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十二课讲学稿成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2019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教案、导学案12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学案12人生楼德一中王义宝一、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注意读出文中几类人的特点。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陷阱()瞭望()瞻望()忙碌()攫取()充沛()鲑鱼()臆测()馈赠()2、词语积累粉身碎骨:瞭望:赏心悦目:瞻望:乐此不疲:攫取:充沛:停滞:臆测:三、理解探究3、“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4、“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这话是什么意思?5、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6、“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四、合作释疑7、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五、课内精读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
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嘹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赏心悦目。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每一级上似乎也难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
这时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
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
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
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有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8、文中“最初的攀登”指的是人的生命旅程的哪一阶段?这时候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流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
语文九下第12课整合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轴心时代”的概念。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轴心时代”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名人及其思想、成就。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轴心时代”的概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课文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介绍。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备课,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教案和课件。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轴心时代”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轴心时代”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新课: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轴心时代”的概念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同时结合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名人及其思想、成就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以下是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的讲解:一、背景介绍《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这篇小说通过描述孔乙己的人生经历和悲惨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二、课文讲解1. 主题与情节小说的主题是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困境。
孔乙己是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他因盗窃而被人打残,最后死在路旁。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2. 人物分析孔乙己:是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性格善良但命运多舛。
他的人生充满了挫折和苦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知识的追求。
酒客:他们是冷漠和麻木的人,对孔乙己的遭遇没有同情和怜悯,反而嘲笑和戏弄他。
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掌柜: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3. 写作手法与语言特色白描手法:鲁迅先生在描写人物和场景时,采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场景生动。
对话描写: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洁有力,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讽刺与幽默:鲁迅先生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写作手法,使小说更具有可读性和思考性。
语言特色:小说中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语言特点。
三、重点与难点解析1.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他的命运多舛,遭遇了无数的挫折和苦难。
他的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悲哀,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知识的追求。
通过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2. 酒客与掌柜的行为分析:酒客和掌柜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他们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社会背景。
3. 讽刺与幽默的运用:鲁迅先生在小说中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写作手法,使小说更具有可读性和思考性。
语文初三下人教新资料第12课人生学案语文初三下人教新资料第12课人生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旳语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能力目标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旳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旳技巧.2.学习咏物抒情旳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旳散文鉴赏能力.德育目标体会作品引出旳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旳理想、信念、精神力量.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旳艺术表现手法.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旳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注重发掘课文旳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旳哲理意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旳是镜泊湖旳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旳张广才岭东南坡旳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旳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旳赞歌——《地下森林断想》.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旳长篇小说《》.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反映新旳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旳婚姻爱情旳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在更广阔旳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旳心路历程.勃兰克斯,文学批评家,家.出生于犹太血统旳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旳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旳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旳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旳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旳《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瘠薄( ): . 沉湎( ): .孱( ): . 浩瀚( )无垠: .隐姓埋名: . 愤懑( ): .瞻( )仰: .攫( )取: . 臆( )测: . 馈( )赠: .乐此不疲: .2.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旳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1)请大家从理清思路入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先划分层次,后概括写法)提问:本文不是简单旳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旳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旳品格.一、导语设计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旳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旳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旳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旳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旳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旳《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二、理清思路,探明主旨1.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旳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旳场景.归纳概括描述旳四个场面.2.分析三类人旳特点,说说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1.难句释疑.(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旳.”(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3)“那像一只可爱旳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旳转动.”“一只可爱旳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2.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旳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旳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旳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旳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旳文字.3.课堂小结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旳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旳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旳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旳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旳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旳歌唱.人生是寂寞旳,犹如寂然无声旳荒野;人生是永恒旳,犹如奔流不息旳逝水;人生也是辉煌旳,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九、教学后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人生》教案一等奖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人生》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人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的写作意图。
3.揣摩关键语句,体会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沧海横流,名垂青史。
古往今宋。
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
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
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
第12课人生【教学目标】1、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2、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3、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你知道你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有出生庆典、满月、周岁、婚庆、古稀……是的,人每走一段时间,总有一次庆典,直到你离开人世,你的后人还要为你举办一次隆重的告别典礼。
这些仪式串起了人的完整的一生。
你认为人的一生要怎么样度过呢?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思考: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2、扫除字音障碍三、合作探究提问:1、勃兰兑斯是怎样理解人生的?文中都从哪些方面为喻来写人生?按作者的四个比喻,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2、他是怎样把人生作比喻的?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你能理解各个比喻的含义吗?人生不满百,不懈的攀登。
向思想深处发掘,钻研。
渴望征服、开拓进取。
努力工作、取得成果。
3、勃兰兑斯将人生所作的后面三个比喻:地洞、广阔领域、工场,分别照应的有三种人,谁说说看是哪三种人?地洞里挖掘的人,就是像阿基米德一样的科学家;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政治家、军事家;工场劳动的人,就是普通的劳动者。
4、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5、这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精神?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热爱挑战、开拓进取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四、拓展延伸勃兰兑斯说的三种人是不是将人类全部概括进去了呢?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把人生比作什么?请你也试写几句有深意的文字。
请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仿写,有多少就说多少。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用一种比喻表达你对中学生活的看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2课《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本课主要介绍了亚洲殖民地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抗争历程,包括印度民族大义、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抗日战争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抗争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印度民族大义、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抗日战争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抗争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抗争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激情教学法:通过讲述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基本史实。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的历史背景,然后呈现印度民族大义、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的抗日战争等基本史实。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教学难点: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
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1920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怎样的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结局如何?该运动在印度历史上有何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一战带来的灾难;(2)民族矛盾深重。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1920—1922年、1930—1934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概况。
(1)图一与哪一次反英运动有关?这次运动的结果怎样?你怎样看待“手工纺织运动”?提示:图一反映了1922年甘地号召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由于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下令停止此运动。
“手工纺织运动”实际上起到了打击殖民者、保护本国资本主义的作用,但是它排斥西方物质文明的做法客观上不利于印度社会的发展进步。
(2)图二与哪一次反英运动有关?“食盐进军”是怎么回事?这次运动结果如何?提示:图二反映了1930年印度“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遭到拒绝后,甘地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数十名拥护者步行到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概况,评价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评价运动】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2演讲词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了解关于悼词的常识。
3.理解课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居里夫人热忱、顽强、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
2.理解文章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的立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的立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诺贝尔奖;她被称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女科学家,世间最顽强的女性,伟大的爱国者,成功的母亲。
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居里夫人。
假如现在请你来写一篇悼念居里夫人的文章,你会写些什么?1935年11月,人们在美国纽约的罗里奇博物馆举行了一场居里夫人的悼念会。
爱因斯坦在悼念会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
那么,作为科学界的巨人和居里夫人的挚友,爱因斯坦又是从哪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悼念玛丽·居里》。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犹太籍物理学家。
生于德国。
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
26岁发表了狭义相对论。
1915年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1949年发表了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因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2.背景资料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怀着悲痛的心情,专程赶赴纽约,在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追悼会上,发表了讲演《悼念玛丽·居里》。
在这篇著名的讲演中,他只用较少的语言评价居里夫人所取得的科学成就,而在大部分篇幅中,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他认为,历史上第一流人物所具备的人格的力量,应该远远超过他的才智以及他的成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四首著名的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古风的韵味,又富有深刻的意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材中,这四首词作品被安排在了一起,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把握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对于古典诗词不陌生。
然而,对于这首词作品,他们可能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欣赏词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四首词作品,掌握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背诵和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难点: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与提问:教师对四首词作品进行逐一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对比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4.背诵与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四首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12词四首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并当堂流畅地背诵。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语言之精美,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诗歌的音频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读诗词,初步感知词意,并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2课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
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1.听朗读音频,注意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3.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欣赏古代词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感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词的意思,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九下历史12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古代文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和代表性文明;
3. 认识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代表性文明;
2. 认识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
二、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古代文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 古代文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代表性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等。
三、探究(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了解不同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
四、总结(10分钟)
总结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反思古代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性,掌握古代文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文明,对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九下语文12教案教案标题:《九下语文12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教具:课件、课堂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和看法。
二、学习新课(20分钟)1. 师生共同阅读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学生跟读,教师解读生词和短语。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形象,然后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5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自由阅读与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
3.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关于英雄主义的PPT或海报制作,展示给全班。
四、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课堂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英雄主义的短文,结合《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描述。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性也得到了有效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