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院器械维修和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4.33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医疗设备在医院的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医院必须建立健全的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本文将就进行详细探讨。
一、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患者安全: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
只有设备正常运行,医生才能准确诊断和治疗患者,患者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2.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定期维修保养可以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避免设备过早损坏导致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
这样可以有效节约医院的经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 提高工作效率: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的建立可以减少设备突发故障带来的停工时间,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转。
这对于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符合法律法规: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的建立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有利于医院遵守法规,避免因设备维修保养不到位而造成的法律风险。
二、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的内容1. 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医院应根据设备的类型和使用频率制定维修保养计划,明确设备的维修保养周期和内容。
一般来说,设备维修保养应分为日常保养、定期保养和特别保养,确保设备能够保持最佳状态。
2. 维修保养责任人:医院应设立专门的设备维修保养部门或委托专业公司负责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
责任人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有效地维修保养设备。
3. 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医院应建立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记录设备的维修保养情况、维修人员及时间等信息。
这有利于监督设备的维修保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4. 设备检定与标识:医院应对设备进行定期检定,确保设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对已经检定合格的设备应进行标识,以示合格。
对于无法通过检定的设备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5. 废弃设备处理:医院应建立废弃设备处理程序,确保废弃设备能够得到合理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影响。
6. 维修保养培训:医院应定期进行设备维修保养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维修保养技能和意识,确保设备的正常维护和保养工作。
医院医疗设备使用和维修制度1. 引言医院中的医疗设备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这些医疗设备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并保持良好维护,在医院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设备使用和维修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医疗设备使用和维修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2. 设备使用要求2.1 设备操作培训为了保证医院工作人员能够正确操作医疗设备,医院应制定相应的设备操作培训计划,并确保所有操作人员都接受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功能•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要求2.2 设备标识和说明医院应在每台医疗设备上设置标识,清晰标注设备名称、型号、厂家信息、操作指南等。
此外,对于特殊操作要求的设备,医院还应在设备周围设置明显的说明牌,提醒使用人员注意安全事项。
2.3 设备使用记录与管理医院应建立设备使用记录,对于重要的医疗设备,记录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使用时间、使用部门、使用人员•设备的使用状况、维护情况•设备的质量问题和异常情况•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记录设备使用记录应及时、准确地填写并归档,以便于对设备进行追溯和统计分析。
3. 设备维护与保养要求3.1 定期维护保养医院应制定医疗设备定期维护保养计划,根据设备的厂家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维护保养周期和内容。
维护保养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设备的功能测试和校准•设备的附件和部件更换和检查维护保养工作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或合格的第三方维修公司进行,并记录维护保养情况。
3.2 设备故障与维修医院应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并确保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修复和重新投入使用。
具体流程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故障的报告和记录•故障的排查和诊断•维修方案的确定和维修人员的安排•维修过程的监督和验收医院还应与设备厂家或第三方维修公司签署维修合同,明确维修责任和维修费用的承担方式。
3.3 设备报废与更新医院应制定设备报废和更新的规定,根据设备的使用寿命、技术性能等因素,合理安排设备的报废和更新时间。
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确保医疗设备正常运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包括医疗设备的采购、安装、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环节。
第三条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原则是:科学管理、规范操作、预防为主、及时维修、确保安全。
第四条医院应设立专门的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部门,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与安装第五条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采购管理制度执行,确保采购的医疗仪器设备质量合格、性能可靠。
第六条医疗仪器设备在安装前,应由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部门对设备进行详细检查,确保设备符合安装要求。
第七条医疗仪器设备在安装过程中,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并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安装质量。
第三章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第八条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
第九条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清洁、润滑、检查等,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十条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人员应做好设备的使用记录,包括设备的使用时间、使用人员、使用情况等,以便于设备的维修管理。
第四章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第十一条医疗仪器设备在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二条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部门接到报修通知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维修,确保设备的及时修复。
第十三条医疗仪器设备维修后,使用人员应进行验收,确保设备恢复正常使用。
第十四条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部门应建立医疗仪器设备维修档案,记录设备的维修情况,包括维修时间、维修人员、维修内容等。
第五章医疗仪器设备的报废第十五条医疗仪器设备在达到使用寿命或无法修复时,应进行报废处理。
第十六条医疗仪器设备的报废应由医院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部门提出报废申请,经医院领导审批后执行。
医院机械维护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医院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保障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维护保障、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的基本原则,加强检修、保养和维修,提高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四条医院设备科为医院机械设备维护管理的主要负责单位,设备科设备经理为设备维护管理的具体负责人。
第五条设备科在医院领导下,负责医院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工作。
第六条设备科设备经理负责设备科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机械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和维修,制定维护计划和维修方案。
第七条设备科设备经理可以根据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设备维护、保养和维修培训,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
第八条医院领导应给予设备科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确保机械设备的正常维护和使用。
第三章设备维护管理第九条设备维护计划应当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工作环境和技术状态制定,要合理安排维护时间和内容。
第十条设备维护计划应当包括设备的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内容,维护周期要明确,维护人员要及时执行。
第十一条设备维护过程中,维护人员要认真查看设备是否存在异常现象,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设备经理并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设备维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设备的外观,防止划伤和污染,保证设备的清洁卫生。
第十三条设备维护过程中,维护人员要根据设备的使用手册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改设备参数和设置。
第十四条设备维护过程中,要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耗材,不得使用损坏设备的工具和耗材,确保维护质量。
第十五条设备维护完成后,要填写维护记录,包括维护人员、维护内容、维护日期等信息,维护记录要及时归档。
第十六条设备维护过程中,如需更换零部件或进行大修,需提前向设备经理报告并取得批准。
第十七条设备维护过程中,如碰到难题需要请教专业技术人员,严禁私自拆卸设备或进行无资质的维修。
器械设备维护、维修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确保医院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设备维护1. 设备管理部门应建立医疗设备维护档案,包括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记录、保养记录、校准记录等。
2. 设备管理部门应制定医疗设备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维修人员进行。
3. 设备使用科室应配合设备管理部门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4. 设备使用科室应指定专人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清洁、消毒、润滑、检查等。
5. 设备使用科室应建立设备使用日志,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故障情况、维护保养情况等。
三、设备维修1. 设备发生故障时,使用科室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
2. 设备管理部门接到故障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检查维修。
维修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
3. 维修过程中,设备使用科室应配合维修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技术支持。
4. 维修完成后,维修人员应填写维修记录,包括故障原因、维修措施、维修结果等。
5. 设备使用科室应对维修后的设备进行验收,确保设备恢复正常运行。
四、设备更新与报废1. 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评估,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运行状态、技术水平等因素,提出设备更新建议。
2. 设备更新应遵循科学、合理、节约的原则,优先考虑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3. 设备报废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批,报废设备应及时退出使用,并进行妥善处理。
五、培训与考核1. 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设备使用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设备操作、维护、维修能力。
2. 设备使用人员应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
无资质人员不得操作设备。
3. 设备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设备使用科室进行考核,包括设备维护保养情况、设备维修情况、设备使用情况等。
4. 对考核不合格的科室,设备管理部门应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其落实。
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经验医疗设备在医疗机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还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
因此,对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护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方面的经验。
首先,医疗设备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医疗机构中,医疗设备种类繁多,规模庞大,要做好管理工作,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对每一台设备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包括设备的品牌、型号、购买日期、维修保养记录等。
其次,要建立设备的使用和保养规范,对每一位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操作设备。
另外,还要建立设备的定期检查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防止设备出现故障。
其次,医疗设备的维护也至关重要。
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较高,容易出现故障,因此需要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首先要进行日常维护,如定期清洁设备、检查设备的电源线是否损坏等。
其次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的各项指标符合标准。
另外,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如更换易损件、校准设备等。
需要注意的是,维修工作一定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确保设备可以得到有效修复。
另外,医疗设备的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养是指对设备进行保管、维护和使用的全过程,其目的是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保养工作包括定期校准设备、更换易损部件、及时清洗设备等。
保养工作不仅可以延长设备的寿命,还可以提高设备的性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的管理及维护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可以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希望以上经验对医疗设备管理及维护工作有所帮助。
医疗设备修理维护制度1. 前言为确保医院内各类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订立本医疗设备修理维护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内医疗设备的修理维护流程,保障设备的正常操作和可靠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2. 负责人和职责医院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的修理维护工作,并布置专职人员执行维护任务。
具体负责人和其职责如下:•设备科科长:负责整体设备修理维护工作的协调和管理,订立年度维护计划,并监督维护和修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负责设备科的预算和管理,并定期向医院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和投资需求。
•维护和修理人员:负责医疗设备的日常巡检、维护、修理和保养工作。
依照维护和修理计划和工作布置,及时响应设备报修恳求,并确保设备在体检和治疗期间的正常运转。
3. 维护和修理流程设备维护和修理流程如下:3.1 报修申请•患者或医护人员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状态时,需立刻向设备科报修。
报修申请内容应包含设备名称、型号、所在科室、故障描述等信息。
•设备科负责人接到报修申请后,将立刻派遣维护和修理人员进行故障排查和修复工作。
3.2 故障排查与维护和修理•维护和修理人员依照设备的维护和修理手册和操作规程进行故障排查,并报告维护和修理过程和结果。
•如设备故障需要更换零部件或进行大规模维护和修理,维护和修理人员应及时联系设备供应商或维护和修理公司,以便获得专业技术支持和配件来源。
•维护和修理人员完成维护和修理工作后,应进行设备的功能性测试和安全性验证,并填写维护和修理记录。
3.3 维护和修理记录和数据管理•设备科负责人负责建立和维护设备修理维护台账,记录设备的维护和修理情况、维护频次和费用等信息,并对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进行评估。
•维护和修理记录应包含设备名称、型号、故障描述、维护和修理人员、修复过程和结果等认真信息,并定期向医院领导进行汇报和总结。
4. 维护防备措施为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科需要采取以下防备措施:•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维护和修理。
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障医疗服务的顺利进行。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的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
三、责任及权限1. 设备管理部门(1)负责制定、修订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制度。
(2)组织编制医疗仪器设备的维修计划及维修工作的实施。
(3)负责设备故障的排查及处理。
(4)定期开展设备维修质量的评估。
(5)协助设备采购工作,参与设备的选型、验收等工作。
2. 科室负责人(1)负责本科室医疗仪器设备日常维护。
(2)及时上报设备故障情况。
(3)配合设备管理部门进行维修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维修人员(1)具体负责设备的维修工作。
(2)按照维修计划和维修要求进行维修工作。
(3)及时准确地上报维修情况和维修结果。
四、维修管理流程1. 故障报修(1)科室负责人或维修人员发现设备故障后,及时填写故障报修单,描述故障现象、出现时间以及对工作的影响。
(2)故障报修单需包含设备名称、编号、故障描述、报修人员、报修时间等信息。
2. 故障评估(1)设备管理部门收到故障报修单后,组织维修人员进行故障评估。
(2)故障评估根据设备的故障现象、影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评估故障的优先级和解决方案。
(3)评估结果需填写在故障评估单上,包含故障现象、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等信息。
3. 维修计划制定(1)设备管理部门根据故障评估结果和设备的重要性,制定维修计划。
(2)维修计划需包含维修内容、维修时间、维修人员等信息。
4. 维修工作实施(1)维修人员按照维修计划进行维修工作,保证维修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维修过程中如需更换零部件,需按照规定的配件来源进行采购。
(3)维修人员需及时准确地填写维修记录,记录维修过程、使用的材料和维修结果等信息。
5. 维修验收(1)维修工作完成后,设备管理部门组织验收工作。
(2)验收通过后,填写维修验收单,并将设备正常投入使用。
医疗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制度一、总则为确保医院各项医疗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订立本《医疗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疗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
三、维护责任1.医院设立设备科,负责医疗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2.设备科应建立健全设备维护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确保维护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知识。
四、维护管理机制1.定期维护:设备科应订立定期维护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设备巡检、清洁、润滑和维护等工作。
同时,设备科应做好巡检记录和设备维护报告,及时处理设备故障。
2.防备维护:设备科应建立设备保养档案,记录设备保养和检修情况,并订立相应防备性维护计划,及时修复或更换设备的老化零部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异常维护:设备科应建立应急维护机制,对显现的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应立刻采取措施进行维护和修理和处理,确保患者的医疗安全。
五、设备维护和修理1.设备科负责设备的维护和修理和维护工作,如遇大型设备故障无法修复,应及时与设备供应商联系,并依照供应商要求进行维护和修理。
2.设备科应订立设备维护和修理申请和维护和修理记录,记录维护和修理情况,并对维护和修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设备的维护和修理效率。
六、设备更新与报废1.设备科应建立设备使用年限的管理制度,对超出访用年限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新和替换,确保设备的性能和安全。
2.设备科应订立设备报废标准和程序,对实现报废标准的设备及时予以报废处理,并依照相关法规和规定进行处理。
七、设备安全1.设备科应建立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安全使用。
2.设备科应定期进行设备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设备安全操作的理解和意识。
3.设备科应严格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八、保密制度1.设备科应加强对相关设备技术资料和保养维护和修理记录的保密工作,不得私自泄露。
2.设备科应加强对设备科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保障患者的隐私和医院的利益。
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和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本制度的依据为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的医疗仪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医用影像设备、实验室设备、手术器械、监护设备等。
三、责任和义务1. 医疗机构的设备科负责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具体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定期巡检设备、维修设备、设备故障的排查和处理。
2. 所有医疗人员都要加强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的宣传和培训,确保设备的正确操作和保养。
3. 医疗仪器设备维修人员要严格按照维修流程和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四、设备巡检和保养1. 设备科每年制定设备巡检和保养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巡检和保养工作。
2. 设备巡检和保养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设备的电源、线路、电缆的检查;设备的传感器、探头、电极等的检查和清洁;设备的软件和硬件的升级和维护等。
3. 设备巡检和保养记录要详细,包括巡检日期、巡检内容、巡检人员、巡检结果等信息。
五、设备维修和故障排除1. 设备科对设备的维修和故障排除工作负责,接受医疗机构内部的维修任务,及时响应和处理。
2. 设备维修前,需先进行设备的故障诊断,明确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案。
3. 设备维修应由经过培训合格的人员进行操作,维修过程中要注意人员的安全和设备的保护。
4. 设备维修完成后,要进行设备的功能测试和质量验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六、设备维修记录和数据管理1. 设备科要建立设备维修记录和数据管理系统,记录每次维修的设备信息、维修内容和费用等。
2. 设备维修记录要真实、准确、完整,包括维修日期、维修内容、维修人员、设备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案等信息。
3. 设备维修记录需保存至少三年,方便随时查阅和追溯。
七、设备报废和更新1. 设备科对设备的报废和更新进行评估和决策,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技术更新情况。
2. 设备报废前,需进行设备的全面评估和检查,确定设备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或需要更新。
医疗设备维修制度一、总则医疗设备是医院开展医、研、教的重要工具,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证临床医疗的正常进行,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提高医疗质量为目的,制定医疗设备维修制度如下。
二、维修人员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做到眼见、耳听、鼻闻、手摸。
对所有医疗设备的运行环境(防静电、防尘、防潮、防蚀、防霉等问题)进行巡查,对水电气路进行巡查,对设备的运行情况、磨损程度进行检查校验,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出改进维护措施,有针对性的做好维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
1. 常规医疗设备、设备的维修由设备部维修组负责。
保修期内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通知维修厂家,如未按维修协议及时处理,要按协议条款追究对方相应责任。
2. 维修组人员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检修医疗设备并协助医务人员了解医疗设备及设备性能,提高使用水平和维护保养水平,以减少医疗设备及设备的损坏。
设备维修事毕应填写检修记录,由被检修单位负责人签字验收。
各科如有临时维修工作,需填写修理通知单,送维修组,由检修人员办理。
如属抢修、抢救急需,可立即通知维修人员到现场检修。
3. 可携带及易搬动的设备需修理时,除填写修理通知单外,并连同故障设备一同送维修组,由维修组负责检修。
检修完毕,由送修人验收合格后方可取回。
4. 精密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的维修由设备部维修组负责,同时可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5. 进口医疗设备的维修,应根据进口合同中的维修条款,及时与进口商联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6. 各科室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建立健全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保证设备安全、有效、经济地运行。
三、维修程序1. 报修:各科室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填写“设备维修申请单”,并注明设备名称、故障现象、故障发生时间、使用科室等,报设备部维修组。
2. 维修:维修组接到报修单后,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维修。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现代化医院的设备维修,是事前维修保养、事后及时修复的高科技、高效率的一整套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临床医疗工作是息息相关,它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医院的经济效益与救死扶伤的职能;提高维修效率的关键是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医院的设备维修人员应尽可能的多学一些先进技术和经验,努力向维修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知识化迈进,切实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从而更好地为医疗工作服务的同时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一、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1、设备验收合格后,由设备科人员进行登记并建立医疗设备档案,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入档;档案里的资料包括设备购买合同、设备和厂商家相关资质证明、验收单、随机技术资料产品样本、使用说明书、维护手册、线路原理图、设备装箱单、合格证、进口设备原产地证明等;设备入档时要认真填写设备档案设备编号、名称、型号、规格、单价、国别、厂商、主要配件名称、使用科室、到库日期、启用日期和主管人姓名、设备预计使用年限等;有条件的要将建档文件内容输入微机的医疗设备管理子系统中,实现自动化管理、方便查阅;2、将医疗设备分类:第一类设备A类为重点设备:如MRI、CT、DR、DSA、X光机等贵重医疗设备;第二类设备B类为准重点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血球计数器等实验室设备;第三类设备C类为非重点设备:如加湿器等;3、建立科室设备分户台帐、明确使用人的职责并进行日常维护和使用登记;二、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使用管理主要由使用科室完成;对操作人员,要进行上岗培训大型设备操作人员必须要取得大型设备上岗许可证,加强事业心、责任心教育;1、医院要成立由医务科和设备科组成的管理监督小组,每个月到各科室检查一次;对违反医疗设备管理规定的使用科室,将进行全院通报,若造成经济损失的,医院将给于经济处罚,从科室奖金中扣除;2、对C类设备制定出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及管理细则,随机悬挂;对B类以上设备,要专人管理专人使用,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填写详细的交接手续;3、各类设备都要建立科室分户台帐,由主任或护士长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科室的设备分布及使用情况;管理人员变动时严格交接帐,并有管理小组成员在场监督,交接双方及监督员在交接清单上签字;4、认真及时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如实反应设备运转情况;不得随意编造,不得事后补写;三、医疗设备巡检、保养、维修制度医疗设备是医院开展医、研、教的重要工具,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临床医疗的正常进行,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提高医疗质量为目的,制定制度如下;1、医疗设备巡检要求:1、巡检保养周期:设备维修人员每季度定期对全院在用医疗设备进行全面巡检保养;维修人员每月对重点科室设备急诊科、手术室、ICU、产房、血透进行科室巡检,发现隐患及时解决;2、维修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做到眼见、耳听、鼻闻、手摸;对所有医疗设备的运行环境防静电、防尘、防潮、防蚀、防霉等问题进行巡查,对水电气路进行巡查,对设备的运行情况、磨损程度进行检查校验,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出改进维护措施,有针对性的做好维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修理质量,缩短修理时间;3、医疗设备保管人员或操作人员对医疗设备基本状况进行常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反馈;2、实行医疗设备分级保养制度:1、日常保养:由仪器保养使用人员负责,进行机械表面污渍的清洁、机械部分的紧固和润滑;紧固易松动的螺丝和零件,检查运转是否正常,零部件是否完整,设备使用人员交接班时,做好设备检查和交接工作;2、一级保养:由仪器保养使用人员按计划进行,主要是内部清洁,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如声音、湿度、指示灯等,局部检查和调整,清除机器内部灰尘,清洁电路板脚的氧化层,相关电位器的清洁以及光学医疗设备光路灰尘的清洁;3、二级保养:属预防性维修,由仪器保养使用人员会同维修人员共同进行,对设备的主体部分或主要组件进行检查,调整精度,必要时更换已磨损的机械易损部件,抽样检查一些性能变差的电子元器件电位器、电容、电阻等,提前更换;4、重点科室所有设备必须实行二级保养措施属预防性维修,对设备的主体部分或主要组件进行检查,调整精度,必要时应更换易损件;对抢救设备必须进行插电测试,保证该类设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5、按照设备要求,定期对不同设备进行保养;以不影响科室正常工作为原则,手术室主要集中在周末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ICU,急诊室及产房以设备空闲时轮流对设备进行保养,并记录在案;6、对一些维修保养要求较高、技术难度大、备件源困难的设备由厂家或维修站提供维修和零配件服务,并通过签订的保修合同来降低费用;设备科维修人员监督保养过程,并登记;3、医疗设备维修制度:1、常规医疗设备、器械的维修由设备科维修组负责;保修期内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通知维修厂家,如未按维修协议及时处理,要按协议条款追究对方相应责任;2、维修组人员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检修医疗设备并协助医务人员了解医疗设备及器械性能,提高使用水平和维护保养水平,以减少医疗设备及器械的损坏;设备维修事毕应填写检修记录,由被检修单位负责人签字验收;各科如有临时维修工作,需填写修理通知单,送维修组,由检修人员办理;如属抢修、抢救急需,可立即通知维修人员到现场检修;3、可携带及易搬动的器械需修理时,除填写修理通知单外,并连同该物送修理部门,对不能立即修理好的,须向承修部门取回设备送修单;修复后,使用部门凭设备送修单领回,并应进行验收签证;4、各科室如新装、新建、改装、改建有关设备,需填写设备安装申请单,报分管院长批准后安排办理;5、报修设备、仪器、器械一律由报修科室填写报修单急修事后补填,交设备科或维修组安排人员进行维修;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应由设备使用人或保养人详细说明故障现象及大原因,以便及时排除故障,缩短停机时间;设备维修后要做好登记,大型设备的维修记录要写入档案,内容包括维修日期、使用人主诉故障现象、修理人检查所见现象、故障原因、排除方法、更换零件及修复后的检验情况;6、维修人员了解发现有属责任性损坏的设备、仪器、器械尤其贵重或大型设备时,应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查明情况再与修理,不得先修后报;7、重点科室关键设备发生故障,维修人员必须及时维修,不能对临床医疗质量造成影响;如果设备故障严重,不能及时维修必须通知使用科室和设备科,必须及时找到可替代设备;8、实行检修登记制度,做到接受时登记,修理内容详细记录,维修人员签名负责,修复后领取人签收认可;9、提倡修旧制度,节约原材料;医疗设备的报废须填报设备报废单,必要时由院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鉴定,成批或大中型设备报废须按医院规定的审批;10、加强设备维修材料保管,做到进料登记,发料登记,领用人签收;保管人员有权拒发不合理用料;设备维修需购置一部分常用配件,同时每种设备有两人以上的院外维修公司的联系方式,以备发生紧急故障时应急处理;11、非本院维修人员,未经设备科批准不得私自维修本院设备;设备出院维修也必须经设备科批准;对不能修复的设备,维修人员应说明原因并提出外修申请,经批准后送修;12、在检修过程中注意人机安全,爱护仪器设备,妥善保管零配件,严防流失;4、医疗设备维修、保养操作规程:1、仪器通电检修之前必须了解、掌握操作规程、性能和使用方法;2、必须在电源断开状态下,进行拆缷机器,插拨线路板,更换元器件及保险丝等操作;3、更换仪器配件、电子元件必须满足原电路参数要求并留有一定余量,同类品代换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实验运行;4、检修仪器电源部分故障,如更换变压器、开关电源电路等原件,修复后应测量绝缘电阻外壳要求大于10兆欧以上;5、使用电烙铁必须有可靠的固定支架并接有可靠地线,不得随意放置,电烙铁用完要及时关闭电源,搁置冷却;6、仪器通电检修时,注意保持单手操作习惯,身体与地面保持良好绝缘;7、仪器电源线应按国际规范连接,在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使用;8、仪器使用结束离开时,随时关闭所有用电器开关和总电源开关;四、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维修管理人员应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切实搞好设备的验收、安装、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申报手续及设备报废处理工作,要加强维修资料的完善和维修检测仪器的装备及管理工作;1、医院行政应尽可能地订购一些专业图书、期刊杂志、报纸、工具书和常用电子元件手册,由专人妥善保管,以供查阅;2、建全设备档案;对无图纸、说明书、维修手册的要尽可能地使其完善,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展销、培训及外请修理的机会收集技术资料、有关零配件和技术服务信息,并存入设备档案或元件库;3、建立元件库;有计划地储备一些常用零配件;新机器的随机备用配件,应交使用科室专人保管;4、废弃设备应有选择性地回收入库,充分利用这些设备的有用零配件,有效地对其它设备进行维修、革新、改造;5、要提高维修效率,必须加强维修工具、检测仪器的装备、现代医疗设备结构复杂、融合多门学科、集成度高,设备运转时各信号之间时序逻辑关系严格,因而需要一些特殊的维修拆缷工具和高性能的精密检测仪器;6、要做好医疗设备使用记录,医疗设备操作人员每天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如实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设备管理部科通报,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故障的及时排除;7、当遇到医疗设备在日常使用中发生故障时,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排除故障,并做好维修记录,如故障发生时间、故障现象、故障部位,经检修后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排除故障的办法以及更换了何种元器件,恢复正常运行的情况等;以便下次维修,还有利于发现设备的多发故障,从而进行设备的改进、根除多发性故障;对本地不能维修的仪器设备,仔细记录故障现象,以备上送修理时查询;8、重视医疗设备的大修,医疗设备如发生了较大的故障,应组织临床操作人员和维修技术人员对事故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发生较大故障的原因,分清责任;对这类较大故障的医疗设备,需进行大修,对相关联的元器件进行检测,对损坏或已受损致使参数发生变化的元器件须彻底更换,以杜绝后患;对已使用一定年限的医疗设备,如还有继续使用的价值也需实行全面的大修工作;经过大修的医疗设备要进行必要的计量检测,使之达到原来的技术标准方可重新投入使用;9、加强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设备维修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每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都具体落实到人,做到台台医疗设备有人管,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管理体系;五、医疗设备检查保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1、工作环境及设备外观检查:通过对工作环境及外观检查,可以基本了解使用人员对设备的爱护和日常保养、设备的工作环境维持、设备的日常工作量等;操作面板及按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备的防水、防尘的效果,对如输液泵、血透机、超声清洗机等易接触液体的设备,必须及时修复防水面板的破损,以防液体渗进机内造成更大的损害;存在环境不良的情况应及时要求使用单位改善或汇报相关领导和部门协调解决;2、设备内外除尘清洁:防尘是电气设备的共同要求,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大的散热排风装置或高压静电部件的设备,必然会在机器内部聚焦和吸附大量的尘埃,必须去除这些积尘才能保证良好的散热和防止积尘导致的绝缘下降;同时积尘还会降低一些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和一些运动机件的运动精度;机内除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用毛刷清扫,配合及尘器吸走积尘,优点是除尘彻底,缺点是费时费力还可能需拆缷某些部件;另一种是用大力吹风筒将积尘吹出机外,优点是省时省力,缺点是除尘不够彻底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两种除尘的方法有时需结合使用;3、机械检查及紧固:任何设备都需要机械部件的支持连接,特别是机内存在运动或震动部件的设备,如CT、X光机等,这些机械部件的安装、运转的可靠与否,直接关系整套设备的安全使用,检查的重点是各种安装、连接、支撑的形态及老化情况一些塑料件要特别检查,传动系统的皮带齿轮链条的松紧及磨损;轴承、导轨的磨损;限位开关、位置传感器、编码器的位置、碰块、轴连等是否有变动和松动;运动部件的安装件是否紧固,关键部位要用扭力扳手检查紧固;连动的电线电缆及管路是否扭折、绑扎是否松动等等;机械检查通常采用“一听二看三试”的方法,“听”指听机械震动及运转的声音是否正常,“看”是指看有无松动、变形、老化、运动阻滞、打滑等情况,“试”是指通过加外力来检查机械的紧固和运动情况如用扭力扳手检查螺丝螺母、测量电机的运转电流检查运动阻力及平衡等;机械检查紧固是预防性维修的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发现问题和进行补救的环节,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4、机械润滑:机械运动中,润滑是否良好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机械部件的使用寿命和相关功能的发挥;机械润滑的要求比较严格,润滑剂的选择、更换或添加周期及方法根据不同的部件、材料、位置、受力等有所不同,不能盲目进行润滑,因此润滑要参照有关资料按要求和指导进行;5、电源系统检查:电源系统是现代医疗设备的“心脏”,也是设备发生故障的主要部位,电源问题导致设备故障占设备总故障的30%以上;电源系统检查包括机外部交流电源即供电及交流稳压电源、UPS等、机内直流电源和地线系统,电源检查主要是测量并记录各相交流电压及平衡情况、各组直流电压、接地电阻等,参照设备资料判断这些值是否超出正常范围,如有大的偏差,需进一步分析原因进行修理或调整;电源线及插座、保险及保险座也要认真检查及时更换,这些部件极易引起电源接触不良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机内电源的产热散热情况要根据设备的工作环境及连续工作时间进行评估,有必要的需考虑加装或加大散热装置以提高电源的稳定性和延长电源的使用寿命;地线不仅在设备发生漏电时保障人体的生命安全,对提高仪器的抗干扰能力、保证稳定性及精度也十分重要,在检查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6、接插件检查:接插件在医疗设备内随处可见,它是保证设备内各种信息安全准确传递的重要环节,接插件不良主要表现在信号失真和信号中断,经常引起一些设备时好时坏、工作不稳定等故障;7、管路系统检查更换:医疗设备中许多仪器利用到液体、气体,常常具有比较复杂的管路系统,主要包括管道、过滤器阀、泵等部件,管路系统的老化、堵塞、失灵是常见的故障原因;有计划地清洁清洗管路、更换管道过滤器、保养阀泵等,既是对这些设备日常保养的考察,也可以大幅度地减低设备的故障率,这对大部分的检验仪器和透析系统有特别突出的意义;8、光学系统检查及清洁:光学系统的维护原则是“重检查轻高校”,主要包括光源系统散热检查、光路的清洁检查、镜头的清洁及霉菌检查,注重加强防霉处理;由于光学系统非常精密,同时也十分脆弱,因此在进行除尘、清洁时必须十分小心和细心,并需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否则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9、大功率部件检查:大功率部件主要指一套设备中相对具有大电流、高电压的元器件,如电源稳压调整元件、集成稳压模块、电源逆变器、电磁驱动模块和加热器件等;它们具有体积大、产热多、热胀冷缩大等特点,要求有比较好的散热条件,这些器件相关的焊点易出现脱焊或虚焊、接线端易出出氧化或松动;与之紧贴靠近的一些其他元件也易因受热而性能下降或损坏;在预防性检修中要认真检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隐患,对降低整机故障大有益处;10、易损耗元部件检查更换和备置:易损耗元部件常常有其理论寿命,但由于使用时间和保养状况的差异,实际寿命和理论寿命可能有较大出入,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哪些需要马上更换、哪些需要准备备件;11、设备报警测试及参数调校:任何一台设备在维护完毕时都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试用,必须保证设备的安全使用,对一些重要的报警条件进行测试,核对有关指标参数并记录,需要调校的参数,先分析原因,再逐步调校,绝对要避免盲目调整;对不能符合设备出厂参数的要分析原因给予说明,以便下一次维修或维护时参考;12、软件系统测试、整理及备份:现代医疗设备很多都嵌入了计算机技术,我们要尽量利用设备随机配备的软件对设备进行测试、诊断,了解设备内部运行的一些状态,以便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硬盘整理和系统备份;13、其他特殊方面:有些设备要求一些特殊的维护保养,可将其专门列出,按指定方法和要求完成;尤其像CT、MR、DSA、放疗设备、高压氧仓等大型设备要参照厂家的技术要求和国家的法规要求做更加细化的检修保养工作;。
现代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医疗器械在现代医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对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体系成为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的定义、现状、构建要素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医院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的定义医疗器械安全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保证医疗器械在生产、采购、配送、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医疗器械采购环节的安全管理,包括对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资质审核、医疗器械的技术评估和性能检测、医疗器械的价格评估等。
2. 医疗器械使用环节的安全管理,包括对医疗器械的规范使用、定期维护和质量跟踪等。
3. 医疗器械处置环节的安全管理,包括对医疗器械的废弃处理、回收和再利用等。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规章制度不完善。
许多医院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尚未健全,缺乏系统、全面和详细的管理制度。
2. 缺乏专业人才。
很多医院对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聘用程度不高,导致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
3. 安全意识薄弱。
一些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安全管理意识不强,对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维护和处置存在一定的盲区。
1. 制定规章制度。
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和处置流程,规范操作规程。
2. 加强人员培训。
医院需要对医疗器械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其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3. 建立信息平台。
医院需要建立医疗器械安全管理的信息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医疗器械的使用、维护和事故情况,为医疗器械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 强化监督检查。
医院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医院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设备安全运行,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维护医院声誉,制定《医院设备维修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第二章设备维修管理职责1.医院设备部门负责医院设备维修管理工作,并配备充足的维修技术人员和相应设备。
2.设备维修人员应熟悉设备维修技术,严格执行维修标准和操作规程。
3.医院各科室应负责本部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并配合设备部门的维修工作。
第三章设备维修流程1.设备故障报修(1)各科室应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向设备维修部门报修。
(2)设备维修部门接到报修信息后,应迅速派出维修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排查和修复。
2.设备检修维护(1)设备部门应建立设备检修维护档案,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维护。
(2)设备维修人员应遵守检修维护操作规程,确保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3.设备维修记录(1)设备维修人员应做好设备维修记录,准确记录设备故障情况、维修过程和维修完成时间。
(2)设备维修记录应及时归档,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清理。
第四章设备维修质量管理1.设备维修质量检查(1)设备维修部门应建立设备维修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对设备维修质量进行检查。
(2)设备维修人员应接受设备维修质量检查,及时整改不合格项目。
2.设备维修质量评定(1)设备维修部门应定期对设备维修质量进行评定,及时表彰和奖励维修工作出色的人员。
(2)设备维修人员应努力提高维修技术水平,保障设备维修质量。
第五章设备维修安全管理1.设备维修安全教育(1)设备维修部门应定期开展设备维修安全教育,提升维修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2)设备维修人员应熟悉设备维修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维修过程中的安全。
2.设备维修事故处理(1)设备维修部门应建立设备维修事故报告制度,对设备维修事故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处理。
(2)设备维修人员应遵守设备维修安全规程,严格执行安全操作流程,杜绝设备维修事故的发生。
第六章设备维修成本管理1.设备维修成本控制(1)设备维修部门应建立设备维修成本控制制度,合理控制维修成本。
现代医院器械维修和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上升,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已经被广大医院广泛采用,医疗器械的复杂程度和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可以提高医生的临床诊断水平和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的形象。
但是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时间长、操作不当等原因,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医生的诊断和患者的治疗,所以医院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对医院器械的维修和管理,使其正常有效的运转。
1 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现状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多数厂商获取利益的方式转变,不仅可以通过设备赚钱,还可以通过设备的配件、维修、保养等获取丰厚的利益。
从设备生命周期来看,多数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甚至超过了当初的采购费用。
厂商通过将技术资料封锁,使维修工程师无法掌握专业的技术资料,再加上有些医院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售后服务的重要性,采购设备时,过度重视采购的价格,而忽视了售后服务,导致设备出现问题时,维修工作麻烦且费用非常高。
医院组织的专业维修队伍缺乏定期培训,维修工作只是凭着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来开展,专业素质不高,医院也没有对维修人员设立奖惩机制,导致维修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以上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医院医疗器械维修工作的开展[1]。
2 加强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方法
2.1 政府、医院必须建立完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确保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保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必须建立完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检查评比制度、设备仪器的操作规范、设备仪器管理制度等,使医院的维修工作有章可循。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维修体制的改革,阻碍了维修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规章制度,促使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首先,加强立法、执法的力度,制定完备的、系统的法规制度,依法管理医疗器械维修行业,促使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有据可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积极营造医疗器械维修工作多元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再次,高技术、现代化、复杂的医疗设备对维修有更高的要求,维修技术不高、维修品种单一的维修人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同时医院对于医疗器械的重复性投资将造成巨大的浪费,通过配置不同层次的复合型、多专业技术人员,医院之间的维修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设备、技术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来促进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2 提高维修人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
控制好医疗器械的维修质量,做好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医院必须建立专业的维修队伍,培养敬业的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
技术人员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保证速度,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对技术人员合理分工,严格管理,使其为临床医疗服务;不断吸纳新方法、新技术,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奖惩机制提高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维修水平;由于医疗器械经常出现故障,不仅会增加维修费用,缩短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还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影响医患关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医院还要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预防性的维修保养,最大限度的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和无故障时间,确保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随着医疗器械的复杂性和精密度越来越高,技术人员的知识面也要越来越广,不断提升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工作经验、维修能力等,提高医疗器
械维修效率[2]。
2.3 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科学管理
做好医疗器械的科学管理有助于医疗器械完好率的提高,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就很难做好医疗器械的维修工作。
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光凭实践经验和维修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建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档案,记载关于医疗器械的技术资料,尤其是大型精密的仪器,否则会阻碍维修工作的开展,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档案还可以为医疗器械的故障诊断提供参考,方便初级技术人员学习[3]。
2.4 加强对医疗器械的保养
制定医疗器械巡查制度,建立专门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部门,掌握医院所有医疗器械使用现状、临床需求和存在的问题等,及时发现医疗器械存在的隐患,和操作人员加强沟通,及时解决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
医疗器械的保养包括三个等级:(1)三级保养:由仪器操作人负责,清洁仪器表面的灰尘,对松动的零件或螺丝进行紧固,检查设备的零部件是否完好无缺,运行是否正常,检查结果是否存在误差;(2)二级保养: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医疗器械的内部进行清洁,检查医疗器械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记入档案;(3)一级保养:由专业技术人员对医疗器械进行预防性维修,检查医疗器械组件,调整精度,必要时定期更换医疗器械中容易受到损坏、磨损的部件[4]。
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问题和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将会极大的影响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导致医患关系恶化。
文章通过对现代医院器械维修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阐述了加强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方法。
综上所述,医院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维修和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培养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维修技能,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维修质量,保障医生的诊断准确率,最大限度的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和无故障时间,降低医院的维修费用和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