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25
社会学研究⽅法复习重点第⼀章导论1、社会研究:⼀种以经验的⽅式,对社会世界中⼈们的⾏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然的;研究⽅式是经验的⽽⾮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判断的。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的特殊性;研究的⼲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2、社会研究的⽅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法论、研究⽅式、具体⽅法及技术。
⽅法论:⽅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包括两种基本的、同时⼜相互对⽴的⽅法论:实证主义⽅法论和⼈⽂主义⽅法论。
研究⽅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通常有四种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献研究;实地研究。
具体⽅法和技术: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
抽样⽅法、测量⽅法、统计分析⽅法、定性资料分析⽅法、计算机应⽤技术。
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较: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4、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①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②设计研究⽅案和准备研究⼯具③资料的收集④资料的处理与分析⑤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第⼆章理论与研究⼀、理论:⼀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
⼆、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1、概念:是对现象的⼀种抽象,是⼀类事物的属性在⼈们主观上的反应。
2、变量:就是具有⼀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变量: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导致⾃⾝发⽣改变的变量。
中介变量: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者之间的位置,表明⾃变量影响因变量的⼀种⽅式或途径。
3、命题:指的是关于⼀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研究: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3、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几乎每天在每个工作场所和学习环境下都会进行定性研究。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定量,就是以数字化符号为基础去测量。
定量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某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量的变化规律。
由于其目的是对事物及其运动的量的属性作出回答,故名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与科学实验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科学上的定量化是伴随着实验法产生的。
二、简单题1、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保持客观性的困难以及研究所受到的各种限制,构成了社会研究中最主要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
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有动机、对社会研究的活动有反应的研究对象,他们有自我意识,也有主观意志。
这种主体意识又可以控制、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具体行为,使得社会研究中对各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常常达不到自然科学中所能达到的那样高的准确程度。
(2)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无论是采取调查的方法、实验的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种干扰和影响。
(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不同行为既会受到个人特定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社会研究者通常比自然科学研究者要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他们也往往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一、基本概念1.研究问题答: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也更为明确。
研究问题主要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方面。
2.研究主题答: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显得相对宽泛,也更有一般性。
一般来说,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
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3.问题的重要性答:问题的重要性即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即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
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研究的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
而这种意义或价值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4.问题的创造性答:问题的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一项问题具有创造性,更经常地是指该问题在研究的思路、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地方。
5.问题的可行性答:问题的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问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在许多情况下,越是具有重要价值和创新性的研究问题,它所受到的主、客观限制往往也越多。
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
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研究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
6.研究问题的明确化答: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有(1)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方法》读书笔记(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正是总结了各种社会学内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从整体上讲,书中对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只是的介绍都是比较全面的,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很有逻辑结构,很好的把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语言也是通俗易懂,对各种方法技术,特别是操作过程、具体方式都能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说明,并结合大量的实力证明,使人能很容易接受和学习。
从结构上看,书的内容是分为三大部分来讲的,分别是社会研究基础、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资料分析与表达,这三部分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社会研究的基础,这是学习一门方法论所必须的了解的内容和知识。
这些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是最好的,以及如何进行研究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是的确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主要在第一篇(前六章)进行讲述。
在分析过程中逐渐引出第二篇(七到十章),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这是在掌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要进行社会研究必须掌握的四种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
在第三篇资料分析和表达中,也是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总之,三个部分之间互为补充,互为具体,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此书的精华。
第一章:导论本书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社会学研究的基础,明白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应该怎样研究,要研究社会学首先知道什么。
一、什么是社会研究?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特征,在社会研究中还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在社会研究中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5、社会研究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我们将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确定研究课题(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本研究工具(3)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第一章给我们介绍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让我们对社会学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以后深入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地基础。
第二讲:选题与文献回顾•第一步:选择主题•第二步:文献搜索•第三步:论证设计•第四步:文献研究•第五步:文献批评(三)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第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研究问题是如何呈现的;第二,进入研究领域,探寻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体系;第三,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二、选题的标准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寻找、2.对文献进行选择3.阅读和分析文献(三)对文献的分析与论证1.论证要具有层次性2.围绕中心议题展开3.避免判断式的表述4.利用图表化的形式第三讲:从理论假设一、理论及其构成要素◆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一般用X来表示。
◆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一般用Y来表示。
◆中间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中间变量往往是与“可观察变量”相对应,是一种“不经由人类的感官而觉知其质和量的变量”,比如动机、智力、敌意、态度、思想、情绪、习惯、兴趣、需要及价值观等。
(五)命题和假设◆命题: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二是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
☐命题:懂经济的官员提拔的快。
研究1、理论可以合理解释观察到的模式,并且指出更多的可能性。
2、理论提供逻辑解释,可以排除“巧合”与“意外”的情形。
3、理论为经验研究提供基础、背景,为研究提供特定视野和概念框架,指出实证观察可能有所发现的方向。
社会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Qs《社会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第一章社会研究基础1、P4:社会研究: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的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从这一定义可知,社会研究是科学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
而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就是社会研究方法。
2、P13: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是使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的。
定量研究来源于实证主义,它在范式上更接近于科学的范式。
从研究的逻辑过程来看,它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强调“价值中立”,可以说,定量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因果联系。
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
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
3、P13: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也有的学者认为,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
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即研究应在自然的环境和条件中进行,而研究所获得的结果和意义也只适应于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的分析,其主要目标是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它认为事实和价值是无法分离的。
定性研究通常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灵活性、特殊性。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4、P25:概念: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和概括,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概念在形式上常常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示。
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就越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描述,。
这是因为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其覆盖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相反,一个概念的抽象层次越低,其涵盖面也就越小,特征也越明确。
5、P27:变量:所谓变量,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28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以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应用技术水平为目标。
具体而言:1、通过社会研究基本理论的小组研讨式学习,全面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2、通过小组社会调查实践训练,掌握各种调查方法的适用条件、应用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社会调查各种具体技术,提高社会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3、通过调查数据/经验材料的分析训练,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数据/经验材料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4、通过经典研究或研究报告的研读、小组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调查报告阅读与撰写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1、研究式学习。
要求学生运用课程所介绍的社会研究方法与技术,有意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作为模拟研究课题,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进度安排相应的课外研究任务,系统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2、参与调查实践。
按照社会调查研究基本环节的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全程参与;3、阅读经典研究著作和各种真实的社会调查报告。
掌握调查工具、调查技巧,注意结合理论分析其优缺点,为自己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实践积累经验。
三、先修课程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1、选题与文献回顾的方法2、研究设计3、社会研究的基本程序与技术4、四大社会研究基本方式5、资料的定量/定性分析6、研究报告的撰写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课堂教学形式上,主要采用研讨式、小组合作式教学,课堂讲授围绕重点与难点。
2、突出实践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进度布置相应的课下实践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在实践中提高选题及其论证、概念的操作化、抽样、问卷设计和调查、实地访谈技术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3、注重案例教学。
风笑天第三版社会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第一章导论基本概念: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
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方法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思考与实践: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答: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在于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所以会面临以下困难:1.人的特殊性(主体意识、主观意志)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自然、伦理、政治因素)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方法沦、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三大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其中哲学方法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论。
方法论决定和影响着在社会研究中如何去观察、研究社会现象,以及采用什么具体方法和专门的技术工具。
同时,具体方法和技术、工具的发展将促进方法论本身的发展。
不同的研究方式与不同的方法论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与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社会学研究方法》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1、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其方法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特定的科学研究类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方式是经验(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感知的资料)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what/why]而非判断的[是否正确]。
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因此:a) 人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研究对象的人、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产物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有主观意志,不一定与研究者合作,所以无法达到自然科学那样高的正确程度。
b)研究的干扰性: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这种行为本身就可能改变它所研究的行为;研究者(人)会对被研究对象(人)产生干扰,所得经验是被干扰后获得的。
c) 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对象的复杂化,使得研究涉及的相关因素更多,社会研究者面临更多更复杂的变量,也更难分清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人既是一种生物个体,同时又是一种社会个体。
因此人们的行为不仅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受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家庭背景等)、他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社会互动的影响和制约。
d) 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社会研究除了会受到与自然科学相同的各种自然条件限制外,有时还受到伦理的、政治的因素的限制。
e) 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也是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难以保持客观、超然的态度。
研究者也是人,与被研究者之间会产生情感,不知不觉影响他对资料的反应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开始于对研究问题的选择。
“选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一项研究的选题的意义在于确定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任务和方向。
从理论检验的角度出发,选题是理论能否与经验事实相对应,能否进行验证的前提。
从理论建构的意义出发,选题也预示着能否概括、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
较长时期从事某些理论领域的研究,或较长时期从事某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研究,研究者能够发现生活世界中出现的有“意义”的事件,能够高屋建瓴地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使将要进行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一、研究问题的概念1.所谓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or problem),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
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的确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这是它们有些相近的原因;但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也更为明确,这是它们之间有所不同的地方。
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研究主题(research subject or research topic)。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相比,显得相对宽泛,也更有一般性。
比如,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社会流动等等,就是研究主题的几个例子。
而“青年结婚消费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如何”、“三代人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与互动方式是怎样的”、“城市居民的住宅状况对邻里交往有什么影响”等等,则是研究问题的几个例子。
一般来说,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
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社会生活包括众多的层次和方面,构成众多不同的领域。
在每个方面或领域中,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研究问题。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开始于对研究问题的选择。
“选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一项研究的选题的意义在于确定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任务和方向。
从理论检验的角度出发,选题是理论能否与经验事实相对应,能否进行验证的前提。
从理论建构的意义出发,选题也预示着能否概括、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
较长时期从事某些理论领域的研究,或较长时期从事某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研究,研究者能够发现生活世界中出现的有“意义”的事件,能够高屋建瓴地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使将要进行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一、研究问题的概念1.所谓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 or problem),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
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的确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这是它们有些相近的原因;但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也更为明确,这是它们之间有所不同的地方。
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研究主题(research subject or research topic)。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相比,显得相对宽泛,也更有一般性。
比如,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社会流动等等,就是研究主题的几个例子。
而“青年结婚消费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如何”、“三代人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与互动方式是怎样的”、“城市居民的住宅状况对邻里交往有什么影响”等等,则是研究问题的几个例子。
一般来说,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
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社会生活包括众多的层次和方面,构成众多不同的领域。
在每个方面或领域中,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研究问题。
对于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说,它只能在众多的可能性面前进行选择。
因为社会研究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既不是笼统的和无所不包的,也不是盲目的和漫无边际的,而是十分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项社会研究,可以说都是针对某一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种特定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
不同的研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不同,所针对的现象或问题也不同。
3.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关系研究主题指研究所属的理论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类现象。
研究问题是就某个理论或实践领域中的主题提出具体需要研究的问题。
例如:1.关于外来工的研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的总体情况来看,广大内地的外来人口总是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总量供应是充分的。
但近几年沿海地区却出现严重的工人短缺现象,有人称之为“民工荒”。
在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民工短缺?这是一个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
我们在研究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是,外来工的人力资本、工资待遇、劳动条件、企业用工需求、企业制度、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政府监管、地区差异、区域性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增长等因素如何影响外来人口的求职与流动?进一步如何影响外来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工人短缺)?2.研究关于外来人口非正式就业的行业性聚集现象的研究,研究主题同样是外来人口流动问题。
我们看到,有许多著名的外来工聚集的社区,如北京的浙江村和河南村,深圳的平江村和江西、湖南、湖北人聚居的村庄社区等,我们希望就这些现象进行研究。
研究的问题是,市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网络与社会资本对非正式就业聚集的构成了基本的影响;非正式就业聚集的正功能与负功能并存。
4.研究问题选择是影响社会研究层次深浅、质量高低差别的最初和最直接原因。
研究问题的选择能体现研究的水平。
因为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又需要研究者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从选择到最终确立,正是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研究者在上述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或不足,都会在所选择和确立的问题上留下“痕迹”,都会直接影响到所选问题的水平和质量。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美国政治学者贝蒂·H·齐斯克说:“依靠丰富的想象创立并发展一个可行的研究问题是研究工作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美]贝蒂.H.齐斯克,《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P34)。
特别是对于初次独立进行一项社会研究的人来说,他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似乎比实际去研究这个问题还要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者来说,要选择一个有价值的、有新意的、可行的、并且适合个人情况的研究问题,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
有的问题可能主要来源于研究者的某种好奇;有的问题则可能起源于研究者偶然碰到的一件事情;有的问题可能来自于研究者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或交谈;有的问题则来源于研究者无意之中读到的一篇文章、一本杂志或一部著作。
当然,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这种碰运气似的机会,或者总是期待着某种突发的“灵感”。
与此相反,我们应该主要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所具有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的某些带规律性的方法和常见的选题途径的熟悉和了解。
所有的研究都是从某种具体的思想开始,这些思想有时是规范的假设,有时是研究者个人的直觉,有时则仅仅只是偶然的思想火花。
了解这些思想是怎样转化为具体的、系统的研究计划的,对于社会研究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先用下面的例子来描述一种思想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这种思想转化为具体研究设计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是个自行车迷。
在研究美国自行车竞赛联合会的比赛记录时,他发现集体项目的成绩比个人计时赛的成绩要好得多。
在这项具体观察所得到的发现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行为动力渊源问题(这个理论是当代社会促进论的原型)。
他的理论基本上提出了“其他人的行为是一个刺激因素”的观点。
特里普利特认为,如果他的这个结论正确,它就不仅适用于自行车比赛,同时也应该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活动。
为了验证他的这一理论,他设计了一项绕线的实验。
他选择了40个儿童,并让其中一部分孩子自己单个绕线,而让另一部分孩子在一起比赛绕线。
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理论假设:一起比赛的孩子比单独的孩子绕线的速度要快得多。
因此,特里普利特从一个简单的观察开始,进而把其思想应用于实验研究,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其他人的活动怎样影响到行为的个体([美]杜加克斯等,《八十年代社会心理学》,三联书店,1988,P26-27)。
社会研究的问题有哪些主要的来源?1.现实社会生活2.个人经历3.相关文献与研究积累第二节选题的标准一、重要性重要性(significance)即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通俗地说,就是指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
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研究问题,首先必须具有某种意义或价值,或者说,首先必须是“值得去做”的。
当然,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这种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
同时,它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理论方面的意义或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能作出的贡献上;(美)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对近代华北农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农村经济中由于人多地少而形成的“内卷化”(过密型)特征,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意义。
(美)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1994[1988],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一书中对华北农村的研究提出的中国农村的基层权力中存在着一种“经纪人”(经营型、保护型)现象。
对中国农村及全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权力研究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美]戴慕珍在对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研究中提出了基层社区领导的“庇护人”作用(Oi, Jean 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 ol.45,No.1[Oct.] ;Oi,Jean C.,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简.奥伊,当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载《国外社会学》,1996,5-6,孙立平译])。
实践方面的意义或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现实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能否进行科学的回答和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
例如,研究问题“社会转型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讨社会生活中的职业流动现象与整个社会的转型之间的关系,因而主要具有理论方面的价值;而研究问题“当前我国的吸毒现象及其防治对策研究”,则主要针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社会问题,因而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费孝通在20世纪80-90年代对全国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研究中概括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对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虽然现在看来也有其局限性。
国内目前比较热门的农民工(外来工)问题研究,对国家政策、地方治理、外来工权益保护、城市化建设等社会实践有很好的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创造性创造性(creativity of innovation)也可以称做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一项问题具有创造性,更经常地是指该问题在研究的思路、或者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地方。
研究中的理论创新大体上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1、首创性创新——最具创造性的问题当然是那种全新的、前人从没有做过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于“填补空白”的问题。
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其重要性在于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文明中自己的学者的反思。
2、拓展性创新——如边燕杰的上述论文。
边燕杰的论文《找回强关系》对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中关于求职中的关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移植性创新——如美国心理学家关于IQ研究的理论和测量方法(量表)被中国心理学家移植到中国来,经过整理、修订之后成为适合中国人情况(本土化了的)的理论和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