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教学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5.69 MB
- 文档页数:19
《设计基础》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设计基础》教材第三章“设计原则”部分,内容包括:设计的基本原则,如统一性、对比性、重复性、对齐性和亲近性;以及在实际设计作品中如何运用这些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他们的设计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实际作品创作的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设计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设计作品中灵活运用设计原则。
教学重点:设计原则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设计案例。
2. 学具:画纸、画笔、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 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成功的设计作品,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优点,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原则在作品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统一性、对比性、重复性、对齐性和亲近性。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运用这些原则进行设计创作。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设计题目,讲解如何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创作,并现场示范。
4. 随堂练习(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成果展示与评价(15分钟)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设计原则:统一性、对比性、重复性、对齐性、亲近性。
2. 设计创作步骤:分析需求、运用原则、创作草图、修改完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环保”为主题,设计一张公益海报。
要求:运用设计原则,突出主题,具有视觉冲击力。
2. 答案示例:海报主体:地球、绿叶、垃圾桶等元素。
色彩搭配:绿色、蓝色、白色等,体现环保主题。
排版设计:运用统一性、对比性、重复性等原则,使画面和谐、富有层次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更具挑战性的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尝试。
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设计导言基础理论知识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应用学科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时需要有一个系统和有效的教学设计。
本文将提供一个关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的指南,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在开始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目标相一致。
以下是一些设计教学目标的示例:1. 学生能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3. 学生能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
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选择,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鉴别关键概念和原理:确定哪些概念和原理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核心内容,确保学生理解并能够应用它们。
2. 设计教材和资源: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源,例如教科书、参考书籍和在线资源,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1. 讲授和解释:通过讲授和解释基础理论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例分析:以真实的实例和案例来说明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 互动讨论: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5. 实践活动: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可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评估和反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估方法,如考试、作业、小组项目等,来评估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是什么,以及其特点和应用途景。
2. 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进行创作和设计。
二、导学内容1.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是指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如立方体、圆柱体、锥体等。
2.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具有稳定性强、形状简单、易于制作等特点。
3. 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工业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各种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
2. 进修:介绍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的种类和特点,让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
3. 实践:指导学生应用纸板、胶水等材料制作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并让他们体会其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4. 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自己的立体构成作品,并展示给同砚和老师。
四、导学评判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的种类和特点。
2. 学生能够独立制作出简单的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并注意制作过程中的细节。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出具有创意的立体构成作品。
五、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如复杂的多面体结构。
2. 引导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在建筑设计、雕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3. 组织学生参与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创作比赛,激发其创造力和设计能力。
六、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学生们对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其制作方法和应用技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不息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计算机美术设计基础》教材第四章“色彩的基础理论”,详细内容涉及色彩的三大属性(色相、明度、饱和度),色彩搭配的原则,以及色彩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理解色彩的三大属性及其在美术设计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原则,提高美术设计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色彩搭配的原则及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色彩的三大属性及其在美术设计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彩色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设计作品,引发学生对色彩运用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a. 介绍色彩的三大属性:色相、明度、饱和度。
b. 讲解色彩搭配原则:对比、互补、邻近等。
3. 实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讲解色彩搭配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色彩知识,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创意实践:a. 学生自主选题,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进行美术设计。
b. 教师点评,给予建议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三大属性:色相、明度、饱和度。
2. 色彩搭配原则:对比、互补、邻近。
3. 色彩在美术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设计一张主题海报。
2. 答案要点:色彩搭配合理,符合主题,具有创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培养审美意识。
推荐阅读《色彩心理学》,深入了解色彩在设计与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色彩搭配的原则及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色彩的三大属性及其在美术设计中的作用。
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包括主题班会的教学设计,根据每一个教师的经历不同,设计内容也就不相同。
为此,可以提早制定一个相干主题班会方案。
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包括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包括篇1活动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所展现的快乐乐趣。
2.通过图夹文的情势,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汉字:爸爸、妈妈、奶奶。
3.爱好主动和大人打招呼,乐意做个有礼貌的好宝宝。
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人手一份。
2.“爸爸、妈妈、奶奶、娃娃”汉字卡片以及图片。
活动进程:一.教师与幼儿交谈,语言导入引发幼儿爱好。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是甜的吗?2.你们说了这么多好吃的甜东西,今天,我也想说一样甜甜的东西,我要说的和你们说的都不一样,它不是吃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二.教师朗诵儿歌《甜嘴巴》,幼儿观赏儿歌,初步了解儿歌内容。
提问:1.儿歌里说了些什么?2.小娃娃有一张怎样的嘴巴呢?3.她喊了谁?大家高兴吗?三.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鼓励幼儿浏览以图夹文的情势显现的儿歌,帮助幼儿知道内容。
建议提下列问题:1.为何说小娃娃是甜嘴巴呢?2.你爱好小娃娃吗?3.小娃娃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呀?四.师生一起浏览儿歌《甜嘴巴》。
五.帮助幼儿视察图夹文,边指汉字边念儿歌,鼓励幼儿感知、认识汉字“爸爸、妈妈、奶奶、娃娃”。
六.为图片找汉字卡片朋友。
“爸爸、妈妈、奶奶、娃娃”图片和汉字,启示幼儿为汉字卡片找图片朋友。
七.幼儿学习并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老师再次朗诵儿歌。
鼓励幼儿跟念,并组织幼儿讨论: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启示幼儿在平时遇到熟悉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做个有礼貌的小朋友2 蝴蝶找花活动目标:1.通过看看、说说、贴贴,激发孩子对美的感受(美指的是花美、蝴蝶美、愿意帮助别人的宝宝更美)。
2.尝试用几种方法粘贴蝴蝶。
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和宝宝一起在活动室的墙上、玩具橱上布置各种各样的花,让宝宝们觉得我们的活动室很美。
基础乐理教学设计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而乐理则是音乐的基石。
基础乐理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基础乐理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以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基础乐理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包括音符、音阶、节奏和音程的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演奏音乐作品。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内容基础乐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符和乐谱: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音符的命名、时值和排列方法。
学生需要学会阅读和演奏乐谱。
2. 音阶和调式: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音阶和调式,如C大调、G大调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音阶和调式的构成和演奏方法。
3. 节奏和节拍:学生需要学会听、识别和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和节拍模式。
教师可以通过打击乐器或口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4. 音程和音高:学生需要理解音程的概念,并通过声音辨别练习来识别不同音程的特征。
音程的学习可以通过对比和练习来巩固。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基础乐理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音乐概念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投影仪、录音机等设备,呈现音乐素材,增强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或伙伴练习,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 实践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和演出,实践所学的基础乐理知识,巩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评价方法基础乐理教学的评价方法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演奏两个方面。
评价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笔试和口试:通过书面测试和口头测试来考察学生对基础乐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曲和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乐理知识,创作简单的乐曲或分析已有的音乐作品,以检验他们对乐理的应用能力。
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大纲《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理解核心编程概念,掌握独立于编程语言环境的程序设计方法,理解程序设计背后的逻辑并获得有效的编程技能。
课程概述《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以计算思维构建为主线,把相关基础知识、编程技术和程序设计思想融会贯通,并将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之中。
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数据类型、控制结构、文件访问与数组等核心编程概念以及模块化问题分析、程序设计、程序文档编写、代码风格、面向对象理念等程序设计技术。
通过对程序设计流程、基本控制结构、搜索与排序算法、文件操作及基本编程设计工具的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后续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授课目标课程目标1:学习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及设计方法,初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程序结构、数据结构与简单算法,掌握与程序开发相关的思想、语法及设计工具,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开发一套小型软件系统。
课程目标2:能够按照指定的任务描述,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设计符合功能与性能需求、并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
课程目标3:能够合理利用所需技术和工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关键环节,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环境,开展实验研究,完成实验报告。
课程目标4:能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解决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程大纲01【预备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概念课时0.1 程序与程序设计0.2 程序流程描述工具0.3 算法描述的三要素0.4 使用程序流程图描述算法逻辑0.5 基于Raptor验证算法流程02认识计算机课时1.1 计算机的发展1.2 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1.3 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1.4 计算机软件和程序设计语言1.5 Python简介03如何与计算机对话课时2.1.1 数据及其输入2.1.2 数据的处理与结果的输出2.2 计算机程序的开发周期2.3 程序中常见的数据类型2.4 Python程序案例讲解04程序设计与实现的利器课时3.1 程序设计工具3.2 流程图3.3 流程图绘制工具RAPTOR3.4 程序文档和测试05如何做决定课时4.1 何时做决定及相关运算符4.2 不同决定的句法结构4.3 选择结构的应用06如何实现循环课时5.1 什么时候需要循环5.2 不同循环的句法结构5.3 循环结构的应用5.4 复杂问题举例07拆分与整合课时6.1 什么是模块化编程6.2 模块的构成及函数6.3 模块、函数算法实例6.4 Python之函数及实例08内存中的数据组织课时7.1 数组7.2 数组举例7.3 查找串行法与二分法7.4 查找算法实例7.5 排序选择法与冒泡法7.6 排序算法实例09外存中的数据组织课时8.1 文件基础8.2 文件的访问与操作8.3 文件举例10万物的抽象课时9.1 现实世界如何抽象9.2 类的定义和创建对象9.3 面向对象的特点9.4 python 程序实例11面向对象建模与图形用户界面编程课时10.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建模10.2.1 UML实例——选课系统(1)10.2.2 UML实例——选课系统(2)10.3 图形用户界面及事件驱动编程10.4 GUI操作演示参考资料1.《Prelude to Programming》(6th Edition),Elizabeth Drake, Stewart Venit著,Pearson出版社,2014;2.《程序设计基础》(第5版),Stewart Venit, Elizabeth Drake 著,远红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RAPTOR流程图+算法程序设计教程》,冉娟、吴艳、张宁著,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4.《Python程序设计》,David I.Schneider著,车万翔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系统的设计》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系统的设计观点,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设计能力。
二、导学内容
1. 系统的观点
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 系统设计的步骤
4. 系统设计的工具和方法
三、导学步骤
第一步:系统的观点
1. 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2.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系统是由多个互相作用的组成部分组成的整体。
第二步: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如模块化、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遵循这些原则,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原则。
第三步:系统设计的步骤
1. 分析需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系统设计前需要对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理解。
2. 制定设计方案:学生进修如何根据需求确定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规划。
3. 实施设计方案:学生进修如何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的系统设计,并进行实施。
4. 测试和调试:学生进修如何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确保系统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四步:系统设计的工具和方法
1. 学生了解系统设计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如UML建模、数据库设计等。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这些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技巧,提高系统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四、导学总结
通过本次系统设计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全面理解系统设计的观点和原则,掌握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系统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希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进修和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系统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为实际项目标开发和实施提供帮助和支持。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工程知识和技能,了解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1. 基础工程概述2. 土力学和地基基础3.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4. 施工工程测量5. 施工管理6. 基础工程实例分析与案例分析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2.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3. 教师讲解、学生提问、班级讨论、个人作业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2.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3.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工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教学安排:本课程安排为每周三节课,每节课为90分钟。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周:课程介绍与基础工程概述- 课程介绍- 基础工程概述- 课程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土力学基本概念- 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地基基础设计原则第三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的成分和性质-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造- 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应用第四周:施工工程测量- 施工测量的基本原理- 高程测量和平面测量技术- 土建工程测量实践第五周:施工管理- 施工流程和进度管理- 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 施工资料和档案管理第六周:基础工程实例分析与案例分析- 基础工程实例分析- 基础工程案例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教学资源:1. 教材:《基础工程学》,编著:XXX2. 教学PPT3. 教学案例资料4. 实验设备和仪器1. 课堂讲授2. 小组讨论3. 实验演示4. 网络资源查阅5. 案例分析教学考核与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工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教学评价与改进:1. 教师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注重实际操作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 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教学优质教案】《设计基础Ⅲ》课程设计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设计基础Ⅲ》教材第五章——色彩理论与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深入理解,色彩搭配原则,以及色彩在视觉设计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三要素基本概念及其在设计和艺术中应用。
2. 培养学生对色彩搭配敏感度,提高其设计作品美观度。
3. 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理论,创作出具有高度视觉冲击力设计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色彩搭配原则在实际设计中应用。
重点:色彩三要素理解及其在设计中重要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色彩样本、设计实例。
2. 学具:彩笔、画纸、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 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5分钟):展示一组色彩搭配优秀设计作品,让学生感受色彩在设计中重要作用。
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色彩三要素,以及色彩搭配原则。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实例,分析色彩在设计作品中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色彩知识,进行简单色彩搭配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2. 色彩搭配原则:对比、互补、邻近等3. 设计实例分析:色彩在设计中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色彩理论,为某品牌设计一张海报。
2. 答案要求:色彩搭配合理,具有视觉冲击力,体现品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色彩理论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设计中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优秀设计师作品,学习他们色彩运用技巧,不断提高自己设计水平。
通过本节课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色彩理论,提高自己设计审美,创作出更具视觉冲击力作品。
同时,注重课后反思与拓展,不断提升自己设计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色彩搭配原则在实际设计中应用二、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环节三、作业设计中实践操作一、色彩搭配原则在实际设计中应用1. 对比搭配:在设计中,通过对比色相、明度、纯度等,使画面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
【教学教案】《设计基础Ⅲ》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搭配原则进行设计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色彩设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色彩搭配的实践运用和设计中的色彩选择。
2.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本理论、色彩搭配原则及在设计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色彩样本、设计案例图片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粉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色彩设计案例,引起学生对色彩设计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展示案例:服装、家居、广告等领域的色彩设计作品。
(2)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案例中色彩设计的感受。
2. 知识讲解:(1)色彩的基本理论: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2)色彩搭配原则: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三角配色等。
(3)色彩设计的黄金法则:603010法则。
3. 实践操作:(1)发放色彩样本,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搭配心得。
4. 例题讲解:(1)以实际设计案例为例,讲解色彩搭配的应用。
(2)分析案例中的色彩设计原理。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色彩搭配原则,为指定主题进行设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色彩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色彩设计,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理论色相、明度、纯度2. 色彩搭配原则互补色、邻近色、类似色、三角配色3. 色彩设计的黄金法则603010法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所学色彩搭配原则,为指定主题进行设计。
2. 答案:(1)设计作品需符合主题,色彩搭配和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关注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难点和困惑。
---课程名称:初中设计基础课程目标:1. 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学会运用设计工具进行简单的设计实践。
4.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1. 设计的基本概念2. 设计的原则与技巧3. 设计工具的使用4.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校园文化海报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设计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基本概念。
- 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设计的定义和特点2. 设计的种类3. 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设计的定义、特点、种类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3.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 作业: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设计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设计作品图片---第二课时:设计的原则与技巧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
- 学会运用设计技巧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设计的基本原则2. 设计的技巧3.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简单的名片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如色彩搭配、字体选择、布局设计等。
3. 示例:展示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原则和技巧。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名片设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5. 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设计作品图片- 设计工具(如电脑、打印纸等)---第三课时:设计工具的使用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使用设计工具。
- 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设计软件介绍2. 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3. 实践项目:设计一个校园活动宣传海报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介绍常用的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讲解其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2010 ~ 2011 学年第一、二学期课程名称:设计基础授课教师:游伍平、季勇、蒋维清、黄丽萍、刘泽玥课程所属系(部):艺术与传播系课程名称:设计基础授课班级:10级服装设计、10级室内设计课程类型:□理论课█实践课总学时:132学分:8学分使用教材:自编讲义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辅导、讨论、图片分析考核方式:完成作业情况及作品质量主要参考书目:1.梅爱冰、冉冉、李淑琴主编《平面构成》科学出版社2008年2.黄刚著《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3.满懿编著《平面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8年4.赖小娟主编《色彩构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林家阳著《设计色彩教学》东方出版中心 2007年6.毛德宝编著《设计色彩》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年7.常红兵、李凯洲主编《立体构成》大象出版社 2007年8.魏婷编著《立体构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9.赵殿泽编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1年授课日期:年月日 - 节标题:第一部分平面构成一概述与造型要素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产生对这门课程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明白构成课训练对培养设计素质的意义和作用。
授课时数:4学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课程意义,界定教学内容,弄清教学目的,了解教学手段;难点:对平面构成造型要素(点、线、面)的理解。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概述与造型要素1.1平面构成概述一平面构成的概念“构成”具有“组构”与“合成”之意,就是将相同或不同的形态单元重新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
“构成”是设计界共通的图形语言平台,是一种艺术设计专业的常用术语。
所谓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语法,主要是研究在二维平面中如何创造和美化形象,其终极目标在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
具体来说是运用点、线、面(包括形),在二维的平面内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和形式法则进行组构、打散再合成,从中获得有意味、有创意的美的平面图形。
《设计基础》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36601)承担单位(美术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0月2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0月26日)批准()审核日期(2022年10月29日)(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室内设计师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室内设计师岗位的基础应用与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基础方面的基本技能。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平行课程有《设计造型基础》,后续课程有《室内设计制图基础》、《室内设计原理与设计要素》、《设计透视学》、《室内设计AUte)CAD 制图》、《室内手绘快速表现效果图》。
2.学习目标首先,以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为主导。
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客观形态进行分析、归纳、再重新组合。
并且在归纳的基础上将视觉形式语言概括为抽象的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利用抽象构图形式法则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构图的能力和空间形态的造型能力。
《设计基础》课程是对三大构成课程的整合和归纳,有利于学生更为整体的掌握和运用设计的形式语言,打破二维与三维、黑白灰、有色彩形式课程的陈贵限制,把设计的形式语言推到最前沿,归结为点、线、面和体的关系,综合归纳的设计基础课程让学生以最根本的设计原理为起点,循序渐进地丰满自我的设计学习。
在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时刻明了此时的设计基础学习与日后设计实践的关系,了解设计视觉形式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效用,认识到设计基础知识和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科重要性。
3.课程设计设计基础课程包括形式、色彩和空间,以及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形创意、图案和二维设计、三维设计等的总和。
形式部分主要讲授抽象的点、线、面的关系和形式构成法则;色彩部分包括色彩的原理、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色彩的心理感情特征;空间部分包括空间概念中点、线、面的关系、材料与空间等。
设计基础教案-()————————————————————————————————作者:————————————————————————————————日期:设计基础湘南学院美术系毛鸿达第一课课程名称:平面构成概述及平面构成的元素、基本形与骨骼课程类型:设计·工艺教材:平面构成(安徽美术出版社)授课方式:讲解、展示、示范、练习授课对象:2010级美术学3班课时:90分钟教学工具:教师准备——教材、范图学生准备——教材、参考书、素描纸或白卡纸、铅笔、直尺、勾线笔、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构成的特点与分布、平面构成的产生与发展、平面构成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平面构成的构成元素、基本型、图与底和平面构成的多种基本构成骨骼形式。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确切含义,重点掌握平面构成中图与底的运用和基本构成骨骼的多种形式。
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平面构成的骨骼形式的用途以及将其灵活运用于此后的练习作业当中。
2.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了解绘制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中基本的重要的绘制技巧。
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5分钟)调整课堂秩序,集中在座学生的注意力。
二、展示少量范图(5分钟)展示教师自备的平面构成作品范图。
教师提问: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在设计类型中,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什么?是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还是平面构成?(学生回答)三、引入新课(5分钟)借学生回答的问题,把课堂进度引入到下面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当中来。
教师提问:请一位同学谈谈,在你的头脑当中,你觉得什么叫平面构成?(学生回答)四、讲授新课(40分钟)第一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平面构成是一种以研究视觉语言的特性和审美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二维视觉形象的造型活动,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中的造型问题。
第二部分平面构成的特点与分类特点:1.平面构成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造型活动。
2.是一种较为理性的创造活动,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3.平面构成的重点不仅是造型能力的训练,更是创造力的积累。
分类:自然形态的构成和抽象形态的构成第三部分平面构成的产生和发展第四部分平面构成与艺术设计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它研究的问题在各种设计形式中都存在,并且都是基础问题。
思考:1.平面构成有哪些主要特点?2.谈一谈平面构成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课间休息)第五部分平面构成的构成元素构成元素:1.概念元素2.视觉元素3.关系元素4.实用元素第六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1.概念形态又成为纯粹形态,是以抽象为主的形态,可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
2.现实形态为自然形和人为形。
第七部分平面设计中的图与底被描绘的形象在画面内所呈现的形状称为“图”,图形和画面边框间的区域为背景,称为“底”。
图与底的七个特点(轮廓线的封闭性、面积因素、位置因素、视觉因素、对称性、单纯性、其它)第八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骨骼骨骼的概念骨骼是图形在空间的分割线、框架或格式,是创造、构成、编排的管束形式。
骨骼的分类(重复性骨骼、规律性骨骼、非规律性骨骼、作用行骨骼、非作用性骨骼)五、教师示范(25分钟)针对教材当中一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
配合示范着重讲解练习作业的构图技巧和着色技巧。
六、课程总结(5分钟)结合示范作品,帮助学生回忆浏览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所学知识一一进行简要回顾。
思考:1.平面构成的元素大致分为几种?2.“图”与“底”各有什么特点?3.主要的构图技巧和着色技巧有哪些?七、布置练习作业:任选一种骨骼形式做基本形的排列组合方式3张(尺寸:20*20CM)第二课课程名称:平面构成的点、线、面和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课程类型:设计·工艺教材:平面构成(安徽美术出版社)授课方式:讲解、展示、示范、练习授课对象:2010级美术学3班课时:90分钟教学工具:教师准备——教材、范图学生准备——教材、参考书、素描纸或白卡纸、铅笔、直尺、勾线笔、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特征与构成形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三种形态的综合构成。
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点、线、面的相对原则,以及不同形态所蕴含的不同感情。
2.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原理进行平面构成创作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5分钟)调整课堂秩序,集中在座学生的注意力。
二、展示范图(5分钟)展示教师自备的点、线、面的作品范图。
教师提问: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在刚才所展示的范图中,你们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的图形?(学生回答)三、引入新课(5分钟)借学生回答的问题,把课堂进度引入到下面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当中来。
教师提问:请一位同学就你以前所画过的平面构成方面的作品,简要谈一谈你对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运用的理解。
(学生回答)四、讲授新课(40分钟)第一部分平面构成中点的形态特征与构成点的定义点的特性点的构成第二部分平面构成中线的形态特征与构成线的定义线的特性线的构成第三部分平面构成中面的形态特征与构成面的定义面的特性面的构成第四部分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综合构成以及不同形态所表现的不同情感(在讲述以上四部分时,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点、线、面三者之间的相对原则。
点、线、面的形态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的情况一定的对比下可以与其它两种形态互相转换)(课间休息)第五部分平面构成基本原理——统一与变化统一与变化的概念统一与变化的原理(同种元素组合、类似元素组合、不同种元素组合)第六部分平面构成基本原理——对称与均衡对称的概念对称的原理(轴对称、反射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均衡的概念均衡的原理(对称均衡、非对称均衡)第七部分平面构成基本原理——节奏与韵律节奏和韵律的概念节奏和韵律的原理(有规律的重复、无规律的重复、等级性的重复)第八部分平面构成基本原理——比例与分割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原理(黄金比、根号矩形、数列)分割的概念分割的原理(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相似形分割、渐变分割、比例与数列分割)思考:1.简述统一和变化原理。
2. 自选一张构成作品,分析统一和变化原理之间的关系。
3.对称原理和均衡原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4.自选资料,分析节奏和韵律在艺术中的体现。
5.试阐述点、线、面的相对原则。
6.回顾和总结点、线、面的不同形态表现的不同情感。
五、教师示范(25分钟)教师就点、线、面等构成因素,结合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示范。
六、课程总结(5分钟)结合示范作品,帮助学生回忆浏览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所学知识一一进行简要回顾。
思考:1.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运用?2.点、线、面的不同形态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感情?3.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有哪些?七、布置练习作业:1.分别用点、线、面为构成要素绘制构成作品,每种1张。
(15*15CM)2.绘制一张包含点、线、面的综合构成作品。
(20*20CM)3.按照平面构成的四种基本原理,各完成一张构成作品。
(15*15CM)第三课课程名称: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和平面构成的应用课程类型:设计·工艺教材:平面构成(安徽美术出版社)授课方式:讲解、展示、示范、练习授课对象:2010级美术学3班课时:90分钟教学工具:教师准备——教材、范图学生准备——教材、参考书、素描纸或白卡纸、铅笔、直尺、勾线笔、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在现代各个设计领域的应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形式。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正确理解几种基本构成形式的不同,并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一、组织课堂(5分钟)调整课堂秩序,集中在座学生的注意力。
二、展示范图(5分钟)展示教师自备的平面构成作品范图。
教师提问: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在这张构成作品中,你觉得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式?(请多位学生依次回答学生回答)三、引入新课(5分钟)借学生回答的问题,把课堂进度引入到下面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当中来。
教师提问:请一位同学就你以前所画过的平面构成方面的作品,简要谈一谈你都采用过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学生回答)四、讲授新课(65分钟)第一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近似与重复近似的定义近似构成的形式重复构成的定义重复构成的形式(基本型的重复、形状的重复、大小的重复、肌理的重复、方向的重复、骨架的重复)第二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渐变与发射渐变构成的定义渐变构成的三种类型渐变的形式(形状的渐变、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变、大小的渐变、色彩的渐变、虚实的渐变、骨架的渐变、数理的渐变)发射构成的定义发射构成的三个特征发射构成的形式(一点发射、多点发射、同心发射)第三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和特异对比构成的定义对比构成的形式(形状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肌理对比、方向对比、重心对比、空间对比、虚实对比)特异构成的定义特异构成的形式(形态特异、骨架特异、数理特异、自由型特异、肌理特异)第四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密集和空间密集构成的定义密集构成的类型(同类基本形密集构成、异类基本型密集构成)密集构成的形式(点的密集、线的密集、自由密集)空间构成的定义空间构成的形式(大小空间构成、重叠构成、投影构成、间隔疏密构成、弯曲变化构成、方向差异构成、色彩变化构成、肌理变化构成、矛盾空间构成)第五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解构和肌理解构构成的定义解构构成的形式肌理构成的定义肌理构成的形式(自然肌理、创造型肌理)(课件休息)第六部分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第七部分平面构成与平面广告设计第八部分平面构成与包装设计第九部分平面构成与VI设计第十部分平面构成与服装设计五、课程总结结合示范作品,帮助学生回忆浏览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所学知识一一进行简要回顾。
思考:1.近似构成与重复构成的异同?2.发射构成与渐变构成的异同?3.特异构成和对比构成的关系?4.试举一些包含了对比构成的例子?六、布置练习作业:分别运用平面构成的五种基本形式,每种绘制一张构成作品。
(尺寸:15*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