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线上教学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8
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大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
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的规则体系。
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
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
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
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
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郭伟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基础知识(共15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当代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凭借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成为了长篇小说中的经典。
(2)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3)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的活的史书。
A.不负众望耳闻目睹触手可及 B.不孚众望耳闻目睹触手可及C.不负众望耳濡目染唾手可得D.不孚众望耳濡目染唾手可得2.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傅岷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3. 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者、喜结良缘者、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A.甲—金榜题名乙—喜结良缘丙—乔迁新居B.甲—乔迁新居乙—金榜题名丙—喜结良缘C.甲—乔迁新居乙—喜结良缘丙—金榜题名D.甲—喜结良缘乙—乔迁新居丙—金榜题名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A.“两会”期间,收入分配、食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改革、住房等民生热点问题成为媒体、报刊和网络热切关注的焦点。
B.电影《鸟人》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创剧本4项奥斯卡金像奖,成为第87届奥斯卡奖的最大赢家。
C.医学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认为,糖尿病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发生病变直接造成的。
D.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南康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大考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
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
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 官职,掌管王室服饰。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南康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二)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
C 项,“《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2.B解析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意。
“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
3.A解析A项,不合文意。
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
4.A解析A项“在三年内实现”错误,原文为“有望实现”;张冠李戴,“有望在三年内实现5G覆盖中国”的主体是中国塔,而不是中国移动运营商。
5.C解析C项“5G跳出生活层面”错,5G同样关注民生。
6.内容上的侧重:①材料一侧重报道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中国5G领先的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报道中国5G领跑与中国企业坚持创新密切相关。
③材料三侧重报道5G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如何突出的:①材料一主要通过中外对比,突出我们的优势。
②材料二主要通过列数字,突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付出和收获。
③材料三主要通过实例来突出5G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7.B 解析B项,“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的餐桌风气”理解有误。
C项,“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理解不够准确。
D项,“‘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理解有误。
8. 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
②“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
“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
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
南康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卷(二)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
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
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
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
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
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
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蓉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
席慕蓉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
终于,席慕蓉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
南康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卷(二)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B解析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
C 项,“《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2.B解析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意。
“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
3.A解析A项,不合文意。
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
4.A解析A项“在三年内实现”错误,原文为“有望实现”;张冠李戴,“有望在三年内实现5G覆盖中国”的主体是中国塔,而不是中国移动运营商。
5.C解析C项“5G跳出生活层面”错,5G同样关注民生。
6.内容上的侧重:①材料一侧重报道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中国5G领先的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报道中国5G领跑与中国企业坚持创新密切相关。
③材料三侧重报道5G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如何突出的:①材料一主要通过中外对比,突出我们的优势。
②材料二主要通过列数字,突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付出和收获。
③材料三主要通过实例来突出5G发展为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7.B 解析B项,“委婉地批评了一些人不顾他人健康强行劝酒的不文明的餐桌风气”理解有误。
C项,“为阿炳屡屡不听‘我’的提醒和劝告而感到遗憾”理解不够准确。
D项,“‘我’冒失地鼓动阿炳把两千元的进货款捐给了林山”“怀疑他内心对‘我’有所不满”理解有误。
8. ①“我”作为小说中的叙事者,以切身的见闻和感受来讲述阿炳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抒情性,更加感人。
②“我”作为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全篇。
“我”应邀去阿炳家,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使现实与回忆巧妙对接,使小说内容多而不乱,结构紧凑。
③“我”侧面烘托了阿炳的形象。
南康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卷(二)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
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
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
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
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
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
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蓉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
席慕蓉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
终于,席慕蓉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
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
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
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
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
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
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我,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
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不仅把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还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理论。
“圣人”是孔子的人格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但圣人的境界即便尧舜也做不到,遑论普通人。
但孔子依然提出圣人的目标,意在使人始终具有提升的目标。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大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
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的规则体系。
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
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
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
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
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南康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线上教学检测卷(二)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
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
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
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
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
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
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蓉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
席慕蓉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
终于,席慕蓉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
这时,席慕蓉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
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
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
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的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的感知和经验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蓉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政府控制着中国三大移动运营商,并一直在指导它们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部署大规模5G测试网络。
投资分析师克里斯莱恩表示:“中国运营商将自己的工作视为执行政府政策,而大多数全球电信公司试图平衡竞争因素,因此自然会放慢投资步伐。
”中国政府还承诺向中国运营商提供大量5G频谱。
与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运营商相比,这种安排要宽松得多,在这些国家,运营商向监管机构支付数十亿美元,以获得使用频谱碎片的权利。
为中国移动运营商建设基础设施的中国塔公司表示,在政府分配频谱后的3年内,该公司将有望实现5G覆盖中国。
在美国,这一进程可能会慢得多,因为需要建设更多基础设施。
诺基亚全球5G技术开发主管迈克墨菲表示,中国运营商将主要使用与3G和4G类似的频段,这将使它们能够重用一些现有的基站。
但在美国,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威瑞森计划使用一种高频频段,这种频段的信号传输距离较短,所需的基站数量是4G的3至4倍。
运营商需要与每个城市就安装这些站点的合同进行谈判,一些城市已经发出了抵制的信号。
(摘编自《中国为何在5G领域遥遥领先》)材料二:5G的“领跑”优势,来之不易,凝聚着中国企业坚持科技创新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以中兴通讯为例,2013年至2017年,中兴通讯研发投入达563.18亿元人民币,占营业收入比例约12%。
2018年1-9月,研发投入为85.26亿元人民币,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4.5%。
专利数字更为直观。
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兴通讯专利累计超过7.3万件,全球授权专利累计超过3.5万件,其中5G专利申请超过3 000件。
中兴通讯研发的业界首个基于AI的5G网络切片商用运营系统,实现切片敏捷部署、智能分析和快速自愈,极大地简化5G网络运营,运维效率提升30%以上,建网成本降低约20%。
截至2019年2月底,中兴通讯已与全球30家运营商开展5G合作。
(摘编自《5G争夺战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材料三:4月2日,在2019互联网岳麓峰会上,中国移动总经理李跃深度诠释了“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的观点,他通过实际案例对“5G改变社会”进行了阐述。
5G可以实现4K超高清直播。
1月13日,通过中国移动的5G试验网络,成功将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4K超高清信号回传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机房,实现了我国首次5G网络4K传输。
5G可以实现VR远程实时教学。
中国移动通过VR将成都一个小学和四川凉山一个小学实时连接,经过5G传输,实现了“两个学校的孩子们坐在不同教室进行同一场教学。
”5G可以实现远程医疗手术。
3月16日,中国移动助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基于5G 的远程人体手术。
5G可以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比如环境监控、智能路灯、智慧政务等。
此外,5G还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驾驶、智慧生产等。
李跃认为,5G既是一个高速率低时延的移动网,又是一个可以为各行各业服务的专用网,5G发展将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改变。
(摘编自《中国移动总经理李跃:5G发展将为社会带来巨大改变》)材料四:在5日闭幕的201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广受关注。
不过,一些业界人士也提出了这种新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
德国凤凰接触器公司通信软件研发负责人弗兰克·哈克梅尔在工博会上说,随着无线网络从消费领域扩展到工业和基础设施领域,5G时代的网络安全需要更加重视,而网络运营商应该负起更大责任。
此外,也正是由于5G时代的工业生产将更依赖公共网络,网络服务的可靠性需要相应提高。
德国西门子公司数字和创新部门副总裁安德烈亚斯·克普克告诉记者,对于工业界来说,最看重的其实并不是传输速度,而是可靠性。
克普克说,虽然5G在技术上更先进,但技术更复杂,零部件也更多。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5G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
不过,对于5G的挑战和潜在风险,业界专家总体仍持乐观态度。
德国博世公司通信和网络技术部负责人安德烈亚斯·米勒认为,这些并不是大问题,因为新技术的问题总是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解决,而且全球业界已经有不少抵御网络风险的传统方法和安全机制。
(摘编自《工业领域的5G之路仍存挑战》)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获得政府分配的5G频谱后,中国移动运营商将使用类似3G和4G的频段,利用现有的一些基站,在三年内实现5G覆盖中国。
B.由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兴通讯2013年至2018年9月间研发投入接近650亿元人民币,占营业收入比例10%以上,高投入获得了大量专利。
C.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4K超高清信号回传,成都与凉山小学远程实时教学等,表明5G具有网络传输信号更清晰,传播速度更快等特点。
D.5G会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环境监控、智能路灯、智慧政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实现智能化无人驾驶、智慧生产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体制下,5G的推进得到了政府的统一指导、协调和大力支持,这使中国在5G领域遥遥领先,这是国外一些运营商很难做到的。
B.5G争夺战让中国相关企业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有些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C.相对于4G重在关注人民的生活,5G跳出生活层面,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层面的发展,服务于各行各业,将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改变。
D.5G技术要想在工业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需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建设、维护成本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业生产。
6. 同样是对5G相关消息的报道,前三则材料在报道内容上各有怎样的侧重?是怎样突出各自的侧重点的?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聚宴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