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区毕业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223.00 KB
- 文档页数:43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2)1.1矿区井田地理概况 (2)1.1.1矿区地理、交通及地形 (2)1.1.2矿区气候及地震强度 (3)1.2矿井地质特征 (3)1.2.1矿井地质构造 (3)1.2.2断层发育特征及控制情况 (7)1.2.3岩浆岩的分布及其影响 (8)1.3煤层及煤质 (9)1.3.1煤层 (9)1.3.2煤质 (12)1.4矿井水文地质 (15)1.5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 (16)1.5.1瓦斯 (16)1.5.2煤尘 (16)1.5.3煤的自燃 (17)1.6地温与地压 (18)1.6.1地温 (18)1.6.2地压 (19)1.7地质勘探程度及存在问题 (19)2井田开拓 (20)2.1井田境界及储量 (20)2.1.1井田境界 (20)2.1.2储量 (20)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2.2.1矿井工作制度: (21)2.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2.3井田开拓 (23)2.3.1开拓方式的选择 (23)2.3.2井位及工业广场位置选择 (23)2.3.3水平划分 (25)2.3.4采区划分 (26)2.3.5井筒 (28)2.3.6井底车场 (30)2.4采区设计 (32)2.4.1采区布置 (32)2.4.2采区特征及煤层赋存 (32)2.4.3采区上山布置 (33)2.4.4区段划分、车场形式 (35)2.4.5工作面命名及回采 (36)2.4.6采区生产系统 (37)3矿井通风设计 (38)3.1通风系统的确定 (38)3.1.1通风系统选择的依据和条件 (38)3.1.2矿井通风系统选择的影响因素 (39)3.1.3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39)3.1.4采区通风系统的选择及确定 (40)3.1.5工作面风流路线及风流控制 (41)3.2矿井风量的计算及分配 (41)3.2.1矿井需风量计算 (42)3.2.2矿井需风量的分配 (48)3.3通风阻力计算 (49)3.3.1风速校核 (49)3.3.2两个时期的选择 (49)3.3.3矿井通风容易与困难时期的最大阻力 (49)3.4通风设备的选型设计 (51)3.4.1选择主要通风机 (51)3.4.2选择主要电动机 (63)4安全措施 (65)4.1防灭火措施 (65)4.1.1井下外因火灾事故的预防 (65)4.1.2井下内因火灾事故预防 (65)4.1.3地面火灾的预防 (66)4.1.4预防火灾扩大的措施 (67)4.2防尘措施 (68)4.3瓦斯防治 (70)4.3.1防止瓦斯引燃的原则 (70)4.3.2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71)4.3.3预防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 (72)4.3.4掘进突出安全防护措施 (72)4.3.5组织措拖与岗位责任制 (75)4.4防水措施 (75)4.5降温措施 (76)4.5.1通风降温 (76)4.5.2减少热源 (76)4.5.3选择适宜的开采顺序 (76)4.6提升、运输及供电安全 (77)4.6.1提升 (77)4.6.2运输 (77)4.6.3供电 (77)4.6.4矿井生产、安全监控 (78)4.7矿山救护 (78)5专题 (79)5.1自燃的影响因素及危害 (79)5.1.1煤层自燃的因素与特征 (79)5.1.2煤层的自燃阶段及征兆 (79)5.1.3矿井火灾的危害 (79)5.2煤层自然发火的有关研究 (81)5.3三相泡沫防火技术 (83)5.3.1三相泡沫的研制 (83)5.3.2三相泡沫的防灭火机理 (83)5.3.3三相泡沫的发泡机理 (84)5.3.4三相泡沫的防灭火特征 (84)5.3.5采空区注三相泡沫有关的技术参数 (84)5.3.6三相泡沫防灭火的应用 (85)参考文献 (89)致谢 (90)摘要矿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与其他工业不同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地下作业,工作环境艰苦,自然条件复杂,因此通风和安全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毕业论文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
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
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采煤毕业设计说明书摘要本采区设计一水平在-150m,在一水平上根据矿井实际地质条件,将一水平分成八个采区,由北向南依次命名为:北二上、北二下、北一上、北一下、南一上、南一下、南二上、南二下。
其中南一上为达产采区,采区生产能力为1.5Mt/a,服务年限为5.3a。
本设计采区的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全矿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
采用“四·六”工作制,矿井的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面长为150m。
采空区处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
关键词:走向长壁采煤法;分组集中大巷;立井开拓II目录1采区基本条件 (1)1.1采区煤层条件 (1)1.1.1采取开采范围、四邻开采状况、采区储量计算,可采储量计算 (1)1.1.2.煤层赋存条件、围岩基本性质与条件 (1)1.1.3采区主要主要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地质构造对采区巷道布置和回采影响状况 (2)1.1.4采区内煤层,煤质状况、采区内瓦斯赋存特征和涌出预测、采区内预计涌水量和排水方法 (2)1.2采区生产状况 (3)1.2.1采区拟采取回采工艺、采区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确定与计算、区段数目划分,区段长度要求 (3)1.2.2采区内回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配备 (3)2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4)2.1采区上(下)山布置 (4)2.1.1结合采区提出采区上(下)山布置方案 (4)2.1.2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合适的上(下)山布置方式 (5)2.1.3确定采区上下山所处层位、数目、断面形状和支护规格 (5)2.2采区车场形式选择设计 (7)2.2.1根据采区上山布置层位、合理选择采区上、中、下部车场基本形式. 7 2.2.2选择其中一个车场进行轨道线路和施工设计计算 (9)2.3采区回采平巷布置 (9)III2.3.1确定回采平巷布置方式、巷道掘进、支护要求 (9)2.3.2巷道断面尺寸设计方法、支护方式、支护参数选择设计 (9)2.4采区主要硐室布置 (9)2.4.1分别说明采区各主要硐室位置、基本形状、断面参数、支护方法及主要设备与能力等参数确定 (9)2.5 采区主要生产系统 (10)2.5.1采区主要生产系统路线、主要设备选型计算和能力确定、主要设施施工要求 (10)2.5.2采区通风系统要求计算确定工作地点所需风量、计算采区所需风量,进行采区通风阻力计算 (11)2.5.3下山开采要进行采区水仓设计计算、泵房及排水能力选择确定 (12)2.5.4进行采区工作面接替顺序安排表和进行巷道工程排队 (12)3采煤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 (14)3.1工作面基本条件 (14)3.1.1工作面有关参数、工作面煤层条件,开采范围内地质构造分布对开采影响,工作面顶底板分类状况 (14)3.2工作面回采工艺方式 (14)3.2.1工作面回采工艺方式选择,工作面主要开采设备选型 (14)3.2.2工作面的支护方式选择,单体支护时要进行单体支柱支护规格确定、选择支柱规格 (14)3.2.3综采工作面选择支架型,验算支护强度,对所选液压支架进行评价 15 3.2.4工作面回采设备、选择配套的采煤机、运输机和转载机及其他设备 15 4工作面生产组织设计 (16)4.1工作面生产组织 (16)4.1.1掘进工作面巷道断面,掘进机设备配备,掘进工作面工艺组织方式,掘进工作面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 (16)4.2采煤工作面质量管理 (16)4.2.1工作面支护质量,设备管理和煤质管理的有关规定 (16)4.2.2工作面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 (16)4.3采煤工作面生产组织管理 (17)4.3.1确定采煤工作面作业方式、劳动组织设计、工作面循环方式和编制采IV煤工作面作业循环图表 (17)4.3.2计算工作面主要生产技术经济指标 (17)5工作面灾害事故防治及避灾路线 (24)5.1结合工作面自然灾害状况,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和灾害自救、互救措施和灾害发生时的避灾路线 (24)6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5)7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26)7.1安全监控系统 (26)7.1.1安全监控系统的选择 (26)7.1.2设计内容 (26)7.1.3回采工作面传感器选型及配置 (26)7.1.4其他地点传感器选型及配置 (27)7.2人员定位 (27)7.3通风联络 (27)7.4紧急避险 (28)7.5压风自救 (29)7.6施水自救 (29)结论 (31)参考文献 (32)致谢 (33)V1采区基本条件1.1采区煤层条件1.1.1采区开采范围、四邻开采状况、采区储量计算,可采储量开采范围:南一上采区(借鉴采区划分示意图)四邻开采状况:上部是露头,下部-150标高,北F29逆断层,南F84逆断层采区储量计算:地质储量为9.67Mt,工业储量为9.38Mt,可采储量为7.16Mt。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物征本章是毕业设计的原始资料。
学生应在毕业实习时从矿井(井田)精查地质报告及矿井有关地质资料中摘录,并通过实习加以分析核实和补充。
由于地质报告书中内容繁多,而设计时间及篇幅要求有限,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摘录,只要求摘录设计大纲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并且尽量通过图表来说明,文学说明力求简明扼要,插图应精确,规整,清晰。
本章说明书以不超过3~4页为宜。
按计设大纲的要求,在摘录有关地质资料和图表的同时,还应收集井田地质地形图或井上下对照图,地质剖面或主要勘探线剖面图及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以便在设计时参考和应用。
对交通位置图和综合地质柱状图应直接描成或缩小成正规的插页图,以便设计说明书中引用。
第一节概况一、交通位置:矿区、矿井所在地理位置,水陆交通情况及至附近大城市和车站的距离,行政隶属关系。
插图:交通位置图。
二、地质地势:地形、地貌、高山、河流及有否重要建筑物及名胜古迹,地下开采时采取哪些措施。
三、气象和水文情况:矿区气候性质及气温变化,雨季时间、年平均最大降雨量,最大冻结深度、风向、风速、最高洪水位。
四、矿区概况:矿区开发情况,经济情况,工农业发展情况,建筑及矿用材料来源情况,供水供电及人力资源,煤炭销售情况。
第二节地质构造及煤层特征一、地质构造:简述区域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及岩石特征,沉积厚度,含水层及其位置;煤系地层走向,倾斜,倾角变化规律;井田地质构造,断层和褶皱发育情况及其分布规律。
陷落柱,剥蚀带等其它地质构造。
断层特征填入下表(表1)。
插图:综合地质柱状图二、煤层及煤质:含煤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规律,煤层硬度和节理发育情况,煤层结构,夹矸的岩性、厚度及分布规律,可采煤层特征填入下表(表2)。
煤层露头及风氧化带,煤层情况。
三、瓦斯赋存状况及其涌出量,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燃性,地温情况。
四、水文地质:含水层、隔水层分布发育情况及其变化规律,渗透系数、涌水量,地表水的影响范围,邻近矿井、浅部小窑涌水及积水情况,断层的导水性,矿井正常,最大涌水量,水文地质对矿井开采的影响。
表4-4 罐道布置形式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布置形式适用条件优缺点罐道布置在容器一侧单侧适用于钢轨罐道长条形罐笼提升井筒优点:井筒装备简单、罐道梁少、省钢材、容器运行平稳、通风阻力小、便于下放大型设备。
缺点:闭口滑动罐耳磨损严重,改用刚性滚动罐耳,磨损可减小。
罐道布置在容器两侧双侧适用于提升容器长宽比不大,采用钢轨罐道的箕斗井或木罐道的罐笼井缺点:井筒装备比较复杂、罐道梁多、耗钢材、通风组了相应加大、罐道布置在罐道梁中心,罐道承受弯矩大,容器运行平稳性差,摆动大。
现一般不采用。
罐道布置在容器两端端面适用于提升速度高、终端荷载大,长条形容器的单水平提升;近年来多用于多绳提升、型钢组合罐道和胶轮滚动罐耳的井筒中优点:井筒装备简单、容器布置紧凑,断面利用率高、有利于降低通风阻力,容器摆动小,运行平稳。
根据这三种布置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结合本矿井的实际情况,选取罐道布置在容器一侧的布置形式,如图4-4所示5.井筒断面的确定方法以煤矿中典型的罐笼提升带梯子间的井筒为例,其断面布置及有关尺寸如图所示。
初步选定井筒断面布置,罐笼规格以及罐道、罐道梁尺寸型号后,即可计算井筒断面内提升间和梯子间尺寸。
具体计算过程,参照《采矿工程设计手册》。
本次设计确定井筒直径D=6.5m。
6.立井支护a 支护类型。
根据本矿井是地质复杂、井下水多的实际情况和上表中所述的各种支护类型的适用条件,选取整体浇注式的立井支护类型。
b支护材料的选择:在上面支护类型选定为整体浇注式后,根据《煤矿矿井采矿设计手册》,加上本矿井的立井延伸较深,所受的地压大,所以要选取强度较大的支护材料,因此,决定选用混泥土及钢筋混泥土作为本矿井的支护材料。
7.立井井壁厚度:根据以上计算的地压值,再参照《采矿工程设计手册》上的有关计算方法。
确定支护厚度取值为500mm。
3).回风井井筒风井井筒净直径7m,井口绝对标高+23m,井筒总深度290m。
本井筒为矿井回风之用,并设有封闭梯子间兼作矿井的另一安全出口。
总则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于实践的极好尝试,也是学生在学校四年学习期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后一个环节。
为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矿山实际工作中更快进入“角色”,在毕业设计时应使这一“教学设计”环节尽可能地贴近“真设计”。
为此,学生在设计时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一、矿井设计必须贯彻国民经济建设有关方针政策,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各项具体政策,应有全局观点。
二、矿井设计应在立足国情的前提下,满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并将矿井为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
在目前,还应特别注意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
三、在设计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尽量运用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应拓宽思路,在不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大胆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计方法;四、设计应按有关部门指定的技术范围、规程、标准系列等进行。
设备选型上要注意以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并在国内成批量供应的型号为依据,新技术新工艺应以国内试验成功并经过鉴定批准的方能采用。
第一章矿区开发条件§1 本章内容编写本章内容时,应有针对性的围绕设计题来进行,目的是使阅读者也认为该矿区的确具有开采价值。
本章的内容是后述各章的设计基础,基本内容如下:一、矿区概述(一)简述矿区行政区划、地理位置(经纬度可省去)、交通情况,地形地貌等主要地理特征;(二)简述矿区气候条件:气温(最高、最低、平均)、降水量(雨和雪的最大、最小、年降水量)、风情、冻结期等;(三)略述水文情况:矿区主要河流、湖泊的位置、流量、历年的最高洪水位、工业和居民用水的水源及供应情况;(四)简述矿区内地方小矿及小窑的分布及开采情况;(五)简述矿区及附近的工农业和其他企业情况,建材和电力供应条件;(六)插图:矿区交通位置图。
尽量用实习矿井收集到的交通位置图,幅面为一页说明书尺寸,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只须说明矿区位置与其他交通枢纽或主要城市的关系(铁路、公路及公里数)。
《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手册》全书总前言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分一般部分和专题部分。
一般部分是按实习矿井的地质条件,完成一个矿井的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毕业设计一般部分必须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进行,完成大纲规定的全部工作量。
毕业设计的专题部分是针对理论上或生产实际中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设计和研究。
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除了参阅相关的教材(例如《采矿学》、《井巷工程》)外,还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例如《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建设井巷工程基础定额》、《煤炭建设井巷工程辅助费基础定额》、《煤炭建设井巷工程辅助费综合预算定额》、《综采综掘高挡普采设备选型配套图集》、《矿业英汉汉英词典》等等。
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中需要绘制数十张图纸,包括矿井开拓平、剖面图、采(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和剖面图、采煤方法图、井筒断面、井底车场、巷道断面、矿井通风系统图等等。
绘制上述图形,除了需要矿井的基础资料外,还需要比较完整的标准化的图册,以便于学生根据矿井条件进行选取。
考虑到现有的资料比较分散,各种资料因对象不同也不完全适用于采矿专业毕业生。
我们编写了这套《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手册》。
手册由以下八分册组成:第一分册采矿专业毕业设计文件第二分册采矿专业毕业设计开拓方案主要经济数据第三分册采矿设计CAD软件及应用第四分册井筒断面图册第五分册井底车场图册第六分册巷道断面图册第七分册三机配套图册第八分册风机装置性能曲线图册全书图号统一规定于下(以汉语拼音声母排列):CK1WJ101,采矿一分册、文件、图号CK2KT101,采矿二分册、开拓、图号CK3RJ101,采矿三分册、软件、图号CK4JT4-101,采矿四分册、井筒、图号CK5JD2-001,采矿五分册、井底、图号CK6HD2-001,采矿六分册、巷道、图号CK7SJ4-024,采矿七分册、三机、图号CK8FJ5-101,采矿八分册、风机、图号考虑到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迅速,全国各地煤矿技术发展、技术力量差异较大,全书在尽可能收集大中型矿井资料、增加最新煤矿设计成果的同时,也注意收集了部分中小型煤矿的设计资料。
第一章矿井概况一、矿井的交通位置、开采范围及周边情况。
湘东八矿矿井位于永兴县马田镇内。
东西走向长3.53km,南北倾向宽1.56km,面积约5.06 km2。
开采上限标高为+236m,下限标高为-400,现已开采至-180水平。
地理坐标:东经117°”,北纬27°”。
铁路有京广线、公路有107国道、矿区内有矿用窄轨铁路,往西经马田矿业公司矿部直抵马田煤业公司集中煤仓,往东经高泉塘可达新星,湘东八矿距京珠高速公路马田出口只有2km,距107国道有5km,本井田交通十分方便。
二、矿区自然地理、水源和电源、区域经济和建设材料矿井地形属丘陵地形北高南低, 地表水系较发育,从北流向南,矿井涌水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雨季增大,旱季减少,大气降水和老窑水是矿井涌水的主要补给源。
区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降雨量最大为1870.90mm,最小为906.9mm历年最高气温41.5℃,最低气温-7.7℃,年平均气温+16.1~18.2℃,适宜植物、农作物生长。
矿井水源、电源条件满足矿井生产需要,生产建设用材料供应方便,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良好。
三、矿井开拓部署概述矿井采用底板斜井开拓。
在井田中央布置一条主井和一条副井,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信网方式。
矿井共划分为三个水平,一水平开采标高为+236m~±0,共布置11、12、13三个采区;二水平开采标高为±0~-200m,共布置21、22、23三个采区;三水平开采标高为-200~-400m,共布置31、32两个采区。
一水平已开采完毕,二水平已采至-180m。
三水平为接替水平,目前正在开拓准备中。
四、矿井储量、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矿井储量汇总表(单位:万t):2、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能力15万t/a,服务年限37年。
第二章采区位置、范围、煤层及开采技术条件一、采区名称与位置本设计采区为湘东八矿三水平的第一个采区,即32采区。
摘要关键词:采区开采设计、采区联合布置、放顶煤针对某煤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区,其走向长3000米,倾斜长1100米,采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平均倾角为12°,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较松软,K2和K3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无自然发火倾向,涌水量较少等条件,编制了该采区设计。
该采区采用采区联合布置,通过设计方案的分析、比较,确定选用两条煤层上山,将运输上山和轨道上山均布置在K3,走向长壁采煤法,采区布置双翼工作面,每翼采煤工作面长度为1500m,区段倾斜长度为148m,共划分为7个区段,为提高煤的采出率,采用沿空掘巷的方法施工。
为了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K1煤层用综采放顶煤技术开采,K2和K3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采用“三八工作制”,“两班半生产,半班检修”的工作制度。
并通过选型计算,选用MXA-300/3.5D型采煤机、SGZ-264/500型刮板输送机和ZZ4800-/17/33型低位放顶煤支架。
目录绪论 (4)第一章采区巷道的布置 (4)第一节确定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第二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6)第二章工作面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1)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1)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18)第三节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19)第四章结论 (19)参考文献 (20)绪论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采区自上而下开采,K1、K2和K3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采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平均倾角为12°,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较松软,K2和K3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无自然发火倾向,涌水量也较少。
该矿地面标高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煤层K3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采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同学自行决定。
采区毕业设计内容矿井概况与地质概况1.矿区概述矿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交通条件,居民点分布情况。
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矿区内煤矿分布及其他工业和农业生产情况,可供矿井建设和生产用的原料和建筑材料的供应情况,矿区的电力供应来源。
矿区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温度,结冻期和冻土深度,年平均降雨量和最大降雨量,主导风向和最大风速。
矿区的水文情况:河流、湖、泊、沟渠的分布,平均流量和最大流量。
历年最高洪水位,工业及居民用水的水源、水质及供应情况。
2.井田地质特征井田的地形,井田的勘探程度,井田煤系地层概述,地质综合柱状。
井田的地质构造、最主要的地质变动。
如断层、褶曲和错动等,其分布情况。
岩浆侵入活动和岩溶塌陷现象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含水层情况,岩层的透水性,井田涌水量(分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
表11.3 主要断层特征表3.煤层特征煤层埋藏条件:走向方位,倾向和倾角及其变化,煤层的露头深度与风化带深度。
煤层群的层数,各煤层的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稳定性和各煤层间的最大、最小和平均间距。
煤层的围岩性质:各煤层的顶板和底板岩石组成,厚度、硬度、容重,松散系数,及其他与开采有关的特征。
煤的特征: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各煤层的牌号及其用途,煤的硬度,容重和解理性,煤层含有夹石的情况,煤的含瓦斯性及相对瓦斯涌出量,煤的自燃性及自燃发火期,煤尘爆炸危险性及爆炸指数。
三、矿井概况与地质概况图纸资料1.交通位置图;2.煤层综合性状图;3.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特征;4.煤层与煤质特征表;一、井田境界和储量1.井田境界说明井田四周境界及其确定的依据。
说明开采上限和下部边界有无扩大的可能性。
井田的走向长度、倾斜长度(包括最大、最小、平均值),井田的水平宽度及井田的水平面积。
2.矿井工业储量说明井田勘探类型,钻孔及勘探线分布情况,储量等级的圈定。
煤层最小可采厚度。
按不同标高(或开采水平)分别计算矿井工业储量,若采用现场的数据要进行核实。
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神木校区)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题目恒益煤矿五盘区采区设计专业班级12级采矿班学生姓名李龙学号 12020116指导教师苏建军填表时间:2014 年 11 月 12 日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
此次毕业设计是根据国家煤炭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设计矿井的实际情况,遵照采矿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在收集、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
通过本次设计,我看到了许多以往自己欠缺的地方,提高了综合能力,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次设计的指导老师为苏建军教授,他在许多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为了帮助我们顺利、正确地完成毕业设计,经常加班加点,牺牲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设计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恳请各位老师不吝指正。
编者: 李龙 2014 年11 月12日目录前言 (2)摘要 (5)Abstract (6)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8)第一节矿井概况 (8)一、地理概况 (8)第二节矿井建设外部条件 (12)一、交通运输条件 (12)二、电源条件 (13)三、水源条件 (13)四、其他建设条件 (13)第三节矿产资源条件 (13)一、构造 (13)二、煤层 (14)三、水文地质条件 (17)四、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24)第四节矿井资源/储量 (26)第五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29)一、建设规模 (29)二、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30)第六节井田开拓 (30)一、井田特征 (30)二、设计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的主要原则 (31)四、水平划分 (35)五、主要巷道的布置 (35)六、井田开拓和主要生产系统 (36)第二章设计五盘区地质概况 (39)第一节盘区自然状况 (39)一、盘区情况 (39)第二节盘区地质概况 (39)一、地质构造 (39)二、煤层及顶底板情况 (40)三、瓦斯及煤尘 (41)四、矿井水对盘区开采的影响 (42)第三章五盘区储量、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43)第一节盘区储量 (43)一、盘区工业储量及可采储量 (43)第二节盘区生产能力 (43)一、采煤工作面长度及推进度 (43)二、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 (44)三、盘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 (44)四、盘区生产能力和验算 (44)五、盘区服务年限 (45)第四章五盘区方案设计 (46)第一节采煤方法的选择 (46)一、采煤方法 (46)第二节盘区巷道布置 (46)一、盘区设计方案的选择 (46)二、盘区参数的确定 (48)三、盘区巷道掘进 (48)第三节盘区开采顺序和盘区硐室 (49)一、盘区开采顺序 (49)二、盘区硐室位置、尺寸、支护形式 (49)第五章采煤工艺 (50)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和工艺过程 (50)一、采煤工艺方式 (50)二、落煤 (50)三、装煤和运煤及支护 (50)四、采空区处理 (51)第二节采煤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 (51)一、循环方式、作业形式 (51)二、劳动组织和和工人出勤表和技术经济 (51)三、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52)第六章盘区生产系统 (54)第一节盘区运输系统 (54)一、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 (54)二、运输设备和运输能力 (54)第二节盘区通风和排水系统 (55)一、矿井通风概况 (55)二、盘区排水系统 (56)第七章盘区安全技术和经济技术 (57)第一节盘区安全技术措施 (57)一、危险有害因素 (57)二、安全措施 (57)第二节盘区技术经济 (58)第八章盘区设计附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煤矿开采毕业设计说明书范本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1.1.1 交通位置王家山煤矿位于靖远县城北约60km,宝积山矿区西北约10km,行政区划属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和东升乡管辖。
面积约8.3421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4°48′06″~104°53′12″,北纬36°51′35″~36°53′14″。
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取得王家山煤矿的采矿权,国土资源部2001年12月26日颁发了采矿许可证,开采深度标高为1780—850m,有效期自2001年12月至2021年12月。
王家山煤矿西北距国道309线约2.5km。
铁路由白〔银〕~宝〔积山〕线的长征车站接轨,经旱平川、水泉,至煤矿工业广场有专用线。
矿区内的公路、简易公路纵横交错,交通甚为方便。
交通位置如图1.1图1.1 交通位置图1.1.2 地势地貌矿区地处洪涝区,地势复杂。
地势陡峻,最高点位于栒条岘,标高2021.7m,最低点位于下红湾,标高1815.0m,相对高差206.7m,水洞沟以西基岩裸露,属剥蚀构造地貌,王家山向斜两翼形成相向的单面山,由于沿张性构造裂隙易于向下切割腐蚀,故横向沟谷发育。
随着向斜的倾没,岩层逐步被黄土覆盖;水洞以东要紧为黄土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小,一样20~50m。
1.1.3 气象及水文情形矿区气候属内陆半沙漠洪涝气候㈠气温:月平均-9~24℃,最低-18~23℃,最高达35~38℃,年平均7.9~9.2℃。
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春、夏、秋季昼夜温差10~16℃㈡降水量:年平均量在187~374mm之间,平均250mm左右.多集中于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常形成暴雨。
㈢蒸发量:年平均1439~1782mm,平均1655mm,为降水量的6.6倍。
㈣湿度:年平均55~64%,4、5月份最干燥,为41~60%,7~11月份湿度在58~75%之间。
㈤风向:除夏、秋季有东南风外,其他时刻多西北风,风力2~4级,最大达6~8级,全年平均风速1~1.4m/s。
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的一个环节,它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部分组成。
在刘家梁矿实习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各位指导老师,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我圆满的完成了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对本专业所学知识的全面复习和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系统的熟悉矿山开采设计、建设、生产以及安全的各个环节和系统的掌握有关知识,为以后从事矿井设计、建设、安全技术工作,技术管理工作及经营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对矿山开采规划与设计基本知识能力进行系统的教育,对矿山开采,矿山安全筹划等知识和技术全面,系统的应用能力的初步训练,对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矿山规划与设计基础技能(绘图技能、文字表达与计算机技能等)的全面的初步的训练。
了解矿山开采中的有关政策、法规,熟悉并能正确应用有关规定。
第一章矿井概况第一节井田地质特征刘家梁井田位于山西省原平市轩岗镇。
该矿井田北临黄甲堡井田(已关闭),南接六亩地井田,西接焦家寨井田。
井田范围东、东北以六亩地矿铁路专用线及L4、L5、L6钻孔连接,与黄甲堡矿相邻,南与六亩地矿界及F1断层为界;北以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760m为界。
北西以后口断层为界。
井田走向长3.3~4.7km,倾斜宽4.2km,面积10.2737km2。
刘家梁煤矿宁武煤田位于山西台地背斜北中部,属祁(连)吕(梁)贺(兰)山字形构造之前弧褶皱东翼中段内侧,为继承性上迭构造盆地。
呈狭长带,沿北、北东方向伸展。
轩岗矿区位于宁武煤田的东北端,区内走向断层发育,倾角一般在60°~75°。
主要断层有黄甲堡断层、段家堡断层、漫坡断层,均为南东盘下降的正断层,落差均在300m以上。
区内另一组与上述断层相协调,多为北西盘下降,以后口断层为代表。
地层由老至新为奥陶系,石炭系的本溪组、太原组,二迭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三迭系刘家沟组及第四系黄土、冲击层等,其中以二迭系石河子组分布最广。
第二节煤层的埋藏特征刘家梁煤矿煤系地层平均厚度为106.00m,共含煤层8层,煤层平均总厚度为20.01m,含煤系数为18.9%。
主要可采煤层及局部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为16.23m,工业价值含煤系数为18.2%。
按煤层赋存情况分为上下两个煤组,2号、3号、4号煤层属上组煤,5号、6号煤层属下组煤。
主要可采煤层为2号、5号煤,截止2009年底,依法认定的资源储量:累计探明储量22614.1万t,保有储量19043.3万t,可采储量5997.3万t,累计动用储量3383.7万t,累计采出量1888.1万t,累计损失量1495.6万t。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均以气煤为主,次为焦煤。
各煤层均为黑色、亮黑色,具有玻璃光泽,亮煤中裂隙发育,比重随灰分不同而异,断口为阶梯状和参差状。
2号煤强度较硬,3号煤较脆,5号煤较软。
2号煤比重为1.44t/m3,3号煤比重为1.35t/m3,5号煤比重为1.40t/m3。
原煤灰分一般在25%左右,2号、5号煤为富灰分煤,3号煤为中灰分煤。
第三节井田境界与储量刘家梁井田位于山西省原平市轩岗镇。
该矿井田北临黄甲堡井田(已关闭),南接六亩地井田,西接焦家寨井田。
井田范围东、东北以六亩地矿铁路专用线及L4、L5、L6钻孔连接,与黄甲堡矿相邻,南与六亩地矿界及F1断层为界;北以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760m为界。
北西以后口断层为界。
井田走向长3.3~4.7km,倾斜宽4.2km,面积10.2737km2。
截止2009年底,依法认定的资源储量:累计探明储量22614.1万t,保有储量19043.3万t,可采储量5997.3万t,累计动用储量3383.7万t,累计采出量1888.1万t,累计损失量1495.6万t。
第四节矿井开拓一、矿井开拓部署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开拓。
主立井采用混凝土浇注,用于提升煤炭和矿井进风。
副立井采用混凝土浇注,用于矿井矸石提升,设备材料及人员升降,矿井进风。
井下在+965m水平布置电机车运输大巷,运输大巷在5号煤底板石中开凿,兼供上下组煤使用,上组煤2号、3号煤层不布置运输大巷。
在大巷上部布置采区,在采区两侧布置采煤工作面。
上组煤的采区上下山用溜煤眼和采区车场与主要运输大巷连接。
各组煤采区上、下山采用集中运输。
上组煤回风轨道上山布置在3号煤层中,胶带运输上、下山布置在3号煤层底板岩石中,下组煤上山布置在6号煤层中。
从采区上山掘进岩巷进、回风车场、进风斜巷与工作面进回风顺槽相接,213采区分两翼对称布置工作面,512采区、513采区单翼布置工作面,512采区及513采区设计能力均为150万t/年,213采区设计能力为100万t/年。
二、矿井通风系统矿井通风系统为混合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
全矿有5个井筒,其中3个进风井(主、付立井、东进风斜井),2个回风井(中央回风斜井、西风井),矿井总进风量为10440m3/min,总回风量为10891m3/min。
中央回风斜井安装有型号为FBCDZ№32对旋轴流式主要通风机两台,(一台运行,一台备用),配套电机型号为JSQ158-8,额定功率为2×710KW,总排风量为7800m3/min,实际负压为2400Pa,现服务213采区、513采区;西风井安装有型号为BDK65-8№28对旋轴流式主要通风机两台(一台运行,一台备用),配套电机型号为YBF-636-8,额定功率为2×450KW,总排风量为3091m3/min,实际负压为1800Pa,现服务西下煤组。
三、矿井提升系统主井安装一部JKM-2.8×4(∏)型摩擦轮提升机,电机功率2×630KW,装备一对9T箕斗提煤;副井安装一部DMT-2.25×4(A)型摩擦轮提升机,电机功率500KW,装备一对3T双层单车四绳罐笼。
四、矿井运输井下运输大巷采用ZK10-6/550型架线式电机车牵引3T底卸式矿车从采区煤仓接煤,经运输大巷到主井井底煤仓。
采区及工作面为刮板输送机和胶带输送机运煤;井下辅助运输,大巷采用ZK10-6/550型架线式电机车牵引1T矿车和材料车,轨道上山运输采用防爆液压1.6m绞车,顺槽采用JD-11.4或JD-25绞车。
五、矿井开采情况刘家梁矿井田为煤层群开采,共分两组。
刘家梁矿为单水平开采,大巷水平+965,采区均为上山开采;2号、3号层为一组(间距7m),5号煤层为一组(与3号间距51m)。
512为单翼开采,512采区边界掘三条上山,一条皮带进风行人上山,一条轨道上山通过溜煤眼进风斜巷,车场与工作面相连,一条专用回风上山。
213采区,布置两条上山于2号层煤中,一条为皮带行人进风上山,一条为轨道上山,为双翼布置。
六、现主要生产煤层、采区、工作面情况刘家梁矿主要生产煤层为2号、5号煤层。
现有3个采煤工作面,分布于西下采区和西二采区,分别为5124综采放顶煤工作面,2138-1、2131-2高档普采工作面。
2138-1、2131-2高档普采工作面开采2号煤层,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金属网假顶分层开采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5124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开采5号煤层,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综放开采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5124综放工作面,走向长1200m,工作面采长103m,采高2.5m,放顶煤高度7.0m。
采用MG-160/380型采煤机割煤,用SGZ-630/320型刮板输送机运煤,后刮板输送机型号为SGB-630/220型。
采用ZF3100-16/26型支撑掩护式液压放顶煤支架,最小控顶距3.2m,最大控顶距3.8m。
工作面过渡架采用ZGT4400-17.5/27型端头液压支架支护顶板,并隔开采空区。
工作面进回风端头采用6根3.2m长的“π”型钢梁和DZ-28型单体液压支柱进行支护,一梁三柱,成对布置,交错迈步前进。
工作面配备有SY-60A型支架阻力监测仪检查支架初撑力和工作阻力。
工作面顺槽采用SZQ-75型转载机和SSJ-1000型可伸缩胶带输送机运煤。
工作面采用三八制作业方式,两班生产,一班检修。
循环进度0.6m,日循环个数6个,循环系数0.85,日产煤量3660.6t,年工作天数314天,年产量120万t。
2138-1高档普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倾斜分层后退式采煤法,工作面走向长680m,工作面采长140m,采高2.1m。
采用DY-150型采煤机采煤,用SGB-630/150C型刮板输送机运煤。
工作面采用DZ-22型单体液压支柱与“π”型钢梁配合支护。
顺槽采用SPJ-800型胶带输送机运煤。
工作面配备DZ-WC单体液压支柱阻力测试仪进行矿压观测。
工作面采用三八制作业方式,两班生产,一班检修准备。
循环产量182t,每日5个循环,循环系数为0.8,日产煤量910t,年工作天数为310天,年产量为300kt。
2131-2高档普采工作面,采下分层,工作面走向长570m,采长140m,回采设备和运输设备与采一队相同。
工作面为三八制作业方式,两班生产,一班检修准备。
循环进度0.6m,循环产量182t,日循环5个,循环系数0.8,日产910t,年工作日以310天计算,年产量为300kt。
第二章采区地质特征第一节采区范围西二采区位于西采区以西,965水平以上,东至刘、六两矿边界线,西至轩石铁路保护煤柱线,南至刘、焦两矿边界线,北至西采区与西二采区分界线,走向长1300m,倾斜宽1200m,面积1.56Km2。
地面标高1300m~1470m,井下标高8800m~1120m。
第二节采区地质情况一、概述513区呈单面山构造,地表多为黄土覆盖厚度0~45.0m,平均20m,植被不发育,以灌木为主,树枝壮冲沟发育,区内较大河谷为后洞河河谷,在冲沟内出露部分二迭系地层。
二、主要地层513区地层呈单一向斜构造,走向N30°~50°E,倾向NW,倾角3°~16°,平均11°,从上至下发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马兰黄土、二叠系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山西组,石碳系太原组、本溪组,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513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其次为本溪组及二迭系山西组,太原组平均厚度为100.95m,脆性岩层主要为砂岩,钙质胶结,含碳屑。
塑性岩层有煤、砂质页岩、页岩等,它们与脆性岩层相间分布,煤系地层中砂岩不发生水力联系。
本溪组平均厚度为42.58m,其中脆性岩层(砂岩、灰岩)厚18.8m,占总厚的46%,塑性岩层(煤、砂质页岩、页岩等)厚23.78m,占总厚的54%,是本溪组与奥灰之间的隔水层。
本溪组与煤系地层的基底奥灰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奥陶系灰岩顶部有一层角砾状灰岩。
上部为泥灰岩与厚层石灰岩互层,中部为豹皮状石灰岩,底部为白云质灰岩和灰岩,夹黄绿色钙质泥岩。