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单元优化提升 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86.00 KB
- 文档页数:17
单元质量检测(六)(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没出现解析:选C。
据题干“商人是……领主的家臣”“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人们受自然经济的影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对商业的需求很少,故选C项。
2.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井田制的瓦解B.耕种技术的进步C.劳动人口的增长D.小农经济的形成解析:选B。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到战国时期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休耕与连种和耕作技术有关,材料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下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
3.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四人对工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B.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C.政府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D.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解析:选B。
由材料中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年总收入与年总支出的比较可知,汉代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仅略有剩余,这说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有限,故选B项。
5.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
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
”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解析:选B。
单元优化提升一、中国古代儒学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
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独尊”。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2020·湖北八市联考)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以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单元综合提升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阶层广泛: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目的明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层次鲜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和科学)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发展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的。
[针对训练]1.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维新思想被多数国人认可B.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C.“中体西用”思想被宣告破产D.救国的思想观念新旧交杂解析:选D。
根据材料“张之洞撰写的《劝学篇》,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知识分子中产生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可知,洋务思想主张“中体西用”,新旧交杂,故选D项。
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主要表现[针对训练]2.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
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
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
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 ) A.缺乏人才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D.迎难而上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也对中国实行技术上的严密封锁,从而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在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故选D项。
单元总结专题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中共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
建国之前的革命环境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
建国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
(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战争年代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完善,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2.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
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岳麓版历史高三总复习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们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岳麓版历史高三总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岳麓版历史高三总复习教案1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议会制由来;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发展的基本脉络。
2、了解君主立宪制度和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努力做到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学习英国以君主立宪为特征的英国代议制度确立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任何新制度的出现都要经过一个反复的曲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代议制度的确发展;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作用教学过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
(1)背景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②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过程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并建立共和国;②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
革命爆发的必然性: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也决定了原本就已经存在的王权和议会的斗争更加激烈。
1640年11月,国王查理一世召开议会,企图由议会通过法案,征收新税。
当时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
这次议会的召开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单元优化提升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2)标志: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3.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1)原因:随着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标志:电磁学的新成就、道尔顿的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4.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标志:电的发明与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1.(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古代学者依靠直观感受和哲学思辨对自然界提出种种猜测,近代以来的科学依靠实验来检测和发展科学理论,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B.新教伦理初步形成C.资本主义兴起D.人文主义开始出现解析:选C。
材料中从“直观感受和哲学思辨”到后来“依靠实验来检测和发展科学理论”,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而题干中要求的是“主要原因”,应该从政治方面来考虑。
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而近代科学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前,故A 项错误;“新教伦理”属于思想文化方面,不是政治方面,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兴起”属于政治方面,故C项正确;“人文主义”也属于思想文化方面,故D项错误。
2.“从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量在传播中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由数量有限的、局限在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这些能量子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产生出来。
单元优化提升一、古希腊与古罗马两种文明的差异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拓展方式古希腊通过海外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来文明并拓展希腊文明古罗马通过战争扩张疆域,在继承古希腊文明、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国家组织形式古希腊实行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古罗马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1.(2020·广东六校高三联考)雅典曾经有一项法律,规定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反映了( )A.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B.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C.规范公民的行为利于希腊稳定D.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解析:选A。
材料“可以控告某人有‘私心’,并以此定罪"“一个公民如果在国内出现派系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反映的是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面的渗透,故A项正确.2.(2020·皖南八校联考)罗马法的“取得时效”制度是指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
根据《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外邦人不得适用.这一规定表明( )A.贵族掌握了财产特权B.罗马帝国排斥外来民族C.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权D.万民法具有较高实用性解析:选C。
通过题干中“持续占有使用他人之物,经过法定期间而取得对该物的所有权"可知,《十二铜表法》保护公民的财产权,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中“‘取得时效'的使用人必须是罗马市民”可以得出罗马的平民也可以得到保护,不能推出贵族掌握财产特权,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颁布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
单元优化提升一、西方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阶段早期殖民扩张19世纪中期的殖民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背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国家西、葡、荷、英、法等国英、俄、法、美等国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扩张地区大多只能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全世界范围方式公开的殖民掠夺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活动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结果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国家带来沉重灾难推动了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将世界瓜分完毕,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推动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1.(2020·衡阳八中月考)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不少的殖民垄断公司,有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等,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
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
这两类垄断性质的组织()A.都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B.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C.都只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和痛苦D.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解析:选D。
殖民垄断公司是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欧国家在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建立的,采取正当贸易、黑奴贸易、屠杀掠夺等方式攫取利润,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垄断组织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
2.(2020·德阳三模)1884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
单元优化提升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基本过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雏形15、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欧洲商业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整体世界的形成,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科技发展,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机制区域性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市场经济体制[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2020·湖北八校联考)近几年,无论是英国脱欧、特朗普现象,还是恐怖主义,都指向一种迥异于过去二十年“世界是平的”的判断。
当代民族主义浪潮正与全球化的发展相伴而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具有不同发展趋向的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有着相似的历史发展起点。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全球化进程起始于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交通工具的改进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的扩展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而民族主义亦兴起于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运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效应,对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构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卫灵《全球化与当代民族主义》材料二近年来反全球化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是不均等的,也出现了相对贫困和边缘化现象,即所谓的“第三世界化现象”。
——新华网2007.03.17 一些国家,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美英政府把全球化作为其主要的政策。
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没有同等重视全球治理。
民众享受全球化之利时不会反对全球化,当遭遇全球化之害时,民众就不得不通过现存政治机制(比如民主)对作为政策的全球化进行抗议。
单元综合提升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含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某某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
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的方法(1)看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单元优化提升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1.(2020·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材料二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12分)【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通过材料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知为自然经济;第二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较小、相对封闭。
单元总结专题一 英、美、法、德政体比较国家政体国家元首 及职能元首产生方式内阁(政府)议会(国会)法院备注英国君主立 宪制元首:国王职能:扮演礼仪性角色世袭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内阁对议会负责;首相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是决策者、主权至上;拥有立法权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制为领导者核心;两党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元首:总统职能:拥有最高行政权;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可任命联邦法官选举(民选)内阁由总统任命,内阁对总统负责拥有立法权;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两党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元首:总统职能:拥有行政权;是军队最高统帅;与参众两院共有创议法律权;有权经参议院同意解散未届满的众议院选举(议会选举)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与内阁掌握行政权;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拥有立法权德国君主立宪制元首:德意志皇帝职能: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法律并监督其实施;有权统率军队、任命军官世袭首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帝国政府;对皇帝负责拥有立法权及批准政府预算带有强烈的专制主义色彩专题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含义及确立的特点和历史作用1.含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由全体公民通过普选方式选举自己的代表组成公共权力机构,代表他们行使权力、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
当今资本主义各国的国情不同,政体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国家权力都掌握在经选举产生的议会手里。
2.特点(1)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2)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也就是都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在执政期间都坚决推行本党的意志和政策,总统和首相都拥有巨大的权力。
3.历史作用(1)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来制约总统或首相滥用行政权力,从而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
高三历史教案岳麓版高三历史教案岳麓版篇1一、指导思想: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资料、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进取的改革探索。
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现状分析:1、教师视野不够开阔,业务钻研不是异常到位。
2、有时知识点落实不是很到位,学案没有做到及时、全面地检查。
个别同学存在不完成作业现象。
3、做题很多,但学生没有完全消化掌握,做过的题继续出错。
以后,要强化纠错本的使用,多考查易错题。
4、学生初中时历史课没学好,通史掌握很不梦想,异常是时间概念很模糊,今后应适时穿插、讲解有关通史知识。
5、学生联系、归纳本事有待加强,答案写得过多,要点提炼不出来。
6、对材料题的变化研究不够,定势思维倾向有待克服。
7、读题、审题本事有待加强。
(审题时间太短,审题不清便匆忙下笔)三、教学安排:全学年总体安排三轮复习。
第一轮按专题模块加通史复习,侧重专题模块。
(从20__年7月——20__年2月),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
意思是说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
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注意基础知识落实”,我们把它称为“地毯式”扫描。
时间比较长。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
第二轮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顺序,通史加专题复习,侧重通史。
(20__年2月——5月上旬),主要目的是综合本事突破。
第二轮复习时,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仅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轮搞强化训练,侧重练、讲、评和回归教材。
(20__年5月上旬——6月6号),目的是提高解题本事,查缺补漏。
我们提出了“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提高(本事)”的八字方针。
单元优化提升一、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认识阶段世界格局主要表现认识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美苏实力相对下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4)多极化趋势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振兴[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1.(2020·安康高三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利益已经和世界利益融为一体,使美国对外界依赖过大,美国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主权国家。
更是一个世界利益转换器,一旦世界其他地方出现危机,美国很难不被卷入。
世界霸权的利益属性已经与美国血肉相连,对美国而言,一方面有空前的霸权福利持续刺激,另一方面丧失霸权等于国家死亡。
——据2016年11月22日世界经济评论《美国的“霸主焦虑”》整理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美国霸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思路点拨】拟定论题: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要审准题意,紧扣材料。
例如材料中关键信息“美国的‘霸主焦虑’”,据此可以拟定相应的论题,例如可以是“巨大的霸权利益使美国担忧霸权丧失”。
也可以从美国霸权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拟定论题,例如可以是“美国的霸权政策威胁世界和平”。
论证:要联系所学知识,史论结合,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最后,要用1~2行文字紧扣论题,进行小结。
【尝试作答】答案:示例一论题:美国由于拥有巨大的霸权利益而担忧霸权地位的丧失。
阐述:二战后,美国凭借空前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遏制苏联、援助西欧国家,获得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成为两极格局中最重要的一极。
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支配国际金融、贸易,成为世界最大的受益国;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继续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
到处干涉地区事务,企图左右世界局势以维护其既得利益。
随着多极化格局的不断发展,美国遭遇到来自多个力量中心和不同文化的挑战,威胁美国的霸权利益,使美国深陷霸权焦虑之中。
二战后美国自身利益已经与世界利益融为一体,霸权地位的动摇、丧失会给美国带来灭顶之灾。
(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论题:美国的霸权政策威胁了世界和平。
阐述: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与苏联展开“冷战”,两国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甚至推行核边缘政策,极大地威胁了世界和平;在冷战过程中,由美国挑起的局部战争很多,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干涉了他国内政,危及他国主权;“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公然践踏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发动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损害了世界和平与安全。
总之,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使世界许多地区陷于战火,导致军备竞赛核武器增加,极大地威胁了世界和平。
拟定论题类开放性试题解题方法1.注意答题格式。
此类题目的答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论题,一般是一句话,注意表述不要烦琐,不可以是两句或以上的文字。
二是论证,可以是一段文字,亦可以分段论证,多段文字。
三是总结,一般用1~2行文字,回扣论题,简单总结升华。
2.注意审题。
审准题目要求,包括拟定论题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求。
3.注意论证要紧扣主题,注意文字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二、现代世界国际形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政外交的影响国际形势中国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尖锐对立。
在欧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冷战”,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亚洲,美国扩大朝鲜战争,对新中国进行战争威胁。
同时,扶植日本,力图构建对中国与苏联的包围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毅然参加朝鲜战争,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独立和世界和平,内政上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起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76年) 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欧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苏联霸权主义不断发展,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中国的安全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内政上,20世纪60年代恶劣的外交形势加剧了新中国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 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的政策。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内政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拓展训练——对接25分综合题]2.利益至上始终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每个国家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
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材料二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
以后这个中东政策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国际问题研究》尼克松在1972年1月接受专访时说: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
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
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势的世界。
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时代》周刊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
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
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9分)【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从二战后美国、西欧国家面临的国际形势入手:欧洲国家经过战争的破坏,普遍衰弱;美国实力占据绝对优势,意图称霸世界,苏联崛起与美国争夺霸权。
由此分析得出法国与美国的战略出发点。
【尝试作答】(2)据材料二,比较尼克松的外交政策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不同并分析变化原因。
(8分)【思路点拨】第一小问不同,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提取两人的观点主张,从“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面临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武装侵略”归纳概括艾森豪威尔的观点,从“势力均衡存在的时期”“能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归纳概括尼克松的观点。
第二小问原因,需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的国内、国际背景分析。
【尝试作答】(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提炼作者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并简要评价。
(8分)(要求:观点提炼准确;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思路点拨】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即可归纳得出;第二小问评价,需抓住材料中提供的时间线索“(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结合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历史地、具体地评价,此外还要对材料中的错误观点“恢复……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作出正确评价。
【尝试作答】答案:(1)法国:保障自身安全,谋求经济独立发展,避免欧洲再现混战。
美国:壮大资本主义阵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
(2)不同:艾森豪威尔主张遏制共产主义(苏联);尼克松主张制衡各国势力(势力均衡)。
原因: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3)观点:中国在“冷战”中的外交政策是“随机应变”的。
评价:根据世界形势不断调整;基于国家利益调整外交政策;体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但是,中国外交的目的不是恢复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原因类问答题的解题模板(1)解答原因类问题一般先注意时间限制“明代”“清末”等。
(2)然后从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方面去组织答案。
具体如下: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a.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b.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c.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②内因与外因a.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b.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c.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d.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