A,麻黄汤、桂枝汤B,九味羌活汤、银翘散C,桑菊饮、加味香苏散D,升麻葛根汤、柴葛解肌汤E,参苏饮、人参败毒散这是又一类命题方式,主要考察方剂的命名,原则同上,如此你也同时记住了方剂的君药。
3.再造散的君药是:黄芪、人参4.加减葳蕤汤的君药是:薄荷、葳蕤5.小青龙汤的君药是:麻黄、桂枝那么这一章,在这个问题上,你通过五道选择题,就把这个考点给覆盖了。
但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方剂都有出题的可能,一些容易错的点是容易反复出题的,比如一贯煎的君药是生地黄、炙甘草汤的君药不是炙甘草,这类有迷惑性的才会出题,不然怎么区分,又怎么保持分数的稳定。
中医综合考研备考心得分享首先,阅读经典教材是非常关键的。
考研对于中医综合科目的要求是全面的,需要准备的内容广泛而深入。
因此,我建议大家选择一些经典的教材来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如《温疫论》《金匮要略》等。
阅读经典的教材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中医的整体框架,并且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综合科目的复习不仅仅是复习考点和知识点,还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这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期刊,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跟踪了解最新的中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和见识。
第三,做好笔记和总结。
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做好笔记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笔记和总结,我们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和概念整理成简单清晰的文字,方便我们以后的复习和记忆。
并且,通过不断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巩固和加深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做笔记和总结,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图表和思维导图的形式。
最后,多做题和模拟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做题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和巩固我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考试的难度和考点的权重。
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购买一些中医综合的书籍和题库,并且定期进行模拟测试。
通过模拟测试,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复习和训练。
而且,模拟测试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我们应对考试压力的能力。
考研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不断学习和进步,最终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希望以上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都能够顺利考入心仪的研究生院校!。
复习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心得体会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是中药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资格考试,对于想要在中药学领域取得进一步职业发展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以下是我通过这次考试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备考是关键。
中医药学是一门广博的学科,知识点繁多,因此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
首先,我建议根据考纲和历年真题制定一个详细的备考计划,明确自己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学习的内容。
然后,根据计划进行系统地学习,可以逐章逐节地阅读教材,同时结合课堂笔记和课外资料进行复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概念,可以整理成思维导图或制作复习卡片,帮助记忆和复习。
其次,做好真题是提高的关键。
真题是考试中最直接、最真实的练习材料,通过做真题可以了解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帮助我们熟悉考试规则和节奏。
同时,真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并及时调整复习重点。
建议将历年真题分类归纳,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练习,重点掌握一些历年真题中反复出现的题型和知识点。
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总结规律和技巧,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解答问题。
另外,多角度学习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关键。
中药学中级职称考试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备考期间,建议多角度学习和思考。
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讨论,了解行业前沿和研究动态。
可以积极参考一些与中药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拓宽学术视野和思维方式。
此外,还可以多做一些综合类试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综合能力是中医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素养,通过多角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无论备考还是考试过程中,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备考阶段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保持坚持和努力,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在考试过程中,也要保持平静和自信,正确看待考试的重要性和目的。
考点四 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呕吐:指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吐出的症状。
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根据呕吐声音的强弱和吐势的缓急,可判断证候的寒热虚实。
呃逆:是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 。
嗳气:即“打饱嗝”,古称“噫”。
多见于饭后,气体自胃向上出于喉间而发出的声响,声长而缓。
考点五 太息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太息:指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
若不自觉地发出太息声,太息后自觉宽舒者,多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
【典型例题】A.食滞胃脘B.胃阴虚C.肝脾不调D.肝胃不和E.胃阳虚呕吐吞酸,胸胁胀满,嗳气频作,脘闷食少。
其证候是干呕呃逆,胃脘嘈杂,口干咽燥,舌红少苔。
其证候是【答案】D ;B细目二 嗅气味1.大便:大便酸臭难闻,为热证或湿热证;大便微有腥臭或臭气不重多为寒证。
大便泄泻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为伤食。
2.小便:黄赤浊臭为膀胱湿热;小便量多色清无臭,多为虚寒;尿甜伴有烂苹果气味者为消渴病。
3.经血带下:妇女经血臭秽,多为热证,经血气腥者,多为寒证。
妇女带下色黄而秽臭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清稀而微腥,多为虚证、寒湿证。
崩漏或带下奇臭,并杂见异常颜色,常见于妇女癌症。
产后恶露臭秽者,多为湿热下注。
【典型例题】下列除哪项外,均可出现口臭A.龋齿B.心火C.胃热D.宿食E.内痈【答案】B第五单元 问诊细目一 问诊内容考点一 主诉的概念与意义1.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意义:主诉通常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是调查、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首要线索。
确切的主诉可作为某系统疾病诊断的向导,可初步估计疾病范围和类型,病势的轻重缓急等情况。
考点二 十问歌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考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考研中医:关于中医复习的一些心得一、英语。
英语是最短的一个短板,虽然下了很多力气,五月份开始背单词做阅读,结果七月期末考袭来顿时就萎了……就此扔了三个月,再捡起来的时候又退化成渣了。
所以说呢英语复习一天都不能停,哪怕这一天各种意外情况,能看半小时也比不看强得多。
关于参考书——背单词方面用的就是辅导班发的5500单词,应该每个版本都差不多,不过有一个小窍门是把词书撕开打乱顺序,这样就可以不按字母顺序背了,个人感觉比较有乐趣。
还有一个很有用的工具——手机版有道词典。
后期没时间背单词的时候就直接做阅读了,用的是黄皮书,每天两篇,不会的词一个一个查出来直接存在手机里,这个词典会定时提醒你复习,平时吃饭走路上厕所也都能拿出来瞄两眼,其实就是把很多零碎的时间捏在一起背了单词,不知不觉间效率也很高的。
英语阅读是一定要做真题的。
这是个被无数过来人验证的真理。
我用的方法也就是大多数过来人的方法——先做再精读,做到没有单词不认识,没有长句不会翻译,时间原因英语真题也就撸了两遍,还是有所欠缺。
至于写作……实话说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复习。
本来想背作文可是由于种种懒惰拖延最后没时间了,于是就根据辅导班老师给的模板,当然这种方法不推荐。
貌似现在英语阅卷越来越不待见模板了。
小作文更是不堪回首,只是考前两天匆匆过了两遍。
——这段没什么可用经验给你们,只是想说“有备无患”,写作要提早准备,临时抱佛脚效果肯定不好,最好是在考前一个月左右每天写一篇,能把一些常用句型短语词汇都化入自己的思维。
翻译和完型。
对于医学考生三十几分的国家线来说就是鸡肋了。
翻译大概做了一百个长难句左右的专项训练,完型就只是真题上那些了。
这两部分在考场上我都是认真完成的,因为向来阅读速度比较快不至于最后没时间,也就没去研究完型各种得分窍门之类的。
二、英语部分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政治——复习一个月77分的苦逼经验。
大家都说政治简单我也就没当一回事,加上中综任务繁重所以想着晚点开始也没事。
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攻略夯实基础横向总结通用1篇中医综合考研复习攻略夯实基础横向总结 12014考研专业课暑期复习从真题着手2014考研专业课理通方法步步为营2014考研历史学抽丝剥茧建好知识网络考研专业选择误区:兴趣也许是幻觉中医综合中也是存在不少跨专业考研的学生,专业课也是可能有很大的区别,这里主要讲一下中医综合。
中医综合考试中,180道选择题占300分,其中还有120分的多选题,可见比重之大。
现在就教材来讲中内比较复杂,复习的难度比较大,但是深入学习后你可能会发现中基和中诊中的很多知识点很难拿分,那么要在可以及格的基础上拿高分可能就要在这两门上下点功夫了。
其中中诊中的各种症状出现的所有原因都是要重点记忆,可以尝试自己制作表格方便记忆和复习时查询。
中药方面的复习比较繁琐,知识点太多而且没有重点之说,但是前几年的命题趋势却很明显,对于功效的考核没有考主治比重大。
同时中药复习中还有注意还可治之类的小字部分,都是高分必备的知识点,有能力的情况下最好多看看。
中药和方剂其实是可以一起进行复习的。
方歌的背诵是必须的,想拿高分的同学还要注意生姜干姜之类的考题。
中内就不多说了,只要把基础打好后面会越来越简单。
中医综合的真题也同样重要,建议全科复习过一遍之后就做一套真题作为测试。
二轮三轮后同样也拿真题来作为测试。
不确定的做错的题一定要画出来,所有做错的都要总结起来临近考试时重点再看,因为这些都是最容易在考场上犯的错误。
做真题练习目的是测试你现有的水平千万不要蒙题,蒙对的题知识并不是你的.,要加深印象的唯一途径就是做错了再看几遍,这一点上中医综合尤其适合。
复习中药善于总结,对于各个门类的知识点都要有系统的总结。
可能的情况下多做些表格,制作的过程中就加深了自己的记忆,可以说是最科学的方法。
还有很多的知识点可能再复习中被我们忽略,只明白了表面的内容却忽视了其隐含的东西,这个事我们在复习任何一门时最容易的出现的漏洞。
有时我们虽然知道每个方子的组成却恰好无视了君臣、重点药物所占比例以及含义。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医学习总结篇一: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
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
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
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
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
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
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
中综复习经验总体:1.3⽉到7⽉底,⼀遍,做笔记,把中药、中内按习惯浓缩成背诵样本。
然后中基、⽅剂就是简单看,不懂看教材,找到突破点。
后⾯的两遍,是摘抄知识点和纠错真题。
笔记分三本,⼀中药,⼀中内,⼀本专门记中基和中诊易错的知识点和真题中容易错的地⽅。
把重点放在中药、⽅剂以及中内上。
2.设定⽬标:⽬标具体就是要有⼀个⽬标分数。
制定计划:7天为⼀个周期,精确到半⼩时,计划以时间结合内容为导向(⽐如每天中药1⼩时背完多少种药、⽅剂1⼩时背完多少⽅歌等等),每周检讨完成计划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检讨相当重要!3考研是独⾏者的风景,虽然景⾊单⼀,路途狭窄,不要寄希望于他⼈,关键在⾃⼰。
4⽆捷径,就是背,理解背,死记硬背,只求记在⼼⾥!⼀、中基1.以理解为主,多看书,多思考,把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在⾃⼰的笔记本上,多复习;把⼀些相似题⽽出题⾓度不⼀样的题⽬摘抄下来,放到⼀起去⽐较,从⽽在考试时避免⼀些陷阱。
2.真题复现率特别地⾼,所以说⼀定要做真题,⽽且要反复做。
3.重点是在多选⽅⾯,要把考纲吃透,条理清晰。
4.⼀轮后,看着考纲想内容,构建框架。
5.总结真题中的内经原⽂,这是⾼频考点。
⼆、⽅剂1.⽅歌背得滚⽠烂熟;2.⽅解要⽤⼼过⼀遍,争取达到看到这个⽅⼦就可以想起它的主要⽅解的程度。
注意其中的“姜”是⽣姜还是⼲姜,“地黄”是熟地黄还是⽣地黄,“芍”是⾚芍还是⽩芍等等这些容易混淆的地⽅。
要注意⼀些特殊药物在某个⽅⼦中的作⽤;3.背诵内容主要是功效、主治和⽅歌。
最终⽬的是你记得⽅⼦的药物组成和功效。
重点依然在功效。
4.中药和⽅剂两门课程可以交叉复习,主要以记忆为主,课本加上⾃⼰的理解背诵,这两门课需要硬着头⽪拿下,背到脱⼝⽽出,不要有侥幸⼼理,考前的懈怠都是你丢的分数。
中药还要熟悉特殊药的⽤法剂量,⽅剂也要理解常考药在⽅剂中的特殊作⽤。
这两科就是背,背到吐,吐完接着背。
三、中诊1.细节题特别多针对⾃⼰觉得模糊的知识点反复去记背,⼒求到熟悉的程度。
中医综合复习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要综合复习中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理论体系的复习。
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了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内容。
要全面复习这些理论,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籍或学术论文来了解各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来深入理解各个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第二,诊断方法的复习。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倾听患者的言语、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要复习这些诊断方法,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倾听、询问和触摸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与临床实习或参观医院的诊断室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第三,治疗方法的复习。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要复习这些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学习药方、针灸点位和推拿手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各个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实际操作训练和观摩医生的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治疗技术。
第四,病例分析的复习。
中医的病例分析是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要复习这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病例分析书籍或参考医学杂志来了解不同病例的分析方法和经验。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病例讨论会或与其他同学进行病例交流来提高自己的病例分析能力。
总之,综合复习中医需要系统学习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病例分析来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中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临床情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一、看真题是效率最高的方法要说2014中医综合的复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往年的真题。
今年考试时我发现起码有一半的考题都似曾相识,可惜当时不注重背答案,做起来还是很茫然。
因此诸位学弟学妹要注意了,咱们中医综合的考试重题率是很高的,或者即使不是原题重现,考的知识点还是差不多的。
因此那种希望从头到尾把课本看的很熟,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这种方法,当然不是不对,但是太累了,效率不高。
你在这一科上花的时间太多,势必会对别的科造成影响。
做真题就相当于有老师在给你划重点。
因为咱们复习,课本往那一摞,觉得好多啊,但其实他要命题,基本上还是有限的那几个地方。
因为一是这些地方重要,二是这些地方好命题。
因此先把真题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考试就有底了。
怎么做真题呢?首先弄一本口碑好的真题,因为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真题答案错误百出,会给我们造成很多困扰。
我没法给出建议哪一本比较好,因为今年我所做的,以及我同学做的、从网上下的真题,错误都挺多。
勉强说来240分的真题部分错误相对少一点,但它的预测题错误很多。
真题有错误不要紧,因为最终你还是要通过这个真题去找书上的知识点、去掌握它。
从这个意义上讲,买一本错误百出的真题也未必是坏事,因为这可以督促你积极对照课本找答案,所以不必在真题质量上太过纠结。
不仅要掌握这个知识点本身,还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相类似的知识点。
比如中基某一年考到五行配属五脏的问题,问肝为什么属木。
看到这个题,就应该想到把心脾肺肾都看了。
结果过了两年脾和肾也考了。
这就是相类似的知识点。
又比如考某舌象是什么病,下面四个选项。
做题时不仅要把正确选项记住,还要掌握其他三个选项中的病,各自的舌象是什么。
如此一来,照这种方法做真题,凡是真题上涉及的知识,都能掌握了,就很厉害了,因为这个信息量已经很大了。
尤其是有的同学一看真题,其中涉及到经典(主要是内经)的原文,觉得很恐怖,怎么考研的范围这么广啊,内经原文都考。
但一年一年看下来,发现考来考去就那么几句。
最经典的例子:1、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等等五句2、是故多食酸,则筋急而爪枯……等等五句3、太阳之脉,其终者……等等六句。
考过n多n多次。
今年考了个“久行伤筋”,保不齐明年就考“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视伤血”。
这些都是可以联想到的。
所以把真题掌握好很重要。
另外在复习真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错过的题要反复做。
我和我的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发现当时怎么错的,过一阵子再做,错的一摸一样,那当时那一遍就相当于白做了,因为说明那个知识点还是没有掌握。
我们的整个复习过程,就是发现自己哪里不足,然后掌握它。
如果当时做错的现在还错,那当时就相当于做了无用功了。
要是能将真题以及涉及的知识点都掌握,我觉得60%的分数拿到没有问题。
不过还要注意,中基、中诊重题率相对较高,中药、方剂、中内重题率就低了,因为这几科内容很多,命题点很多,但大致方向是一致的。
比如方剂喜欢考功用,今天考这个方子的,明天就考那个方子的。
做真题就是要从真题中把握命题规律。
当然了,真题全部掌握不代表万事大吉,每年都有新题,上面也说过,只能保证60%的分数。
但是真题熟练掌握的,很容易就能把握命题方向,真要看起课本来也能抓住重点。
事实上,真有决心和毅力将真题熟练掌握的,通常复习的都比较好。
P.S.每年考试情况可能不一样,今年真题的重题多,明年就不一定了。
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真题抓重点。
二、具体每科的复习经验至于每一科具体而言如何复习,我的建议是:先抓重点,再看其余。
中医综合一共考六本书: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针灸我当时用的就是老牛耕地的办法,每本书都从头到尾的看。
现在看看,吃力不讨好,费时间效率低,看过的很难记住,而且严重影响了英语和政治的复习。
如果再让我复习一遍的话,我会采取抓重点的方法,即每本书先把重点的地方看全看好了,这就抓住了考试的重点,对于考试就有底了。
这相当于有了骨骼。
有余力的,再往上面填血肉。
(一)中基这本书我的感觉是做真题很重要。
基本上每年都有很高的重题率。
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真题上都有。
这科我没啥好的经验,所以就不多说了。
(二)中诊上篇,舌诊、脉诊每年必考。
这两部分必须看熟。
脉诊——先背过后面那个表格,即7版教材118页那个表格。
每种脉的脉象、主病,以及浮脉类有哪些,沉脉类有哪些等等,都要记清楚。
但是死记硬背容易忘。
不好理解的需要借助前面的讲解。
比如促、结、代脉。
这个表格背过了就有底了,再看其他的。
主要有:1、脉象的胃、神、根各自的含义,就一句话,很容易记住。
2、《脉经》《难经》《景岳全书》《医宗金鉴》中寸关尺各自代表什么,有一年考了《难经》中右寸主肺与大肠。
3、120页相兼脉主病。
4、121页各种真脏脉,这个虽然临床上n多年都碰不上但是考研特别喜欢考。
十怪脉、七绝脉(这两个名词书上没有,看真题解析),各自的脉形、意义。
书上没有的知识点可以看真题的解析,一般的真题书上都有。
5、妇人脉与小儿脉。
内容都很少,看一遍就差不多能记住了。
看完了这些脉诊就差不多了,不放心就再从头看一遍,看到有什么觉得可以命题的点就记一下。
但这些重点要记住。
舌诊——这部分是看起来最晕的,没别的办法就是要好好看。
看的时候最好抄下来,左边是舌象,右边是意义,要抄的很细,比如淡白舌,不仅要抄书上的临床意义一条。
下面的淡白光莹、淡白湿润等,也都要各列一条。
然后就是看着左边想右边,看着右边想左边,直到看熟为止。
整本中诊最难复习的部分在舌诊,所以这部分要花时间。
上篇诊法除了舌脉外其他部分的命题点也都很多,看真题就差不多有个脉络了。
中篇的辨证,当时我们学的时候,老师有很好的笔记,我是照着老师的笔记复习的。
其余没什么好的经验,就不多说了。
不过我感觉,这一部分对于以后中内的复习很有好处,所以推荐大家背目录,尤其是脏腑辨证那一块,把每个脏腑的证型都记住,整个中医复习的框架就有了。
(三)中药中药实在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活儿,因为它不但内容多而且考得细,因此常看课本是正道。
而且很麻烦的是,中药是前五科中真题的重题率最低的。
至于要应对考试,我有以下建议,那就是“七步走”。
第一步,把每味考纲上规定的药的功效一条背过,滚瓜烂熟。
这是整个中药复习中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做好了中药复习一半的任务就完成了。
最好先背目录,哪一位药属于哪一类,这样会省一些事。
第二步,根据考纲,背相关药的来源。
背的时候看着目录,把要背的药标记出来,然后看着药名,想药的形态,它的用药部位是什么。
一般背部位就够了,至于植物所属的科属,很多年前年考过一次,再没考过,可以先放一放。
着重要鉴别的是根和根茎、种子和果实。
比如女贞子是果实、地肤子是果实、马钱子是种子,等等。
其实来源历年考的就少,但考纲上既然规定了还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来源并不难记,如果学过中药鉴定学就更easy了。
基本上看过一遍,把不好记的、容易混淆的抄下来,再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第三步,背药性。
这个个人情况不同,量力而为。
要说明的是药性这东西每年最多一道题,而且常常是有中医基础的人都能做对的,所以在药性上花的时间要慎重。
四气的话喜欢考特殊的,比如川楝子在大队辛温行气中唯独属寒。
归经的话似乎(只是似乎哈)喜欢考理气药。
另外也喜欢考这样的:某一大类药有特殊的归经。
比如补血药多归心肝经。
第四步,背应用。
应用的内容非常庞杂,看起来无从下手。
但仔细看看命题,其实他的命题点有规律可循。
因此我有如下建议:第一遍看应用的时候,拿着红笔划重点。
画什么重点呢?1、特殊应用。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背应用应该不难,要拿着功效对照下面所列的应用,一般都很好理解。
而且每种应用后都会出代表方,可以凭此代表方加深记忆,又可以兼复习方剂。
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特殊的应用,比如金银花治痢疾,苍术治目盲,考试最喜欢考这个,中规中矩的反而考得少。
2、特殊话语比如,“……之要药”“不论寒热皆可配用”“善于……”,以及一些特殊评价,如“血中之气药,气中之血药”,这些通常都是一味药区别于大队同类药的特殊之处,相当于它们的个性,要十分注意。
这样画完重点之后,平均每味药都有一两句话,后来再看的时候就要着重看这些。
第五步,背用法用量。
用量的话喜欢考贵重药、有毒药、芳香药、动物药等,总之是非常规药量的用药。
我看的时候就是把这些药都标出来,然后抄下来背。
抄下的大约占需要背的药(考纲上规定要背用法用量的)三分之一。
背的时候也不用死记硬背,背过在哪个区间就行了,比如麝香是0.03-0.1g,那就是在0.01-0.1之间。
蟾酥在0.015-0.03g,也是这个区间,但比麝香还少。
一般考试就考个大概,在哪个数量级上。
煎服方法哪些是重点也很清楚,不必多说。
第六步,使用注意。
重要啊,不多说了,该怎么办你懂的。
第七步,鉴别用药。
如果前面的功效应用都背好了,这个就不难,看一遍就够了。
这七步是针对各论来说的。
我的经验是按这七步走,即先背所有的来源、再背所有的药性、等等类推,而且最好看着目录背。
而非看一味药,就把它的来源、药性之类的全都背了。
这样一是容易晕,二是容易漏。
但不同人方法不同,我仅仅是个人感觉。
对于基础不牢且时间充足的同学,还是先把课本从头到尾大体看一遍,再按照这七步走比较稳妥。
否则没有基础一上手就开始背,要记住比较困难。
各论部分真题的重题率是比较低的,因为知识点太多了。
但总论部分就要借助真题了,而且真题重题率很高。
因为它的命题点就那些。
不多说了,对着真题找重点就行了。
其实学习中药就像认识一个一个的人,他们的名字长相性格脾气、适合干什么事有什么活儿可以让他们干,以及各自还有的特性,等等。
每位药都是完整有个性的,等着你去了解去熟悉,每多看一点,就对每个人有更完整的了解。
而非所有的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很枯燥的等着你去记忆。
就好比徐大椿《医学源流论》里“用药如用兵”的比喻,作为医生要调兵遣将,当然要对手下的士兵有所了解。
带着这样的心态看中药,可能就不会那么痛苦了吧。
四)方剂复习方剂的时候我很痛苦,因为一翻开课本,好多内容啊,这也觉得应该看,那也觉得应该看,最后弄得头晕脑胀,啥都不想看了,就把书扔了。
过一阵子翻翻真题,又看看课本,才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方剂的命题规律太明显了,看课本时看那几个地方就够了。
哪几个地方呢?一、组成+用法二、功用三、主治这三个地方的内容,可占到命题的80%以上。
至于有的时候还会考到某方中某味药配伍的意义。
我当初就是被真题中的这种题吓到,以为方解全部要看,结果看的晕头转向,还什么都记不住。
后来发现,这种题考的并不多,而且即便看了,也未必有效果。
因为一是不同教材说法都不一样,有的我看过了,一样做不对。
二是出题人一般水平是比较高的,不会出争议性很大的,凭借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做对的。
三是有一定重题率。
所以看方解这一部分可以放一放,把上面所提到的三个地方先掌握,再来看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