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对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爱国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一、含义爱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热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看似平常的话语,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
失去祖国母亲的保护,个人就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
履行爱国的责任或义务,是对祖国母亲的报答。
爱国是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
爱国是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事例“爱国”的事例1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
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爱国”的事例2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
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爱国”的事例4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
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国家为基础的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希望和接班人,其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教育,不仅有助于塑造他们积极向上、高度负责的人格品质,也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国家认同感是指个体对其所属国家身份和归属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珍视自己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从而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良好的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国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爱国情怀的意义爱国情怀是指对祖国美好事物、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强烈情感表达。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爱国情怀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的途径1. 教育引导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教育,可以注入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意识。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主题讲座以及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大学生了解祖国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伟大成就,增强他们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
2. 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与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开展文艺演出、组织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具有深厚爱国内涵的活动中。
例如,组织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为祖国做贡献的快乐与意义。
3. 志愿者服务可加强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引导和支持。
开设有关志愿服务课程,组织他们参与到社区建设、环保行动和扶贫助困等社会公益事业中。
通过亲身参与,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对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所扮演的角色,并积累实际经验,提高综合能力。
4. 文化教育大力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工作,在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或设置专门的文化体验区域供学生参观学习。
简述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国家文化、历史、传统和利益的热爱与忠诚。
它是一种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密切相关的情感和信念。
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一个爱国的人会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牺牲和贡献。
爱国主义是国家团结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能够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感,促进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还体现在个人行为上。
爱国者会尽力为国家的进步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努力。
他们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社会道德,尊重他人,并为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努力。
爱国主义还包括对国家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与传承。
一个爱国的人会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和尊重,并努力传承和弘扬。
他们会珍视国家的历史遗产,保护和传承国家的文化遗产,维护国家的文化独立和多样性。
爱国主义也是国际主义的基础之一。
爱国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相反,爱国者会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倡导和平、合作与共赢。
他们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体现在情感、行为和意识形态上。
它是国家团结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国家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
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爱国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既包括在外敌入侵时的同仇敌忾,也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国精神和行为。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与途径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塑造新时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重要力量。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意识的新时代中国人,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机会去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形成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有关。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能够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从而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国家的凝聚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公民责任感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应该有着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贡献的意识。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能够培养人们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使他们愿意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付出努力,树立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教育部门加强课程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教材的修订,增加爱国主义元素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意义和社会责任。
社会团体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各种社会团体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主题讲座、讨论会、实地考察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增强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
媒体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媒体是传递信息、引导风向的重要途径。
各种媒体平台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通过举办篮球、足球比赛、讲述英雄事迹等形式,宣传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爱国: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现代社会中,爱国主义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爱国主义不仅仅意味着对国家的忠诚,更代表了我们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本文将探讨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体现以及我们每个人应如何履行这一重要责任和义务。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包含着对国家的忠诚、热爱和奉献。
它是一种集体意识,代表了对国家利益的关注,对国家发展的期盼,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珍视。
爱国主义的内涵涉及到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爱国主义要求个人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建设相结合。
二、爱国主义的体现1.履行合法义务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义务履行一定的合法责任。
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纳税、投票参与公共事务等。
通过合法义务的履行,我们可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2.热爱国家文化国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象征。
我们应该热爱和珍视自己的国家文化,传承和发扬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
3.参与社会公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通过志愿服务、捐款等方式,我们能够为社会发展和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同时,这也是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观的一种践行。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的贡献。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创新和创造来推动国家的进步。
三、履行爱国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性履行爱国责任和义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爱国主义的实践可以提高国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爱国主义也能够激发个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履行爱国责任和义务还能够为个人带来福祉。
一个爱国的国民,往往能够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的支持,享受更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同时,爱国主义也能够激发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爱国主义的相关思修论文思想品德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爱国主义的相关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爱国主义的相关思修论文篇一《爱国情怀,洋溢四方》摘要: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情怀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那一个个爱国历史故事点燃了我们内心的爱国的激情,纵使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改朝换代,历尽沧桑,但是爱国从历史角度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没有期限的,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首先应明确认识到爱国的意义,它的历史和当代意义,再担当起爱国的责任,用实际行动来理性爱国。
关键字:爱国主义意义大学生民族精神核心正文:(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爱国主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①这种感情经常集中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赴汤蹈火、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气节上。
同时,也表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国家政治、历史发展的关心和忧患的态度与朴素感情上,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爱国的历史传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如爱家”“爱国如饥渴”的光荣传统的传大民族,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中,也历来是凝聚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忠诚,是一种对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感。
爱国主义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对国家文化、历史、价值观和利益的认同。
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们对国家的情感依恋和认同感。
本文将从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加强和培养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的内涵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
国家文化和历史传统是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国家文化和历史传统涵盖了国家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历史故事等多个方面,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爱国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对于形成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安定,也影响着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责任感。
良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可以提高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促进国家的团结和发展。
3. 教育和宣传的影响。
教育和宣传是培养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让人们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利益,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4. 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也对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形成产生影响。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会影响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情感依恋,也会影响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以上种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为了加强和培养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2. 完善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
爱国主题教育唤醒高中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爱国主题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
针对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如何唤醒他们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了教育者和家长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激发爱国情感、加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提升学校家庭共育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唤醒高中生的爱国情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爱国情感是唤醒高中生的首要任务。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逐渐成熟的关键期,他们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对国家的态度也逐渐清晰。
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题活动,如举办庄重的升旗仪式、召开爱国主题班会、举办爱国主题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从情感上通过参与感受和表达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例如通过讲授国家历史、优秀人物事迹等方式,让学生对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国家历史文化教育是增强高中生认同感的关键环节。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家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中生在学习国家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优秀人物的事迹以及国家的伟大成就,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国家历史文化课程、组织参观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和了解国家的文化底蕴,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
推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是让高中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现状和问题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进而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期待,从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提升学校家庭共育是唤醒高中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另一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是培养高中生的重要力量,两者之间的紧密配合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爱国主题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爱国主题教育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爱国情怀,更是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一、爱国主题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爱国主题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有着极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进而推动国家的发展。
爱国主题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优秀人物事迹等方式,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从而增强对国家的热爱。
二、爱国主题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1. 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主题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国家。
通过了解国家的历史辉煌,大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和辉煌成就。
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国家而自豪,并将这种自豪心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形成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归属感在大学阶段,学生是以自己的高校身份为主要认同。
但爱国主题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具有共同的文化与命运。
这种认同感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国家是一个统一整体的集体,从而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三、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的具体途径1. 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是培养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和课程,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古代经典文献、传统艺术表演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2.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发展的成就与进步,了解社会问题与挑战,从而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进而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3. 加强爱国主题教育的教学力度高校应加强对爱国主题教育的重视,通过增设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爱国主题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多关于国家的知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
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一、本文概述二、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与构成要素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人或群体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价值观以及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归属感。
在培养理性的爱国者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与构成要素是至关重要的。
国家认同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这些理论中,国家认同被视为个体与国家之间的一种情感联系和价值认同。
这种认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归属感,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与个人自我概念紧密相关的心理状态。
文化认同:文化是构成国家认同的基石。
它包括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习俗等各个方面。
通过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个体能够与国家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历史认同:历史是一个国家形成和发展历程的记录。
了解和尊重国家的历史,能够增强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
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重要日期等都是塑造历史认同的重要因素。
制度认同:制度认同涉及到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制度的认同。
这要求个体理解并接受国家的治理方式和社会秩序,从而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国家的认同。
价值认同:价值观念是国家认同的核心。
它包括了对国家的道德观念、公民责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认同。
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念,个体能够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保持一致。
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指个体对国家的归属感和情感依赖。
这种情感可能来源于个人经历、教育背景或社会环境,它是国家认同中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
在培养理性的爱国者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重视这些构成要素,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个体理解和认同国家的各个方面,从而建立起坚定的国家认同感。
这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是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三、理性爱国精神的培养路径在培养理性爱国者的过程中,教育是关键。
这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涵盖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应当通过历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国家自豪感和责任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如何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是两个紧密相连却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它们如同两棵深深扎根于民族土壤的大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
首先,我们来谈谈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情感和忠诚。
这种情感体现在对国家的热爱、关心和愿意为其奉献牺牲。
当我们看到国家在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取得成就时,内心涌起的自豪之情;当国家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挺身而出、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爱国主义并非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情感,它往往通过具体的行动得以体现。
比如,努力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勇敢地参军保家卫国等等。
那么,民族认同感又是什么呢?民族认同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知、情感和归属感。
它包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语言、风俗等方面的认同和尊重。
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人,会为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感到骄傲,会努力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民族认同感让我们在多元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和定位。
它使我们在与其他民族交流和互动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自信心。
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民族认同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深刻的认同和热爱,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尊重时,他自然而然会产生对这个民族所组成的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因为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是民族利益的集中代表。
比如,一个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深感自豪的人,会更容易产生对中国这个国家的深厚感情,愿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付出努力。
他会从民族的辉煌成就中汲取力量,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又能够进一步强化民族认同感。
当一个人以爱国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做出贡献,见证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时,他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价值和力量,从而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如何与家乡文化相互促进和传承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情感,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家乡文化则是我们成长的根基,是地域特色和传统的凝聚。
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和记忆。
家乡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我们的家乡,无论是那片土地的自然风光,还是独特的风俗习惯、传统技艺,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和人民的智慧。
比如,家乡的古老建筑,它们的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见证了先辈们的辛勤劳作和奋斗精神。
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实物寄托。
当我们欣赏和保护这些古老建筑时,就是在传承家乡的文化,也是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种热爱进而升华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再比如家乡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这些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它们不仅是欢乐的庆典,更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通过参与这些节日活动,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情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就是爱国主义的基石。
爱国主义为家乡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当我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就会更加自觉地去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
因为我们深知,家乡文化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就是为祖国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各地的文化,许多家乡文化面临着失传和被遗忘的危险。
然而,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文化遗产。
比如,一些年轻人出于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主动学习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木雕等,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发扬光大。
他们不仅传承了技艺,还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家乡文化。
爱国主义还能够促进家乡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爱国情感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探索如何将家乡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比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特色美食、民俗风情。
这种创新发展不仅丰富了家乡文化的内涵,也为其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文化认同与国家发展的关联分析近年来,文化认同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国家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各国纷纷探讨如何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发展。
本文将分析文化认同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首先,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拥有强烈文化认同的国家往往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团结的力量。
人们愿意为自己所属的文化身份感到自豪,并为之付出努力。
这种集体认同感不仅能够促进国家内部的凝聚力,还能够增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例如,在各大体育赛事中,各国球迷会以自己国家队的身份自豪地支持,从而增强国家形象和声誉,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提供有利条件。
其次,国家发展也影响着文化认同。
一个发展迅速、富有活力的国家,往往能够为其公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这种感受会反过来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
同时,国家的发展也为文化认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例如,在经济繁荣的国家,人们可以更好地追求他们所钟爱的艺术、音乐、文学等文化形式,进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
然而,文化认同与国家发展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
在一些多元文化国家中,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可能不统一,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
这种情况可能对国家发展造成阻碍和挑战。
因此,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因素,推动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实现全民共同发展。
只有在各个文化群体尊重和包容彼此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与进步。
此外,文化认同与国家发展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化认同可以激发个体的创新和创造力,进而推动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
而国家的发展成果和实力也能够为文化认同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条件。
例如,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能够为艺术家、作家和学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创作和研究。
文化认同与社会归属的关系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文化认同时,我们指的是他们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个人的文化认同往往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归属紧密相关。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具有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首先,一个人的文化认同可以影响他们在社会中的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文化特点的认同和接纳,它使人们感到自己与某一特定群体紧密相连。
例如,一个来自亚洲的移民,在一个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国家生活,可能会面临文化冲击和适应困难。
然而,如果这个移民能够保持对自己文化的骄傲和认同,他将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并获得归属感。
因此,文化认同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社会归属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文化认同。
社会归属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社会身份的认同感。
根据心理学家塔伯斯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人们的自我认同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社会身份的确认来形成的。
因此,当一个人被社会接受并获得认可时,他们更有可能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认同感。
举例来说,一个少数族裔的年轻人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机会平等。
由于他获得了来自自己社会群体以及其他群体的认可,他将更有可能对自己的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感。
此外,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之间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在一个尊重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往往相互促进。
人们可以在保持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融入主流社会,并在归属感中找到平衡。
然而,在那些存在文化冲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中,个人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个人对自己文化的否定,并感到在社会中无法归属。
最后,为了促进文化认同和社会归属的健康关系,我们需要建立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政府应制定政策和法规来保护少数族裔群体的权益,并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分配。
教育机构应该加强跨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附件差旅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明确公司出差人员的审批及报销程序,规范出差管理,合理控制费用,现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适用范围第二条本规定适用范围:离开城区开展公务活动所必需的合理的费用支出,其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住勤补贴等。
第三章出差审批第三条各部门应从严管控各类出差,员工出差应按照分级管理原则进行掌控:(1)各部门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
(2)员工市外出差前应填写《出差申请表》,妥善安排好手头工作,并办理好审批手续;(3)出差申请批准后,根据程序联系总经理工作部安排公务用车或相关的交通工具的票务联系。
原则上员工市外出差不单独安排公务车辆,倡导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第四条出差的审核批准权限如下:(1)当日返回的出差由各部门负责人批准;部门负责人出差需报分管领导批准;(2)市外出差及远途出差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分管领导批准;(3)出差途中因病,或遇意外灾害,或因工作实际,需要延长时间,必须电话请示其主管领导,并获批准。
第五条外出培训管理:员工根据上级培训文件通知或部门工作需要外出培训,应填写《外出培训审批表》,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报公司人事部审核、公司教育培训分管领导批准。
第四章费用标准第六条差旅费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住勤补贴费等。
第七条城市间交通费和住宿费在以下规定标准内凭据报销。
第八条出差人员应按照规定的职务级别乘坐交通工具,凭据报销城市间交通费。
未按规定职务级别乘坐交通工具的,超支部分由个人承担。
乘坐交通工具标准:(1)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任务紧急的,经分管领导批准方可乘坐飞机。
(2)公司领导出差随行的工作人员,可乘坐同等级交通工具。
第九条乘坐飞机,往返机场的专线客车费用和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限每人每次一份),凭据报销。
第十条在市内出差,公司若未提供交通工具,凭报销单据经总经理工作部审批后据实报销交通费。
第十一条住宿费按出差实际住宿天数计算。
爱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爱国精神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精神。
一个有爱国精神的人,不仅仅是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还要有对祖国的认同、尊重和热爱。
在现代社会,爱国精神已经成为了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之一。
爱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认识方面,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了解祖国的发展和变化,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感悟方面,我们应该关注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支持。
例如,遵守国家法律
法规,爱护公共财物,珍爱自然环境,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是表达爱国精神的重要方式。
在当今时代,爱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更需要通过教育来加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方面都应该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总之,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是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爱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支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情心中永存爱国情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情感,是对祖国母亲的无尽热爱和深情厚谊的表达。
它是激励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坚守信念、扬起旗帜的动力。
爱国情心中永存,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为国家改革发展付出努力。
下面将从历史传承、文化熏陶和国家认同等方面展开论述。
1. 历史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
历史是爱国情的源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无数为国家付出的先贤英烈和为民族进步竭尽全力的伟人。
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时刻保持对祖国的感激之情,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
历史教育中,我们学习到了伟大的祖先们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他们的事迹让我们心中的爱国情永不熄灭。
2. 文化熏陶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爱国情的培育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血脉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仁爱和谐”、“忠诚奉献”等核心理念,都是爱国情的具体体现。
从儒家的孝道精神到诗词歌赋中的爱国主题,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祖国的情感表达。
通过文化的熏陶,我们明白了爱国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3. 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每个公民内心深处的自觉意识,是爱国情的现实表现。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国家的一员时,就会产生对这个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无论是国旗升起时的肃立,还是国歌奏响时的齐唱,我们表达出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我们以国家的荣誉为荣,以国家的利益为己任。
在国家面临挑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祖国辩护,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爱国情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纯粹的情感,是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的体现。
历史传承、文化熏陶和国家认同共同形成了我们心中永存的爱国情。
我们应该继承先烈的遗志,将爱国情转化为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奋斗不息。
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祖国的脊梁,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在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让爱国之心永远燃烧。
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是每个国家公民都应该关心的重要话题。
爱国主义是指对自己的国家、人民和文化的热爱和忠诚,而国家认同则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两者紧密相关,相互影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爱国主义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一个人要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首先要有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爱国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和态度,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每个公民都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怀,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奉献。
只有当每个公民都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才能更加团结、稳定和强大。
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是相互促进的。
爱国主义可以增强个人的国家认同感,促使个人更加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国家认同感也可以加深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一个人如果有着深厚的国家认同感,就会更愿意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付出努力。
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促进。
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如果每个公民都具备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感,就能更好地团结一致,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去。
这样的国家将能够凝聚更多的力量,迅速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还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国家意识,加强国家对外交、国防等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国家关系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全球化的潮流也使得人们的身份认同更加多元化。
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和弘扬正确的爱国主义和国家认同,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文化、国家形象和国家使命的宣传教育,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只有通过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们越来越自信地承认自己是属于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
关于爱国的心理活动爱国是一种情感,一种对国家的深深的情感纽带。
它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使人们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牺牲和奉献。
爱国的心理活动可以体现在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爱国的心理活动体现在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上。
一个爱国者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感十分强烈,他们把国家视为自己的家园,为国家的荣誉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国家受到外部挑战和内部困难时,他们会感到国家利益受到了威胁,会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他们希望国家强大、繁荣,为此愿意为国家的利益奋斗。
爱国的心理活动还表现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爱国者会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主动学习国家的历史,了解国家的文化传统。
他们会感到自豪和自豪,为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卓越文化传统感到骄傲。
他们会努力传承和弘扬国家的文化,为国家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
爱国的心理活动还表现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责任感。
爱国者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他们会对国家的发展走向和前景进行思考和探讨。
他们会为国家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他们肩负起为国家谋福祉、谋发展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爱国的心理活动还表现为对国家形象的维护和宣传。
爱国者会积极参与国家形象的宣传和推广,希望向外界展示国家的良好形象。
他们会积极传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宣传国家的优秀传统和成就。
他们希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享有声誉,为此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爱国的心理活动还表现为对国家困难的关心和支持。
爱国者会关注国家的困境和挑战,会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感到担忧。
他们会在国家面临困难时,站出来为国家提供帮助和支持。
他们会义不容辞地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它激发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使人们以国家的利益为重,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牺牲和奉献。
论基于对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爱国
作者:邹佳辰
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第07期
摘要钱穆先生曾在《国史大纲》中有言:“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识。
”“既已对其民族以往文化,懵无所知,而空呼爱国。
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爱其牛。
彼仅知彼之身家性命有赖于是,彼岂复于其国家有逾此遗忘之深爱乎?”若如钱穆先生上文所言,则爱国便出于对国家历史深知而产生的对文化的热爱。
然则在《国史大纲》完稿的抗战时期,无论是目不识丁的士兵,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侨,他们的爱国热情,不可谓不高,他们的爱国行为,不可谓不叹。
然而,对于华侨及大兵,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文化知识有限,亦或是身家财产业已不在中国。
那么,他们的爱国之情又源于何处呢?要谈“爱国”,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我们所爱的国,是指执政的政权?是中华民族?还是中华文化?
【关键词】文化;认同感;归属感
在我看来,我们所爱的“国”应当是广义的民族的文化,即中华文化。
这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总和。
它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需要依托于一个载体的行为才能具体表现出来。
而这个载体,就是民族。
诚然,由于人口的流动,各民族文化之间会有一定的交融,比如在东亚文化圈的三个主要民族----中华民族,大和民族,朝鲜民族。
这三个民族由于历史原因,或多或少受到了传统中华文化的影响。
然而由于其地理环境及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因此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这三个民族各自发展出独具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而这种为本国所独有的文化,正是它们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本文所论述到的民族文化,就是这些或许与其它民族文化有共同文化基础,却又在这基础上发展出本民族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
因此,我们对于政权的捍卫热爱,是发自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对于一个政权,如果它能够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御侮于外,德治于内,对中华民族有利。
那么,由于中华民族是我们所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政权,因为如果没有载体,文化就无从谈起。
那么,对于我们所说的爱国,也就是民族文化的真正热爱,一如钱穆先生所阐述的由于对文化的“认同感”所产生的对文化的热爱,进而体现在爱国情怀中。
二则以笔者之见更能表现爱国情怀的,是对文化的“归属感”产生的对于文化的热爱。
“由于对文化的”认同感”所产生的对文化热爱”,也就是钱穆先生所言的“爱国家民族则由乎知识”。
这种“知识”就是对于文化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带来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那么,这种认知从何而来呢?钱穆先生也给出了答案,“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即若欲爱国,须先学习历史。
历史是民族成长的过程,也
是文化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文化的内涵又通过民族的历史得以具体体现。
通过研习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可以清晰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的价值核心及其具体内容,从而在将自己的价值、文化取向与这种文化比对时产生一种契合与认同,随着认同的不断加深,进而产生热爱之情。
由于对历史进行了深刻探究理解,因此我们会对这个文化有一个较为客观,较为全面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理性的、具体的,而由其所导致的热爱亦是如此。
这种热爱是对于民族文化中契合自己价值观的具体的一部分的热爱。
我知我爱这个民族的什么,我对所爱的对象很明确。
且由于这种热爱是深基于本人价值观之中的,那么在真正认识所热爱文化的前提下,或许只有本人价值观的改变才能导致这种热爱的消失。
因此这种“爱国”一般比较持久,不易被改变。
然而,除了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国家中的国民,我们一生中会接触到许许多多的民族,许许多多的文化。
随着信息交流速度的爆炸性增长,我们对一个新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认知速度会相对加快。
那么,不乏有人会对两个甚至多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认同,进而产生热爱之情。
因此,在当两个认同的文化、民族发生冲突时,仅仅单纯抱有这种“爱国”情感的人,会对其中任何一个文化的支持立场表现得摇摆不确定。
而且当热爱的民族、文化危亡之际,虽会大力营救,但由于所热爱的文化不是唯一的,也许对于某文化所热爱的一部分也存在于其他文化之中。
因此所热爱的文化一般具有可替代性。
因此在拥有“文化备胎”的情况下,这些人的救亡行为会相对缺乏破釜沉舟般的热情。
不仅如此,由于对所爱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刻理性的认识,因此,我们会发现这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一些不符合我们价值观,在我们眼中是“缺点”的部分。
所以当我们找到一个更契合我们价值观的,“缺点”更少或处于可包容范围内的文化时,我们对于原来所爱文化的热情会逐渐衰退,情感距离会渐渐疏远。
作为一个生长在民族群体内较长时间的个体,在生活生产过程中,文化会以习俗、观念等形式,或潜移默化,或有意引导地影响我们。
比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会受到血缘文化的影响,因此对拥有同血缘的其他人自发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吸引,视其为同类。
因此,在这些文化的影响、塑造下,我们的行为成为这些文化的现实体现,也就是说,我们成为了这种文化以及其所代表的价值的载体的一部分。
那么由相同或极为相似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塑造下成长起来的人们,人与人相互之间会形成一种文化认同、价值认同。
在这种认同,以及如血缘文化等众多文化的影响下,这群人会形成一种文化情感连接,进而最终组成一个特定群体。
而这个群体的大规模形态,就是一个民族。
由于这群人本身就是所在民族的文化的部分载体,其个人文化价值来源于其民族文化,因此自然就会对整个民族文化,产生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归属感,即认为自己个人就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部分载体。
这种归属感是由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个人文化价值与民族文化价值的高度契合,是一种主观的行为,并不需要对文化进行深刻理解继而产生客观性的认同。
即我认为我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判别标准由我受到影响的这个文化与我爱的文化(通常是同一个)决定,我不一定要对这个文化多么了解,我爱它是因为我是其中一份子,我有一种文化义务将自己与这个文化捆绑在一起。
因此当作为文化载体的集合-----民族受到了威胁时,实质上就是
自己的文化及价值认同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产生维护这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行为。
这就是基于“对文化的”归属感”产生的对文化的热爱”的爱国。
由于“归属感”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的冲击就是对于个人价值判断、文化观念的冲击。
那么对于这种冲击的反抗必然是极为激烈的,不像第一种“爱国”,第二种“爱国”具有对个人文化观价值观的保卫,因此积极性与热情更高。
因此,在文化处于危机时,这些人能够挺身而出,不惜一切代价去拯救民族与国家。
就像许多抗战时的爱国同胞,无论知识水平如何,其爱国热情不可谓不高,爱国行为不可谓不积极。
然而,由于文化本身是抽象的,只能通过其载体的行为表达出来。
因此,文化的解读也可以是多样的。
因此,在信息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文化极有可能被故意曲解,或者是人为制造出一种本民族文化遭受巨大困境的假象,以驱使人们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如极端民族主义表现在对生存空间的武力扩张,或是一个大的民族下的分支民族的分裂等等。
而且,这种热情只有在面对文化价值真正威胁时才会显现出来,又由于缺乏对文化的深刻了解,因此在文化及民族处于低潮期时,单单抱有这种爱国之情的人容易对文化及民族发展前景丧失希望。
由于人的思维十分复杂,往往这两种爱国的情感会同时存在,其中也不乏夹杂着对自身世俗利益的考虑。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人的行为出于什么样的爱国之情,是不易精准解读的。
而且这两种爱国之情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对于任何一种爱国之情,不应偏激,也不应压制。
应在两种爱国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将它们的优劣之处进行互补,以充分发挥这两种爱国情感的长处。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版),2005.
[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版),2005.
[3]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版),2005.
[4]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版),20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一中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