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2013届4.3、4《群落的结构及演替》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必修三
- 格式:doc
- 大小:400.00 KB
- 文档页数:6
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练)1.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答案】A【解析】该演替为典型的次生演替,最先出现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然后才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般不会发生变化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B【解析】由群落演替的定义知A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B错误。
依据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定义知C正确。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B【解析】该岛屿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故最初发生在该岛屿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错误;初生演替需要经过漫长的历程,故D正确。
人为影响可使演替以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故C正确。
4.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A项正确;森林恢复后,群落的结构变复杂,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其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提高,B项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自然恢复林相比,人工恢复林植物种类少,丰富度低,C项正确;题中两块林地的恢复方式都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形成的,属于次生演替,D项错误。
群落的结构(总分48分)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4分)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 A.种群和生物群落B.种群和生态因素C.生物群落和种群D.生物群落和生态因素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C.由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D.群落丰富度与其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B.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生物群落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D.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的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5.右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6.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而下的顺序是( )①乔木层②灌木层③草本层④地被层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7.对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B.寄生虫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则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8.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该记录下它们的特征9.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草本层属于主要的自养层,每层次上和土壤里的动物及细菌、真菌属于异养层,这说明群落内部有一定的( )A.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B.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间接或直接的营养关系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0.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11.右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第4章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习题一、判断正误。
(1)池塘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3)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4)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5)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答案:3.(1)×(2)×(3)√ 〔4〕×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5〕×二、选择题1.(2012·某某卷,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表示,正确的答案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展采集、调查。
由于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布,所以A错。
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所以B错。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C正确。
土壤表层只有一局部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所以D错。
答案:C2.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答案:A3.(2013·某某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展移栽,其他实验条件一样,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如下分析合理的是()边坡处理方式植被覆盖率(%)小型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g/kg)物种数个体数甲种植植物97 37 260乙不干预8 9 28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种植植物与不干预相比,生物数量与种类都明显提高,因此移栽植物会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A错误;种植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的明显增多,B 正确;边坡甲实验时没有移栽乔木,但也有可能发生群落的演替自然长出乔木,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不会再继续加剧,D错误。
课时提能演练(三十二)(4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2.(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 ℃~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3.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数量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数量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4.(2012·厦门模拟)初生演潜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5.(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6.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7.(2012·泉州模拟)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火灾后的草原、过度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逐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比较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8.(预测题)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9.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高中生物《4.3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2》同步练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演替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不是稳态实现的一种形式 B.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C.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与群落的演替无关D.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群落中某种群的基因频率会明显增加3.下列简图依次表示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为 (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②④D.①④②③4.下列选项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5.下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 )DOC版.版.A .③④①②B .②③①④C .③②①④D .③②④①6.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竞争在什么情况下最激烈? ( ) A .一个种群的数量大大多于另一个种群 B .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最近 C .两物种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都相同 D .两物种的生殖方式相同7.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 .共生B .寄生C .竞争D .捕食8. 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 A .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 .草原的放牧演替 C .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 .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9. (多选)下列哪些情况会导致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 ( ) A .种群处于稳定期 B .种群内雄性趋于不育 C .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 .群落结构太复杂10.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 A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 .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 .物种组成及比例11.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森林五个阶段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12.下列各图中最能准确表示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丰富度的是( )群落丰富度群落丰富度群落丰富度13.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C.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14. 试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1)群落是指 _ ,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研究 _为基础(2)在研究池塘群落时,主要研究该群落内种群数量(即群落的 _)、_、 _ 等方面的内容。
安庆市示范高中2013届《群落的结构及演替》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2.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甲植物播种数∶乙植物播种数=N,甲植物收获种子数∶乙植物收获种子数=M,收获的两种植物种子再全部播种,如此连续种植若干年,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曲线ab段的产生可能与两种植物种植环境相对稳定有关B.曲线上c点对应的年份两种植物的竞争力基本相当C.曲线上c点后乙种植物的竞争力较甲种植物强D.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种植物可能在生存斗争中遭淘汰3.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4.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下表为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B.农田害虫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种群延续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7.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8.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
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测)(满分60分,40分钟完成)班级姓名总分一、单选题(30分,每题3分)1。
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B。
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
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A【解析】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A项错误;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呈周期性波动,B项正确;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的数量先于松针长度变化,表明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D项正确.2.如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答案】B【解析】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都在夜间活动,但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对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避免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捕食,C、D正确。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种群中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
第 4 章第 3 节一、选择题1.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解析:B、D 选项描述的同种生物,是一个种群,而垂直结构则是群落具有的特征;C 选项中描述的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 A2.下图表示从南极经过赤道到北极,在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小B.该现象表明某个地区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C.随纬度升高,物种丰富度逐渐变小D.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很可能升高解析: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物种丰富度变大;由图示可知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条件;如果环境严重受污染,生物多样性会降低。
答案: C3.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生物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右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C.金属筛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解析: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 错误;灯罩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 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C 错误;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可将收集到的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D 正确。
答案:D4.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四个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数量关系最相符合的是( )解析:题图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
4 个选项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 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 表示寄生关系;C 中甲、乙之间为竞争关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 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D5.下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B.种群②个体的体积大C.孤岛上将只剩下种群②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解析:把柱状图的顶点连起来,做成曲线,一般来说,数量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所以种群①是被捕食者,种群②会随着种群①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因为食物减少。
第4章第4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B.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弃耕的农田只有气候、水分等适宜才能形成森林。
答案: A2.某山区发生山洪,洪水过后,在较短一段时间后,滑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出现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在滑坡处,新形成的群落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D.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解析:洪水过后一段时间,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生物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C错误;群落的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人类的活动,D错误。
答案: B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 C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A、B正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C错误;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D正确。
必修3 第4章第3、4节(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解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个红树物种,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单一的物种——红松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
【答案】 D2.(2009年潍坊质检)下列能量流动模型表示寄生关系的是( )【解析】选项B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分别为寄生在体内和寄生在体表。
选项A表示的是互利共生关系,选项C表示的是竞争关系。
选项D表示的是捕食关系。
【答案】 B3.(2010年青岛质检)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答案】 B4.无论是泰山山坡上的自然林带,还是自然荒原上的草蓬,其中的植物都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是( )①种内斗争②竞争③寄生④互利共生⑤种内互助A.①② B.②④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 D5.有数字1到8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在生物群落甲、乙、丙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量/m2)。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中物种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
第32讲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基础巩固1.2013·皖北模拟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生命系统。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B.种群密度能够准备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C.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D.自然状态下的群落演替是有方向的,最终形成稳定性高的森林群落2.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且没有振荡试管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图K32-1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图K32-1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能力提升5.2012·南昌调研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K32-2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图K32-2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6.在群落的自然演替过程中,不同物种的取代顺序是可以预测的,如弃耕地上可预测的演替序列为: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早期演替树木→晚期演替树木→顶极群落。
安庆市示范高中2013届《生态系统的结构》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2.有关图示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有两条捕食链B.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该图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3.2010年夏秋之际,河南商城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
蜱虫一般都生活在一些动物表皮,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
如果携带有这些病毒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蜱虫的生活方式、蜱虫体内的病毒属于的生态系统成分分别是()A.捕食分解者B.寄生消费者C.寄生分解者D.竞争分解者4.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物部分的不正确叙述是()A.生产者属自养型真核生物B.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5.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分类依据是()A.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B.组成生物的细胞结构C.生物的代谢类型D.生物个体中含有能量的多少6.如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B.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C.b点时甲的数量下降主要是由天敌的减少引起的D.a点时甲的数量上升主要是由食物增加引起的7.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A.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人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B.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多消费者少C.海洋生态系统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浮游植物D.只有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9.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固氮微生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10.下图所示为一食物网,若蛇被全部捉光,则此食物网中①的数量将大量减少,②的数量会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的①、②依次为()A.花生、山猫B.兔、鹰C.地鼠、草D.兔、山猫11.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⑥⑦12.a、b、c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13.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缸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开卷速查(三十二)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B.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共同构成群落C.群落一般都由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形成的种群构成D.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两个概念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单位;种群具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以及群落具有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与各种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A、B、D项均正确。
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和动物,还有大量的微生物,C项错。
答案:C2.[信息题]2010年7月16日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可以阻断疟疾传染的新型蚊子。
如果把新型蚊子投入到疟疾多发区,这种致命疾病的传播将能得到有效控制。
蚊子和人类、疟原虫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A.互利共生、寄生B.捕食、寄生C.寄生、寄生D.捕食、捕食解析:寄生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依靠宿主提供营养的生活方式。
捕食是一种生物直接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蚊子和人类、疟原虫和人类都是寄生关系,人为宿主。
答案:C3.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解析: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项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用标志重捕法,B项错;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C项正确。
4.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B.样方法可以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或植物的丰富度C.种群水平的研究就是研究某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会导致估计值偏大2.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下图表示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3.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4.今年以来,全球发现人感染新冠病毒,导致多人死亡。
新冠病毒与感染者的关系是()A.互利共生B.寄生C.捕食D.竞争5.下列关于生物学科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采集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长条形绿化带中某种丛生单子叶杂草的种群密度C.将盖玻片放置于计数室上,吸取静置酵母菌培养液上层液滴在盖玻片边缘D.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时被捕过动物难以再次捕捉,则导致统计值偏高6.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6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最丰富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7.与森林中的鸟类垂直分层现象有关的主要因素()A.温度B.光照强度C.食物种类D.湿度8.北美地区色彩鲜艳的帝王蝶会在冬天大量聚集在某处过冬,其中许多个体会因为在幼体时是在某些有毒植物上成长,藉由取食这些植物而将有毒物质积存在体内,使鸟类吃到这些含有毒素的成蝶时会产生呕吐反应,而不再捕食它们。
安庆市示范高中2013届4.3、4《群落的结构及演替》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
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2.将甲、乙两种植物混种,若设定甲植物播种数∶乙植物播种数=N,甲植物收获种子数∶乙植物收获种子数=M,收获的两种植物种子再全部播种,如此连续种植若干年,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曲线ab段的产生可能与两种植物种植环境相对稳定有关B.曲线上c点对应的年份两种植物的竞争力基本相当C.曲线上c点后乙种植物的竞争力较甲种植物强D.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种植物可能在生存斗争中遭淘汰3.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4.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下表为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农药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B.农田害虫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种群延续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7.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常用的两种装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8.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
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
这一事实说明()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所寄生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9.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的营养级高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10.下表所示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需物质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A.竞争B.寄生C.互利共生D.捕食11.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从第四年开始群落出现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4分)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是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之一。
某研究小组为阐明紫茎泽兰种群的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四种不同生态环境即阔叶林林缘、云南松林、路旁坡地及阔叶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下图表示部分调查的结果。
请分析回答:(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图一为四种生境中紫茎泽兰种群汇总后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分析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型,由此推测在未来5年内该种群的发展趋势为。
(2)图二表示紫茎泽兰在不同生境中的存活曲线。
由图可知紫茎泽兰在年龄段出现死亡高峰,推测可能是由于、等的结果;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
(3)研究发现,用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关系。
(4)如果让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A.基因库的变化相同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14.(12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
(2)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解释为什么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又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某种豆科植物。
每一区域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匀的,待该种植物成熟后,统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植物随植株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②从表中数据分析得知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是否有影响?。
(4)同一品种的西瓜种植在非生物因素相同的两块土地上,但单位面积产量差别很大,该研究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两块土地上产量不同的原因,又在学校实验田中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请根据所学知识为他们确立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写出该课题的题目)。
15.(14分)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的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
(3)请在下面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的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下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参考答案】一、1.C(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所包含的物种的多少,甲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8种,乙群落包含土壤小动物15种,故丰富度甲>乙。
)2.D(曲线表示M∶N,即甲植物收获种子数/甲植物播种数∶乙植物收获种子数/乙植物播种数,当M∶N>1时,甲植物的生存能力较强,而当M∶N<1时,乙植物的生存能力较强。
曲线ab段保持水平,说明两种植物均能保持相对稳定;c点时M∶N=1,说明两种植物的竞争力基本相当;c点后乙植物的竞争力较甲种植物强,故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种植物可能在生存斗争中遭淘汰。
)3.B(由图示可知,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的关系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到强到弱;拟谷盗种群增长率在第50天前达到最大值,第50天以后种群增长率下降。
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斗争因素制约。
)4.B(任一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上镶嵌现象。
)5.B(随甲胺磷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总个体数逐渐减少,两者呈反相关;土壤农药污染越大,其丰富度S应越小;土壤动物具有相应的抗性是长期施用甲胺磷农药后选择的结果,而非诱导的结果。
)6.C(乙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故乙是初生演替,而甲是次生演替。
气候适宜的情况下,甲、乙可演替为森林,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7.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8.C(题干给出了线虫、昆虫与细菌的关系,线虫寄生在昆虫体内,细菌又寄生在线虫和昆虫体内。
)9.D(由图可知,种群②增多导致种群①减少,之后,种群②因为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可确定种群②为捕食者、种群①为被捕食者。
因而,种群②的营养级比种群①的营养级高,种群①处于较低营养级,所含能量比种群②的高。
)10.C(由于红色酵母为毛霉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同时毛霉也为红色酵母提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所以两者为互利共生的关系。
)11.D(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才叫做初生演替,该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群落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在森林里,高大的乔木占据森林的上层,往下一次是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第1年该地虽然只有草本植物,但不能排除该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2.C(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不是不变,而是保持相对稳定;杂草不是一个种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13.(1)样方法增长种群数量越来越大(2)1~2种内、种间竞争环境条件作用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3)竞争(4)D14.(1)地点A(2)土壤深度浅,不足以支持高达树木的生长;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土壤湿度低,缺少水分供应,影响树木生命活动(答出其中一个原因即可)(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没有(基本没有)(4)西瓜种植密度对产量是否有影响?或杂草、昆虫对西瓜产量是否有影响15.(1)次生演替逐渐增加(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3)(提示: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4)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5)样方空间上的分布(分层、生活区域、活动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