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财政考略
- 格式:pdf
- 大小:214.75 KB
- 文档页数:3
二,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的历史(注1)(1)汉代据《诗》《书》记载,自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时起,中国已经学校出现。
在当时,学校作为一种辅政机构,主要职能是“行礼乐,宣教化”。
中央设立的称作“辟雍”,地方储侯设立的为“泮官”。
及至春秋,这种官立教育体制因政治原因逐渐衰微,教育职能下放,主要以社会教育为主。
秦代统一时又将教育权收归中央,设立博士一职,在参议政事的同时吸纳弟子传播学说,后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博士多遭罢黜。
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学生是地方郡国选送的十八岁以上青年。
这些人经毕业考试后分为两等,甲科出身为郎,入宫当侍卫;乙科出身吏,回地方充任吏职。
因为在当时,地方各郡有一年一次的考廉选举,推荐入中央任职,入选者又多为太学生的补吏出身。
故而在汉武帝之后,朝中为官之人多是读书出身。
后来因为此类人太多,中央在地方推荐之后加上了一道考试。
这样一来,自汉代起,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2)唐代两汉之后,中国历三国两晋南北朝600年离乱,于隋唐重归统一。
此时,中央政府已废除汉代的地方举荐制度及由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改由人们自己报名参加礼部的考试,合格者即为进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科举制。
清代人徐灵胎曾经说过:“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
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庭的晦气”。
但在唐代,进士们在通过了礼部的考试之后,仍要经由吏部考察其仪表口试乃至行政公文,通过者方可分发任用,正是王国维所说“所与之官与其所治之事相合”。
(注2)徐灵胎所指斥的科举制弊病并非是同该项制度与生俱来的,而实际产生应在宋代,下文自有论述。
唐朝在恢复了汉代公立教育制度的同时开始实行了科举制,但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入学,毕业方面均比较容易,因社会上只重进士,对太学生并不看重,由而而产生的后果既是唐代的公立教育比之汉代并无太大发展。
但由于当时门阀的形成和禅门思想的活跃,门弟教育和寺院教育也成为当时人才培养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古代财政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财政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财政是指古代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及其管理活动的总称。
在古代社会,财政管理主要由君主和官员负责,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权和维持社会秩序。
古代财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财政管理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古代,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赋税、市场税收、专利税、关税等,而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官员薪酬、军队经费、道路修筑等方面。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权开始施行“亩产赋”的土地税制,并建立官僚体制,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随着封建天下的统一,汉代开始实行统一的赋税和货币制度,财政管理逐渐趋向规范和官僚化。
二、古代财政管理的特点1、以土地赋税为主在古代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经济资源,因此土地赋税成为古代财政管理的主要形式。
政府征收土地赋税来维持军队、官员和宫廷的开支,以维护统治者的权力。
而在农耕经济时期,土地赋税成本农民负担的主要来源,为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2、财政制度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多变,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会修改财政制度,以适应自己的政治需要。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古代财政制度十分复杂,同时也使得财政收支不断发生变动。
例如,在汉代时期,由于军队经费的大量开支,导致赋税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使得国家财政出现了一定的危机。
3、财政管理的官僚化古代财政管理主要依赖于官员的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逐渐形成了官僚体系。
官员通过税收征收、财政预算、账目核算等手段来进行财政管理,以维护君主的政治利益。
同时,也会利用财政权力来获取私利,严重损害国家财政。
4、财政支出的重农抑商倾向在古代社会,政府通常更加重视农业生产,在财政支出上会倾向于投入农耕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
同时,对商业和手工业则会给予较少的支持,这使得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古代财政管理的问题与变革1、财政制度出现危机在中国的历史上,多次出现了财政制度的危机,尤其是在战争频繁或者政治动荡的时期。
我国古代的政府财政历史研究论⽂2019-09-24第⼀阶段是20年代⾄40年代末即1949年10⽉中华⼈民共和国成⽴之前。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法,注重传世⽂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些不同于《汉书·⾷货志》、《通典》、《⽂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册(⽆锡⼤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东书局,1948年)等。
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赋史。
抗⽇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赋整理、⽥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因此有些学者本着为现实提供历史借鉴的意图,对长期成为古代财政收⼊⽀柱的⽥赋制度予以较多关注,如万国⿍《中国⽥赋史》(正中书局,1933年)、刘道元《两宋⽥赋制度》(上海⼤学⽂学院,1933年)、徐⼠圭《中国⽥赋史略》(商务印书馆,1935年)、陈登原《中国⽥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等,尽管内容有详略,识见有深浅,均属有⼀定影响的专著。
程滨遗等编纂的《⽥赋会要》第⼆篇《⽥赋史》上册和马⼤英等编纂的《⽥赋会要》第三篇《⽥赋史》下册(正中书局,1934年),是⼀套按编纂者的观点“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国初,“就历代⽥赋沿⾰,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
我们知道,国家财政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依着经济运行和政治诗句的动荡而波动的古老的历史范畴。
国家财政的运行有时会带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时也成为朝代更迭的导火索、人民灾难的源头、社会发展的障碍。
实践证明,国家财政史任何政权组织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同时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家强弱乃至兴旺的催化剂,是国民经济发展或衰落的重要经济杠杆。
既然财政制度有着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以古鉴今,汲取历史的经验,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财政最重要的组成便是支出与收入,了解支出与收入能让我们通彻财政。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夏商周三代国家的财政支出,史籍上称“国用”,如何分配支出,满足国家需要,史籍上称“制国用”,夏、商两代的支出尚无定制,西周开始渐具规模,其特征如下:(一)国家财政支出与王室财政支出不分•夏、商、周三代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其支出同样不可分,特别是财政支出的形式又和奴隶制的分封制,宗法制、俸禄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奴隶制国家财政支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财政支出首先保证祭祀和军事需要•奴隶制国家是建立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基础上,维护国家权威是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财政支出的首要任务。
史载“国之大事,在祀或戎”,祀为抚国家、定百姓、强化神权;戎为武力征伐,安国定邦,强化王权,祭祀和军事征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财政支出首先确保祭祀和军事和需要。
•(三)式法制财,专款专用•三代财政支出分为九类,亦称九式,每一式都有一定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所谓式法制财,主要在于收支对口,专款专用,保证均节财用,求得财政平衡。
•财政支出包括军事支出、祭祀支出、王室支出、俸禄支出、设支出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支出--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诸侯李国都在建立了数量庞大的军队。
改装装备,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
古今中外财政制度简析目录1.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2.中国当代财政制度3.外国财政制度发展简析一、中国古代财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国家的财政管理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审计管理制度、储管理制度、漕运管理制度等有关财务行政的具体管理制度。
皇室控制下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审计管理制度。
中国在古代的预算管理制度,可以溯及秦汉时期的上计管理制度,其本质是对官吏的考核,其中也含有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的因素。
各地方政府每年年终,要把一年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核实上报到郡,各郡汇总后上报中央政府。
大司农将这些上计簿册加以汇总分析,得出全国预算收支情况后向宰相报告。
魏晋南北朝及隋代,或因战乱,或因政权存在短暂,无法做到全面的预决算。
唐代不仅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而且比前代更为了严密。
唐前期,按规定预算每年造一次。
《唐六典》卷三“户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条载:“一岁一造籍账,三年一造户籍。
县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领焉。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鉴于每年编造一次预算过于麻烦和浪费,同时,为了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防止官吏从中作弊,把预算中较稳定的项目编入“常行旨符”,不再每年编造,如有临时性项目,仍单独编造。
但安史之乱后,预算管理制度就难以坚持了。
唐代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没有严格划分,在收支系统地方财政包含在中央财政之内。
地方所征收的赋税收入,一般分为三部分,一为上供,即地方解交中央部分;二为送使,即地方解交诸道节度使,以充中央在各道的支出;三为留州,即留给本州自用部分。
但后期藩镇割据,地方原上解中央的各种赋税,多为节度使截留,“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
到了宋代,预算由三司或户部所属度支郎中和员外郎负责,凡定额的上供、专款存储、科买诸数、百官俸给、赏赐财物等,皆有计划。
度支郎中所作预算,是汇总各路财政收支以后,再综合赋税收支、军国用度、军需边备所需加以制定,报尚书省呈皇帝批准。
财力分配有上供、送使、留州之分。
上供钱财入皇室财政或国家财政,留州钱物留归地方财政,送使钱物则由转运使掌握以在本路各州之间加以调剂。
古代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创新——宋代学田制申晓佳【摘要】学田制度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财政史上的一大创举.学田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封建时代办学经费的困难,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同时更有利于封建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奠定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的物质基础.本文以宋代学田为典型个案,就其产生的背景、发展及完善、影响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Academy field system is a pioneering work in educational finance in China even in world. Academy field system eases the school-running funds short at Chinese feudal era, and expends the social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elps the feudal country to strengthen centralized autocratic government in cultural education by economic method,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mechanism. Taking academy field in Song dynasty as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background,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2(031)019【总页数】2页(P288-289)【关键词】宋代;教育经费;学田制【作者】申晓佳【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兴华学院,西安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0 引言纵观所有探讨古代教育经费制度的文章,多数都集中在研究明清的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上,而对于宋代的教育经费筹措制度却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中国古代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一、财政法律制度1、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在秦以前,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基本上没有分开,财政收入都归王室所有,由王室支配。
到西汉时期,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才大体上分开。
国家财政掌于大司农,皇室财政掌于少府与水衡都尉。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有:赋税收入,包括田赋、算赋、更赋、杂税等;官业收入,包括官营专卖收入、官矿收入等;其他收入,主要有卖爵、赎罪金、卖武功、卖官等。
国家财政支出主要有俸禄支出、祭祀费用支出、土木工程费用支出、军事支出,包括军队的给养、军用兵马兵器费用、政费支出等。
皇室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其他一些税种。
《汉官旧仪》称“山泽鱼盐市税,以任公用”,即是指山林、矿物、制盐等税收为皇室财政收入,归诸少府。
其他还有江海陂湖之税,园税,市井之税、口赋、苑囿池御之收入、公田之收入,各诸侯郡国敬献的贡物等都归属皇室。
皇室的财政支出主要有膳食费、服饰费、器物费、舆马费、医药费、乐府及戏费、后宫之费、铸造费、少府水衡杂费、赏赐费、皇太后皇后太子费用、土木费等。
此后历代大致如此。
但由于皇权强大,皇帝经常通过各种手段,侵夺国家财政,充实皇室财政。
另外,财政管理特别是财政支出方面,主要受皇权的支配,随意性很大,浪费和贪污现象都很严重。
2、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著名经济史学家梁方仲先生曾说,在中国古代史上,地方从来没有独立的财政(割据时期例外)。
中央、地方财政的划分,只可勉强借用“起运”、“存留”两个名词来表示,然而是不尽确切的。
历史事实与此大致如此。
比较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割赋税的制度是在唐代后期形成的。
当时称为“上供、送使和留州”,即将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各州的赋税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上交给中央政府;一部分输送于节度使、观察使府,亦称留使;一部分留作本州用度。
但这是在藩镇割据情况下的制度,不可以之为常态。
到宋代,即改变了上述做法,采取纯粹的“上供法”,地方财赋直接上缴中央财政,由中央统一管理和决定财赋的分配。
高考历史财税制度知识点一、财税制度的定义和作用财税制度是指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上运用财政和税收手段来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
它包括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两个层面,具有政策导向、经济调节、社会保障等多重功能。
二、中国古代财税制度的演变1. 秦代财税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官僚体系和财政制度,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和商业税收等方式,推行“一户一簿”的户籍制度,为后来的财税制度奠定了基础。
2. 唐代财税制度:唐代以税收为主要财政手段,实行两税法和均输法,增设了横帐等财政机构,建立了健全的财政管理体系。
3. 宋代财税制度:宋代财税制度相对完善,实行了赋役法和细则法,设立了度支司等财政机构,充实了国家财政收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4. 明清财税制度:明代实行“一条教籍一簿籍”制度和科举制度,清代实行各级政府财政制度和地租法等制度,使财税制度更加规范化和集权化。
三、现代财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 20世纪初财税制度改革:辛亥革命后,新政府通过《财政事权与财政制度条款》正式确立了新的财政体制,将税收划归国家权力范围。
2. 新中国财税制度建立: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政府,开始了新中国的财税制度建设。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体制,实行计划经济和国家统一税制。
3. 改革开放以来的财税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实施市场经济改革,财税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实行了税制分税制的改革,逐步推行了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
四、财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 经济调节作用:财税制度通过税收调节和财政支出等方式,疏导经济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2. 社会公平和保障作用:财税制度通过税收征收和财政支出,实现财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3. 政策导向作用:财税制度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激励和约束等方式,引导社会经济行为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财税制度问题与挑战1. 中央与地方财权之间的关系:财税分权改革中,中央与地方财权划分不均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如何保持财税制度的平衡与协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田制定义与起源实施方式特点与影响官府拨款定义与起源实施方式特点与影响私人捐赠定义与起源01实施方式02特点与影响03定义与起源学生交纳的学费及食宿费是指学生为了接受教育而向书院支付的费用。
其起源于唐代,是书院自筹经费的一种形式。
实施方式学生交纳的学费及食宿费一般用于书院的日常运营、维修和教师的薪酬。
此外,这些费用还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如住宿、餐饮等。
特点与影响学生交纳的学费及食宿费为书院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保证了其正常运转。
同时,这些费用也反映了学生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书院的认可,对书院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学生交纳的学费及食宿费政府应提高对民办高校的关注和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和权益。
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等。
政府应提供财政补贴或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民办高校,提高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办学010203政府应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和监督,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民办高校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民办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1020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倡导"学以致用"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重视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强调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010203加强实践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启示01 02 03德育为先强调修身立志教育注重德育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古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民办高校可以借鉴这一理念,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为民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