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建设三十年成就与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26
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回顾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探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经济落后的严重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坚定信仰并顺应历史潮流,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的迫切需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1.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解放了生产力,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工商业改造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国还进行了工商业改造,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通过国家的控制和管理,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大对农村经济支持力度,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3.文化教育改革社会主义革命还包括了文化教育改革。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
此外,还进行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造,推动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之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1.经济建设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工业化等措施,中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改革,遵循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社会事业建设中国在社会事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中国的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稳定和和谐也得到了有效维护。
3.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重要成就成就一:中国社会和谐稳定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启动,象征着国家试图寻求更有活力的社会发展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注重效率的活力发展的社会形态,通过经济发展和繁荣带动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人本民生为主导,使各阶层各群体的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国社会进入和谐稳定的新时期。
成就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
成就三: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2亿元,2007年上升到246619亿元,连续5年增速达到或超过10%。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成就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增长了40.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5.8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增长了3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78年末的210亿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172534亿元。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6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148万人。
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成就五:交通发展日新月异1980年以后,我国交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0多公里。
论述建国后30年的成就和发展建国后30年,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和发展,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取的巨大转变,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经济方面,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庞大的贫困人口和严重的资源匮乏问题。
然而,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经济计划,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在农业方面,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工业方面,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建立了一批以钢铁、煤炭、石油等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
同时,中国还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这些经济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建国后30年,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家大力推动普及教育,实现了基本教育的全面普及。
同时,中国还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投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社会建设方面,建国后30年,中国高度重视民生事业的发展。
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建立了健全的医疗体系和医保制度,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中国还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了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法制建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在外交方面,建国后30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
中国积极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入了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外交倡议和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建国后30年的成就和发展令人瞩目。
中国在经济、教育、科技、社会建设和外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
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
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具体而言: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__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12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多年的过往: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自豪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外,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对内,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同时,改革开放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1、经济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建国前30年的建设成就新中国的前30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建成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固的安全基础;进行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和失误,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引导中国逐步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迈进。
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消灭,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政治环境。
所有这些,都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为新中国后30年的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20多年大规模的经济,我们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成就: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采取了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和技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国内出口和产业增长迅速,经济增长迅猛,从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保持着高速增长,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脱贫攻坚: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中国成功实施了大规模的脱贫计划。
通过推行农村改革政策、加强农业生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中国成功解决了几亿人口的贫困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 教育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识字率和受教育人口比例大幅度增加。
4. 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设了大量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和物流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一体化。
5.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并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
中国科学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航天技术、高速铁路技术、5G通信等。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研发国家之一。
6. 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政府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并扩大了社会救助的范围。
这些措施提高了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减轻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
随着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相信中国的成就将继续增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改革三十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就与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从缺衣少食的短缺经济逐步走向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从僵化封闭逐步走向改革开放、进而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从战天斗地、“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年代逐步走向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三十年。
其中作为改革开放事业“排头兵”和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可谓居功至伟,成效最为显著。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走过的历程,品味改革开放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我们完全可以为已取得成就和所选择的道路而自豪,更有信心去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改革三十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成就(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建国前30年的建设成就新中国的前30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建成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固的安全基础;进行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和失误,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引导中国逐步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迈进。
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消灭,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政治环境。
所有这些,都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为新中国后30年的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20多年大规模的经济,我们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实力明显增强。
中国前三十年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有说1980年)。
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有29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又32年。
很多学者将新中国的这部分历史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热衷宣传中国在后30年的经济成就,同时极力贬低中国在前30年的经济进步。
每当提起改革前的经济,中国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带政治偏见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在改革前的29年,中国在国家安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以及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万事开头难。
虽然大家都不耻拿印度做参考物,但参考一下总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今天的印度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几乎是相等的。
更何况在47年独立时的印度比49年的中国不知强多少倍。
英帝国给印度留下的铁路就有5万5千公里。
而49年时的中国铁路只有2万2千公里。
并且大部分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或完全毁坏。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艰难。
但在前3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万公里左右。
相当于在前30年,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中国建设了3万公里的铁路。
而印度现在的铁路里程也才只有6万5千公里。
也就是说印度在独立63年间只建设了1万公里的铁路。
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回顾三十年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国家对社会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社会建设改革,推动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建设理论及其实际执行已经非常完善。
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发展不平衡。
这些年来,尽管我国经济总体上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显严重。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实际增长4.3%。
两者的比例,也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小华还指出,加上各种福利差距和其他因素,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际可达6:1。
比如,1999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中,城市占88.6%,农村仅占11.46%,城市人均413元,农村人均14元,相差29.5倍。
“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和农民负担过重问题,这已成为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
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第二,失业人口持续增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不足将是长期现象。
尤其是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长”同时存在的现象。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下岗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从1999年和2000年,我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1%左右,2002年至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上升到4.0%~4.3%,2007年仍高达4.1%。
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下岗人员成了“减员增效”和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问题与前瞻上一讲《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帮助大家回顾了过去三十年的历史,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然而,无容质疑的是,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与问题是相随相伴的,回顾成就固然可喜,直面问题则更为可贵,因为揭示问题可以使我们对工作做出科学的前瞻,可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向未来,把改革开放推向更高层次。
那么,三十年改革开放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将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一、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建设四个方面。
(一) 政治建设的问题尽管过去三十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仍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如民主制度还不够健全,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待完善;全社会的民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尚需扩大等等问题。
1.公民民主政治权利问题●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不健全。
问题主要集中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上。
一是人民代表的产生问题。
县以下人大代表选举中,由于选民的民主意识不强和组织不力等原因,往往流于形式,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有价值和作用造成了直接冲击。
二是选民对人大代表的监督较弱。
三是人大代表构成不合理,领导干部太多,农民代表数额偏低,人大代表作用发挥较差。
四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不能通过选举来维护自己在务工城市的利益问题等。
●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渠道不畅通。
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能真正起到联系群众的作用;信访制度不健全;社团组织存在结构性障碍等等。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政治参与不足。
主要表现:为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参与的理性化较低等;政治参与深度不够。
中国前三十年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有说1980年)。
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有29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又32年。
很多学者将新中国的这部分历史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热衷宣传中国在后30年的经济成就,同时极力贬低中国在前30年的经济进步。
每当提起改革前的经济,中国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带政治偏见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在改革前的29年,中国在国家安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以及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万事开头难。
虽然大家都不耻拿印度做参考物,但参考一下总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今天的印度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几乎是相等的。
更何况在47年独立时的印度比49年的中国不知强多少倍。
英帝国给印度留下的铁路就有5万5千公里。
而49年时的中国铁路只有2万2千公里。
并且大部分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或完全毁坏。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艰难。
但在前3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万公里左右。
相当于在前30年,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中国建设了3万公里的铁路。
而印度现在的铁路里程也才只有6万5千公里。
也就是说印度在独立63年间只建设了1万公里的铁路。
关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发展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快35年了,我国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上,我们GDP总额翻了不知道多少番了;军事上,我们的军事实力世界排名第3位;政治上,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断地深化和不断完善。
自从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还是得到很大的发展的,一直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为我们普通大众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国力的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道路虽然有一些曲折,但是总体上还是发展的比较好的,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异议。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好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得到了提高,人民能够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因为社会制度能够为人民带来更多利益。
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也非常好,党员发展和基层民主得到了大力推进。
比如,我们东南大学的党建工作就比较好。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也是不错,中共18大和每年的两会都会为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进行决策和引导。
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当今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一,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根据国外机构的调查,中国的贫富差距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威胁社会稳定的地步。
我们当初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没有完全达到,相反,少部分人富裕起来后没有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并且现行的分配制度不公平,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第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健全,人民总是遇到看病难、买房难等基本生活问题。
我们可以经常在新闻上看到有些人没有钱治病,而有些人却在不停地挥霍。
第三,社会风气不好,人们的道德沦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市场经济中受到了腐蚀,人们迷失了自我。
社会上,为了经济利益不折手段,不讲诚信,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给社会带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四,腐败问题。
浅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机111-4 刘海锋1403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问题正文: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相当厉害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束缚,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
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今天,我们总结这些成就和问题,在于继续坚持改革的方向,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 改革开放使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方面,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获得高速增长。
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偏下收入的行列。
其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运行机制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前,中国长期以来物资短缺问题,不仅生产资料靠计划分配,生活消费品市场化程度也很低。
如今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机制也已基本形成。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也日趋完善,劳动生产率得到明显提高,重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以适应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和居民的需求,加快了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速度。
在人口方面,计划生育取得很大成绩。
自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共少生了四亿多人,不仅大大缓解了人口和劳动就业压力,也间接提高了人口素质。
随着教科事业的发展,中国人口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各类教育指数快速增长。
在思想方面,毛泽东思想转向邓小平理论、自力更生理论转向对外开放理论、国际战争理论转向国际和平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农村化理论转向城市化理论、绿色经济理论等。
中国社会建设三十年:成就与问题洪大用2012-8-29 17:11:41 来源:《学习与实践》(武汉)2008年8期第5~15页【英文标题】Soci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for 30 Years: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作者简介】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建设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社会建设取得相当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但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是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教育机会不断扩大,但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但是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社会保障改革逐步推进,但是其防范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但是其社会功能仍然有限;基层社区建设不断加强,但是居民认同与自治程度依然有限;社会奉献显著成长,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性力量;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公共安全仍然不容乐观;环境保护一直受到重视,但是环境状况依然持续恶化。
【关键词】中国/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8)08-0005-11所谓社会建设,从理论上讲,它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保障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与永续发展。
在实际工作层面,社会建设涉及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环境等关系的多项丰富内容。
对此,中共中央在最近几年不断明确了其具体内涵。
例如,2004年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调整收入分配、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保持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
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由此来看,虽然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是中共十六大以来逐步明确提出的,但是,社会建设的工作实践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一直进行着。
30年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突出问题。
本文拟结合中共中央的工作部署,围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十个主要方面,概括性地作出初步分析,以期为加速推进我国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一、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但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人民生活问题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一直保持了很高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871亿元,突破20万亿元,相比改革开放起步时的1978年,增长了近57.5倍(绝对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亦由1978年的381元提高到2006年的16084元,增加了42倍(绝对值);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2002年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在短短的四年内于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相应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的位次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升。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7年的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倍。
收入增长带动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2007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819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21.9元增加到2007年的13058元,增长595倍①。
收入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提高到2006年的6111元,年均递增速度为7.4%;此外,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6年的43.0%;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6年的35.8%。
可以这样认为,城乡居民在整体上均已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生活水平。
但是,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
就整体而言,我国基尼系数在1980年大约为0.3,到1988年上升到0.382,到1994年达到0.434,首次突破国际公认的0.4这一临界点,到2000年,中国基尼系数已经攀升到了0.458,每年递增0.1个百分点②。
根据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2006年上半年所做的抽样调查,其已达到0.5的水平,比1984年的0.26扩大了近一倍,超过了美、法、日、英、德、韩等国0.3~0.4的水平③。
贫富差距进一步表现为城乡之间、城乡内部、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距。
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倍,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2006年扩大为3.28倍,比1978年扩大了0.71倍。
如果再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则其实际收入是农村居民的6~7倍。
即使在城市和农村居民内部,贫富差距也很悬殊。
根据2006年对全国12万户城乡住户进行的调查,城市居民中,按五等分法计算的20%最高收入户与20%最低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5.6倍,农村居民20%最高收入户与20%最低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7.2倍,城乡平均为6.5倍,比1990年的4.0倍扩大了2.5倍,比1978年的2.7倍扩大了3.8倍④。
在地区之间,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在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上海市与最低的贵州省相差13.3倍,绝对差距为2323元;而在2006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695元,贵州仅为5787元,二者绝对差距扩大到51092元。
若按东西部比较,2006年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525元,为西部10299元的2.5倍,其差距比1978年的1.9倍扩大了0.6倍。
在行业之间,改革之初由于城市经济是单一公有制经济,且职工工资受到严格计划控制,不同行业间职工的收入差距微乎其微。
但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行业间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行业最高与最低人均收入比为1.29∶1,1995年达到2.23∶1;1999年达到2.49∶1,2000年为2.63∶1,2002年为2.99∶1,2003年为3.98∶1。
从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来看,2006年以证券业为最高,达8.67万元,最低的是林业职工,只有8220元,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由2005年的7.5倍扩大为2006年的10.6倍,比1978年的1.3倍扩大了9.3倍。
若考虑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贫富差距更大。
二、就业方式日益多元化,但是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是民生之本。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单一,社会成员的就业主要由国家包办,主要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
广大农村和农民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农民非农就业的数量非常有限,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居民就业的方式日趋多元化,农民非农就业数量迅速增加,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充分的开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至76400万人,增加了36248万人,年均增加近1250万人。
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我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1978年我国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分别为28318万人、6945万人、4890万人;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32561万人、第二产业为19225万人、第三产业为24614万人。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17.3∶12.2转变为2006年的42.6∶25.2∶32.2。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非内资经济等各种类型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部门。
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6年末,城镇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7417万人,比2002年减少了1074万人,年均减少269万人。
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就业人员,则从2002年的2379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4068万人,增加了1689万人,年均增加422万人。
2006年城镇私营个体就业人员为6966万人,而1978年仅为15万人。
但是,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人口多,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从需求情况看,劳动力就业岗位预计只能新增4000万个,供求缺口为1000万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年至2006年各年度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都在4.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770万人、800万人、827万人、839万人、847万人,将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有相当规模的失业人员。
其次,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全部解决,在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的过程中,分流安置职工的任务依然繁重,部分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
在2006-2008年的3年中,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需安置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以及积存的部分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还有近千万。
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凸显。
当前全国有7.3亿劳动力,其中4.8亿在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