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6-2017学年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学习方略典型分析:2-2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典例1如图所示,小球A系在竖直拉紧的细绳的下端,球恰好与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则小球受到的力是()A. 重力和线的拉力B. 重力、线的拉力和斜面对球的弹力C. 重力、斜面对球的弹力D. 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方法一:小球一定受到重力,线的拉力和斜面对球的弹力的有无可用假设法来判断.假设线不存在,则小球将沿斜面滚下,故线应施加拉力;假设斜面不存在,小球在竖直方向的线的拉力作用下仍然能静止,故斜面的弹力不存在.方法二:假设细绳与斜面对球均有弹力作用,如图所示.由图可知,F2的存在破坏了小球的静止状态,与题意矛盾,故斜面的弹力不存在.答案 A巩固练习1判断图中小球是否受到A、B两个接触面的弹力作用.解析题图①中将接触面B去掉,球仍能处于平衡,故球不受B 面的弹力作用,而受到A面的弹力作用.题图②中小球同时受到A、B 两面的弹力作用.答案见解析二、弹力方向的判断典例2如图①、②、③所示,画出物体A受到的弹力示意图.解析图①中,A球与容器壁及容器底部是球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分别垂直于容器壁、底部指向A球(必通过球心);A和B是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在两球连线上,如图①所示.②图中,杆下端与球面接触点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球面过接触点的切面,即沿半径方向指向球心;杆与碗边接触为点与直线(平面)接触,故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如图②所示.③图中,两绳对A产生的弹力为拉力,由绳子形变而产生,故弹力必沿绳子且指向绳子收缩方向.如图③所示.答案见解析图巩固练习2画出图①、②中物体A受到的弹力的示意图.解析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点处的切面,方向跟施力物体恢复原状的趋势一致,指向被支持物体,如图.答案见解析图三、弹力大小的计算典例3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4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2 cm;挂重为6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3 cm,则弹簧原长为________ cm,劲度系数为________ N/m.解析弹簧上悬挂重物时弹簧要伸长,由胡克定律知:弹簧上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伸长量,数值上等于伸长后的总长度减去原长L0,即x=L-L0.改变悬挂重物的重量,伸长量变化,这样可以列出两个方程,可通过方程组求出弹簧原长和劲度系数.设弹簧的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设挂G1=4 N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L1,挂G2=6 N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L2,则L1=12 cm,L2=13 cm,由胡克定律得G1=k(L1-L0)G2=k(L2-L0)代入数据解得L0=10 cm,k=200 N/m.即弹簧原长为10 cm,劲度系数为200 N/m.答案10200名师点拨(1)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具体问题中可由物理规律求解.如静止在桌面上的物体受到桌面向上的弹力和自身的重力作用,由二力平衡知,弹力的大小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2)对弹簧的弹力有胡克定律: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长度变化量成正比,即F=kx.式中F表示弹力,k表示劲度系数,与弹簧自身性质有关,由弹簧的材料、长度、粗细、匝数决定,与F或x的大小无关,单位符号是N/m;x表示弹簧长度的变化量,单位符号是m.注意:若x的给出单位为“cm”时,要先化为“m”才能代入公式计算.巩固练习3量得一只弹簧测力计3 N和5 N两刻线之间的距离为2.5 cm,求:(1)弹簧测力计3 N刻线与零刻线之间的距离;(2)测力计所用弹簧的劲度系数.解析设3 N刻线到零刻线之间的距离为x,劲度系数为k.(1)根据胡克定律有F1=kx,F2=k(x+2.5)由题意知F1=3 N F2=5 N解得x=3.75 cm.(2)k=F1x=33.75×10-2N/m=80 N/m.答案(1)3.75 cm (2)80 N/m。
一、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的应用 典例1 自行车以4 m/s 的初速度匀减速地上一个斜坡,加速度大小为0.2 m/s 2,斜坡长20 m ,则自行车通过斜坡所需的时间为多少?解析 选取初速度v 0=4 m/s 的方向为正方向,a =-0.2 m/s 2,x =20 m ,由公式x =v 0t +12at 2,得 20=4t +12(-0.2)×t 2. 解得t 1=(20+102) s ≈34.14 s ,t 2=(20-102) s ≈5.86 s当t =34.14 s 时,末速度v =v 0+at ≈-2.828 m/s ,这说明此时自行车的速度沿斜坡向下,故不合题意应舍去t 1,即所需时间为5.86 s.答案 5.86 s名师点拨 对于实际物体的运动由运动学公式求的结果,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符,经过讨论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巩固练习1 一小球沿斜面由静止开始匀加速滚下(斜面足够长),已知小球在第4 s 末的速度为4 m/s.求:(1)第6 s 末的速度;(2)前6 s 内的位移;(3)第6 s 内的位移.解析 a =v -v 0t =4-04m/s 2=1 m/s 2 (1)第6 s 末的速度:v ′=at ′=1×6 m/s =6 m/s.(2)前6 s 内的位移:x =12at ′2=12×1×62 m =18 m.(3)第6 s 内的位移:Δx =x -12a (t ′-1)2=[18-12×1×(6-1)2] m =5.5 m. 答案 (1)6 m/s (2)18 m (3)5.5 m二、v -t 图象的应用典例2 某一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求(1)物体距出发点的最远距离;(2)前4 s 物体的位移;(3)前4 s 物体通过的路程.解析 (1)由题意可知物体0~3 s 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同.即3 s 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x m =12v 1t 1=12×4×3 m =6 m. (2)前4 s 内的位移x =|x 1|-|x 2|=|12v 1t 1|-|12v 2t 2| =|12×4×3| m -|12×(-2)×1| m =5 m. (3)前4 s 内物体通过的路程s =|x 1|+|x 2|=|12v 1t 1|+|12v 2t 2|=7 m. 答案 (1)6 m (2)5 m (3)7 m名师点拨 离出发点远近涉及位移在v -t 图象中位移,的判断可利用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但要注意,当所围图形在t 轴的下方时,表示此位移为负方向上的位移.巩固练习2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下列有关物体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前2 s 加速度为5 m/s 2B. 4 s 末物体返回到出发点C. 6 s 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D. 8 s 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解析 前2 s 内加速度a =Δv Δt =102m/s 2=5 m/s 2,故A 选项正确;由图象可知前2 s 内加速运动,2~4 s 物体做减速运动,4 s 末速度为零,前4 s 物体沿正方向运动,后4 s 物体沿负方向运动,故4 s 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B 、C 、D 选项错误.答案 A三、刹车问题典例3 一辆汽车以20 m/s 的速度行驶,现因故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5 m/s 2,则汽车刹车经过5 s 所通过的距离是多少?解析 此问题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汽车刹车的阻力来自于地面的摩擦力,汽车停止运动后,不可能再向相反方向运动,由运动学公式,当汽车速度减小到零时所需要的时间t =v -v 0a =0-20-5s =4 s 即汽车经过4 s 就已经停止下来,最后1 s 处于静止状态,5 s 所通过的距离就应该是4 s 内通过的距离,由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 得x =[20×4+12×(-5)×42] m =40 m. 答案 40 m名师点拨 此类问题称为刹车问题,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所给定的时间内物体是否已经停下来,如已经停下来,在使用公式x =v 0t +12at 2时要注意时间的选取. 巩固练习3 以12 m/s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5 m/s 2,求刹车后6 s 内的位移.解析 根据条件,如果用公式x =v 0t +12at 2来求位移,x =12×6+12×(-5)×62=-18 m. 位移为负值表示汽车倒退,这是不合理的,原因是汽车从刹车开始经过时间t =0-v 0a =0-12-5s =2.4 s 后就停下来了.即在6 s 时间内汽车只在前2.4 s 内做减速运动,以后就处于静止状态了.正确解法:由v=v0+at,得t=0-v0a=2.4 s.x=v0t+12at2=12×2.4+12×(-5)×2.42=14.4 m.答案14.4 m。
一、速度公式的应用
典例1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经5 s 后做匀速运动,最后2 s的时间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直至静止,则质点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是多大?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
解析由题意画出下图所示:
由运动学公式可知:
v B=v0+at=0+1×5 m/s=5 m/s
v C=v B=5 m/s,v D=0.
由v t=v0+at应用于CD段得
a=v D-v C
t=
0-5
2m/s
2=-2.5 m/s2
负号表示a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 5 m/s 2.5 m/s2,方向与速度相反
名师点拨a与v0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运动;a与v0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巩固练习1一个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第15 s末的速度是7.5 m/s.那么它在第1 s末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由速度公式v2=at
得a=v2
t=
7.5
15m/s
2=0.5 m/s2.
由速度公式v1=at1=0.5×1 m/s=0.5 m/s. 答案0.5 m/s
二、v -t 图象的应用
典例2 如图所示为A 、B 两个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
(1)A 、B 各做什么运动?求其加速度.
(2)两图线交点的意义是什么?
(3)求1 s 末A 、B 的速度.
(4)求6 s 末A 、B 的速度.
解析 由v -t 图象可以直接读出各时刻物体的速度,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1)A 物体沿规定正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2 m/s.加速
度大小a A =v -v 0t =8-26
m/s 2=1 m/s 2,加速度与规定正方向相同. B 物体前4 s 沿规定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4 s 后沿反方向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 B =0-84
m/s 2=-2 m/s 2,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2)两图线的交点表示此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
(3)1 s末A物体速度为3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物体1 s末速度大小为6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
(4)6 s末A物体速度大小为8 m/s,和初速度方向相同;B物体6 s 末速度大小为4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见解析
名师点拨由v-t图象可以直接读出各时刻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可以求v-t图象中直线的斜率,斜率为正,说明加速度与规定正方向相同;斜率为负,说明加速度方向与规定正方向相反.至于物体做加速还是减速运动,要比较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不能由加速度的正、负来确定物体做加速,还是做减速运动.v-t图线是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并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v-t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巩固练习2(多选题)某质点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质点()
A. 在第1 s末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B. 在第2 s末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 在第2 s内速度越来越大
D. 在第3 s内速度越来越大
解析图为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第1 s末速度达到最大,运动方向不变,A选项错误;第2 s末速度为零,然后反向加速,速度
方向改变,B选项正确;第2 s内,质点做匀减速运动,速度不断减小,故C选项错误;第3 s内质点做反向加速运动,速度不断增大,D选项正确.
答案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