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题展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2.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3.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解析:ACD 是定语后置句;B 是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者, … …也。
”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构成“……者也”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3、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 …者, … …”式。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 … …也”式。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即时训练1、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C.梁,吾仇也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答案:B解析:ACD 三项都是判断句;B 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后的标志,可译为“……的(人)”。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记忆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请认真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本文对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总结,包括:
1. 并列句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相对独立的句子组成,通过连接词(如“而”、“乃”、“或”等)来连接起来。
并列句常用于表达两种相对独立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
孟子曰:“民无食,我饮水”。
仲尼曰:“吾不怨天,不尤人”。
2. 省略句
省略句是在句子中省略掉某些成分,使句子更为简洁明了。
常见的省略句包括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状语副词省略等。
例如:
乞与之道,不才请示于俸禄幸而乱。
3. 并列结构句
并列结构句是在句子中使用对偶结构或对称句式,通过对比和呼应来达到修辞的目的。
例如:
形躯可恶,溺识可恶,不为人臣可恶,与其听汝之所好,不如说而已矣。
4. 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谓语动词或助动词放在主语之前,以强调某种语气或表达特殊的语境或感情色彩。
例如:
功名富贵,一世安闲。
以上是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总结。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作品。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文言特殊句式在高中文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使得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以下是一些高中文学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1. 以"是"字开头的独立主格结构
是以人人皆知之。
是身殁于行宫之中。
2. 以"则"字开头的并列句结构
是,则人众人敬之。
则民迎之如神也。
3. 以"虽"字开头的转折句结构
虽九死不悔,死众者以我为愚矣。
虽技能之不如人也,然人亦顾不忍其死。
4. 以"其"字开头的倒装句结构
其心不知焉故也。
其言不由心而由己者多矣。
5. 以"自"字开头的自谦句结构
自幼父子无间。
自小学书以来,有志于诸子百家,好者三年而学至。
6. 以"有"字开头的补语结构
有之与天地。
有理行与道。
7. 以"不"字开头的否定句结构
不觉其积之未虚也。
不见其所以来之情。
8. 以"愈"字开头的愈…愈句式
愈治愈多。
愈劝愈不听。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举例。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句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文言倒装句一.【类型】(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唯命是从、唯余马首是瞻(4)语曰:“唇亡则齿寒。
”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 此帝王之资也。
(……也)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
(……于……)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4.受制于人。
(……受……于……)5.为天下笑,何也?(为)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7.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9.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
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五.词序(倒装句)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
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B、沛**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例:A.何功之有哉?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
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
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五、倒装句1.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3) 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罚?(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6)沛**在?(《鸿门宴》)(7)客何为者?(《鸿门宴》)(8)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10)宋何罪之有?(《公输》)(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何陋之有?(《陋室铭》)(13)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15)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16)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屈原列传》)2.定语后置(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促织》)(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赤壁之战》)(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3.介词短语倒装句(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3)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采草药》)(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崤之战》)4.主谓倒装(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六、省略句1. 主语的省略(1)儿俱,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
(《促织》)(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赤壁之战》)(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2. 谓语的省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浪淘沙》)(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琵琶行》)(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狼》)3. 宾语的省略(1)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3)具告以事。
(《鸿门宴》)(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5)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记》)(9)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10)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陈涉世家》)(11)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12)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赤壁之战》)4.介词的省略(1)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39;,以此知之,故欲往。
(《廉颇蔺相如列传》)(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赤壁之战》)(4)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七.固定结构1.不亦……乎?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
翻译为“不是……吗?”2.是以……“以是”的倒装句。
翻译为“因此……”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
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4.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
翻译为“恐怕……吧?”6.得无……乎?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
翻译为“莫非……吧?”7.其……其……表示选择关系。
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表示比较选择。
翻译为“与……相比”9. 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
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10. 然则表示连贯关系。
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11.“何其”“一何”表示感叹。
翻译为:“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八.固定句式(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